征伐四海-第4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人戳破了心思,石氏的面颊微微一红,虽并不羞涩,三十几岁的人了,自有一份稳重,挺了挺胸膛,就坦承道:“是的,皇上,我丈夫有没有危险啊?”
“放心吧,张宝没事儿,他和他的二师打了一个胜仗,并且乘胜追击,一举占领了吕宋岛,俘虏了上面所有的西班牙人。此次,苏禄国与兰芳共和国之所以递上降表,请求加入大广朝,就是因为他们一战成名,将大广朝打出赫赫威名,那些小国家也就想着大树之下好乘凉。”杨麟的心情也不错,朗声说道。
石氏心中一喜,似乎想到了什么,连忙提醒道:“皇上,苏禄国和兰芳共和国是不是有着其他的心思,您可要留意了,别着了他们的道?”
杨麟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并未深讲,而是转而说道:“明天就要召开殿前会议,到时候,几乎所有的朝廷大员都会到场,具体怎么处理?怎么回事儿?你自会知道,赶紧回去吧,将今天的商议内容整理一下。”
石氏离去了,心里却是在暗自嘀咕:“皇上就是皇上,天生王者,与生俱来就有一种霸气,自己这个比他大了十几岁之人,在皇上的旁边好像变小了,每次都是听取训教的角色,还感觉很正常,真是奇了怪了。”
杨麟当然听不到石氏的心中所想,但他的胸中激荡,兴奋地难以自抑,只要苏禄国和兰芳共和国纳入大广朝的版图,那么,大广朝的疆域就覆盖了整个南海,将安南、暹罗、南掌等国迟早都要并入自己的领土。国土面积立即就膨胀了一大半,南部再无后顾之忧。
思及于此,杨麟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即便是那些小国愿意俯首称臣,将国家并入大广朝,自己该怎么更好的控制呢?
单单的藩属国肯定不行,绝不是长久之计,虽然省去了许多麻烦,但也暗含了许多隐忧,一旦藩属国发生政权交替,自己这个宗主国也是鞭长莫及,少不了一场大战,既然如此,何不来个彻底,直接在那些小国实行郡县制,划成一个一个州府。
而且,占有不是最终目的,还要让那些小国的人民对大广朝有一种归属感,让他们的意识里就是,自己是大广朝人,而不是什么苏禄国人、兰州共和国人、暹罗人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将那些地区变为大广朝所有,而实行这样的政策首要条件,那就是将华夏文化输入进去,潜移默化他们的思想。因此,普及汉语就显得势在必行,尤为重要。
渐渐地,杨麟放下了手中的所有工作,开始认真思考起来,无论是苏禄国,还是兰芳共和国,都必须实行郡县制,都必须有驻军,推行汉化教育更是势在必行。
第二天上午,金銮殿之上,诸多大臣云集,文臣武将分站两侧,杨麟正坐在龙椅之上。看着下面站着的群臣,素手而立,杨麟也是面色平静,看不出丝毫情绪变化,粗粗扫视一遍之后,这才高声说道:“各位,关于今天的殿前会议的内容,想必你们都有所了解了吧。”
“是的,皇上,微臣知道了”众人纷纷附和道,点头示意。
杨麟也跟着点头,随即单刀直入,真奔主题:“那么,关于苏禄国和兰芳共和国并入大广朝的事情,你们是怎么看?”
身兼总理之职,又有前清两朝为官经验,刘墉率先发言,当之无愧:“启禀皇上,苏禄和兰芳两国情况不同,也就采取的政策不同。”
“哦怎么个不同法?刘总理,你倒是跟大家介绍一下,让他们与朕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杨麟适时地插了一句。
“启禀皇上,是这样的,兰芳共和国是由汉人构成,多是广州一带之人,政体采取的是西方那种公司管理的方式,国土范围遍及许多岛屿,而又时常受到一些当地威胁,时常和他们争夺资源。”
“而苏禄国,主政的是汉人,可是,他的百姓却多是土着,极为野蛮,属于很难教化的蛮夷。所以,微臣觉得,兰芳共和国可以直接纳入大广朝的版图,至于苏禄国还是采取过去的方式,保持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这样的话,可以省去朝廷不少的麻烦。”
看着刘墉那老迈而有一些佝偻的身子,杨麟平静地说道:“刘总理,先不说苏禄国的百姓野蛮不野蛮,单说一点,天下没有不能教化之人。当然,不可否认,也有一些顽固分子,难以教化他们。”
“曾几何时,两广、两湖云贵等地,也是被称为蛮荒之处,当地居民少文明。可是,现在呢?不一样得到了很好的教化,普及了文明,朝廷有不少的官员都是那些地方的。所以,不管地方如何,百姓怎样,要看派去的官员任凭如何?只要能够做到以身作则,为官清廉,一定能够获得当地人的认可。”
“最为关键的一点,你刚才也说了,无论是苏禄国,还是兰芳共和国,都是汉人主政。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那些地方已经打下了不错的基础,只要咱们派去的官员人品过关,能够为当地的百姓谋福利,为当地人的利益着想,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办到的呢?”
言之凿凿,有史考证,尤其是皇上所说的那些,关于教化两广与云贵等地的少数民族,可是有着实例可循的。虽然那些地方曾经蛮荒,缺少文明,但那里生活的人懂得感恩,只要您对他好,他们绝对是心悦诚服。
在最为偏远的海南岛、广西、云南贵州等地,不管是明朝,亦或是清朝,只要派去的官员是一名好官,都会在当地有祠堂,受当地人的供奉和纪念。
不说别的,抛出清朝到大广朝,朝代的朝代更迭,哪一次不是西南与东南之地反抗的最为激烈,坚持的最久?明朝之时,西南的反清一直持续到了康熙年间。由此可见,别看一些蛮荒之地缺少文明,只要获得他们的认可,他们就愿意誓死相随,不离不弃。
这些念头在众人的脑海里一闪即逝,杨麟更是感触良多,越聪明的人越容易背叛。试想一下,回顾史,闻名天下的忠诚之人又有几个学识渊博者?多是行事粗鲁,没念过几天书的武夫。
每逢表示忠心之时,多会在前面加上一个死字,要想做到死忠,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疯狂。否则,又何谈一个忠字?
与下面的人不同,杨麟追求的不仅是坐稳天下,还有雄霸四海,开疆扩土,盛名宇内。而这些当官的呢?多是求一个稳字,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尤其是年过半百的官员,更是如此。
又是一阵的咨询过后,杨麟没有再给众人讨论,而是拍板道:“好了,关于兰芳共和国与苏禄国的事情,朕已经决定了,同意他们并入大广朝的版图,更名为兰芳省和苏禄省,也实行郡县制,划分为州府。”
紧接着,杨麟语气一顿,看向刘墉,转而说道:“刘总理,加上清朝,你已经侍奉了三个皇帝,没有人比你更熟悉全国的官员。所以,从今天开始,你负责甄选官员,一定要是那种刚正不阿,为官清廉的能吏,他们将会被委派到苏禄省和兰芳省做官,只要取得一定成绩,获得当地百姓的认可。那么,他们被调回来之时,一些官职的委任和升迁给以优先考虑,委以朝廷重用。”
听到杨麟前面的话语,多数官员都是微微低头,露出推迟之意,深怕他们被选中,一听到后面之话,顿时又兴奋起来,一副跃跃欲试起来。
如今的大广朝,官吏的提拔和任免极为严格,如果没有明显的政绩和卓越的功劳,很难进入朝廷的高层。尤其是皇上提出了有能者居之,获得百姓的认可才能升迁和长期留任。
虽然说,朝廷刚立,百废待兴,有很多的岗位缺人,容易出成绩。可是,不知道皇上从哪里找的一帮人,无论是才学,还是能力,都是强得一塌煳涂,可以说,在大广朝内陆的官场上竞争很激烈!
苏禄国和兰芳共和国就不同了,那两个地方就像两块处女地,等待着有才有能之人挖掘,竞争力要弱一些,很容易出成绩。最为关键的一点,皇上已经明确表示了,凡是到两个地方的官员,一旦调回来,无论是升迁,还是委以官职,都是优先考虑者。
所以,这些人心动了,莫名的兴奋起来,总是用若有若无的目光飘向刘墉。身为三朝的官员,位极人臣,刘墉怎么会不明白这些人的小心思?并不理会,而是径直行礼道:“是,皇上,微臣这就着手准备,争取十天之内,找出前往苏禄省与兰芳省的第一批官员。”(。。)
第六百一十八章 徐徐图之()
自始至终,说话之间,杨麟一直在留意着下方的众人,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感受着渐渐活跃起来的气氛,虽然不知道众人的心中所想,但杨麟也猜到了七七八八,话锋一转,突然说道:“对了,朕要在这里声明一点,无论是苏禄省,还是兰芳省,他的总督并不是朝廷委派,还是由如今的国王担任。”
“因此,当将苏禄国与兰芳共和国纳入大廣朝的那一刻,两个地方的总督就已经定了,分别是苏禄国王和江戊伯。而且,从此以后,两个地方的总督都是由当地百姓选出,朝廷任命。”
一时间,众人愣住了,一省的总督居然是当地人,还是原来的那个国王。所以,许多人迟疑了,觉得,去两个地方做官的风险太高了,一个弄不好,小命不保。而杨麟接下来的话语,又让他们吃了一个定心丸。
“不过,不管你们谁去苏禄与兰芳两省当官,都可以放心,两个地方的总督没有军权,更不能随便任免两地的州府官员,他们只有对官员监督的职责,并且直接向朝廷反馈,进行举报。”
“而且,再过不久,官员赴任之前,朕会派两支军队驻扎在苏禄省和兰芳省,还有海军常去两个地方。如果你们的生命受到了威胁,或者觉得不安全,可以向驻军进行申请,护卫你们的安全。”
闻听此言,众人顿时长舒一口气,不禁暗暗擦一把冷汗,没想到所谓的总督权力并没有那么大,并不像明清两代,总督绝对是封疆大吏的存在,军政一把抓,俨然就是一个土皇帝,弄死一两个官员,简直比踩死一个蚂蚁还容易。
心念及此,众人不禁暗暗佩服,皇上这一招真是绝了,许以总督之职,稳住苏禄国与兰芳共和国的国主,让他们得到好处,又派出军队驻扎,剥夺他们的军权,这样一来,就削去了他们的爪牙,避免他们挑起事端。
有着陆军和海军的威慑,无论是苏禄国的国王,还是兰芳共和国的江戊伯,都不敢轻易做出什么不轨之事,一经发现,那绝对是狂风暴雨般的打击。
此刻的杨麟志得意满,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想要一展拳脚,开疆辟土。可是,如今的大廣朝,现在的这个情况,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民生凋敝,也就只能以发展为主旋律,稳定之后,人口增加,才能施展才华,进行开疆拓土,称霸四方,一点一点扩展版图,徐徐图之。
这时,杨麟似乎想到了什么,转而说道:“对了,如今的大廣朝正是百废待兴之时,急需各种劳力。因此,除了大廣朝的百姓,可以买卖其他其他国家的人口,充实到开矿、冶炼、铺路等处,需要壮劳力的地方。”
“一定要强调下去,一旦发现有人买卖我大廣朝的百姓,不管是什么原因,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