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大华夏-第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清朝那是行将就木的腐朽政权,哪里能和我们相比呢?你不要再说下去了,这份计划上的数据得立即更改,立即将留学费用预算提升到每年五十万英镑,派遣留学生的人数提高到每年一万人,以后每年人数还要提升,至于提升多少,你们根据实际情况拿出方案来报我批准!分配到各国的比例可以分为:到英吉利、米国、德意志留学的名额各占两千五百人,其余各国留学名额共两千五百人,至于内部怎么分配名额,你们提出方案送给我批准。我们到处都缺乏人才,没有留学生回来帮忙怎么行?此事十万火急,你们赶快出去修改计划,今天晚上就要交给我。”(。)
第163章 铁路建设狂潮()
处理完留学生计划的事情,负责坤甸工业建设的刘定壮进来找胡震,汇报了一些工业建设的具体事情和工作进展,汇报完后说门外有两个人想见胡震。
“是什么人?”
“一个名字叫陈宜禧,另一个名字叫詹天佑,他们都是昨天深夜赶到坤甸,今天一大早就赶来要见您!”
“啊,是他们来了,快有请!”听说陈宜禧来了,胡震高兴地跳了起来,亲自走到门口迎接。
对于广东佛山南海人詹天佑,熟悉华夏近代史的人都不陌生,但这陈宜禧是何许人,也要让胡震如此重视?
广东台山人陈宜禧是华夏史上第一个铁路工程师!
一个在米国修建太平洋铁路的工地上由一个苦力奴工自学成才崛起的铁路工程师!
熟悉华夏历史的人都知道詹天佑是华夏铁路史上第一人,后世对詹天佑的评价是“詹天佑是华夏近代科学技术的先驱者之一,华夏铁路第一人,是华夏铁路事业的先驱者,被人们称作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
广东广州人詹天佑对华夏铁路工程的杰出贡献彪炳史册,整个华夏都公认这一点,但是同为铁路工程师,陈宜禧的运气就差多了。
在詹天佑出生的1861年,十七岁的陈宜禧已经在米国修筑铁路工地上辛勤工作了;1878年詹天佑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此时陈宜禧已由一个苦力奴工经过坚持不懈的自学,成长为铁路工地上的助理工程师、工程师;1888年,詹天佑经朋友推荐,开始担任大清朝的铁路工程师时,陈宜禧在米国西雅图成立广德公司,开始承包铁路修筑工程,被米国媒体誉为华夏的铁路大王“詹姆斯·杰罗姆·希尔”。
詹天佑1905年开始修建了华夏自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而陈宜禧一心报效国家,却报国无门,没办法得到清廷的赏识。只好自行辛苦筹集资金,从1904年开始筹建华夏的第一条民营铁路新宁铁路。
历史上的陈宜禧不但是华夏人中的第一个铁路工程师,而且是对华夏人非常仗义,在米国一派排华狂潮之下。陈宜禧却顶住压力和忍受米国暴徒的殴打,凭着自己的智慧,周旋在西雅图警方、法院、检察官之间,经过诉讼,为华夏人获得了七十万美元的赔款。这在二十一世纪华夏人在米国仍不敢打官司的现状相比,这在一百二十年前陈宜禧帮助华夏人能取得这样的赔款,实属不易。
不过,现在陈宜禧、詹天佑两人的命运都已经发生改变。
胡震派人以要在南洋大修华夏人自己的铁路为邀请理由,抢先将詹天佑从广东博学馆任教习的职位上弄来,陈宜禧受到邀请也从米国放弃了自己公司经营赶来南洋。
詹天佑、陈宜禧两人在香港一起坐船过来南洋坤甸,一路上两人就铁路这个共同话题聊得很是投机,现在已经成为好朋友。听说胡震要召见他们,立即进来,却不料华夏公会的大总长胡震亲自快步走出门口来迎接他们。
“陈先生、詹先生。你们好啊!”胡震热情地迎上前和两人握手。
“你好,胡大总长!”陈宜禧、詹天佑惊讶地发现面前这个威名赫赫的华夏军统帅竟然如此年轻,甚至比二十六岁的詹天佑还要年轻。
“你们来了就好了,快进来,我们聊一聊关于铁路建设的事情!”
听说是聊关于铁路建设方面的事情,两人立即兴奋起来,也不客套什么了,跟着胡震大步走进来。
面对两个铁路建设的大行家,胡震当然要迫不及待地与他们聊铁路的事情,他命人铺开一张南洋的地图。指着地图上说道:“我们打算在南洋大规模修筑至少三万公里的铁路,将来还要将铁路向大华夏本土延伸修建,掀起大华夏的铁路建设狂潮……已经在坤甸附近修建了一百几十公里的铁路,且有了第一条长途铁路计划。是要修筑从坤甸横穿婆罗洲中心腹地到达东部港口三马林达的铁路,距离一千多公里,估计铁路全程一千三百多公里!”
听胡震说要掀起修筑铁路的狂潮,陈宜禧立即没了任何拘束,指着地图坤甸和三马林达两点之间的位置说:“在婆罗洲的热带丛林中修建一千多公里的铁路!对于我在北半球温带气候下修筑铁路的经验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啊!”
聊起铁路。詹天佑同样没有任何拘束:“这不管在哪里修筑铁路,都需要详尽实地勘验测量,才能规划路线和确定修筑方案,我建议立即投入勘验地形再作路线规划!”
胡震其实对铁路修筑技术没有多少的认识,他只想当甩手掌柜,谈专业的事情当然不是两位大行家的对手,于是说道:“我们预算投入启动资金三百万英镑合计两千一百万两白银,成立南洋铁路总公司专门负责勘察地形、修建铁路,就由两位来主持,好吗?”
“南洋铁路总公司?三百万英镑?”陈宜禧、詹天佑两人想不到胡震一见面,还没有几句话便说投入巨资,非常的震惊。
“怎么样?三百万英镑不够,以后还可以加大注资的!只要能快速修建铁路,资金不是问题。”在行家面前,胡震只能谈钱了。
“作为启动资金,够了,我们可以使用这笔资金同时修建好坤甸到东万律、三马林达向西延伸的两段铁路,投入运营,使用运营产生的利润来支持后来继续修筑规划中的铁路!”
胡震听了点点头,詹天佑提出使用铁路运营利润来支持修筑铁路的想法与他在历史上表现出来的情况是一脉相承的。
陈宜禧也有他独到的看法:“我们可以将铁路公司变为股份公司,在华夏人中筹集资金修筑铁路,休说修筑这区区千余公里的铁路,就是修筑十万公里铁路也都不是问题!”
胡震对此也很是赞同:“不错,我们就成立股份公司,这三百万英镑就是第一笔投入的资金,以后有劳陈先生在全世界广大华夏人中筹集资金,群策群力地在我们华夏人的土地上修筑铁路!”
“启动资金什么时候可以到位让我们头如工作?”詹天佑很关心什么时候可以着手开始修建铁路。
“稍后我就通知财政部的范千海,注资三百万英镑给新成立的南洋铁路公司,明天两位先生就可以投入先期的筹备工作了,尽快动工修建铁路!”
“啊,这么快!好!明天就开始着手开始人员招聘工作,筹建铁路公司。”陈宜禧、詹天佑原先还以为还要扯皮上十天半月才有个计划出来,但想不到胡震的效率如此高,说干就干,几乎没有浪费任何时间便投入资金了,顿时精神大振,恨不得立即就开始修建铁路。
胡震和陈宜禧、詹天佑谈得很开心,立即通知范千海、刘定壮以及负责钢铁机械产品的王开天前来见面,要求他们大力配合两位铁路工程师修筑铁路。
谈完铁路修筑的事情,已经是中午时分,胡震肚子咕噜咕噜地响起来,正要带着众人去自己家和两位新娘子一起吃饭,但却见陈子超馒头大汗地从外面急匆匆走进来,急问:“有什么事情吗?”
“华夏国内发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陈子超看见陈宜禧、詹天佑两个留着一条辫子的人在场,不知方不方便说。
胡震说道:“既然是华夏国内发生的事情,这两位都是自己人,你但说无妨!”
“黄河大决堤了,夺淮河入海,洪水蔓延千里,淹没了中原大片土地,灾民数百万!”(。)
第164章 运灾民到南洋()
“黄河决堤了,该来的还真的来了……”胡震的心立即被揪了起来,飞到了数千里之外令他梦牵魂绕却又多灾多难的那片土地。
大清光绪十三年、西元1887年9月30日黄河决堤,史称“黄河郑州下汛十堡处决口,决口处最初只有30余丈,三天过后竟变为300余丈,扩大十倍。黄河水南趋灌入贾鲁河,又东会涡河,南注周家口,入淮,全河继流。”
中原腹地,成为最严重的受害者。黄河决口以后,凶猛的河水围住了郑州城,水深十几米,冲毁了中牟城,洪峰到达古城开封时水位高达近40米,完全淹没了开封以东数千个村镇。死伤人数难以计算,有人说死亡两百万,有人说死亡七百万,反正永远没人有办法找到证据证明死了多少人。
对于清廷控制下的华夏本土,是胡震大战略计划中志在必得的一环,因此非常重视对华夏本土情报收集工作,从不因为自己是穿越者熟悉历史走向而忽略了情报收集工作,对情报部投入巨资,到目前为止,已派出三千多人分布各地,在与荷兰和约协议签订后,胡震计划将情报人员的数量再增加四千人,令他们时刻注意监察华夏本土发生的大小事情,每天都要汇总报告。
黄河决堤这样的大事,陈子超一收到消息,当然是第一时间报告给胡震。
在场的人员听到黄河决堤的消息,都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胡震对此早有准备,但最近几天公务事繁再加上个人大婚事宜,忘记了这回事,仅仅沉吟了不到两秒钟,便说道:“这是个不幸的大灾难,但也是我们一个增加南洋华夏人数量的机会,情报部立即启动紧急预案。尽最大可能救济灾民、并转移灾民到南洋来,充实南洋的华夏人数量!”
“是,情报部立即执行第一号预案!”陈子超转身就要出去。
胡震叫住了陈子超:“慢,你们情报部负责移民的负责人确定是谁?”
“报告先生。主持移民事宜的负责人是冉福民,他现在已带着一百多人和十万两白银的银票从上海经运河紧急赶往河南途中了!”
“很好,叫冉福民做好灾民救济和移民南洋的工作,但是这十万两银子面对上千万的灾民吃喝撒拉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贿赂阻拦的清廷官僚,范千海。你的财政部那里立即从银库里调拨一百万两白银作为救济灾民和移民的紧急拨款,交给他们使用!”
胡震果断地转身对还在室内没走的范千海下令,并继续对陈子超说:
“但是,你陈子超还是要集中精力搞好情报工作,救济灾民和移民的事情就交给冉福民全权负责,冉福民也不要负责情报收集方面的工作了,专心做好救济灾民和移民南洋的工作就好了。”
范千海、陈子超等人刚走出门口,胡震一拍脑袋,想起运输灾民到南洋的船只可能不够,又将范千海、刘定壮叫停。要他们赶紧去准备船只运送灾民,如果船只不够,要立即调动太平洋航运公司的船只。
发生了这样的大灾难,胡震又要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