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皇戚 >

第432章

汉末皇戚-第432章

小说: 汉末皇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举,遭受无数党人士人非议,不过也算是至死为大汉奋斗,因此刘宏还是力排众议,给了另外两人子嗣,一个童子郎的身份。

    这份赏赐,看似简单,但其实极重,毕竟,童子郎可是大汉二十岁以下的预备官员。倘若有人早早得到,只需要磨砺数年,至少要比他人早几年十几年,成为大汉的六百石到千石官,当初伏泉入朝为官时,也是得了童子郎的身份,再靠着家族背景,以及自己的功绩,才能平步青云,可以说刘宏的封赏不可谓不重。

    张奂一共只有三子,长子张芝早已无心仕途,整日在家研习书法,自然不取。而次子张昶也是早已入仕,更是随张奂在征讨鲜卑中,立下一些功劳,仕途也算通顺,并且有着其父张奂的名望,想来日后继续升迁,没有太多忧虑。

    因此,对于张家人而言,这份功劳也就只有还未成年的张猛最为合适,所以这小家伙,比历史上的他,更早的入京为童子郎。上了太学之后,便因为其父,被刘宏早早指派任并州小县,任一县县尉磨砺,直到现在被伏泉向皇帝刘宏请旨,调来担任副将,个中曲折不断,只能说是两人有缘。

    至于另外皇甫规和段的后人分童子郎名单,说来也巧,安定皇甫家族的那人也在伏泉身边,他就是伏泉的另一个副将,皇甫坚寿。想来皇甫家族经过思索,最终却是将那童子郎的名额,交给了现在皇甫家的擎天柱皇甫嵩的儿子。

    而武威段家,却是将那童子郎名额交给了段之子,不过因为其子年幼,现在也就才满十二岁,刚刚上太学,伏泉也是因此最终思索,没让他成为自己副将,实在是太小了,没有一定的作战资历,带着累赘。

    虽然张猛也未及冠,但至少也有了三年多的入仕经历,也曾经参加过征讨鲜卑的国战,加上张奂的余荫,担任副将,也是够了。至于段儿子,显然没有这些条件,到了军中,就算他父亲是段,恐怕也不能服众。

    进入营帐后,张猛行礼道:“今乱事未定,平西尚未入凉州,便斩大汉罪臣,此中一切,若传至朝中,引起非议,岂不授人以柄乎?所谓倒持泰阿,授楚其柄,朝中平西之敌,欲置将军死地,必以大不敬参奏,此倒持干戈之举,恐出师之功未成,朝廷便已槛车征平西入京矣!”

    张猛显然在政治上已经有所想法,他倒是看透了自己擅杀左昌,消息传到朝中,会令某些人惩治自己的机会。授人以柄,他还能让谁针对,除了那些一直和他不对付的党人以外,自然不会有其他人。

    这些人可不会在乎凉州的乱事有没有人能够平定,恐怕就是大汉现在只有伏泉一个人能够平定凉州乱事,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在后面弹劾伏泉,就和王允在大汉尚未平定太平道黄巾蛾贼时,就迫不及待的上书朝廷,弹劾张让一样,对待政敌,如果有了可以一举打残对方的证据,他们可是会毫不犹豫的将他们致死,无论何种情况,即使国家可能因此灭亡。

    看到张猛成长到这样,伏泉表示很开心,不过很显然,他还是嫩了点,还是不明白能够决定这件事情的人,不是那些朝臣,而是皇帝刘宏。就和张让那涉嫌和太平道黄巾蛾贼谋逆的事情一样,如果不是刘宏当时不想动张让,恐怕张让早死了,皇帝想要留你,你就是真的谋反,他也有办法让你不死。

    伏泉闻后感慨道:“士别五年,刮目相看!叔威能有此般见识,张公在天之灵,必欣慰矣!”

    的确,伏泉想来,没有任何一个父母,看到自己孩子短短几年成长起来,不会高兴的,只可惜,张奂这最疼爱幼子的父亲,却是永远也无法在这个世界看到张猛的变化了。

    闻之,张猛连忙行礼感谢道:“谢平西妙赞!然”

    “不急,叔威之言,孤已尽知,此事且听孤道来。”伏泉见张猛有话,连忙打断道:“汉羌大战百年,至今大汉无将可制,唯“凉州三明”可平,叔威可知皇甫公、张公、段公三人,何以平之?”

    “”张奂闻后,刚想回话,不过话到中途又觉不对,对于带兵之事,他还是一知半解,不好谈及。

    见此,伏泉笑道:“无它,唯善待兵卒、爱兵如子、军法严明,治军严谨也!”

    “这”

    “昔吴起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但有病疽者,起为吮之,使得士族效死,方有其麾下劲旅。观‘凉州三明’平羌,与起类似,时汉军边将失于绥御。乘常守安,则加侵暴,苟竞小利,则致大害,微胜则虚张首级,军败则隐匿不言。军士劳怨,困于猾吏,进不得快战以徼功,退不得温饱以全命,饿死沟渠,暴骨中原。徒见王师之出,不闻振旅之声。酋豪泣血,惊惧生变。是以安不能久,败则经年。“凉州三明”于此整治西疆边军,军纪为之一变,方令久败汉军振奋,后以平羌,此皆先代之良法也!”

    张猛听后点头,显然默认伏泉所言,张奂是他父亲,他自小就听“凉州三明”的事迹,自然知道曾经的“凉州三明”,面对当时凉州军中将军贪污,军队上层败坏的险恶情况时,如何应对的。

    “再则,昔孙武之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西州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左昌恶贼,为取私利,贪污军费,陷害忠良,战事一开,又畏死怯战,如此狗贼,合当斩之。”

    “可如此,朝中诸臣可听平西乎?到时群臣奋起,告平西大不敬之罪,末将恐平西之位悬矣!”

    闻后,伏泉大笑道:“叔威之言错矣,此事不在诸臣,而在陛下,而今西州战事,陛下必不治罪,汝放心矣!”

    张猛错愕道:“平西如何得之?”

    “山人云,不可言,不可言!汝回去自行领悟也!”伏泉见张猛问话却是不言道,而是说了句似是而非的谜语,赶走他,让他自行领悟。

    这事情贾诩早已想到,也让自己写了奏折辩解,想到贾诩建议自己所写的奏折,伏泉就明白,这事情,自己不会有事了,至于张猛懂不懂,还是让他自行领悟。

    迁规弘农太守,封寿成亭侯,邑二百户,让封不受。再转为护羌校尉。熹平三年,以疾召还,未至,卒于彀城,年七十一。摘选自后汉书坦白来说,凉州三明我最喜欢段,但是皇甫规,抛出他多心计,在政治和对待外族的一些相对软弱迂腐的建议,在忠心和兵事上,我还是十分敬重的。虽然是大器晚成,但却是半生戍边,死在任上,无怨无悔,和班超受西域一样,只望有生之年看到玉门关模样。

第五百九十二章 法若不行 何以服人() 
次日,天气不错,汉军万余步骑,也在昨日伏泉的震慑之后,换了一副模样往右扶风而去。

    塑风阵阵,车辚马萧,回望身后的前汉古都良久,想到长安城后来所历经战火,不免感伤,这座历经风霜的古都,不该因战火而衰败。

    大军一路北行,出了京兆尹辖地,便到了右扶风境地,到了这里,伏泉也算是故地重游。他之所以将右扶风定为和各路凉州汉军兵将商讨对策的地方,除了右扶风已经直面凉州外,那就是右扶风也是伏泉母亲,扶风平陵宋氏的所在地。

    右扶风,故秦内史,时主爵都尉,掌列侯。至前汉立国,太祖高皇帝元年时隶属雍国,二年时更名为中地郡,到九年时又罢免,复为内史。孝景帝皇帝中六年时,又更名都尉,到了世宗孝武皇帝建元六年,又分为右内史,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取扶助风化之意,治所在长安。其职相当于郡太守,因地属畿辅,故不称郡,为三辅之一,本朝时移治所于槐里。

    此时,越往西边走去,路上所遇羌胡,或者外貌上明显有着羌胡血统的人,却是越来越多,直让人以为这里是边地,而不是三辅。

    当然,这些羌胡自然不是凉州叛乱的羌胡,他们说起来也只能算在归化羌胡之列,只是这些归化羌胡到底有多归化,却是并不好说。

    一路之上,路上所遇的来往羌胡,总让伏泉觉得有所不对,但说出那里不对,却又不能完全说出来。

    他们给人的感觉却是总觉得这些羌胡看自己的眼神里,有很多不明而喻的意味。伏泉见此虽然有所疑虑,毕竟现在凉州羌胡正在叛乱,很难说他们心里有没有其他的想法,但他也不能因为这没有确凿证实的想法,就去针对这些羌胡,抓捕他们,消除潜在隐患。

    为此,贾诩还特地找到伏泉,向他深深建议,要盯紧这些右扶风的羌胡,昔年他便遭受羌人劫持,若非其施以巧计,用他是段外孙的理由,将那些依旧害怕“凉州三明”,特别是杀人屠夫段段纪明的羌人吓退,恐怕现在他贾诩还能不能活着,都是问题了。

    对此,伏泉也没有太好的办法,这些羌胡虽然外表上是羌人,但是在如今大汉的户籍里,他们显然是正经的不能再正经的汉籍户口了。因此,除非是能明显抓住这些羌胡的谋反之心,就是伏泉自己,也不能轻易的下令抓捕羌胡。

    也正是如此,汉羌百年大战,即使与大汉作战的是羌人,但这些战斗,却已经不是外战,而是内战平乱了,正是这样,那些在汉羌百年大战里,一代又一代为汉族赴死的兵将们,永远也成不了民族英雄,只能在史书一角上,留下自己微不足道的名字,可是多数人却是忽视了西域,忽视了凉州这片苍茫大地上,为汉族的辉煌奋斗的人。

    羌人,分布关西诸地,且各有联系,凉州、三辅之局势,由此便可看得冰山一角,不管是大汉外部还是内部,都是复杂之极。

    其实右扶风有羌胡存在,自然是有原因的,甚至整个三辅之地,包括伏泉来时的京兆尹,也有一些羌胡,只是与左冯翊和右扶风相比,京兆尹因为距离凉州太远,所以境内羌胡相对而言少了很多而已。

    不过,虽然看着是少,但是假若有人将这些善战的羌胡聚集起来的话,伏泉想来,短时间内,聚集一支数万大军不算难事,这对于三辅而言,却也是不小的隐患。

    之所以拱卫京师的三辅地区,有这么多的羌胡,其实也是有原因的,他们能在这里定居,自然是迁徙而来,而他们被迁徙的原因,却是因为他们都是曾经汉羌百年大战里,被汉军击败投降的羌胡后人。

    只是,羌人投降是投降,但明显大汉的思想教育还是没有做好,这些羌人和凉州的羌胡一样,先祖是投降了,但是他们这些后辈,明显没有被大汉教育好,怕也只是怕杀的数百万的羌胡投降的“凉州三明”,等到“凉州三明”死去,他们的后代都将怀着仇恨,开始向给他们屈辱的大汉王朝复仇。

    凉州的羌胡在一阵恰到好处的时机内,发动了反叛,而三辅的羌胡,除了已经忠心大汉的人以外,还是有不少人在等着和凉州羌胡一起,再次复兴他们先祖曾经的荣光。

    大军进入右扶风境内,伏泉并未去右扶风郡治槐里县,在他看来,除非是现在的右扶风脑子秀逗了,才会在郡治槐里县城守着自己。

    谁都知道当今皇后宋氏出自右扶风平陵宋氏,伏泉母亲乃皇后族妹,此番入得右扶风,在大汉以孝治国的前提下,伏泉不先去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