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皇戚-第2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惜,纵然经历相似又如何,两人的结局显然不同,党锢之祸起,他袁绍因为身为党人领袖的岳父李膺而彻底失去了仕途。若非靠着袁氏家世,以及他对外以先服母丧,后服父丧为名六年低调避难,恐怕可能他也避不了祸了。
现在,眼看着和自己家世差不多的伏泉,竟然取得了这么高的成就,袁绍心里不产生羡慕才怪。终究,在他的青年时期,没有遇到岳父家族变故前,也是满怀着一种十分渴望建功立业、扬名立万的中二思想而已,不过,随着岳父家族变故,现在在他心里的,只有复仇,还有夺权,再无其他。
今日随袁绍而来这一行人人数众多,伏泉感觉,恐怕袁绍将他京中的,没被朝廷追捕,能够自由出入雒阳城的党人圈子里的人全部带来了。这份礼遇,倒是让伏泉心中诧异,毕竟,能成为袁绍党人圈子里一员的,无一不是地方有名之辈,袁绍带这么多人来为自己大捷祝贺,实在是太过礼遇了。
诡异,从袁绍进门开始,就透露着一丝诡异,伏泉心中越发嘀咕,这袁本初到底是何意思?
随着袁绍话落,双方之间简单一番行礼后,伏泉言语客套季后赛能,便带众人入内,拜见自己伯父伏完,毕竟说到底,今天虽然为他庆祝,但是这个家依旧是伏完这个大汉不其侯做主。
第四百一十章 党人何谋()
不其侯府里,伏泉领袁绍一行人等入内,众人数绕回廊,虽只有一小段路,走路用时所需不多,但是袁绍一行人却是似乎好像时间紧缺一样,不断和伏泉套着近乎,言语中从入府以来就是不断拉拢为主,甚是让伏泉心中担忧,不知道这帮党人葫芦里到底是卖的什么药。
相对于袁绍所拉起的这帮党人复仇集团,伏泉心中可是一直警惕,想到历史上后来这帮党人对何进所为,就由不得他不重视,若是轻视他们或者相信他们,那就肯定是如同历史上的何屠夫一般,被坑的家破人亡,甚至连外甥的帝位都保不住,所以必须要警惕。
“一别经年,流川之名已传天下,今日闻得不其侯府喜事,绍之众友皆仰慕流川威名,便随绍来贺。”袁绍说完,随后又看向自己身旁随他一起和伏泉行走的众人,笑道:“今日已见‘治瘟郎’,便有绍为流川一一引见。”
“谢过本初!”伏泉含糊应道,他当然不会因为他讨厌党人,而在这时候拒绝袁绍的介绍好意,不然传扬出不去,岂不是说他伏泉升官以后面子大,一般人不得见吗?
见伏泉应允,袁绍随即便指着身边的袁术和许攸对伏泉道:“公路、子远在此,流川应已熟知,吾便不多言。”随后,又隔着许攸,指着许攸旁边的一个青年道:“此乃吾之心腹,南阳逢元图,其常赞流川定有名将之姿,如今观之果真应验。”
“见过逢君!”逢元图乃是逢纪,伏泉嘴上笑着应道,心里却是鄙夷袁绍也正是会瞎讲,他才出仕多久,就能让逢纪如此惦记?当然了,伸手不打笑脸人,何况又是在自家地上,伏泉只能含笑应对,而且想到这逢纪也是袁绍未来袁绍麾下最早的谋士,此时在袁绍未发迹之前,定是心腹中的心腹,他即使心中再不爽,也得以礼相待不是,否则若是现在得罪,谁知道袁绍等人会不会在自己府邸闹事,那传出去可就成笑话了。
“见过君侯,尝闻君侯善谋兵事,只恨无缘一见。”逢纪说话也是恭维语气居多,令人不得不奇怪这群党人想卖什么关子。不过说来也怪,这逢纪二十多岁,容貌无奇,唯有那一双闪烁神采的亮眸令人不由多看几眼,必是个智谋之士无疑,顾盼之间不时流露出自负神色,却不惹人反感,史书所载他智计过人,果而自用,如今看这外形确是如此。
逢纪之后,袁绍又指着逢纪身后的一个中年汉子道:“此乃东平张孟卓,‘八厨’之一,想必流川应听闻其名也。”
何止是听过?张邈张孟卓,他简直是熟悉无比,不久是十八路诸侯讨董的急先锋,和曹阿瞒一起征讨董卓的陈留太守嘛!这位可是夹在你和曹阿瞒之间,来回投靠的有名人物,和那位被生生称为“三姓家奴”的吕布相比,这位也是不遑多让,不过虽然也是个历史人物,可惜戏份太少终究是个龙套属性。
心里如此想着,面上伏泉却是笑着回应道:“张君之名,天下皆知,余尝闻壮士莫不以附张君为荣,今日见之,真乃幸甚!”这话伏泉说得倒没有假,虽然历史上张邈只能算个跑龙套的角色,但是才现在他的名声却是极大,不然也不会被评为党人“八厨”之一。
厨者,能以财救人也,据说张邈少时便以侠义闻名,时常接济贫困,助人为乐,甚至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所以导致有许多闻其名声的壮士归附于他,本来按照他这样发展,起码这么早就收拢人心之后,又在陈留中原肥沃之地,当不至于最后就跑个龙套,想曹操、袁绍初时也不过东郡、渤海一地,最终成为天下枭雄。可是谁知这张邈的结果会是如此,只能一方面说造化弄人,另一方面也就是个人能力机缘了。
记得那位对曹**忠,为其力战而死的典韦就是从张邈手中溜走,投靠曹操的,如此看来这张邈能力也实在有限,有人却不识,反而令人才舍其而去,投奔决裂仇人,而他最终也是被曹操屠得家破人亡,自己也被手下兵卒杀害,想到这里只能怪他自己能力不行,攻伐不了天下了。
“见过君侯!”张邈一边走着,一边简单拱了手道,他年约三十左右,中等身材,紫面短须,面相上倒是真有几分相善之意,难怪会倾家荡产的助人为乐。
张邈介绍完,袁绍又在手指张邈身后一魁梧文士道:“此乃汝南伍德瑜,文武皆通,非常人也。”
“见过君侯。”伍德瑜乃是伍琼,其人身为袁绍同乡,说是文士却也不算,因为他身高七尺有余,袁绍后来又介绍其质性好义有大节,刚毅猛壮,力能兼人,善使刀,弓弩亦通,如此看来,其虽为文士,但却更像是袁绍党人集团中的武将。
当然,正如袁绍所言,后世证明他确实为人忠义,为好友袁绍安排好后路伏招,即讨董之人多为他举荐,从而响应号召,最后更是杀身成仁。
可惜了,人是忠义不错,可是终究一点卵用没有,辛辛苦苦所做的一切,最终还是送了性命,当然按照历史而言,他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伏泉淡淡颔首,回道:“见过伍君。”
之后,袁绍又为伏泉介绍随后几人,只是很显然,这些人伏泉是一个也没听过,只是含糊应对,也就在介绍完袁绍一行人后不久,几人终于走到内院。
四百一十一章 一门争死为党人()
虽然刚才伏泉和袁绍一行人谈论不少,但其实也就是一段路的功夫,入得内院,很快便看到此刻正在交谈的伏完、孔融二人。
“文举!”
还未说话,便听张邈大喊一声,然后率先冲了出来跑到孔融旁边。伏泉望到,他这一举动令得袁绍等人皱了眉头,除袁氏二兄弟外,其他党人都纷纷看向袁绍,而袁绍脸色也有不善。至于袁术,算了,不提也罢,也不知他为何跟来,从一进府袁绍为伏泉介绍众人,他就一直和袁绍一派的当然保持着一种既不亲近又不疏远的距离,对于外界事情,也是多不关心,显得十分格格不入,真不知道为何来此。
看着张邈这般引起袁绍等人直皱眉头,想了想,伏泉就明白了,张邈毕竟是袁绍这方面的人,在外自然要看他们老大袁绍的脸色,孔融虽然是名士,但也应该是如今党人领袖的袁绍先相谈,再由其他党人谈话,而张邈如此随意上前,显然是有些不把袁绍放在眼里。
见此,伏泉想到后来张邈在袁绍成为讨董盟主后,还一直指责袁绍,也不由得感慨张邈日后会有那般下场,这点当小弟的意识都没有,屡屡触了自己老大的逆鳞,老大能一直容忍你才怪。
当然,现在袁绍还被党锢所困,急需要稳住自己势力,即使对此有所不满,也不会表露出来。伏泉见到,袁绍先是挥手示意其麾下党人不必在意,然后一改原本皱了的眉头,脸露微笑的走到孔融身前道:“莫非君为鲁国孔文举乎?”
“正是!”
孔融刚和张邈老友再见交谈过后,见袁绍上前询问,便舍了张邈,转身与袁绍交谈起来。他和张邈都出自青州地界,加之都是州郡名士,早有相交,自然不需害怕舍了张邈会不会失了礼数,更何况袁绍是张邈老大,就是失了礼数,孔融也不能再和张邈闲谈。
“汝南袁本初见过孔君,尝听孟卓言道孔君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文礼皆为一时俊秀,为后进冠盖,今日见之,果如是也!”袁绍显然也是听过孔融的名声,不过碍于其一直在青州,未有时机得见其人,今日见到,应是碍于孔融在党人之间的声望,连忙大为赞叹。边文礼就是边让,后来被曹操所杀的充州名士,他和孔融、陶丘洪齐名,皆是中原地界年轻一代的楷模,州郡名士。
“袁君妙赞,融愧不敢当!”孔融谦虚回礼,突然却是话题一转说道:“余之薄名,如何可及天下楷模,当不得真!当不得真!”
一句话,反呛了袁绍一句,本来他还想好好和这司徒府的名吏搞好关系,未曾想竟然被对方一句消散无解,袁绍面色有些不好,毕竟孔融这在党人名望极重的人说自己名声当不得真,那么他这个天下楷模的名声就当得真吗?这不是反打现在正是声望如日中天的袁绍的脸吗?袁绍能有好脸色也就怪了。
站于一旁的伏泉见此,心中也是颇为叹气,怪不得孔融后来结局也不好,空有才学,却干不了正经实事,虽有名望,可是嘴却极毒,言语骄狂,一朝政治不得志,便难以相处,直接惹毛了曹阿瞒,把他给干了。
这一切怪也怪不得谁,只能怪孔融自己,有时候人太早慧聪明也不好,从小就因为比同龄人优越,他的眼中还能有其他人吗?即使你四岁能让梨,品德好又如何?还不是小时候就敢“小时了了,大必佳时”的怂了大人,从小就养出了内心中的骄狂性子,还能得了?
想到这里,伏泉心中一凛,或许刚才这句话还是孔融有意说的,至于为何,很简单,就是因为袁绍的名气比他孔融大的太多了。想他孔融自小就因才学品行闻名州郡,是同龄人的佼佼者,如今却遇到比他名气还大的袁绍,当然要用些文人的法子来好好打压下袁绍了。
场面虽然因为孔融话语一时尴尬,但是好在袁绍所带众人都不是一般人,见此立马上前主动和伏完、孔融打招呼,一下就把袁绍刚才的尴尬局面缓解了。
很快,袁绍又是一脸笑容对孔融说道:“君之大名,天下皆知,当初元节公受难,若是君恩救之,恐世间再无元节公也,绍在此谢过文举。”
说完,袁绍又在孔融面前,在众人眼中,十分诚恳的向着孔融深深一拜,似乎一点儿也没有因为刚才孔融的言语而感到愤怒的样子。这不由得让伏泉暗暗佩服,果然是未来的北方霸主,这点不计前嫌的风度,即使是演出来的也不是一般人可以相比的。
至于袁绍口中所说元节公,却是党人“八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