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对德国入侵的不可逾越的阵线。丘吉尔确信,苏联是个可信任的潜在的盟国,它将在东欧为波兰而战。因此,他劝说张伯伦政府把苏联纳入英、法、波罗的海国家的军事联盟。本着这个目的,英国大使威廉·西兹先生与李维诺夫于4月15日在莫斯科举行了试探性会谈。但是,几乎与此同时,克里姆林宫又通过苏联驻柏林大使馆与德国外交部举行秘密会谈。为了讨好希特勒疯狂反犹太人的德国以铺平谈判道路,5月3日,犹太人李维诺夫被免职,由莫洛托夫继任外交部长。经过初步会谈,德国外交部于5月30日郑重表示愿意与苏联关系正常化。与此同时,苏联与英法政治、军事特使在莫斯科举行的谈判仍在继续进行,直至8月20日,由于希特勒打电报给苏联提议派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前往莫斯科,以全权代表身分拟定并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秘密议定书,遂使苏英法三国谈判告吹。8月23日宣布签署德苏协定。英法政府深为震惊。
为了使波兰与罗马尼亚的领土不受侵犯,英国力求借用苏联武装力量的威胁来实现其目的。波兰与罗马尼亚对苏军过境这一政治因素,有着更深切更现实的理解,所以,即使他们遭到德国的进攻也决不允许苏军过境。有些波罗的海国家甚至更明确地宣布,苏联保护他们主权的任何举动都被视为发动战争的行为。从尔后的事件来看,这种态度是可以理解的。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知识分子和部分公民,有的被横暴处决,甚至常常死于最野蛮、最无人道的极刑,有的则被流放到西伯利亚。苏联国防部长、与英、法谈判的苏联首席代表伏罗希洛夫元帅,不顾主权国家的意愿,对苏联武装部队进驻波兰、罗马尼亚与波罗的海各国流露出的兴趣,远远超过对德国作战,这多少可以说明苏联的目标何在。丘吉尔与莫斯科沆瀣一气,他把谈判的失败归咎于张伯伦政府对苏联人多疑;缺乏达成协议的诚意;把官职不高,权力有限,两手空空的使节派往莫斯科等等。
如果根据苏联当时的态度进行评价,人们大概会认为张伯伦是正确的,丘吉尔是错误的。苏联与英国谈判,不管英国的军事力量有多么强大,也不管它的代表团地位有多么高,其结果是不会有什么差别的。这是因为英、法为苏联安排的前程是一场浴血的战争。而苏联对那个敌手却是不能不甘拜下风的: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用一只手抵挡住英、法的进攻;而用另一只手将沙皇帝国打得屈膝投降。如今,即使英、法能够打败德国,克里姆林宫从中也得不到什么安慰。因为,德军入侵苏联就如威胁沙皇政体一样威胁着共产党政权的安全。要苏联冒如此重大的风险,而英、法又什么东西都不给它,甚至连波罗的海沿岸最小的国家也不给它,这种为敌性的、资本主义的波兰而战的建议,是与共产党的政策与信条相违背的。1936年,德国与日本通过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结为一伙。当莫斯科的谈判正在进行之际,苏联却在哈勒欣河一带展开了保卫边境、反击日本入侵的战斗。接着,克里姆林宫宣称,苏联决定,无论如何不在两线作战。另外,德苏协定的签署使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紧张关系更趋恶化。尽管当时尚无证据表明克里姆林宫蓄意要挑起德国与西方的战争,但是,根据列宁主义的原则,这样的战争确实可拯救苏联,并且是实现世界共产主义的必要步骤。
希特勒急于促使苏联保持中立。他甚至指示里宾特洛甫,要作出他认为可行的一切让步,即使把苏联人带到君士坦丁堡的大门口也在所不惜。8月23日夜,德苏在莫斯科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和一份草率拟就、措辞模棱两可的秘密议定书。这使波兰再度被德国和苏联瓜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芬兰也被纳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当德国元首在十个月后,更加认真地审查这份议定书时,其中有关巴尔干国家的措辞使他吃惊。议定书承认苏联在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的利益,还说德国在这些地区无政治利益。然而,“这些地区”不仅指比萨拉比亚,还包括巴尔干国家。芬兰与波罗的海国家在苏联势力范围内的地位也不明确,德国人一向不同意未经事先磋商就将这些领土并入苏联的版图。后来,希特勒对1940年苏联吞并波罗的海各国十分恼火,那是肯定的。双方除了签署这项条约与议定书外,还签署了一项贸易协定。按照协定规定,苏联将向德国出口大宗粮食和原料,包括谷物、油料、家畜、煤、铅、锌,换取德国的工业产品。总之,无论条约、议定书还是贸易协定,均使克里姆林宫极为满意。只费了点笔墨,竟换得了波兰富饶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地区和一项含糊其辞的规定,使苏联可在波罗的海和巴尔干国家享有自由行动的权利。一旦战争爆发,英国的封锁会断绝德国大部分的海上进口物资,德国在经济上便将依附于苏联。苏联获得这些好处的唯一交换条件就是保证它不加入战争。同时,斯大林还对法国军队的战斗力寄予很大的希望。他本人高度评价这支军队,他认为,法军的战斗力会使德军不敢轻举妄动。另外,斯大林还想利用德苏缔结条约给日本的打击,尽快与东京签署一项协定。
德国进攻波兰以及尔后向英法宣战的条件成熟了。当时,伏罗希洛夫与苏联驻华沙大使向波兰保证,一旦爆发战争,苏联将保持友善的中立态度,并恪守向波兰提供军用物资与装备的诺言。玩弄这种两面手法的意图,可能是想使波兰不要象捷克斯洛伐克那样未经抵抗就举手投降,从而迫使英、法参战。9月3日,星期日夜间,即联合王国与法国对德宣战的那一天,里宾特洛甫敦促苏联立即对波兰采取军事行动,占领早先同意划归其势力范围内的那部分领土。莫洛托夫表示同意。但是,尽管德国一再催促,苏联在两周内一直按兵不动。苏联为进行武装干涉需要作舆论准备,但这不是延宕的全部理由。大概斯大林在观望,只有确信法国不能从当时并没有设防的西部迅速打败德国的时候,才进入波兰。因为他不想同英、法作战。还有在远东的地位尚未巩固之前,它也不得不等待。9月16日,苏联与日本签署停战协定。就在第二天,也就是在它向英、法保证当它们对德作战时,苏联将保持中立之后,苏军受命跨越波兰边境。莫洛托夫与里宾特洛甫9月28日在莫斯科签署的秘密补充协议中规定,苏联在波兰的势力范围东移了。大约从原来的维斯拉河一线移向布格河一线。德国人的回礼是,放弃在立陶宛的利益(立陶宛南部的一角除外)。
在西欧,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前九个月内,苏联继续阴谋反对资本主义世界。在英国和法国,共产党人活动猖獗,竭力削弱国家的战斗意志。苏联驻各中立国的使馆为了使战祸蔓延,进行秘密活动,其中有些活动是针对德国的。
波兰被肢解后,苏联紧接着与波罗的海各国订立所谓条约,迫使这些国家允许苏联在其领土内建立海军基地和陆军基地。而同样的要求却遭到芬兰的拒绝,这导致了为时四个月的“冬季战争”。战后,败北的芬兰将位于拉多加湖西北部的维堡省和某些位于北部边境的地区,以及芬兰湾内的某些岛屿割让给苏联。苏联并未急迫地要求拥有北冰洋沿岸的战略要地佩萨莫(包括由加拿大一家联合企业经营的镍矿)。这可能是为了避免英国海军进行干涉。由于该地区很重要,自从1940年春,德国人占领挪威和邻近苏联的基尔克内斯基地后,芬兰重新受到苏联的压力,要让苏联人取代别国的租借人。同时,苏联还要求与土耳其共同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但因它唯恐英国从地中海进行干涉,放弃了这项要求。德国于1940年5月向法国发起进攻,在此之前,苏联一直未将它攫取波罗的海各国与巴尔干国家的主张付诸实施。德国入侵法国后,战役进展神速,迫使莫斯科必须在战胜者回师中欧之前采取行动。6月中旬,所有的波罗的海国家均被占领,包括9月28日协议中曾划归德国的立陶宛西南部的领土。新攫取的领土被并入苏联的版图。6月末,苏联向罗马尼亚发出最后通碟。两天后,比萨拉比亚与北部的布科维纳等边陲地区被占领。而8月23日签署的德苏条约并未将布科维纳地区写入议定书中。
法国战败后,莫洛托夫向德国驻莫斯科大使冯·德·舒伦堡致以最热烈的祝贺。但是,尽管如此,法国的迅速溃败却使斯大林感到突然和沮丧。最初是在1940年7月,莫斯科的紧张气氛曾一度加剧。人们普遍认为,苏联正处于非同小可的危险之中。然而,到8月,当看到英国在丘吉尔坚强领导下没有退出战争,并且可以仰仗美国的物资援助时,莫斯科的心情又多少恢复了平静。它希望德国入侵联合王国,并从德国空军的损失中得到莫大的乐趣。当时,希特勒有时间专心研究东欧的政治局势。他对里宾特洛甫8月23日夜签署的模棱两可的议定书并不懊悔。因为,协定既然已经达到目的,它在帝国也就失去作用了。元首的注意力已集中到从芬兰进口粮食、亚麻、木材、钢和镍,以及对付莫斯科为获得芬兰的佩萨莫镍矿的控制权对德国施加的压力。另一种危险是,苏联从波罗的海的新建海军基地可切断德芬的海上贸易通道,更重要的是,会断绝从瑞典经波罗的海输入的铁矿石。希特勒历来认为,苏联不应插手巴尔干事务。尽管保加利亚人与俄罗斯人同属斯拉夫血统,但是,两代保加利亚人却都在德国领受指示和请求援助。罗马尼亚未能得到英国的帮助,但它为了抗拒苏联的领土要求,只得指望德国提供安全保障。而德国亦需要罗马尼亚的石油。因此,在希特勒迅速地横扫法国之后,东欧与巴尔干各国顿时又感到他的威胁。希特勒故意将8月23日签署的秘密议定书的第三条关于“德国在东南欧无政治利益”一语错读成“……在比萨拉比亚无利益”。后来又原封不动地转达给莫洛托夫,但后者未作任何反应。法国之役结束后,希特勒立即把二十多个师调往立陶宛边境,以确保莫斯科为其错误地占领划归德国的立陶宛西南部的领土偿还旧欠。1940年8月,希特勒与芬兰举行谈判。他保证向芬兰提供武器与其它物资援助,以换取德军通过芬兰领土,往返于北部挪威的权利,并由芬兰提供必要的交通设施。此举最终将允许德军驻扎在芬兰,把苏军摈于佩萨莫的大门之外。
德国人在巴尔干也加紧对付苏联的渗透扩张与挑拨离间活动。匈牙利与保加利亚都对罗马尼亚有领土要求。苏联也站在反对罗马尼亚的一边。它把部队集结在边境地区,以示郑重。希特勒认为,德国的石油来源普洛耶什蒂受到威胁,便以牙还牙把德军集结在被占领的波兰领土内(总督区)。后来,由里宾特洛甫主持从中斡旋。根据8月30日通过的《维也纳仲裁书》,匈牙利接受调停,它原来分割罗马尼亚特兰西瓦尼亚的要求只得到部分满足;保加利亚原来只要罗马尼亚的多布罗加南部地区,则完全得到满足。作为对罗马尼亚割让领土的报偿,德国保证罗马尼亚不会遭到来自任何方面的入侵。随后,德国的使节和军队以改编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