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我的澳洲天际线-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个,先生们。我只是个接待人员,没有别的意思,我这就带你们去休息室等待州督他们的到来。”
西服男也是个聪明人,他发现一些工人打扮的人还倚靠着甲板护栏看着港口的风光,而那些手持枪支的大汉,则有些继续在甲板上,有些已经下到了船梯上。
最早下船的一批人,都穿得不像是水手或者工人,又被船上持枪大汉跟随着且目光“不善”的看着他,也是大致清楚了最早下船的这批人应该是这里的头头,所以及时发出邀请,邀请最早下船的福克斯等人去休息室等候。
码头区休息室,福克斯,露丝和富兰克林等天际线集团的高管十数人正在和西服男有一句没一句的说着一些关于饮料的事情,提到了,咖啡,牛奶,茶和今天被带到了澳大利亚的可口可乐。
从下船到现在已经过了将近四十分钟的时间,算汽车30公里一小时,这个时候也差不多应该到了。不过州督是个贵族,为了绅士的仪表,估计会整理一番,得消耗一些时间,毕竟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呢,必须要表现出大英帝国贵族的气质。
果然,就在西服男和天际线集团高管在聊可口可乐这种饮料的时候,外面站岗的一个护卫队队员探出头来对着休息室内的人说了一句,外面来了3辆车。
西服男果断放下了正在仔细观察的可口可乐瓶,站起身来对着其他人笑道:“先生们,女士们!我想应该是州督先生到了,我汇报给州政府的时候,他们给我的答复就是会有3辆车过来。现在正好是3辆车到了这里,时间也对的上,我们出去看看吧!”
天际线集团管理人员包括福克斯,露丝,富兰克林在内都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正在在坐所有人都打算出去看一看是否是州督来了的是时候,一个带着圆礼帽的绅士在护卫队员的陪同下进入了这个休息室。
福克斯一行人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西服男,希望可以能到他的肯定,这就是州督。西服男果然不负众望,这个看起来很绅士的人刚一进门就被西服男开口直呼“州督”先生。
先感谢一下编辑作的封面,再说一下过几天过节补更,还有有错别字可以发个评论,我会看到的
(本章完)
第11章 协定()
梳 跟随着州督进来的一名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的男人,他身材不是很高大(在欧美人里面),甚至可以说有些矮小,不过他的身上却散发出一股精干的气息,让旁人精神为之一振。
福克斯看着这个紧随着威尔逊州督进来的男人,瞬间便和记忆之中的身影重合了,随即脱口而出:“怀特叔叔?”
卡姆…怀特,卡尔古利怀特金矿公司的老板,是福克斯的父亲在澳大利亚的知音,他在福克斯父亲最落魄无助的时候收留了福克斯的父亲,一开始只是一个帮手,后来发现其能力以后破格提升为自己的助手,在一起工作的时候结下了很深的友谊,以至于福克斯从小便认识了怀特。
怀特笑了笑,说道:“简,欢迎你回来。”
“很高兴再次见到你,怀特叔叔。我好几年没有回来了,这次回来,我却再也不会看到我父母了。”福克斯语气有些低沉。
“根据你母亲的遗愿,我把你父母一起火化后将骨灰洒进了罗塔纳斯岛附近的海洋之中,理由我想你也知道。”
根据福克斯脑海之中那片片断断的记忆,他的父母就是在罗塔纳斯岛邂逅产生爱情的,可以说,没有罗塔纳斯岛,就没有福克斯。
说到这里,休息室内已经一片平静。包括州督脱下了自己的礼帽在内,这个休息室的每个人都在以沉默表达对逝者的致意。
不久后,福克斯才打破这个沉默:“逝者已去,感谢大家的祭念了。我们时间还是比较紧的,开始谈正事吧!州督先生,我们可以正式签署条约了。”
威尔逊州督等一众西澳大利亚州政府的官员引以为然,纷纷点头。
西澳大利亚时间1919年9月24日傍晚6点,正好也是北京时间的9月24日傍晚6点(澳大利亚是南半球,秋分当天并未开始夏令时,所以和北京是同一时间)。
西澳大利亚州政府代表威尔逊州督(西澳大利亚被各大家族分割,西澳州督只是澳大利亚联邦在西澳的象征性官员)和天际线集团的董事长福克斯正式签署了《天际线集团与西澳大利亚州政府共同开发西澳大利亚基础工业体系协定》。
协定主要内容如下:
一、天际线集团在五年内投资建设起西澳大利亚州的基础工业体系。
(基础工业体系主要包括冶金、钢铁、煤炭、石油、电力、化工、机械等行业,这些是重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基础的部分。基础工业需要较多的资源,耗费的资金也很多,他们为制造工业、生产消费资料部门提供服务,是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物质基础。)
二、西澳大利亚州政府以及本地商业联盟会提供必要的政策让步(主要是提供五年内免税免租金的土地租借和批准临时引进大量廉价劳工的政策)和各种商业(主要是提供供货销路和出货路线)援助。
三、在西澳大利亚州上建立的公司或者工厂如果以“西澳大利亚”为前缀,西澳大利亚州政府和本地商业联盟将会投资大量资金入股。
(这一条完全是天际线集团自愿的,因为要在五年内投资建设一系列具有一定规模的基础工业,这个投资是非常庞大的,距福克斯自己估计,起码得投入不少于一亿美元才能初步建立起来,而且不算其他成本,比如运输,交通等。现在福克斯是各种借款才勉勉强强投入了一千万美元,才仅仅是较小规模的机械行业和小部分的矿业行业。)
(西澳大利亚的人也是看到了这一点,希望以通过出钱入股天际线集团旗下的公司工厂从中获得一些利益,这样,他们就会得到一些股份以及得到西澳民众的支持。而天际线集团则减少了资金的投入,大大节约了成本,但这样做无异于把集团话语权让出了一部分,万一他们搞什么幺蛾子是极为头痛的事情。)
这份作为以福克斯为首的大澳大利亚党革新澳大利亚联邦的重要协定在后来被珍藏在帕斯国家历史博物馆,每天参观的人气十分之高。
之所以十分之高,是因为这份协定是福克斯在西澳大利亚站稳脚跟的第一步。
这个时候的澳大利亚底子也不能说非常薄弱,勉强比经过了黄金十年的中国好上一些吧。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澳大利亚一直无法吸引各国的商人过来投资建设,主要表现在劳工的不足以及技术上的空白。
澳大利亚联邦号称是联邦,实际上现在还是听英国母亲说话的。受英国母亲的影响,迁居到澳大利亚的人几乎都赞同一个声音:白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种。
为了维护澳大利亚的血统纯净,民族意识的统一,1901年正式开始了“白澳政策”。适用于整个澳大利亚联邦,但是现在,关于这份临时引进大量临时劳工的协定,西澳大利亚州政府的代表威尔逊州督还是毫不犹豫的签了字。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州督虽然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投票选出,但是这个州督也是西澳大利亚各大家族的妥协产物,就是个傀儡,没实权的。
因为西澳大利亚州可以说是相对独立在整个澳洲大陆的,在这边占了全澳洲的土地上,有世界上含铁量仅次于巴西的第二好铁矿石,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矿产资源,也有优良的天然深水港,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维持政府的运作所需。
西澳大利亚的各大家族几乎都是以各种矿业公司起家,在后来发现天鹅河流域还有其他一些地方种植的葡萄非常适合酿酒,才把酒庄发展起来。
联邦空降一个政府官员,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类型。联邦那边说是投票选出,其实也就是随便挑了一个边缘化的贵族过去而已,让他打发打发时光。而西澳大利亚各大家族这边也对这个东边过来混吃混喝,头上还顶着个“我是西澳老大”帽子的人很反感。
反感是反感,但是有什么大事也得他这个混吃混喝的出面。不然?那就是叛国者啊!公然做出违背联邦统一的事情,不是叛国是什么?
二、西澳是当初最晚一个加入澳大利亚联邦的,他们也很不情愿。原本西澳是完全可以自己玩自己的,现在整一个澳大利亚联邦,每年还要拿出不少钱去补贴其他州的预算,让本来就是很不爽的西澳各大家族的人更不爽了。
你想想,如果外蒙古回归中国,那么大的地方,得投资多少钱?总得一视同仁吧,不然又有喷子在那里无所不喷,说国家对新同胞没有好感,故意冷落。
好,投资建设外蒙古吧,钱从哪里来?外蒙古自己的收入就不要想了,还是看国家本身,可是国家本身一直就那么点收入,中国那么多个省。分下去也没多少了,还多了一个外蒙古那么大的省份,分到就更少了。
外蒙古很大,投资要更多的钱,所以一般会求助其他有钱的省份进行补贴。这样一来就会让有钱的省份不高兴了,明明是自己地方上挣的钱,自己都不能投资反馈给人民,还要白送给别人。
虽然是同一个国家,但是亲兄弟也要明算账啊,虽然谈钱伤感情,但是不谈钱能怎么办,总得给兄弟一个活路啊。
如果有如果,哪有那么多的如果。说回这里,西澳也是这个问题,各州联合在一起是一件好事,资源互用,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实现共同发展。
可是西澳加入澳大利亚的二十年时间里,不单没有得到其他州的什么利,也没有得到什么助,反而自己一直在给利其他各州,给助其他各州,说白了就是入不敷出。
西澳跟委屈啊,说好的互利互助呢?为什么都是我给钱你们,你们不给钱我这也行啊,也没见给其他什么鬼东西啊!坑爹啊,不,是狡猾的东部人一直在坑我们诚实勤劳的西部人!
前几年里,因为参加了世界大战,极力援助英国母亲的战争,整个澳大利亚都在拼命的生产原料提供给英国母亲。而作为澳大利亚联邦生产总值最高的西澳大利亚,自然受到了一定的打击。
英国以低于原料市场价的价格收购了大量物资,仅仅让澳大利亚的生产者们回本,这让老板们非常大的意见。而且,联邦政府还在战争期间加大了对西澳伸手要钱的力度,几乎让西澳各大家族崩溃。
我们现在明明挣不到钱,你竟然还问我要钱?真当我们西澳是有印钞机是不,说有钱就有钱?但是西澳最后还是给了,是西澳各大家族挤压出来的往年收入,这让西澳的原本主事人对联邦政府的好感继续降低了。
三、相对于东南各州比较稠密的人口,西澳还是相当少人口的,当年颁布的白澳政策,在西澳各大家族也是瞒着州督或多或少的留了一些华人或者其他有色人种继续在他们旗下的工作单位继续工作的。
因为有色人种报酬比较低,而西澳人口比东部少很多,不怎么存在有色人种过多会拉低白种人薪资水平的问题。西澳这里,白种人很少从事比较劳累的工作,因此争端不是很大,但是因为民族优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