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崛起1646-第2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殿下有所不知,”洪思苦笑道,“锦衣卫北镇在江北广有耳目,与应策官常有往来。于是顾指挥便与下官商议,两家在江北一同设点布网,相互支援。
“只是北镇颇拮据,说是同建消息网,这维持的银钱却多由宣部所出。”
朱琳渼点头微笑道:“能者多劳,你便先替他担着。记账,都记账,往后还让顾大人还你。”
宣部在洪思统筹之下运作得甚为顺畅,几乎没有需要朱琳渼操心的地方。
待洪思将手中的事务讲述已毕,朱琳渼只在宏观方面做了些吩咐,“接下来这段时间,宣部的主要精力当放在对北伐的支持上,例如太祖皇帝‘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丰功伟绩要多加宣扬,要尽力让百姓有驱虏强国的参与感。”
他忽而想起前世那句“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的宣传语,觉得正适用大明眼下的形势,于是便略做修改道:“对了,便以‘种好自己的田,读好自己的书,做好自己的工,卖好自己的货便是对伐虏最大的贡献’作为纲领。”
洪思闻言细做品味,不由叹道:“殿下这番话看似简单直白,却殊为精深持重,正是强国安民的要旨。下官定使众宣教将此意传遍江南。”
朱琳渼点头继续道:“至于江北,重点当是向百姓宣扬建虏正四面受敌,必难久持的观念。”
其实他这属于偷换概念,眼下清军的确是四面作战,但皆是其主动出击,乃是战略攻势。
不过流言这东西,只要散播得广了,人们根本不会去细想其中逻辑。百姓只会随着应策官的思路,产生建虏已四面楚歌的想法,从而极大动摇敌占区的民心稳定。
“下官谨记!”
待洪思离开王府,已近亥时。
朱琳渼疲惫地靠在椅子上揉了揉太阳穴,看来自己去西南的这段时间里,大明的工、农、宣各方面都已逐渐步入了正轨。
虽然因为余新在尤溪口一带遇到暴雨耽搁了行程,他还未得兵部改革方面的细节,但就余新之前上表所述,进展也是颇为顺利的。
正思索兵部之事,他便闻书房外负责伺候自己的小丫鬟与人低声交谈,“殿下正忙,姐姐有何事啊?”
“太王妃让我来知会殿下,后日立秋,她在府中使人摆了‘秋社’,请殿下前来热闹一下。”
“姐姐先回吧,我明日便禀予殿下……”
立秋了?朱琳渼心中不由感叹,自己去年被“贬”龙南时也是立秋,这转眼已是一年过去了。
他经过这一年的努力,总算令历史的车轮开始转向。如今大明又复有六省之地,政令畅达,人口超过三千万。若算上四川和湖广,更是尽有大江以南。
同时经过他的“指点”,工、农业也是蒸蒸日上,民间士气正盛。而历史上大明内部的倾轧也都被他一一消弥。
现在的大明终于真正具备了和建虏掰手腕的资本!
虽然在土地面积、人口、税收、兵力等方面仍是清廷占优绝对优势,但他手里却有后世的各种先进技术和经验,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种差距。
加上建虏正在蒙古、四川、湖广、浙江等地同时开战,大明甚至可以集中力量,在某一局部形成对清军的优势。
可以说,眼下正是开始北伐的最佳时机!
朱琳渼只觉胸中豪气充盈,方才的疲惫顿时消失无踪。
他吩咐下人泡了杯浓茶来,探手捏起桌上的竹笔,摊开纸来,快速写下一个标题:《北伐战略概要》。
而后便是“总纲”:军事部署与进军路线……
军器生产与储备……
兵力动员与后勤运输……
西南方略……
塞外对策……
实则这些事情他早在去云南之前便已开始筹划,期间也记了不少零星的策略,此时又整体归纳总结一番,并加以细化。
直到了寅时,他这才生出些倦意来,旋即想起今日还要早朝,只得放下笔来,就在书房里草草睡了一觉。
本章完
第378章 浙江烽烟起()
次日,阵阵鸟鸣传入王府书房。
朱琳渼被丫鬟绘秋唤醒时天边才初现一丝晨光。
“什么时辰了?”
“回殿下,已近卯时。”
绘秋带了两名丫鬟七手八脚帮他换好了衮龙袍,又将太王妃要办“秋社”之事对他说了。
他随口应了一声便匆忙出府,却连早饭也来不及吃了,仅从小厮手里接过一包点心,便登上了石霖早已备在王府门前的马车。
车子刚驶出二里来地,朱琳渼就见不远处有十多骑风尘仆仆地疾驰而过,为首那人一身墨绿色军服,看上去颇似余新。
他忙令石霖将那队人唤住,待他们来到近前,果然正是余新。
后者赶紧下马敬礼,“大人恕罪,属下一路屡遇暴雨,道路难行,今晨才得入天兴府,本欲直接去文华殿……”
“创之一路辛劳,定还没吃早饭。”朱琳渼拉着他上了自己车驾,指着小几上的点心道,“便与我一起随便吃些。”
“谢大人。”
朱琳渼敲车厢吩咐车夫继续赶路,又望向余新道:“路上还要走一阵,你将兵部近来的情况大致说说吧。”
余新放下手里的食物,面色凝重地拱手道:“大人,兵部之事皆依您吩咐而行,并无所差。却有一件大事需先禀予您知。”
“哦?何事?”
余新道:“属下昨日过闽清县时,正见到送往兵部的邸报,上言虏贼洪承畴遣伪镇江总兵马得功携杨承祖、胡茂祯等人,率军四万南渡钱塘,眼下正猛攻萧山。”
清军已经南下?朱琳渼闻言心中也有些吃惊,此番建虏的动作可真够快的,足见清廷对东南战线的重视。
要知道,建虏的旧式军队可不比少而精又接受过近现代军事训练的龙卫军。他们兵员冗杂,动员效率极低,想要调动七八万大军,光是粮草辎重的准备至少就得三四个月,而等各处征调的夫役到齐,士卒聚齐、开拔往往已是五个月以后了。
历史上建虏作战节奏基本都遵循这个规律。即便是顺风顺水的一路连胜之时,两次大规模用兵之间的间隔时间至少也在半年以上。
就如隆武元年时,阿济格大军“平定”河南、湖广、江西之后便返回北京修整,又小一年之后,博洛才又率兵攻打福京。
而今年夏天博洛的七万人马才刚被龙卫军全歼,这才仅过了不到四个月,洪承畴便又聚起了十多万大军,而且竟然主动对浙江发起进攻。这可是在博洛“征南”时将南直隶附近的兵马、粮草征调一空的情况下做到的,简直可以称为奇迹般的效率了。
当然,这个“奇迹”的背后,肯定少不了大量汉人百姓被充作苦役,在建虏的备战过程中受尽折磨甚至丧命。
由此可知,多尔衮经过博洛之败,已开始正视大明的实力。其这番谨慎备战,便是准备在南直隶至浙江一线与大明拼死一战。
朱琳渼不禁眉头紧皱,年初之时便是因为鲁王的钱塘守军一触即溃,致使建虏轻松夺取浙江,这次难保浙江不会又一次丢在他手里。
而自己又不想与鲁王打内战,令建虏得利,眼下除非鲁王主动向泰征朝求助,否则自己也只能干着急使不上劲。
他遂问余新道:“萧山那边战况如何?”
“回大人,萧山现有浙兵七千余,方国安正率近三万人马前去增援。”
朱琳渼奇道:“这七千浙军倒是有些战力。”
余新点头道:“这却是建虏始料未及之事。方国安初时伪降,博洛便将其麾下浙军编为绿营,循惯例遣撤老弱仅留三万余精壮,配予军器并严加操练,使之战力大增。
“后方国安复归大明,便以此军分御钱塘,兵马虽从十余万减至三万,反未如先前那般速败。
“如今守御萧山的张煌言所部即是由此中选出,实为浙军精锐中的精锐。”
原来是张苍水这般的军事天才在守萧山。历史上郑成功北伐南京时,张煌言便配合大军西攻徽州、定国一带。他凭借麾下仅有的六千余人,数月间连破清军,克复四府、三州、二十四县,打得建虏闻风丧胆。
朱琳渼暗自点头,有张煌言领军,又有建虏训练出来的人马,难怪萧山城未被虏军攻下。
余新接道:“且虏贼知我破虏营一万三千精兵驻于衢州,是以其始终要分兵以备,无法倾力攻城。”
衢州距萧山仅有三百多里,以破虏营的行军速度,数日间便能赶赴助战。洪承畴哪知道鲁王和泰征朝如今关系如何,只得时刻小心派兵防备。
虽然眼下萧山暂时能守住,但朱琳渼却看到了其中的危险,皱眉道:“待建虏粮草辎重陆续囤于钱塘沿岸,其必会继续增兵萧山。少则半月,多则两旬,十多万虏军皆渡钱塘以南。届时纵张煌言再有能耐,众寡悬殊之下也撑不了太久。”
余新亦忧虑道:“大人所言极是。萧山门户若失,绍兴旦夕即破,浙地恐又入贼手。”
两人正商议军情,便闻石霖在车外提醒道:“大人,已至午门了。”
余新闻言忙告一声罪,下了马车自己朝文华殿行去。
待司职太监鸣鞭,朝中众文武齐列于殿前,一同跪伏山呼,“拜见辅政王殿下。”
“诸位大人请起。”
朝臣们站起身之后,先是依例对辅政王殿下西南大捷大肆赞扬一番,什么“功高寰宇”、“中兴之势已显”、“周公复生”之辞毫不吝惜。
等几乎每人都说了几句之后,场面逐渐恢复平静,这才正式开始议正事。
先是刑部尚书何楷第一个捧笏出班,语气激昂道:“殿下,下官得闻东虏于南京聚兵十四万,复欲南犯。如今其前锋已至萧山,绍兴府旦夕即破。
“下官以为,以浙藩之力无以自保。朝廷当速调大军入衢州,至鲁王溃,即刻往金华御虏,或可图浙地!”
他话音未落,就见一人迈步上前,高声道:“何大人所言谬矣!贼军锋芒正锐,怎可轻进?”
本章完
第379章 进还是退?()
“怎可助长虏贼气焰……”何楷没好气地转过头去,正要继续出言训斥,却见说话之人乃是内阁大学士、托孤三臣之一的路振飞。
他皱眉收起愠意,揖道:“路阁部何出此言耶?”
路振飞朝他拱手示意,又向朱琳渼礼道:“殿下,以下官所知,如今我泰征朝野战精兵未及两万。福京、江西驻军虽有三万之数,近来又多操练,但其战力终是有限,且需守御地方,不宜大批调动。
“两广亦有三万人马,却多为旧时卫所或义军而来,更难堪大战。即至滇、黔两地,其皆为虏、寇所患,尚需朝廷派兵以援,断难分兵入浙。
“复观东虏,前有洪承畴于豫、鲁、南直隶各地调集兵马十余万,后有勒克德浑又领三万建州兵而至。南京屯粮数十万石,兵甲齐整,虎视浙地,正是锋芒正锐之时。
“下官料洪贼之意,正欲引我与之在衢州一带决战。
“此地虽有坚城,周遭却一马平川。况且眼下虏已得舟船之利。”
原来,自从张名振意外葬送了浙江水师之后,钱塘江已成清军水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