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英雄-第7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朝建朝特别是西征这一年多时间里,如何挑选和适应并不熟悉的马匹方面,包括张海以及很多优秀的近卫部队官兵已经多少有些心得了。因此在从南俄草原展开陆上归途的时候,已经并没有了过去的时候常有的紧张与疲惫。如果不要求马匹临阵作战,仅仅行军,可以驾御不少性格上不是特别活跃的马匹。允许一定的减员率的情况下用不了大半天的时间就能完成二百里左右的路程。当马力用尽的时候,往往可以接着换乘,这种日行数百里如同传信行军的特殊感受,也让不很多人都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
第1316章 :新朝十年()
转眼之间,新朝十一年的春节已经临近了。如果从大军开始做西征的先锋准备开始,从新朝九年的春节到新朝十一年的新年,时间整整过去了两年。
在旧时,除非是年景十分不好的灾年到丰年这种巨变,否则社会的经济面貌是不会发生什么大变的。在旧时,一个社会的长期人均经济增长率,有个百分之零点儿一就相当有朝气了。通常主要是恢复和人口增长。
张海在回师的时候也不觉得新朝十年底十一年初的国内会和新朝七年或八年的时候能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善。有过数年执政经验的张海已经明白,并不是一些新技术推广下去就能产生立杆见影的效果。一个社会的经济水平很大程度上是国民素质和传统习惯所左右的。就像英格兰在十六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就开始推广诺福克轮作制与轮种技术,但是直到十九世纪依然有一些落后地方的耕作制度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善,往往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整个社会才会有明显的变化。
而此时刚刚从产后与危机之中恢复过来的李千兰重新开始在其他女孩儿们的协助下整理政务并经过不少巡查的验证后,几个月以来的紧张和忧虑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一开始的时候,李千兰还有些怀疑马辉与刘栋等人是不是搞了什么弄虚作假的名堂,甚至和田彦等人串联起来。
不过当李千兰亲自与数名留守的亲卫连战士进行了一次冒险巡查之后,才大致确定下来那些最初的年景预报其实并没有多少水份。有些东西比较容易做假,然而有些东西想要做假并不是那么容易的,特别是在现在这个年代,一个地方上的经济状况如何,其实只要看看乡下里的卫生状况与人们的神情气色就能略知一二。
在年报的时候,为了防止被误会。马辉与刘栋都进行了不少时间的准备和论证,并不是像以往那样准备一份报告草案就可以了。李千兰虽然在名义上代理国政,但实际上并没有张海那样的地位,也不太好在跟着张海的时间更久的弟子们面前摆谱,因此在西院里的年会更像是过去讨论会式半谈天一般的性质一样。
不过有关这两年特别是新朝十年经济与财政突进式的改善,也探讨了不少原因。在这个时代,经济的基础其实还是农业,因此刘栋在闲聊式的年会中也就根据自己这几年时间以来的钻研讲起了很多东西。
“新朝立朝以来,年景上其实一直并不好。就是淮南甚至江南不少地方,冬季的时候都多有结冰。如果不是新朝初年东南一带不少地方对于种粮比较重视,桑夺粮地的现象没有过去那么明显,再加上经过人口的调整之后各地贫富不均的情况有所改善。加上我们新朝初立,依靠的人也大多是军中的少年,还没有太过庞大的利益,恐怕会面临比当年天启万历之时更大的危机了。农业技术普及依托全国的教育网络进行了很多工作,可实际上很多地方还是留于形式,并没有真正的落实。民间的生活比起过去濒临崩溃的状态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其实主要是靠两点来做到,一是减少了过度囤粮带来的浪费。我们新朝不同于旧朝,对于不少地方的灾害不再是装装样子,加上土地暗中的兼并经过一定的清洗,因此浪费不多。第二就是东南产粮区没有像明时那样过度的因为商业化而受到太过严重的影响。可是即便如此,到新朝八年的时候,全国农业上的产量其实不过是同前明中前期年景好一些的时候半斤八两罢了”刘栋在谈起新朝这些年以来的农业的时候说道。
李千兰也是跟着张海一起学习了解过不少事情的人,似乎也想起什么,就有些疑惑的问道“我听说两宋的时候,年景相比唐汉甚至是前朝中前期也并不好。从至道年间到靖康年间洞庭湖和鄱阳湖、淮河流域、江南等地多有冬季结冰的记载。长安洛阳一带凡橘皆冻死。南宋更不用说,杭州一带晚春降雪的年份记载似乎就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比例。可以说那个时候的年景并不比最近这些年来好多少。可是为什么这种不良的气候之下,再加上两宋不抑兼并,官绅耗费更大。还有沉重的冗兵冗官,却仅仅只有地方性的起义与闹事,没有真正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我这些年理政的经验,像过去那种旧王朝,收上来的税如果有一亿贯,加上实际的耗费必然不比我朝新朝八年的时候少多少了。”
刘栋也并不忌讳的说道“不算一些太差的年景,两宋时期的底层民众生活虽然并不好,但平均农业产量上实际上要强于两年前的我朝,也就是最近两年新朝农业估算才赶超成品粮五石左右的平均水平罢了。江南地区没有过度因桑废田仍然是原因之一。此外两宋之时的中原、川蜀等地都是经济上明显要优于后来不少地方的繁华兴盛之地。当时千年田八百主条件下的土地兼并固然有种种害处,但是从管理的角度上来说,实际上要比单纯的自耕农更有利于经济总量上的改善。听说如今那英吉利也有这样的现象。我们无法让那些下面的负责人把农民当成佃农而自己成为农场主,是所以要通过其他方面的种种努力才追了上来。”
“这两年我们过去巨大的投资看来没有百废,应届生中的优秀者开始在各地参与内情部的政务之后,过去一些流于形式的东西也能认真落实了。过去的时候还有不少地方存在严重的瞒报问题,这两来随着战争动员下执政力量开始利用新一代的人才换血,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清理。说实话,过去我对投入那么大的本钱在教育领域是有疑问的,现在看来,还是圣主高瞻远瞩。”田彦也有些感慨的说道。
新朝十年年景并不算是太好,有不少地方依旧出现旱灾和蝗灾,可是农业产量却达到了近一千一百亿斤,估算成品粮六千五百亿斤的水平,相比新朝八年足足提高了三成左右的水平。
第1317章 :新朝十年(二)()
新朝的高层体系里,除了内情与军事兵工这些要害,以掌管文教农事的“左相”刘栋权柄最重,掌握工商业贸易的马辉就要逊色一些。以前很多事情有张海做决断的时候这点儿体现的不明显,因此在刘栋把一些问题谈的差不多之后马辉才把自己所了解的一些事情和想法提了出来。
“新朝一统天下七年以来,工商领域我们的政策其实一直是修养生息的恢复甚至主动扶植的态度。去除了旧时的很多禁锢,那是因为我们不同于旧朝,对于未来的农业和行政有天然的自信。加上我们夺取天下是以压倒性的行动力来完成的,真正带来的人口损失和破坏虽然存在,但比不像过去王朝交替的时候那么剧烈。这样,这七年以来工商业经济以每年四成的速度突飞猛进的恢复,估算产值从新朝四年时的折算四千万石粮增加到近乎原来十倍左右的水平。”
对于这些事情,一直专注于内事的李千兰当然不是一无所知,不过十倍这个规模还是有些超出了预料。按李千兰的想法,最初的时候每年翻倍的快速增加不过改朝换代动乱之后的恢复性增长罢了。快一点儿并不奇怪,然而到了新朝七年或八年的时候,这种恢复性增长已经到了尽头或者尤有过之,怎么会依旧在短短两年之内有三四成的增长?
“是不是这两年来在工商业领域也查出不少投漏税的事情?”李千兰这一年多时间以来,特别是产后恢复的这些日子以来最关心的是内情系统,其次文教与兵事,对于工商事来说实际上高层权力体系中相对地位偏弱的马辉显然有着更大的自主度。
“不同于农税,这种事情实际上再所难免。因为即便以我们新朝的体系也很难监管到真正的经济体系,除非能做到工商业国有化。我们的税收,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推广新式记帐法的基础上对商业活动和地方经济的了解和调查上的。结合情报体系那边儿的消息为参考,两成到三成左右的灰色经济地带与误差实际上很难避免。不过我的想法是即便不可避免的误差有两成到三成那水平。实际上也完全可以把工商实际税收从两成提高四成。。。”
张海诸弟子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并不大,因此并不天然的视加赋一种恶政,尤其是最近两年巨大的教育投入开始在人才方面体现出巨大意义的时候,可是四成比例的工商业税收虽然听张海说过,很多人还是觉得没低。
在沉默了许久之后,李千兰才最终下定决心道“我想,在新的时代,我们必然要依靠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完善我们的行政,还要建立规模不小的常备军。一定程度上的壮大国有经济体系,这些以及会增加税费支出。常备教育体系就要逼近两亿的支出,军事和行政也要超过1亿,不论怎么算要让社会形成良性循环,我们必须要有折合三亿石以上财政才行,因此我同意这点儿。。。”
这虽然有可能带来一定风险,但李千兰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官僚,即便犯了错误,只要危害不是太大能够及时纠正那也是有意义的。李千兰做为和张海比较亲近的人,听说过有关异位面有关极西之地一个后来英国的国家在工业时代前夕财政能力的一些事情。那时候的英国本土人口不过千万左右,战争时期不算举债都能有折合四五千万英镑的财政,人均财政能力达到四五镑左右。就是那时候的英国物价因为殖民积累比当代的新朝绝大部分地方的正常物价高出很多,但仍然折合至少二三石成品粮。如今新朝的人均经济离一百多年后的英伦明显有很大差距,但依靠比较高效的集权体系,在更倾向于统治经济而不是自由经济的情况下达到这点儿应该没有问题。
之后,李千兰又讨论了有关农税方面的一些事情。
寻常的战争尤其内战会给经济带来影响,可是一定程度上的境外战争却对经济和税收都有所促进作用,比如借助新朝九年到十年经济改善的契机,将农业税收提高到一成五左右的比例也有了具体的基础。
这种加税会带来一定的风险,不过李千兰还是觉得依靠自己这些年来积累下来的经验,风险还是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主要的问题商议完毕后,李千兰并没有让刘栋或马辉等人在张海面前那样搞读报告,而是接了相应的材料之后就回到工作的地方投入到新年前后一下子忙碌起来的事情中去了。寻常的人在这个时候绝不会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孩子,可是承担着重要责任的李千兰却没有这个条件。直到很晚的时候,才回到西院后房休息的地方看望自己那刚刚满百日不久的孩子。不能时常照料自己孩子的李千兰也只能将其托付给可靠的人,这不是源于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