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英雄-第6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知道突围的希望相当渺茫,大部分人可能葬送在那城头之上,可此时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们却没有多少其他的选择了。
夜色渐深的时候,猛烈的枪铳声伴随着火光想了起来。负责佯攻的土耳其和波斯人也在很多方向上发起了试探性的进攻。
结果却发现:不论在哪个方向上展开进攻,都好似正在面对集中防御严阵以待的敌兵一般,让人怀疑这是包围守军的根本不是什么数万之敌,而是数十万之敌,这数十万大军还都是相当堪战且精悍的队伍。
这个令人震撼的结果一下就让这些远道儿来的人们也开始动摇起来。
“我们的人根本冲不过去!真不知道在各个路口上那些东方人部署了多么强大的兵力!”
“是啊,我们连一丝接近城墙的机会都没有。。。”
当十多股负责试探围城之敌的队伍都遭遇到大败,四支佯攻队伍短时间内就被展开反击的队伍所歼灭的时候即便是对新军主力部队再为缺乏了解的人也终究明白将要面临的是怎样的命运了。
此时的张海没有闲下来,而是在对个旅的官兵们展开突击前的战前动员。
在以前的时候,包括张海在内的不少新军军官潜意识里多少都有些抵触这种街巷清理作战。而如今在拥有了雄厚的兵力之后,针对规模多达十万以上的残敌所进行的清剿张海也没有任何畏惧了。
特别是根据以往的一些情报和作战资料来分析:城内以哈萨克人为主的守军在战斗力上根本无法与当年的后金军队相提并论。就算他们在那些判逃之人的开导下有了不少进步也依然是如此。
第1159章 升空逃亡()
“你们那里的估算情况如何?“张海在动员结束后对成都独立旅的王光问道。张海当年的诸弟子总体来说还算淳朴可靠,不过这带来的一个结果是有能力的人在经过选拔后也并不多,王光在刘洪涛以外算是作战研究方面还算靠谱的一个弟子了。
“圣主那里的材料我们都已经分析过了,包括入中亚以来的一些战斗详报。我估计这次城内清剿作战,我军的伤亡估算也是在五百人到一千人左右这个距离上。加上之前我们遭遇到的伤亡,这次撒尔马罕之战我军总计将有两千余人减员性负伤,千余人的纯损。
张海听到这些话也多少有一些忧虑:“你们的估算过程我拿来检查下,看看吧!”
“这些西域地带的建筑同朝鲜东瀛乃至以前内地不少城市大不一样。我国及周边地区的城池建筑大量使用木材。只要我们攻占了城头,别的不说,仅仅放火就能让城内的残敌吃不了兜着走。就是不用放火这种手段,火炮从城头开火,没有多少建筑的屋顶能够抵御住重霰弹。而在这西域一带,不少建筑都使用土石材料。就是屋顶可以被轻易对付,墙壁也不是重霰弹可以轻易打穿的。我们只能进行对城区逐一的清剿,仅仅这一项就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射程优势。我军战斗心理素质从这些战报的情况来看,应该仍然保持着以前的实战发挥效率,对于寻常军队至少十倍左右的优势,再加上短时间内可以展开的火力,至少是几十倍的优势。局部清剿作战我们还能利用观察优势在局部集中兵力,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当有百倍左右的损失比。传统旧军队在进攻中的伤亡承受力往往不超过一成,两成就有可能崩溃,但是在防御中:特别是相互孤立的城池防御战中,并不算是很精锐的队伍在历史上也有因为种种原因抵抗到大部分伤亡的例子。因为这种形式的交战恐惧和溃败传染性要低的多。所以我估计按照最坏的情况看,城镇清剿作战的伤亡应该在千人左右,最少的情况也应该有五百人。”
王光的说法更加让张海感觉到了一丝不安。在出征之亲,张海与刘洪涛等人就进行过广泛的估算论证。这次西征是最终做着连同补充兵在内承受十万人伤亡损失,至少几万人牺牲的前所未有损失准备的。
在张海看来:原本历史上的清灭明,还有新朝灭明,连同地方武装在内都要杀伤百万人左右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对旧利益集团清洗式的征服,那么要征服泛地中海这样一个比较成熟的文明区域,没有几百万人的直接杀伤,数百万累计武装力量的清洗是很难做到的。新军主力部队以自己所拥有的优势,面对西方军队在进攻中取得一比几十的损失比完全不是问题。毕竟当队伍的规模多达几万甚至十万以上兵力的时候。当年兵力窘迫的时候所受到的种种平方律制约因素都已经不存在了。
可是如今,他却发现自己露算了在那些坚固城市所进行街巷清理作战所可能遇到的伤亡损失。
似乎是意识到了张海在忧虑什么,负责外情的田宾则安慰道:“圣主无需过多的忧虑,像撒马尔罕这样大的城市,在我中华都不常见。在西域乃至整个泰西基本上是屈指可数,大部分情况下的极西之地城市都远远没有这样的规模,而且人口与兵力比较密集。如果我们遇到的大部分抵抗力量都退入这样的堡垒中,那反而有力于我们将其一网打尽。”
“但愿如此吧”张海叹道。
这时一丝曙光已经开始晖映远方,提醒时间的亲卫连战士告诉张海距离日出只有一个时辰左右的时间,只不过这个时候也仅仅是微微有些光亮而已。
大概也就在光线稍稍好一些,能够在大部分地方看清十丈以内目标的凌晨,张海下达了对撒尔马罕城展开最后攻击的命令。
大军不在夜间进行巷战,是根据以往的作战经验,拥有绝对优势的一方在夜间进行攻坚往往是不利的。而不在天色完全亮起来之后展开行动则是张海顾虑在白天给予敌军以这么猛烈的打击之后,城内的残敌极有可能选择投降。
关于敌军投降的这个问题,队伍里也进行过广泛的研究论证,结论是:对于同文化圈或非宗教地区的受降那还勉强能够接受。
而对于那些有自幼宗教传统的地方,哪怕看起来十分开化自由,在文明上消化这些地区的成本也过于高昂。青壮年士兵正应了某句话:“想这样儿的人,应该怎样去改变呢?无法改变,就只有去。。。”
因此,参与进攻中的各部队得到了严令:对城内的敌人杀无赦,一切有作战潜力的人都是如此。避免因为“诈降”而带来任何危险。
原本稀稀落落的枪铳声骤然间密集而连绵不绝的响了起来,这连绵不绝的枪铳声夹杂在凌晨寒冷的风中更让距离前沿比较近地区的残敌风声鹤唳起来。
此时的杨吉儿汗以及几名最重要的亲随还有奥斯曼与波斯等地前来的几名“要臣”也已经做好了最后的准备。五艘大一些的热气球携载这十个人冉冉在夜空还算灰暗的黎明下升起。
为了安抚手下,对外宣扬是打算让队伍在天亮的时候投降,可是不少的人已经猜测到了:以那新朝在叶尔羌等地的作风来看:他们在决定最后进攻的时候是根本不会给敌人留下投降的机会的。唯一可以庆幸的是在这时候,还有上天这条路可以选择。
此时撒马尔罕城的风向是西北风,会把热气球向东吹,这让上天的人更加深了一份紧张,可时此时的他们却没有了别的选择。
“快!快把没用的东西都扔掉!”杨吉儿汗下定了最后的决心说道:他感觉到一丝不安。同样有热气球航空队的新军不会让他们这么顺利的升空逃亡的,因此哪怕有一丝危险也要尽可能升到更高的高度。
第1160章 升空逃亡(二)()
杨吉儿汗及四五名相关的亲信要臣对这热气球这几年来是有过不少的测试和了解的。为了保密,火器相关的测试训练做的不多,可是在夜间高空升空测试方面的经验恐怕不下于新军航空部队了。对于什么样儿的高度会有什么样儿的后果有不少清醒的认识。
关于这点儿,奥斯曼和波斯前来的数名将领和要人也都十分清楚这些。
“我们升空之后就把炉具扔掉?这怎么可以?”听到杨吉儿一名亲信的叮嘱,奥斯曼的一名将领有些狐疑的问道。
“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给你做解释了,如果你们不信,就看看我们怎样做不得了?望远镜你们都配备了,只有这样儿热气球在充气完成之后才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升空。你以为新朝的那些热气球队伍会在天空中没有准备?就算是如此,我们能不能最终脱身还要看运气呢!”
奥斯曼的那名将领在沉思了片刻之后似乎也觉得不在有什么其他的选择,就表面上应承下来。可实际上他却觉得:这名哈萨克人的话并不可信。换位思考来看:他不是没有可能选择出卖自己等人邀功的可能。因此在升空之后就对周围的几名随从暗自叮嘱道:“自己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不要全听他们的,上升和降落我们都应该相当谨慎。只要风速能帮助我们就够了”
热气球的火光早已在阻挡光线的围棚内点燃,充气的过程也很早就完成了。在没有太多负担的情况下,热气球升空的速度在这风速有些超出正常起飞标准的情况下徐徐上升看来。
但是很明显:携带了太多兵甲和给养乃至行礼的奥斯曼人与波斯人所在的热气球上升速度明显不如杨吉儿汗等人所在的热气球,可在这样的情况下,热气球上的人也没有多少其他的选择了。
在大多数情况下,风速远远超过热气球的起步上升速度,在飞到五百米左右的高度还没有接近云层的时候,波斯人和土耳其人所搭乘的热气球就已经逼近到了占领城头的新军攻城部队的正上方。
有无数支望远镜负责仔细的侦察夜空的情况下,加上曙光和星月光芒带来的一丝亮光,在五百米左右的高空这些热气球也没有逃脱早有准备的抬炮部队。
有了几天前的教训,此时新军不少留在城头上的线膛抬炮已经搭好了防空枪架并在白天做过不少的试射,因此当刚刚发现敌方热气球身影的时候,方圆两三里范围内二百余支负责留守在城头又处于有效射程范围内的对空抬炮就开始猛烈的展开了火力,短短不过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就展开了三轮左右的火力,按照分队齐射的要求打出了六百余枚弹丸。
在不过一里有余的高度和不超过两里左右的距离上,抬炮对空射击的误差还并不大,加上热气球本身的灰影足够大,虽然因为运动和光线的缘故命中率有些堪忧,但这些防空台炮带来的火力还是至少把几十发弹丸打在了敌人的热气球上。
奥斯曼人所搭乘的一部热气球就这样被猛烈的线膛抬炮火力打的凌空燃烧起来,气囊内在中弹式倒吹出来的风让火苗吞噬了整个吊舱,最终也引燃了气囊。
而波斯人所搭乘的热气球稍好一些,只被十几枚弹丸打中,因为驾御热气球的人十分聪明提前扔掉了炉具而没有在空中变成火团,可热气球也明显停止了上升并加速下滑起来。
好在这些波斯人的热气球在经过城头上方的时候高度不过六七百米左右的高度,因为漏气而摔落在地面上的时候里面的人也只是最终因为负伤而成为俘虏而已。
土耳其人和波斯人的谨慎反而给自己带来了灾难,却掩护了在经过城头的时候飞的更高的杨吉儿等哈萨克人所在的热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