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英雄 >

第591章

明末英雄-第591章

小说: 明末英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037章 卫拉特部() 
张海打算在西部边界上打几仗,不然,通向西域的大规模工程就根本无法有效施工。

    不过刘洪涛再三权衡了许久之后还是反对张海在新朝八年春节前后就这样做。因为任何战事都不是按照自己想象的情况来进行的。如果与拥有四十万以上人口数万大军的卫拉特诸部开战,是以大军展开像新朝三年那样的大兵多路扫荡性攻势一举解决对手,还是只抽出部分兵力和对手与那些敌军交战?又或者像不久前的那样以公安军和已经抵达的工程部队挑衅对手?如果是后者,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工程会不会一开始就受到干扰?

    “其实按我的想法,西域的工程行动可以明年才开始大规模的动工,修到嘉峪关一带的时候可以暂时停一停,多在边关完成一些建材工具以及粮食方面的储备。到了大后年决定性的战役将要展开的时候,进攻之力量先于修路。并不拘泥于“兵马未动,道路先行。书上说擅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说的有些玄。我的理解应该是一打就应该把对手一打到底,不给对手喘息之机。我也研究过史书,隋唐年间的改朝换代是王朝末世多方争霸,可那李家在短短几年内就击败了众多对手完成统一之势,看当年李世民的作战行动,就是不给对手以喘息之机。胜势形成就要一打到底,而不是像一般将领那样,总顾虑我会不会因为疲兵被袭或者轻兵冒进一类。因为敌方的态势和可能的变化,往往是我们难以预料的。。。“

    刘洪涛坦然的态度还是说服了张海。张海仔细的回想起来:新朝这短短的四年时间里实际上就进行过南下越南、北扫关外、征服日朝、跨洋攻略和至少三次规模不等的内部“堪乱“作战。这些一边倒式的一系列神迹会给周边带来什么样儿的影响是张海难以估量的。会不会遥远的斯拉夫、奥斯曼、萨菲、东欧、西欧那些战成一锅粥的势力已经暗中联合起来了?这种可能性虽然很小但并不是没有。

    新朝当年的扫北还有“**观战“给西域中亚一带不少势力的震慑却是自己在奏报中都能够感觉到的道的。

    如今不要说是西域中亚一带,就是河西中原王朝也已经丢失了很久。新军主力部队虽然在新朝三年的战略决战中几乎是歼灭了漠北蒙古以及漠西蒙古,不过当时冬季决战中并没有向卫拉特蒙古诸部展开进攻。而是大致以阿尔泰山一带漠西蒙古与漠北蒙古的原有分界线。

    在蒙古高原西部边界上,新朝只有零星巡逻的边防公安军人员。大多以数百人左右的营为单位,而且在冬季的时候寒冷的高原西部几乎是不设防的。

    新朝三年的那场战略决战给了卫拉特蒙古各部带来的严重震慑还曾经远在张海的想象之上。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或者准确的说汉人王朝:是除了贫苦地带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以及一些藩属以外最没有实际存在感的一股力量。

    然而骤然之间:从南洋到西域的诸国都开始发现东方那个繁华而庞大却几乎与世无争的大国竟然一夜之间变的那么陌生,它不在倡导那些让人有些蔑视的虚礼,而往往是动辄就以兵戈相向并且战无不胜,取胜也往往是神出鬼没的歼灭性打击对手,甚至不给对方的民众以一丝可趁之机。

    当然,新朝主力部队当年对关外各族的打击虽然迅猛而无情,可还是有很多逃向卫拉特各部蒙古人的残兵。更是有上千成建制的后金精兵在皇太极的率领下逃到了卫拉特蒙古。

    在这些人的渲染之下,新军主力部队变的比那成吉思汗当年辉煌时期战术和战力还要恐怖。而且不少人都听说了那新军中一种神奇的能够飘荡在空中的气球不仅仅能看到很远的地方还能发射出恐怖的火力。那新军主力部队的炮火和枪弹就更是令人恐怖。

    不过让那些没有同新朝的主力部队打过交道的卫拉特蒙古各部所有些不解的是:在有关新军主力部队那令人恐怖的传闻中,就是没有新军主力部队如何擅长冷兵器和肉搏的传闻。

    说来这也正常:一般的人失败的情况下,如果实在不能说成是对手人数太多,总会说是对手的武器太好火器在太神秘。

    在当初的**军演之后,卫拉特各部外加顾实汗等人,尤其是准葛尔部内的不少人都承认新朝在火器方面确实很有其独特的一套。

    可是在最初的威慑过去几年之久冷却下来之后,又从遥远的东方传来一些消息:牧民们去那东面更遥远的地方放牧的时候虽然也遇到过新朝的巡逻骑兵,有时还发生过冲突。可是那些人虽然也擅长火器,却实际上很平庸。小规模的交手火器克制骑射,但很多人都相信:如果进行大规模的交锋,新朝留守在边疆的部队战力并不比各部主力部队要强,而且那些汉人组织松散,指挥能力和应变能力都不怎么样。

    新朝七年秋冬之际张海所率领的主力部队再一次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展开扫荡整个西南三个月并在大规模的战事结束一个月以后,并没有被可以封锁的消息还是通过商人以及藏区那里的牧民们传播到了卫拉特蒙古诸部那里。

    如今新朝的约束之下,临近新朝的卫拉特蒙古四部与哈萨克汗国还有叶尔羌汗国之间“大眼瞪小眼“式的对峙终于停歇下来,在做为卫拉特蒙古的和硕特汗主持之下,几部的精锐主力为了相互监督,重要将领和精锐军队都驻扎在还算像点儿的伊犁城外,并在伊利城中建立了专门的议事机构。除了卫拉特蒙古各部外,还有一股与蒙古人格格不入的人马驻扎在伊梨城附近。人数大概在一千五百名男丁左右,当然还有女营老营一类。虽然都是蒙古人的装束并以准葛尔部的名义存在,但实际上人们都知道这些人是远来的外族。

第1038章 卫拉特部(二)() 
连绵万里的欧亚大草原上,漠东蒙古对漠西蒙古就像漠南蒙古对漠北蒙古一样大多有些歧视之心。

    在草原人的心中:像当年的大元那样入主中原是最为荣耀的事情。如果不能做到这点,那挨着汉人的地盘也多了很多贸易的通道,听说天启二年之后依然可以时常越过长城打打那里的秋风。那大漠以东的地盘据说还有一些水草非常茂盛和丰美,就算在冬季也一样能放牧的地方。

    因此自明以来的历史上:往西跑的蒙古人被视为竞争中的失败者。而曾经打跑过辽国也打跑过林丹汗的更东方向的女真各部,在漠西蒙古各部眼中多少也有些敬畏。再看到皇太极手下这些人装备和射术之精,就从来没有等闲视之。

    最初的时候,看到这些总共不过一千几百男丁的外来户,库特部为了共同进退,联络了准葛尔与和硕特的各两千主力以四倍的兵力联手将皇太极所率领的疲惫不堪的残部围困起来,要求这些“女真人”献出身上的至少一半铠甲。

    皇太极等人在绝境中万般无耐之下,决定以决斗的方式来定输赢,大致提出的原则是:卫拉特蒙古各部从族中抽出十名最精锐的勇士,还可以主动派出使着在皇太极等人所率领的队伍中选出十名普通官兵,也就是说:用卫拉特蒙古中的各部最精锐的勇士来对付皇太极手下一般甚至偏下的士兵。

    其实皇太极本来是想说:对手三部可以挑出十二个勇士,而皇太极一方只出三个人,看看在这决斗场上:四倍兵力的卫拉特人在这样十分有利于兵力优势的小规模交锋中,能不能四胜一。不过这种说法对于草原人来说侮辱人格和挑衅的意味太浓,就换了一种说法。

    皇太极同蒙古人打过很多交道,不论是做为对手还是做为战友。在皇太极还有很多满州有识之士的印象中:蒙古人实际上是比满州人在性格上是更为合格的战士。

    如果双方得到同样的装备和训练,并且拥有差不多的指挥,那么心思淳朴的蒙古人要明显优于受汉人影响比较多心思也未必单纯的满人。

    可是差距就差距在满人融合了游牧民族和汉人的优点,在组织和训练乃至装备上经过十几年的准备在很久以前就早已超越了缺少职业化军队的蒙古人。

    卫拉特各部对于满州人来说是陌生的对手,但是如今跟随皇太极从险恶的环境下逃亡出来并在严酷的作战中淘汰掉不少人的队伍,几乎个个都是披甲战兵中的精锐。虽然并非人人都是行营护军那种精锐,但也决非一般满州官兵可以相提并论。在为了整个族群的生存而战的决死斗志之下皇太极相信:只要对方抽出的十个人不是堪为将领的万里挑一的顶级高手,那么身边的这些官兵们必然拥有很大的胜算。而对手是绝不敢拿那种万里挑一可以承担亲卫通领或者大将的人物出来执行这种决斗性的任务的。

    就这样,在不公平的规则之下:卫拉特各部抽出了十名自幼就接受全职训练,并且在几年前的冲突中有过突出表现的侦骑军官带着中亚一带那优良的战马全身披挂的走了出来。并且毫不客气的从皇太极的手下中选择了十名身材明显要矮小不少马也不是非常突出的官兵出来决斗。

    这种将计就计的不公平决斗,就是要给已如丧家之犬的外来户们一个下马威:准葛尔部的巴图尔珲台吉当然清楚:这些挑选出来的侦骑就是面对常备主力军并且在不考虑双方勇气如何的技艺切磋中,不论是步战还是马战都能以一敌三,就算缺乏有效的组织,十人个人可几乎可以抗衡五十到一百人。

    如果这样的精锐还战胜不了自己替他人挑选出来的普通士兵,那么就只有一个可能:这一千数百名残敌完全可以对任何一个部族以一当十。整个卫拉特蒙古拥有部众四十多万,常备的主力加起来也有五六万人,必要的时候可以总共动员出十万以上大军,如果对手能相当于一万七八千名常备主力,那就是任何一家都惹不起,联合起来也无胜算,只能依靠本乡本土的优势来周旋的势力了。毕竟一两千人的精骑在作战中所拥有的灵活性优势在这人烟密度并不算很高的漠西一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血腥的十人决斗展开了,这些千里挑一的蒙古骑射手在马术上远非普通女真官兵可以相提并论,更别说在状态和马力上远远胜过对手。

    骑射按理说对步射并不占优,可要是十人级别的散兵交战,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儿了。十名卫拉特精骑骑着高头大马,人有铁甲,就是马的正面也有防寒的棉甲。马匹在飞驰之中娴熟的在距离背靠背的十名满清步弓手大概二十步左右的距离上曲折掠过,并不停的从各个方向上射出准确而有力的利箭

    蒙古复合弓的效率远不如清弓,可是在这种散兵战斗中的优势却是巨大的,何况着十来个骑射手都是精锐中的精锐,无需减慢马速就可以在飞驰的马背上射出一石力的强弓。

    十名满州官兵的马匹在围射中没有多久就在连绵不断的利箭之下全都被射死了。人也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十名蒙古骑射手在十多分钟的时间内就连续射出了上百支箭,几乎每个满州官兵的身上都中了箭,其中四个人还因为箭射在了没有铠甲保卫的四肢上而负了严重的伤,更有一人因为面部中箭而当场射死。

    似乎觉得是在准备中已经获得了决定性的优势,而且为了表现的自己并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