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英雄 >

第312章

明末英雄-第312章

小说: 明末英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张海知道所谓“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程更漫长,任务更艰巨。”但是“治大国如烹小鲜”,就算在近现代,从落后社会到发达明社会,整个社会的革新改变是一个长达数十年甚至百年漫长的任务。在这个时代,一道旨意或奏报以最快的速度从边关到京城至少也要十来天的时间,这还是按照安史之乱那种十万火急大事的速度。战争年代那种不说是争分夺秒也是只争朝夕的压力至少没有了。

    张海也特许船上的战士们除了对武器的必要维护之外,这几日没有了其他训练和学习备战的压力。习惯了纪律的新军主力部队官兵们面对这样的情况似乎有些无所事从起来。

    因为在兵源选拔上那些比较优秀的兵源往往总是性格上比较内向的人,就连休闲时的聊天战友们在一起也没有什么可聊的,最终只能是利用早就准备好的一些书籍让官兵们看闲书,或者从东南而来的说书先生为大家讲故事,也从同包括张海在内的官兵们的交流中获取素材。

    “要把我们战士们的故事编成评书,这可有点儿难度啊!”张海对一几年前在青州的时候就参加了队伍的说书艺人笑道。

    “我们的队伍之所以能够百战百胜,固然有我张家乃至弟子们总的来说是一个有人和因素在内的有凝聚力团体的原因。但在作战过程上,却并不是依靠什么奇谋巧计或灵活指挥。某种程度上:敌人在很多时候似乎比我们所运用的奇某巧计更多。比如川北剑门关那一战,我们就在绝境中中了敌人的埋伏。可敌人的滚木雷石却因为种种原因奈何不了我们,最终还是被我军所击败。我军更重要的战场,其实不是在战场,而是在营地和操场乃至工坊这些地方。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敌军的人海战术千军万马,而是来自于我们自己身上的种种弱点。包括懈怠,凑合,甚至私心和持强凌弱的**。从今以后我们最大的敌人其实还是我们自己。在这四年的战事中,我们一般在秋冬两季出战,春夏两季主力部队主要用于修炼我们的自身,认真的打造我们效能最高的兵器和弹药。正是因为在战争中我们远比敌人更能战胜自身的种种弱点,才能在战场上获得一力降十会的压倒优势。此外,我们更重视人命,更关心士兵,以想尽可能的一切办法改善士兵的攻防火力,想尽一切办法增加士兵的容易。至今,我们旅一级的主将从来没有获得过英勇勋章,而士兵在这方面却大有人在。”正说着这些话的时候,张海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诸如单田芳之类的传统说书艺人讲过古代中国传统小说,讲过近代历史上外国外军的事儿,却几乎没有讲过革命年代革命军队的故事。因为革命化的军队乃至取胜的根本,绝不会是一部普通人所欣赏的帝王将相正面人物战胜反派人物的故事。建国后的“红色演义”之类的革命传统读物也大多以小人物而不是大人物为焦点。至于苏联的红色,那根本就脱离了中国传统演义体系的基本价值观了。

    “也就是说,尽量避免描写大人物?”那名艺人觉得这似乎有些难度,还是有些疑问的说道。

    张海回道:“还记得明朝开国的时候朱洪武时期的教训么?就算是我这样的君王,也不敢说能够避免任何危险,在这历史风云中始终不会倒。我的众弟子们也是如此。显赫一时的人物往往同政治挂钩,唯有我们的战士和工匠们的那种忠诚还有同自身弱点之间的战斗才是到了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的精神。”

    南京来的艺人终于明白张海这些话的用心了:张海并不希望新军争夺天下的故事,以一个传统帝王将相的面目出现,这样的故事也会多多少少给艺人们带来一定政治风险。严谨。认真,信仰与忠诚,这些才是未来很久一段时间不会过时,永远值得追求的东西。

    从重庆到南京大概三千里左右的水路,说起来一点儿也不近。如果利用顺流加上船队全速昼夜行进的速度,其实可以堪比最快速度的传信加急一样,五天左右就能够抵达南京。

    不过张海并没有打算这一路上总是乘风破浪的在船上渡过。船队在途经鄱阳湖的时候张海下令展开休整,同时打算在这沿江沿湖一带私下里走走,了解些情况。当然下乡调查的人也不仅仅是张海这一路。

    相比湖广境内的洞庭湖一带,江西属于在去年夏天的时候队伍就已经完成控制,各县新扩充的公安军队伍也已经扫平了境内抵抗势力的“巩固控制区”,因此这个提议从各旅旅长到亲卫连的战士们并没有多少人在意。别的不说,单单是张海自己一个人的超强武力带上足够的箭支和近兵,并拥有精良的暗甲在身,就不是地方上随便几百民团土匪甚至公安军能够拿下的。身边就算只有七八个人,那就相当于一支精强的千人正规军的实力。更别说整个亲卫连的人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布防侦察并做为预备队,以防各种阴沟里翻船的意外情况。

    经过简单的准备之后,张海与亲卫连中的几十名战士再次分乘几艘小船南下,向着江西的腹地划去。

第507章 又是俗套() 
这一次,张海等一行人没有假扮什么私盐贩子之类。

    经过在江南等地的不少实践,张海等人也发现传统社会下一个很大的问题:此时代的人家族本位的传统远远超过想象。陌生人之间,只要是成年人,想要有效的沟通打交道那难比登天,至少是要花费很长时间,最多也只能是同孩子打交道了解些情况而已。口音有差别的外地人之间就更不用多说。

    但如果是双方有上下级或者尊卑之别,那就大不一样了。想来周朝或者旧时那套封建等级制度,也不是脱离实际需求杜撰出来的制度,而是在整个社会的沟通方面确实有这种要求。因此张海以及亲卫连的战士们直接以公安军吏员的身份上岸。

    而且公安军的吏员有一点很不好假冒,十分容易得到民众的确信:那就是新朝县及以下的公安军辅兵往往都配有从明军或后金军队那里缴获而来的包铁铠甲。这内趁了铁甲,尤其是上面有弹孔或布丁的铠甲几乎就是公安军各营的专利。而不要说是土匪,就是传统军队当中铠甲也只是在临战之前才发到一般官兵手中,平时日常的时候那是绝对不敢发到士兵手中的。否则,士兵手里有了铠甲,整个队伍也就不好约束了,什么状况都有可能发生。

    再加上张海以及身边的人那种独特的身材,面色还有气质,更加让人无法怀疑是什么不三不四的人冒充的。

    有了这身“官服”,队伍在乡间行走的时候再也没有像上一次“微服私访”那样,只能同孩子们打交道,一入乡就遭到各种警惕的目光。张海并不歧视农民本身,可上千年的封建社会磨练下让中国底层百姓养成了一种畏惧权威,远离“外人”,利用怜悯,冷漠弱小的处世习惯。使得只有以强势的身份才能在民间顺利的打交道并了解情况。

    江西一带的百姓并不傻,见到一队身材气质甚至外在的衣甲都比正常“县里大军”由水路前来,就想到这可能是什么州府里下来的大人物,更上面下来的也说不定。

    靠着当年在夏季作战时第二旅的队伍侦察人员绘制的临时兵备要图,张海来到饶州府余干县一处看似比较富余的地方,一个看似稍微宽余些小小自然村村落。在来之前,张海及战士们还翻了翻这里队伍中一些人的名册。在管理体系上几乎没有什么旧王朝可以对上做到这一步,因此当张海等人开口的时候,这村里面的人就知道:这些讲“官话”的人很可能并不是“上边儿下来的”。

    张海在进村之前对身边的几个亲卫连战士嘀咕了几句,之后似乎如进自己家们一般的走了过去。

    果真同寻常没有“官服”的路人大不一样,见到张海等人远道而来的时候。就连地里干活的人也都早早的回到了屋中做好了准备。

    几十户的小自然村落里的村民们丝毫不感怠慢的自觉从自己的屋子里走了出来,来迎接新的“上差”

    旧时吏员乃至贱业,为了在官民之间有可缓和的余地,官府中的人们很少插手乡间实务。相比乡间有势力的大户,官府中人大概也只有在收钱粮的时候才要同民众多少打一些交道,有的时候甚至还不需要差役直接来做事。

    可在旧有的不少“顽固势力”被吃掉之后,新朝以公安军和地方辅兵接管了整个县里的政权,甚至还要求“义务役”之后,县里的营长就成了各地名副其实的“青天大老爷”,即是县官,也能“现管”,公安军步兵营中最低层的班长排长,甚至并非当地人出身的“老兵”在民众面前的威势绝不亚于过去的正七。

    “去年因为战祸加清理敌对分子,夏天的丁银很多村都没有地方卖粮,没有收上来。今年的丁银和大家议议价,由此,火耗银也可定个大概。”张海笑道。

    丁银和火耗银是历史上满清初期也没有取消的税赋,甚至有些地方三饷加派都收到了清朝初期,清朝入关后为了免除北方各路农民起义之忧与民间的抵抗,也仅仅是在名义上减少了不少杂派而已。丁银和火耗银直到雍正时代才被取消。即便是历史上的清时,因为地方势力受到明末清初战乱的打压,官府在民间的地位也比以前强化了。康熙时个别地方的丁银超过规定十倍也不希奇,更别说这丁银的背后其他方面的利益了。

    张海的目标虽然是建立一个拥有雄厚财力的大政府,但在至少十年之内,并不需要从农民身上获得多少银钱。东南核心地区之外的地方计划从今年开始的秋粮,也不过是为了养活地方治安力量和基本的行政能力而已。至于所谓“去年开始的丁银”在要求上当然也是没有的事情。

    不过张海不用看那些奏报就有一种感觉:这样仓促建立起来的带有一定军管色彩的地方政权,不出问题就有鬼了。公安军队伍是有新军主力部队分出去的人做为灵魂的核心,但张海不相信就连当年20世纪建政初期的革命政权都不可避免的问题,在自己的队伍里就真能像某些后世架空小说里主角势力那样免俗?

    这样的话刚刚问完不久,张海见这个稍微宽裕一点儿的小村落里村民们的脸色就知道自己猜想的恐怕**不离十。

    还是一位老者苦笑道:“上差这是抬举我们了。这事哪儿轮到到我们呢?上面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至少尽可能的做到就可以了。”

    “每斗银三分,如何?”张海试探着说道。

    折算每石三钱银,在张海看来这个粮价可以算是比较低的了,至少在现今的东南一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低价。可却发现这里的人却有忽然有种如释重负的欣喜之感。而且还有几个老者对此多有些疑惑:“上差说的可是真的?火耗银和丁银大概是多少?我们也好准备准备”

第508章 又是俗套(二)() 
张海并不害怕穿帮,鼓了股勇气接着问道:“那去年的丁银是多少,什么时候收的,还记得的?”

    新朝三年夏季是交战期,这一年的夏秋粮旧明政权自然理应没的可收。新朝宣布建政三年内免粮,实际上是战争时期以吃大户为主获得主要钱粮,不是行军作战的时候所需,也没有征收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