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不逍遥的大明王爷 >

第57章

不逍遥的大明王爷-第57章

小说: 不逍遥的大明王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也是去和张侍郎汇合。反正兵部的文书做不了假,大明只要调兵超过一百人都是要上级文书的。

    朱厚照兄弟汇合了董青海带来的水陆营,一行人往东北方向而行。这次水陆营总共带出来800人,除了护送马匹回营的10人,在这里的一共790人,还有30人的护卫,10个锦衣卫。

    董青海一批人比朱厚照兄弟晚出发10天左右,这时因为要把军工厂那边造出来的东西带过来。首先,就是偏厢车。偏厢车不是新东西,古已有之,现在造出来的不过是改良版的。车厢的前后都有铁质装置,可以几辆车勾起来,形成一道简易城墙。连车身长4米,宽2米5高2米,车厢两边都是在实木外面裹了一层大约3厘米的铁皮,可以防止箭矢。一边有4个射击孔,长50厘米,宽20厘米,一旦发生战斗,战士可以通过射击孔向外射击。射击孔还有一块盖板,可以放下来让车厢全封闭。

    偏厢车也采用了轮轴,四轮,弹簧避震系统,有利于车子的载重和行驶。由于包裹了铁皮,车厢自重就有500多斤,所以用了3匹驽马拉车。上面可以放置2000斤的货物。

    军工厂加班加点一共拿来了800支火枪,以及1200根备用枪管,一旦枪管发生问题,可以拆卸组装。

    这次一共有30辆偏厢车,上面带了构建鸳鸯阵所用的冷兵器,还有10万发纸装弹,其他就是粮草,炊具以及其他物资。这些粮草基本可以满足这800多人一月之用。

    队伍是侍卫在最前,分成4列,后面就是水陆营战士站成两列,所有马车都是在水陆营中间。

    到了晚上,队伍直接在野外安营,这次出行朱厚照兄弟的主要目的就是练兵和了解边关情况,现在边关情况已经知晓一些,剩下的就是练兵了。士兵训练的再好,若是没过上过战场,没打过实战,那就不回变成真正的强军。

    晚上的安营也是让朱厚照兄弟郁闷不已,特别是朱厚炜。以前看书的时候,一旦描写到部队野外停滞,一般都是安营扎寨简短略过。等到真要自己安营了,才发现里面要考虑到的是在是太多了。

    首先是怎么安排帐房,军官睡哪里,士兵睡哪里,物资摆放何处才能安全,营寨的形状该如何,是圆形还是正方形,营寨外围应该放些什么防御设施,是栅栏还是鹿角,晚上巡营人员怎么安排,火把,火盆等照明设施要放多少,等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真是让兄弟两头都大了,还好朱厚照度过一些兵书,总算知道个大概,这才简略的安排下来。

    等到一切安排好,已经晚上9点多了,忙了3个多小时才算把营给安了。中军大帐里,精疲力竭的朱厚炜对着同样劳累的朱厚照说“行军打仗真不是个轻松的活计,完全不像史书中写的那样简单。将军只要发号施令怎么进攻防守就行了,要考虑的也太多了吧。”朱厚照却是笑道“水陆营是新军,一切都是从头开始,关于这些琐事,士兵也没训练过。军中也没有真正的行伍人才,以后就专门找人负责这些琐事,那以后当将军就要轻松多了。”

    朱厚炜眼神一亮“不如来一个参谋制度。”朱厚照看着弟弟,问道“什么参谋制度,你给说说。”

    朱厚炜坐直身子,组织一下语言,这才开口“参谋主要是给将军提供意见,就相当于古代军师的样子。根据调查,推演,计算等手段来制定最适合的计划,最后给军队指挥者,让其选择。参谋不领导,指挥军队,对于指挥官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参谋可以在总旗一级设置一名,往上一级就多一名。”朱厚照想了想“这倒是不错,不过大明军制中没有这个官,难道水陆营自己设这个官职?”朱厚炜笑了笑“参谋只是确定职责,至于官位可以用军制里的,反正应该有职能差不多的官职吧。”朱厚照点了点头。

    不一会儿,董青海求见。等到进来时,兄弟两发现他带了3个木制盒子。朱厚照不由问道“这是什么?”董青海回答“大人,属下也不知道啊,是老谭在大人和殿下走后一天拿到军营的,说是要我交给两位,至于是什么,属下没打开查看。”

    朱厚照还有些纳闷,朱厚炜却是笑了“不错,太及时了,回去后要给老谭他们发奖金了。”朱厚照看了他一眼“你知道是什么?”朱厚炜笑了笑“打开不就知道了吗?”

    朱厚炜接过一个盒子,打开一开,笑的更开了。只见里面又一根铜管,一头大一头小,长约30厘米,两头都有镜片。管身上还有精美的图案,这是一支直筒望远镜。朱厚炜拿起来之后,便走到大帐门口,看了起来,然后微微点头,显然对于这个望远镜很满意。

    这时,朱厚照也拿着一个望远镜学着朱厚炜的样子在门口观看。一看吓了一跳,因为在大约200米处的人物,景物都能看的清清楚楚。朱厚照对着朱厚炜一脸不敢相信地问道“这。。。。。”朱厚炜笑道“望远镜,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至于有多大的作用你肯定清楚。几年了,终于给他们弄出来了。”朱厚照点点头,对于这个望远镜的作用他的确已经明白了,同时他也明白了处于大明下等社会的工匠到底有多重要。

    接下来的几天行军,水陆营熟练了不少,野外扎营也没什么问题了,营寨质量怎样不去说他,但至少应该有的东西基本都有了。这次的野外扎营训练也是让兄弟二人发现了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斥候,也就是大明军队里的夜不收。没有这个兵种,一下子变得像瞎子一般对于周围远一些的情况就没有办法了解。不过这也没办法,夜不收都是要骑马的,还要学习一些相关知识,水陆营目前可没有这样的人才,只能以后慢慢培养或是到其他军营里挖人。还有一个就是一定要建立辎重营,现在赶车的30多人都是水陆营的战士,让这些经过大量训练的战士去赶车无疑是人才的浪费,炊事班也要重新确立,要做到一个总旗(大约50人,三个小旗)就要配置一个炊事班。

    队伍每天赶路30公里,对于全程步行的水陆营来说,速度已经很快了。水陆营战士经过3天的行军倒是没有什么,跟来保护两位殿下的护卫却是吃不消了。朱厚照兄弟对于这些从京营来的,个个膀大腰圆的汉子有了直观的印象。

    到了第6天,军队终于到了这次的目的地,猫耳堡。

    ;

第七十四章 来了() 
猫耳堡位于山西的东北部,已经在外长城的外面。从后世的地图来看,从偏关以东,长城有2个走向,一个是往东南,连接雁门关,京城一带,这是内长城,一个是往东北方向,经过丫角山,杀胡口一线,为外长城。

    但是外长城有许多地段是在嘉靖朝修建的,基本都是夯土筑成,到了万历朝才用包砖。猫耳堡周围的外长城还没有修建,只不过猫耳堡依山而建,也算得上是易守难攻。猫耳堡有2个大门,南门和东门,其他两面就是两座山。山不太高,估计也就200米左右,但是朝外的一面比较陡峭,车马难爬,朝猫耳堡的一面则比较平缓,两座山由于状似猫耳,被当地人称为猫耳山。

    猫耳堡墙高约4米5,东西长1里,南北宽2里,墙上的墙垛之类的守城建筑还算完好。

    离着猫耳堡大约还有1公里,猫耳堡中就响起了锣声,在猫耳堡附近的堡民纷纷往堡里跑去。朱厚照兄弟拿着望远镜看到了面色有些恐慌的堡民,于是让董青海打出水陆营的旗号,一面引起误会。猫耳山上有烽火台,要是被点燃了,那么很快兄弟两的行踪就会被知晓,然后就只能回京城了。

    说起来兄弟两人的行踪整个山西目前还真没人知道,怀仁县的新任官员以为他们去了朔州,张侍郎以为他们两还在怀仁,而大同镇的官员以为他们去往朔州。再加上水路营每天都是野外扎营,而整个大同镇地广人稀,所以兄弟两的行踪无人知晓。

    很快,队伍到了猫耳堡紧闭的大门前,离着大约有百米的样子。城门上一个武官穿着有些破旧的棉甲大声问道“你们这个水陆营是哪里的?怎么跑到我们猫耳堡来了?”

    董青海在朱厚照的示意下越众而出,回答道“我们是钦差,保护钦差副使来此,调查山西里通外敌者。”

    那武官大约30多岁,个子不高大约1米7,额头上有很深的抬头纹,穿着棉甲看不出官职,但是这么一个小堡,最多也就是个百户。那武官听了董青海的话,表情十分愤怒,但是看着这支有钱的,自称保护钦差的军队,又强压愤怒,大声道“我们堡里和鞑子都有不共戴天之仇,没有谁会里通外敌的,你们去别的地方看看吧。”城墙上的其他士兵纷纷喊道“就是,咱们堡里有谁没有亲人死在鞑子手里,谁能做出通敌的事儿。”

    董青海等了一会儿,等他们声音小点了,才说道“我这里有兵部公文,以及身份证明,你可以拿去查看。”那武官想了想点点头说道“行,我放个篮子下来,你把东西放到篮子里吧。”

    用绳子吊着的篮子从城门上放了下来,董青海把文书之类的放了进去,然后篮子慢慢地被钓了上去。那武官拿着文书,看一眼,就看看董青海,审视的眼神似乎想从董青海的脸上看出端倪。董青海一阵无语,朱厚照兄弟两拿着望远镜看了一下那武官,差点没笑出来,因为那武官把文书拿反了。

    过了一会儿,一个大约四十多的中年人跑到那武官旁边,那武官直接把文书交给了中年人,然后继续观察城下的这支部队。城墙上的士兵也在纷纷交头接耳,议论下面的军队。

    一个大约16;7岁的士兵问向旁边的一个中年人“李叔,你看下面的军队怎么样?我看着有些奇怪,看着是两支队伍,前面那三五十人也就那回事儿,个个膀大腰圆,但看起来动真的就不行,后面那几百人到现在声音都没有,站的笔直,应该是精锐了。”李叔笑了笑,低声说道“三子,你小子还嫩了点,前面那几十人你说的没错,可是后面的,看着纪律不错,只能说有了精锐的潜质,但是没有杀气,没上过战场,算不得精锐。”三子又看了看下面的军队,点点头说道“好像是差了点什么,就像李叔你们几个,都不用发火,光光是直勾勾盯着我,我就就得怕,这些人还不成。”李叔听了,笑了笑“行了,好好盯着下面,家伙事儿拿稳了,这什么水陆营咱山西的地面上可没有,说不定是鞑子,万一要打起来,你小子可要小心了,你们家就剩你一根独苗了。”三子正色点头,握紧了手中的弓箭,紧张地盯着下面。

    这时武官旁边的中年人看完了文书,对着武官点点头,这时武官才开口道“行啦,开门。”城墙上的7;80个军士都松了口气,毕竟下面看着有差不多1000来人,真打起来,猫耳堡就要遭殃了。

    少顷,猫耳堡的大门一开,武官带着10来人走出城门,朝着董青海施了一礼道“董大人,我们这经常有鞑子来袭,所以小心了点,你别往心里去啊。”董青海笑了笑,回了一礼“没事儿,再怎么小心谨慎也不为过,我能理解。”武官继续道“那成,我现在去拜见一下钦差副使吧,然后带你们进堡。”董青海点点头“跟我来,你身后的几人就不用过来了。”武官皱了皱眉,但还是点点头,和后面的几人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