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水浒之宋末英雄传 >

第193章

水浒之宋末英雄传-第193章

小说: 水浒之宋末英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对于护理的活计来说,女孩子心思细腻,能更好的照顾伤员,而且女孩子更能激起伤员们的大男子主义,再大的痛苦男人也不愿在女人面前哼哼唧唧的。还能调节医院的气氛。

    所以张三是想招收一批女护士的,而且宋朝的社会风气还是比较开放,护士又是照顾伤员的正经事,估计说三道四的人也比较少。

    可是问题的关键就是这些护士张三是不可能用学校里的孤儿培养的,要不然太浪费人才了,有这么多的时间培养成医生多好,医生能更多的救治伤员。

    所以张三在义学里培训的是护校老师,护士长之类的,这样在民间招募一些女孩子,经过一个月到三个月的培训就可以上岗了。

    这也是张三担心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要是自己学校里走出去的孤儿,张三肯定不会担心她们有抗拒的心思,但是社会上招募就需要顾及很多影响了。

    张三现在开始研究怎么成立医学学院,首先内科、妇科和儿科之类的张三都不需要去关心了,但是外科确需要重点加强,张三成立医学院短期目标是要为军队服务的,而军队之中外科更是重中之重。

    以现在的医学水平外科的建立几乎要重新开始,好在这些浅显的东西只要有方向和方法,摸索出来并不费太多的时间,张三只需要准备足够的老鼠和兔子给这些人实验就行了。

    当然必要的时候也要找一些罪犯或者十恶不赦的暴徒搞一搞人体实验,不过这种东西有些耸人听闻,张三不打算在东京做,这要是泄露了出去估计张三的名声就彻底的毁了。

    而外科手术中使用的各种器械张三也要开始研制,例如手术刀啊、缝合针啦,还有镊子,夹子之类的,张三不是专门学医的,对这些东西知道和理解的也很有限,剩下的就需要这些学生自己摸索了。

    想要成立学校的同时不耽误医务室看病,张三现在的医生数量就要继续增加,而且要招收一批有专长的医生,还要制定完善的政策,让这些医生把自己拿手的绝活贡献出来。

    师傅教徒弟喜欢留一手不仅仅是中国的陋习,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也高尚不到哪里去,例如清朝洋务运动的时候,聘请的外国技师有几个是真心教中国人的?

    只不过外国后来搞了专门的专利法并且认真实施,才渐渐的让人们对自己的秘密不那么敝扫自珍,所以张三也很理解这些师傅们的担心。

    对付这个问题,张三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因为无论是打铁、冶炼、造船等等技工有捂住自己绝活的习惯,,甚至一个制作用于填船缝鱼胶的小工都有这种习惯。

    所以张三对于这个事情有了自己的一套应对策略,第一个就是给予工资加成奖励,即教出一个徒弟,就能得到徒弟多少年内几分之一的工资作为奖励,年纪大了之后更能拿到一份养老金,这个钱可以一次拿光,也可以分批拿走。

    这样许以厚利,很多人都会动心,接着就是把这项技术命名权交给他,中国古代没有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某项技术的习惯,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些工匠就不在乎这个名声。

    想想以后提到这样技术别人就会说是谁谁谁发明或者贡献的,这个受万世景仰的诱惑相信很多人都不能拒绝,当然也有一些固执的,对于这样的人,张三只需要高价悬赏,自然有人会供应相同的技术或者更好的技术。

    张三也不会去管这个供应技术的人是怎么得到的这些东西,或偷或抢都无所谓,但是对于那些不识抬举的张三也不屑于尊重他们的知识产权。

    张三正在这边正在一边给孩子们上课,一边指挥大家开始建设医学院,另一边张三的话通过有心人的传达终于传到了赵佶的耳朵里。

    这个到不是猴子够神通广大,而是赵佶在张三的报社里安排了眼线,堂堂大宋皇室是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情报机构的,特别是张三在赵佶面前大谈特谈报纸的重要意义,赵佶要是不知道重视,那么他就不是昏君了,那是傻!

    张三的话呈报到赵佶的案头,皇帝陛下对于张三能认清形势,把握好放心的态度还是很满意的,而且张三这种一心为国,一心为他赵佶歌功颂德的行为皇帝陛下还是很感动的。

    若是人家当面这么拍他的马屁,他一定会哈哈一笑,斥责两句‘过了,过了’之类的,但是人家在人后歌功颂德的拍马屁赵佶除了高兴之外就可以全盘接受了。

    谁也不能去指责人家在自己家里夸你好吧,所以当正直的御史大人递上一份弹劾的折子,赵佶他老人家一生气在奏折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叉,然后叱责了一句:“大宋的报纸不为我大宋朝廷所用,还为你们这些龌蹉之徒所用么?”

    这个消息传出皇宫,得到了天子的态度,没有人再敢指责张三做的不对,那位倒霉的御史已经被皇帝记恨,结果就是政敌第二天就是一封弹劾奏章,然后就被发配到偏远军州去了。

    而经过几天的努力,张三的医学院总算是规划完成,第一批学生和老师也都到位,而且张三对于外科和义学发展的一些见解张三也抽空整理成了册子,放在医学院。张三提出的一些研究方向也列入了医学院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第三百四十四章京畿蝗灾() 
张三正打算继续给孩子们上课,突然猴子急急忙忙的跑进来说道:“三哥,我刚刚从报社那边得来消息,有位记者到农事司采访,有位官员说京城附近可能有蝗灾,大家不知道该怎么处置,我过来问问你怎么办?”

    张三听了一惊,站起来说道:“立刻去找几个经历过蝗灾的难民,准备车马我们先去田地里看看。”

    不大一会,猴子就准备好了,几个五六十岁的老人匆匆来到张三这边,跟张三见礼,张三摆摆手让他们赶快上车,虽然张三的庄子周围都是盐碱地,但是外面已经能看到蹦蹦跳跳的蝗虫了。

    出了张三所属的这片盐碱地,外面的景象简直让张三有些震惊,田地里一些妇女和孩子拿着树枝和扫帚在拼命的赶蝗虫,但是收效甚微,路边到处都是蝗虫,有些甚至都蹦到了张三的车子上。

    张三最近一直乘坐马车出门,路上也很少经过田地,没想到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大家一起下地之后,老人们忧心忡忡的说道:“大人,现在这些虫子还没有长出翅膀,再过半个月那才是大问题呀,这京城的百姓要受苦了。”

    张三想想也知道这些人不可能像张三这样后知后觉,估计乡间消息早就传开,只是上层的人们没有重视过罢了,张三在路边随手抓住一只蝗虫,捏在手里,果然这些蝗虫还没有长出翅膀。

    张三可以想到那种蝗虫过处寸草不生的景象,有些不确定的问道:“这样的蝗虫会不会成灾?会波及多远?”

    其中一个老头说道:“大人,最近京城附近干旱少雨,现在成灾已经是一定的了,现在距离麦收还有一个月光景,大家要是勤谨点也许还能保下几分收成,要是官家在减减税在下几场暴雨,蝗灾过去了,大家抓紧秋种勉强能度过灾年。”

    老人看看天说道:“只求老天爷发发慈悲,这要是没有雨,蝗灾一直不过去,秋粮种不上,那么这恐怕就真的完了。”

    张三心中一震,这事谁也不知道以后的天气会怎么样,张三立刻赶着马车回到宅子上,首先要求杨大嫂开始盘点现在库存的粮食数量,然后就是库存的银钱数量。

    经过一天的盘点,张三现在库存的粮食只有不足万石,只够一万人三月食用,而库中存银还有二十万两,铜钱八万多贯,日进一万贯多贯。

    张三算了一下,东京城加上周围受灾人口估计有三百万左右,一人一天一斤粮食计算,一天三百万斤,一石粮食有一百一二十斤左右,三百万斤就是两万四千石左右。

    现在大宋一石粳米价值一贯左右,也就是说一天要吃掉两万四千多贯钱,一个月就能把张三吃成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张三摇摇头自己能力有限,帮不了这么大的忙啊。

    突然有点意外,这么大的消息怎么就没有人告诉过自己,京城也没有见因为这个引起恐慌?张三问杨大嫂:“京城粮价有没有上涨?”

    杨大嫂说道:“最近粮价只上涨了一两成的样子。”

    张三有些意外,这样的事情需要有一个智囊人物替自己拿个主意才好,张三立刻跟猴子说道:“你去把闻焕章先生请过来,就说我有事请教一下。”

    张三正坐在椅子上着急,闻焕章迈着慢悠悠的步子走进来,张三看到他说道:“京城已经有发生蝗灾的征兆,先生不知道么?”

    闻焕章摇了摇手中羽扇说道:“闻某上个月就已经去看过,怕不要一月蝗虫就会成灾。”

    张三奇怪的问道:“先生既然知道,为何对此事不闻不问?”

    闻焕章更奇怪的问道:“为何要问?”

    张三没想到闻焕章如此冷血,惊道:“这可是几百万流民,赤地千里,饿殍遍地,先生不该为此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么?”

    闻焕章微微一笑说道:“三郎多虑已!”

    闻焕章找了一个椅子坐下说道:“这里是大宋京城虽然有蝗灾,但是只要赈灾得当,受灾成为流民的人口会超过十万。”

    张三怀疑道:“单单是京城,可是就至少有一百五十万人口以上,加上附近州县,三百万人口还是有的,粮食减产一半就有一百五十万人以上要饿肚子,怎么会只有十万?”

    闻焕章一愣微微一笑问道:“我问三郎,这京城的一百五十万人口粮食从何处来的?”

    张三说道:“当然是……,对啊,京城的粮食是从外地运来的。”

    闻焕章点头说道:“京城历来都是从江南调运大米,从北方调运五谷,京城百万民众,并不从京城附近就粮,而且大宋历来碰到灾年都会免除当地一切租税徭役。只此一条就可以抵得上一成产量。”

    闻焕章眯起眼说道:“东京附近的田地,多是皇庄和贵族田地,灾荒之年,这些人更加爱惜羽毛,对耕地的佃户一般都会减租,而且会借给佃户些米粮渡过灾年。这样一来其他地主就会争相效仿,所以受灾人口会进一步减少。”

    张三点点头,确实是这个道理,京城周围的田产,一般都是那些贵人所有,这些人的确是会在灾年免去地租,这样一来免除了国税,在免除了地租,百姓哪怕只能收上来三四层粮食,也差不多相当于全部收入。

    闻焕章接着说道:“太宗有言‘海内多事,仓储寝废。’顾太宗淳化三年(992),因京畿大穰,‘分遣使臣于京城四城门置场,增价以籴,令有司虚近仓贮之,命曰常平。以常参官领之,俟岁饥,即减粜与贫民,遂为永制。’”

    闻焕章这一大段文言文拽下来,张三愣了一下才明白,这是介绍北宋的常平仓来着,是了北宋有常平仓,京城作为天下之首,常平仓自然是最大的,养活京城难民没有问题。

    闻焕章接着说道:“官府除了常平仓之外,还有义仓可以调用,而且东京作为天下中枢,水运陆运通畅,京城每天进城栗米超过万石,只要有灾旬月之间就可增调百万石粮食进京,所以基本保证京城蝗灾无需担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