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第24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警察总局能够想到今天车流多,而特意加派了警员出来指挥交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让他对展熊飞的感官更好了一点。
韩冈就在考虑,是不是从警察总局下面分设一个交警组织,负责街上指挥交通。李信却骂起来,“无能,偏里下功夫。”
他又紧抿起嘴。宰相都被刺杀了,却还没把贼人给擒拿归案。那个丁什么的捕快,名气老大,却还是没抓到人,果是名不符实。
韩冈笑着安抚李信:“辽人在背后指使犯下的案子,抓到正主不容易。不过那些奸细,被后的靠山都是耶律乙辛,等灭了辽国,抓他来办就是了。”
李信嘴角扯了扯,就当是对韩冈的回应,听韩冈问:“关中的情况如何?”
第237章 新议(三)()
“很好。”听到韩冈问关中的情况,李信就一点头。
当李信还在关中的时候,两边密信联络。韩冈的信中,关心最多的,还是关中、陇右的战争潜力。
训练、武备、田产、工厂,关西的方方面面,韩冈在信中询问得详细而繁琐,而李信在信中也回答的极为详尽。
不过当面问话时,李信依然言简意赅的回答,想了一想后,又一点头,“都很好。”
韩冈早习惯了李信的说话方式,笑道:“有这个‘很好’,那我可就能放心了。”
韩冈一贯信任李信,做事认真,是李信赖以在军中立足的支柱。尤其是这种事关重大的任务,韩冈甚至把自己的底牌和真实目的都向李信解释了。他清楚,李信肯定会用心将事情办好。
“种家人见了谁?”韩冈问道。
李信先是要镇守本职,之后又要为父服丧,不能乱跑,但李信之父、韩冈的舅父,他过世的时候,关西的世家豪门都会登门造访,就免了李信四处去联络。
“只见了种师中,他代种家来祭奠。姚、李、张、景都来了。”李信对韩冈道,“都不想你辞相。”
韩冈摇摇头,关西将门一直都在劝他继续守在朝堂上,包括种家,包括李信说的那几家,还包括李信没说的许多家,韩冈继续做宰相,最符合他们的利益。而韩冈却想跳出来,“他们也该放心了。”
李信道:“种朴、种建中都在黑山。”
“担心后路不继?”韩冈扬起眉毛,说不清喜怒,“真当我现在没刀斩人了?谁敢在他们的补给中作祟,就是都堂中人,我也能处置给他们看。”
“得写信去说。”李信提醒道。
“自然。”韩冈道,“回头我就修书让他们放一百个心。”
李信犹豫了一下,又道:“不过三哥,将门不可全信,得靠自己。”
“这是金玉之言。”韩冈说,“我也不会真的把身家性命全都放在别人家身上。只要自家的工厂里面能先拉出几万人,不愁他们不投靠过来。”
韩家的工厂规模是关西最大的,单只是巩州和凤翔府两处棉纺织工厂,有着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厂房,里面的工人足足一万五六千人。除此之外还有机械厂、铁厂、玻璃厂、酸碱化工厂,从火药到枪械都能自产,火炮也可以,工人数量加起来不输给棉纺织工厂。此外还有几处矿场,地方上的田庄,人口更多。放在汉唐,韩家也是顶级的豪强了。
韩冈自信地说,“还有熙河那几千兵马,我要拉出来也是容易。”他又郑重的对李信道,“不过熙河兵马另说,厂里面的兵还得有充分的训练,否则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训练没停过。四哥很上心。”李信道,“一年十二次校阅,只要没出门,他都会去看。他说他有一半精神都放在这里面了。厂里面不停工的话,都能带八九千人出来,厂子全放下,就能有五六万了。”
工厂里面,日常训练一直没有停过。按照冯从义的汇报,只是巩州,就能拉出来八千人马,还不影响工厂的运营。
“足够用了。”韩冈笑道。冯从义和李信两人,宛如萧何、韩信。有他们的辅佐,让他的准备变得更加简单容易。
但这只是冯从义的角度来看问题,韩冈还需要一个从将领的视角得到结论。
“这些工厂兵怎么样?上阵能派得上用场吗?”韩冈问道。
李信过去看的是训练的情况,“不算是弱兵了。阵列、打靶都不错,配上炮兵,能在阵上与京营一争长短。”
“只是一争长短?”韩冈更希望能够听到更胜一筹的评价。
李信摇了摇头:“都是些工人,平日训练都不多,唯独纪律一项,算是从早练到晚。”
“这是最关键的吧?”韩冈道。长年累月培养出来集体意识,是工人更胜小农,更加适合为兵的主因。
戚继光不选卫所兵,不选农民,而是直接收矿工为兵,由此练成的戚家军,扫南平北,所向无敌,正是因为常年身处危险之中的矿工,相互之间有着极强集体感,同时也十分遵守各种规范——在井下还不遵守规矩,死了都没人埋。
李信点了点头,韩冈的看法与他一模一样。
精悍善战却不听军令,经验训练都普通却服从命令,两种士兵,李信更喜欢后一种。
庸将或许喜欢凶狠勇猛的士兵,可他这等名将,只要手中的军队能够做到如臂使指,即使经验欠缺一点,消灭一两支桀骜的强军也并非难事。
他当年在广信军练的兵,好几支新兵只练了三个月,就拉上去与辽人对峙,半点不输阵。
工厂中练出来的纪律,上了阵比积年的老兵还要管用。有些老兵多的指挥,充斥着贪占躲懒的兵痞,惯会偷奸耍滑,做事都踩在军法的线上,差一步就要行军法,偏偏就不差那一步。可在阵上,就是出工不出力,把保命放在第一位。比不得工厂兵淳朴可用。
这等兵痞,就如老鼠屎,一颗就能坏了一锅粥。更像一个烂柑子,与其他好柑子放在一起,转天就能把好柑子带着一起烂掉。
而工人充任的士兵偷奸耍滑的就少多了,工厂里面做事,做多做少、做好做坏,从产品中就能看得出来,要抓出来都很容易。而且机器无眼,更不会讲人情,不守纪律的结果,就是要么人出事,要么产品或机器出事,要么全都出事,总之为了自家的腰包,工厂主拼了命都要把纪律两个字灌输进工人的头脑中。
马车还在前进,韩冈将自己关注的问题,一一向李信询问,而李信也尽可能使用能够让韩冈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
李信难得多说话,说得口干舌燥,从车厢下层的食格中找到了水壶和淡酒。灌下去时,向外看去,却不是往韩冈府邸回去的路。“现在往哪里去?”
韩冈道:“新落成的国会大楼。大议会前天开幕,今天是第一次国是讨论,我这是去定个规矩的。”
第238章 新议(四)()
李信能够理解韩冈的心情,辛苦培育来的议会终于等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不过李信更想知道河北的战局。“北面战况如何?”他向韩冈问道。
“涿州赢了。辽国完了。”韩冈平静的回答,像是事不干己,“不然李承之也回不来。”
涿州会战,自两个多月前,一直持续到了今日还没有彻底结束,不过也就在这几日了。
具有决定意义的涿州城之战早已分出胜负,辽军残存主力北遁。缠战到现在,不过是被包围的辽军残部和一部分被抛下的契丹人,困兽犹斗。
这一场会战的意义,在于辽军的主力在野战中被正面击溃,契丹人的心理优势荡然无存,人还在,人心却难说了。
就像当年的宋夏对决,自横山之役后,党项人对官军再无心理优势,官军也放开了手脚,城池也攻,野战也打,一步步消耗掉了西夏的国力,最后将其一举覆灭。
前后二个转折点的区别,不过是一个赢了,一个输了。对夏作战,横山这个主力方向,一场像样的大捷都没有。一场失败接一场失败,偶尔有一个亮点,也难掩败绩。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官军硬是把西夏给拖垮。西夏取得了灵武大捷,却连老底都耗干了。国力上的差距大到西夏用胜利都弥补不来,几次交换比稍差一点的胜果,直接就把西夏送上了绝路。
而官军对辽作战,其国力优势,并没有对西夏的那么大。但从勉强逐走入寇辽军开始,到御敌于国门之外,再到如今反攻敌境,决战大捷,辽国军力上的优势一步步消磨殆尽,最后在涿州,连根基都毁了一多半。这是从战略到战术的双重胜利。本质上也是国力的深切体现。
李信从西面来,在黑山方向上,辽军主力收缩回了河北、河东前线,当地驻军战力低下,士气疲弱,阵上一触即溃,官军因而突飞猛进,眼下耶律乙辛的斡鲁朵即将不保,折可适已入受降城,黄河上最富庶的河套,即将落入大宋的手中。
而此前曾经被辽太子耶律隆镇压下去的阻卜人,则趁势复起,反攻向契丹人钉在草原上的重要据点……阻卜大王府。一旦功成,辽人对草原西部的统治将岌岌可危。
相关捷报不断传回,尤其在关中,这方面的情报更多,而河北方面,因与河北隔得太远,所以对涿州战事不甚了了,“只听说王处道在涿州城下大败辽国太子。”
“辽国主帅的确是太子耶律隆。涿州城下的这一场决战,前后整整打了三天。最紧急的时候,耶律隆带着兵直冲本阵,处道把亲兵指挥都派出去了。”
“怎么打成这样?”李信有些不理解。几十年的老交情了,相互间沙盘对决多次,王厚用兵的风格,没人比他更清楚。
王厚用兵,是标准的正攻法。从来都是集结重兵,攻敌之必救,逼其决战。从不行险。只要风险稍大,他立刻就会转为保守,积蓄资源,与敌对耗。先立于不败之地,再考虑获胜。
多少次沙盘对决里,李信从来都没见王厚落魄到连自家亲卫队都要上阵的情况。
韩冈摇头苦笑:“处道犯了错,被骗分兵,派了两万人去追敌,这可是他手下三分之一的兵力,竟然被骗走了。自己又率主力进抵州城下,两边辽军趁机分割。最后决战开始的时候是两万对八万。说险,这是真的险,差点就给耶律隆给翻盘了。”
李信大感不解,“谨慎一辈子,怎生这里犯浑。”
“偶尔有之,偶尔有之。”韩冈打了个哈哈,不想跟着一起批评王厚的过错,“无论如何,好歹赢了。”
李信点头,“不容易。”
“是啊,太不容易了。”
这一仗,赢得可真的不容易。
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火炮参战。而且很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无法被人打破。至少辽国组织不起来数量相当的火炮了。
上千门火炮集中出现在东西二十里,南北十八里的战场上,火药消耗量按车计,宋辽两军一个个方阵被打散,一排排枪手被击溃,一队队骑兵被驱逐,到最后,一门门火炮因为发射速度过快,发热变烫,以至于不能使用,耗光了所有冷却水后,只能用尿来解决炮管的问题。
而为了反压制住威胁性最大的火炮,双方都对对方的火炮阵地反复冲击,战场上的几处高地,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精锐去争夺。有一处高地,几次易手,双方伤亡数以千计,鲜血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