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第20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刀断首,刀法如此利落,非是积年的侩子手或是久经战阵的老卒不可为。宗泽用心打量起这几位亲兵,一个个相貌沧桑,皆是有别于南人的精悍。
“拿弓来。”
在一旁,景诚命人拿来了弓箭。借着一点亮光,对准还在城下的几名贼人,他张弓搭箭。
一声弦鸣,宗泽惊讶转头,只看见景诚持弓而立,城下一声惨叫悠悠传来。
“再来!”
景诚大喝,接箭张弓再射,又是一声惨叫窜起。
一柄长弓连张连射,惨叫声此起彼伏。景诚一箭一人,五箭之后,城下又重新陷入了黑暗之中。
宗泽鼓掌赞道,“好箭术,家学渊源,果然了得。”
“微末之技,不足挂齿。”景诚面无得色。
他的祖父景泰,是少见的文进士转武职的例子。
大宋文武殊途,朝廷中有文不换武的说法。文臣愿意领兵,但没人愿意转为武职。
当年党项叛乱,范仲淹、庞籍、韩琦等重臣前往前线镇守,仁宗皇帝便打算将他们转为武职,可以更名正言顺的领军。
但范仲淹和庞籍都找了借口拒绝了,而韩琦虽是接了圣旨,可还是委委屈屈的上奏表说,‘虽众人之论谓匪美迁,在拙者之诚独无过望,盖以寇仇未殄,兵调方兴,宵旰贻忧,庙堂精虑,使白衣而奋命尚所甘心’——虽然不愿意接受这个任命,但因为敌未灭,战方酣,天子和朝廷也夙夜谋划,他也只能起一起表率作用,以激励人心。韩琦在奏章中便是这么一幅相忍为国的姿态。
要么直接拒绝,要么便是满腔幽怨,故而不久之后,对臣子一向宽容的仁宗皇帝,便收回了这道诏命。
相较而言,景泰老老实实的从进士转武职,在重文贱武的朝堂上,真可以说是一个异数了。
但景家也由此转成了将门,从此离开了士大夫的行列,所得所失,只看景诚费尽心力去考进士这一事,便可知端的。
就宗泽所知,其实种家也有让自己子弟转换身份的想法,可惜种家实在没有有望皇榜的读书种子,即使其中有一个还算聪明的,拜在了当世大儒门下,与当朝宰相同窗共学,也只挣到了一个诸科出身,如今还回到了继承家业的旧路上。
经过了一番努力,终于从将门挣扎出来,重新回到了文官的队列中,景诚很少愿意提及自家的累累军功。中进士后,枪棒功夫也放下了。不过文官习练射术,却是如今风气,他便一直在练习。也幸亏如此,否则也没有方才的连珠箭。只是方才一展射术,神情依然淡淡,不见喜色。
景诚的反应虽是寡淡,可周围的官兵早已看得目瞪口呆。
火器还没有在南方军中普及,弓弩依然是军中校演的重点。景诚的箭术放在北方军中或许只是不错,但在南方,却已经是神乎其技了。
一名年轻的士兵兴奋的涨红了脸,振臂高呼:“通判威武!”
一名老卒眼神中充满了敬慕:“通判威武!”
一名跟着长官上城的小吏挥舞起细弱的臂膀,尖声高叫:“通判威武!”
几名亲兵相互交换了眼色,长枪开始一下一下的杵着地面,极富韵律的应和起来,“通判威武!皇宋万胜!”
南门城头上的士兵,一个一个加入进来,开始杵动他们的长枪,开始挥动起他们的臂膀,“通判威武!皇宋完胜!”
上百条长枪齐齐起落,他们心潮澎湃,他们意志如钢,“通判威武!皇宋完胜!”
咚咚的跺地声中,城头上,越来越多的士兵加入到呼喊的行列。从南门城头,沿着城墙,向东西两侧延伸过去:
“通判威武!!皇宋完胜!!”
“通判威武!!!皇宋完胜!!!”
片刻之后,已是全城齐呼。景诚方才炫耀的箭术遍传城中,虽然贼人尚在,城中的士气已经截然不同。
宗泽暗暗一叹。
若是有三百精兵,借着方才的一股锐气,就能杀出城去。城外的乌合之众,乍闻城中高呼,必然心怀犹疑,决然抵挡不了此时的袭击。
只可惜,城中守军亦是乌合之众,多少人连神臂弓都拉不动,上弦的机器不仅数量稀少,还都是坏的。
“五郎。”亲兵中最老成的一位悄然走上来,附在景诚耳边说了一通话。
宗泽见状,避嫌的让出了几步。
就见景诚的眉头越皱越紧,最后对那亲兵问道,“可有把握?”
亲兵低声道:“六七成总是有的。实在不行,也能退回来,不怕贼人追。”
犹豫了半刻,景诚眉头舒展开,点了头,“也罢,就这么办吧。”
让亲兵下去准备,景诚走回到宗泽身边。
宗泽轻声问,“何事?”
“我打算命人出城去冲一冲。明教妖贼刚刚起事,人心尚未归附,城外贼众心中定然不稳,若猝然受袭,必然大乱。”
“可有把握?”
“我那几位家丁,几乎都是是跟着先祖、先父和先叔父上过阵的,无不是弓马娴熟,武艺出众,把握不可能十足,但七八成还是有的。”
宗泽略一思忖,便拱手一礼,“既如此,小弟便祝兄长旗开得胜。”
得了宗泽首肯,景诚随即召集城中众官,将计划合盘托出。
方才景诚引弓杀人,着实将底下的一众官吏给镇住了。现在他说要派兵出去冲杀一番,竟然没有一人出来反对,绝大多数都表示赞成。
在这个节骨眼上,本就没人还能顾着争权夺利,景诚这位将门世家出身的通判,此时又表现出了过人的武艺,哪个不把希望放在他身上?生杀予夺的指挥大权顺利的给景诚拿到了手中。
宗泽本来还打算用自己的钦差身份来帮景诚一把,现在既然不用他多事,宗泽便退避一旁,看着景诚指派。
就在城楼上,景诚将任务一一分派下去。
半个时辰之后,百名应募而来的敢死之士,业已穿戴整齐,由景诚的八位家丁领着,排列在城门后的小广场上。
这些勇士一个个身上都披挂了铁甲,外面还套了一件甲衣,用来防止胸甲上的反光,头盔上的盔缨则换成了一簇笔挺的白鹅毛,用来识别身份。
景诚一身铁甲,手扶腰间长剑,笔直的挺立于他们面前。
在景诚身侧,是整整一箱新出的银钱,又用牛拉了整整一车绢帛。加起来近万贯,全是从城中大户手中募捐出来的犒赏。
宗泽立于城头,向下俯望。
只看见景诚不知说了什么,百名勇士一起高呼了起来。又见景诚捧着酒坛上前,亲自给每一人都斟上了一碗烈酒。
不愧是名将世家。宗泽不禁叹息。
相隔百步,当上百人同时饮下烈酒,摔碎酒碗的时候,宗泽犹能感觉到在那里,士气沸腾,战意如火如荼。
东门城墙处猛然灯火尽灭,片刻后方才又亮起,而那队勇士,则悄悄地从南面城上陲了下去。
景诚回到城头上,走到宗泽身边,一言不发,静静的望着城外。
宗泽也没了说话的兴致,一同望向星火满点的夜色中。
寂静中,平静的夜幕忽的起了一片涟漪,星星点点的火光忽然间在边角处黑了一片,然后喊杀声便传上了城头。
一支支火炬落地,一丛丛篝火熄灭,区区百人的队伍,在城外的贼军中掀起了一片惊涛骇浪。
景诚回头城内,千余士兵已经在城门后列队等候。虽说此辈多不堪用,但借着胜势,赶敌军,已经绰绰有余。
景诚举起掌中长剑,奋声高喝,“出兵!”
第36章 骎骎载骤探寒温(五)()
润州夜战,官军一战而胜。逆乱润州的明教妖贼旋起旋灭,近两千贼众授首,而官军损伤仅仅八人。
自号圣公的妖贼渠首——卫康的首级,也在润州夜战的三日后,连同他的两个儿子一个侄子的脑袋,被一位保正一并送到了州衙中。他们是在化妆逃窜的过程中被村人发现,然后被当地的保正率众击毙。
在卫康之后又陆陆续续的又明教贼众自行归案,或是被械送官府,待五六日后,已经没有几份相应的报告了。
至此,方可说此役已是大获全胜。
明教妖贼起事不过两日,肆虐范围也仅仅是丹徒一县,但县中伤亡不可胜计。数以千计的乡民被劫掠、被裹挟。战乱至后,丹徒县中门前挂上白布幡的家庭,十之七八。
除此之外,财产损失也极为惊人。之前丝厂被烧的尤、陆两家,这一回更是满门被烧杀一空。其余大户,除了一个以乐善好施闻名乡里的李家被贼人放过,只要处在乱贼经过的路径上,没有一家能逃过一劫。
丹徒县内的十余家生产丝织、陶瓷、玻璃的工厂,皆毁于一旦。甚至那些只雇佣三五人,仅仅为同村村民服务的油坊、磨坊,也全都被乱贼捣毁。
如此惨烈的伤亡,如此巨大的损失,责任自然是落在知州杨绘的头上。而立下平乱之功的景诚,不管此番变乱他之前要付多少责任,如今有军功在手,又有铁打的靠山,已经被视为即将飞黄腾达的热门马。
因此即使就在平乱后的第二天,杨绘从州衙后院中走出来,试图亡羊补牢,挽回一些局面,也被景诚连同州中官员一起顶了回去。可想而知,州中的官员会将多少责任推到杨绘的身上。
接下来的五天里,景诚忙碌于抚恤百姓,计点伤亡和损失,宗泽则等到了泗州来的援军。他们将会暂驻在润州,宗泽也会留居几日,等待朝廷那边新的命令。
从事后对俘虏的审问中,宗泽和景诚,自卫康的角度,了解到了这一次妖贼作乱的来龙去脉。
看过审问的报告后,宗泽忍不住苦笑出声。他实在是想得太多了。料敌从宽,这话是没错,但是宽,也是得有界限的。
卫康最早的计划,并不是谋反,而是准备集合润州的教众,收拾家当逃离润州,前往浙西山区暂避风头。那边才是明教传播最广、信众最多的区域。山谷之间的穷乡僻壤,也是朝廷管辖不到的地方。
若不是州中派了丹徒县尉去抓他,卫康在次日夜里就要动身上路了。而所谓的伏击,不过是听到州城信徒的走报,仓促间率人躲到庄子附近的桑园中。只是看到县中人马毫无防备的走过去,发现有了机会,才临时起意从后袭击。
在轻松拿下了丹徒县尉,感受到官军的无能之后,卫康的目标终于变了。变成了扩大声势,吸引更多的明教教众一同起事,而不是丧家犬一般的逃到浙西——尽管卫康还是打算去浙西,但他打算尽量带更多的部众走,这有助于他在浙西的同伴那里维持自己的地位。
因此,他蛊惑了一干信众,席卷丹徒县的各个乡村,裹挟了大批百姓。当他手下的人众超过两千之后,他又有了攻打润州州城,博取更大声名,搜罗更多财货的想法。
之所以留下城池北面不攻,是有人给卫康出的主意,想的是大张声势,围三缺一,放出一条生路,使城中人心难以固守——这是说书中经常出现的计策——而后此人便被卫康封为军师,如今也成了官军的斩首功之一,在一堆头颅中也分不清谁是谁了。
但卫康和一干反贼的眼界,还没有扩大到润州城之外。因为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