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第17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子若是看到这一幕,心中肯定会留下一个疙瘩。不过也用不着担心什么,这是为大宋好么。
英宗当年重病垂危,几位宰辅上去请英宗立太子、定遗诏。这明着对病人说你快死了、赶紧把遗书写了的,英宗最后是‘泫然下泪’,文彦博回头对韩琦道:‘见上颜sè否?人生至此;虽父子亦不能无动也’,韩琦则回了一句,‘国事当如此;可奈何?’
皇权才是第一位的,纵使父子之亲也抵不过权力的诱惑。同时让国家顺利传承,也是对赵氏天下的恩德。只要明天赵佣顺利登基,成为大宋的第七位天子。这拥立之功,就是明明白白,谁也否定不了了。就算赵佣ri后心中还有着疙瘩,但终究还是不能恩将仇报。
为国无暇惜身,得利的又是太子,怎么也不能说他们是叛逆吧?
所以他们不怕急,只怕慢。
帝位传承上,就是抄家灭族的大祸。谁敢保证一点意外不出?就是万分之一的危险,也没有哪个宰辅愿意去冒上半点。
看着面前的几位宰辅,一张张急切的脸,再看看在后面肃然默立的薛向和韩冈,向皇后撒气一般的道:“罢了,罢了,国事就国事吧,这名声我也不要了!”
皇后终于松了口,蔡确、曾布等人大喜过望,赶着遣人去玉堂找值ri的翰林学士写传位诏书。
“事不宜迟,迟则生变。明ri早朝时,就让太子上殿。”
“衣服呢?”章惇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太子还没有衣服啊!”
章惇的话听起来有些好笑,但每个人都明白他想说什么。太子的衣服多得穿不完,只是没做皇帝时穿的衣服。
登朝总要一身冠冕。
新帝登基之后,面见群臣,肯定不能再穿着亲王的服sè。天子六服,六套用在各级典礼上的不同舆服。都做了皇帝,不能说衣服都不够在大典上穿吧?
“舆服怎么办?现在做还来得及吗?”曾布也慌了起来。
大宋开国一百多年,几次天下易主,新di du是因丧即位,没有说老子还在,儿子直接就登基的。这内禅的礼仪,谁都没经验。现在忙得乱了套,要是赵佣穿了一身皇太子的服sè上殿,让群臣朝拜,那就不是内禅,是笑话了。
连王安石在内,宰辅们都皱起了眉。所谓量体裁衣,这时候哪里来得及招裁缝来量了尺寸,再去裁剪、缝制。又不是秃驴们的一口钟注1,两块布缝几针就能穿上身了。那是天子舆服,耗费多少人工和心血都是应该的。
若是正常的父死子承,新皇帝就要在梓宫前麻衣素服,不冠不冕,甚至披头散发,捶胸顿足,以示心中的哀恸之意。三辞三让,不用急着穿上礼服。有足够的时间制作新衣。以一干专为天家服务的宫廷裁缝的手艺,要把天子所用的袍服都做好,也不过一两天的事。只是现在只剩下半夜时间,哪里还来得及?
“已经做好了一套。”皇后忽然说道。
殿中陡然间就静了。
刚刚还很兴奋的蔡确和曾布,就像是被冰水淋头,一下都僵住了。
韩冈都不由得直了腰,惊讶的望着向皇后。
“去年官家中风后,清源郡太夫人入宫,劝吾说官家得天佑,当无大碍。但事有万一,还是稍作准备,缓急间也不会误事。这话吾觉得是有些不好听,可终究是忠言,所以吾就让人去做了一件预备着。”
皇后惴惴不安,毕竟方才还议论得热闹呢,现在却一个个都噤口不言,瞪着眼,让她也感觉有些害怕。
不过皇后解释了之后,冰结的空气就缓和了下来。
宰辅们都反过来看蔡确。蔡确虽为宰相,可惜年资浅薄,尚未得封国公,依然是清源郡公。而清源郡太夫人,便是蔡确的老母明氏。
什么时候就打了钉子下去?皇后不说,还真是不知道。
韩冈看蔡确的表情,似乎也是吃了一惊。估计是没指望他让他母亲出的提议,会被皇后听从。
“先不管那么多了,得赶快找人取来。”蔡确有点狼狈的大声道。
章惇抬手压了压,示意稍安勿躁,问向皇后,“殿下,做好的是哪一套?”
“通天冠、绛纱袍,哦,还有一套赭黄袍的常服。不过这半年,太子又长高了点,可能穿不下了。”
张璪松了口气,“那就是两套了。”
韩绛皱眉道:“至少应该做一套履袍才对。就仅仅是绛罗袍,绛衫袍也行啊。”
正式的大礼服,是大裘冕和衮冕——玄衣、纁裳,以黑sè外袍和赤黄sè衣裙为主sè。次一级的礼服,是通天冠、绛纱袍,是正红sè。再次一级,为履袍,黑革履和绛罗袍,衣服颜sè依然是正红sè。直到作为常服的衫袍、窄袍,才有赭黄、赤黄、浅黄为主sè的袍服,同时依然有绛sè的衫袍。
所谓明黄sè的龙袍其实于古礼不合,在等级比较高的典礼上,并不会出现。只不过一年三百六十天,能有大典礼的次数实在不多。绝大多数时候,还是以衫袍、窄袍为主,天子服黄的情况也就很常见。
“有赭黄袍也够了。也不是没故事的。”
蔡确没明说出来,但大家都明白。
没错,的确是有先例——太祖皇帝。陈桥驿黄袍加身嘛。天下谁人不知?
天子六服中,通天冠、绛纱袍排在第三等,履袍则是第四等的礼服,赭黄袍则更差一级,前两件在登基大典上都能用得上。但勉强点,赭黄袍照样能用。反正只要主要的礼服不出问题就行了。
这就跟结婚一样,连鞋子带衣服,要一套套的换。没有说一件从头穿到尾,其中错一点也没什么。只要接亲和拜天地时的衣服不错就行了。
朝廷的大典礼,只要皇帝主持,基本上都是一身接着一身的换。虽说是礼制,其实也害人。去年郊祀,如果赵顼坐在玉辂上时,也穿大裘冕,或许就不会中风,毕竟外面还有一件黑羊皮的大裘可以防风御寒。可惜按照礼仪穿的是通天冠,外套一件绛纱袍,从里到外透风。
不过现在是有什么就用什么了,还能有什么挑拣?
“事已至此,也只能先凑合着用。赭黄袍就赭黄袍。有通天冠、绛纱袍,御正殿时能用了,其他时间,则穿赭黄衫袍。”
“那大小呢?”
“改衣服容易,量了尺寸,在这里就能改!”
“量尺寸得将太子请来了!”蔡确连忙道。
忙了一通,这才发现,他们将主角给忘了。
现在就要内禅,主角不能不来!
第38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29)()
快四更天了,福宁殿中依然灯火通明。
只看衣服都没准备好,就知道想要在明天立太子为帝是如何仓促了。
“玉堂的人呢,怎么还没到?”
“已经派人去催了。”
“太上皇退居何处?”
“以后再说。”
“大庆殿上,谁来确认真伪?”
“礼仪使赞礼的位置近,到时候子宣多看两眼,认清了再说话。”
“那就要靠子宣了。”
“平章和相公离得也近,都要看清楚。”
太宗驾崩,遗诏太子赵恒即位。曾经帮助太宗登基的内侍王继恩,谋图另立被废为庶人的前太子赵元佐,却被大事不糊涂的吕端给关在了政事堂中。 。。
到了次ri,真宗御殿,受群臣拜贺。吕端为宰相,于礼当率群臣罗拜。可因为王继恩的关系,吕端多了个心眼,他是近视眼,硬是凑到御驾面前,把真宗披下来的头发拨开了,看清楚真的是赵恒后,才下来带着群臣叩拜成礼。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真宗当时不是披头散发,只是坐在帘后,吕端让真宗撤帘,坐到正前,让朝臣都看清楚了,而后方行礼。
不管当年的真相究竟是属于哪一种说法,都是在提醒后人,于新帝登基前,必须要做好万一有变的准备。凡事要多看一眼,多想一下。尤其是在大庆殿,群臣罗拜于下,高高坐在上面的新皇帝还真不容易看清楚。所以宁可看起来是小心过度,也比疏忽大意拜错了人要强。
心浮气躁的对话不时的响起。两府宰臣已经将所谓的宰相气度丢到了脑后。
登基大典,是一国之中顶级的大典。要做的事千头万绪。但有些事必须最先完成,有些事则可以缓一缓。
当务之急,是群臣朝见新天子。
派去请太子的人已经走了,找裁缝的人同样走了,去学士院请翰林学士的人还没回来了。
等待的时候,宰辅们并没有闲着,内部很快就分派了各自的任务。
宫内的事交给宫内安排,宫外的也就一个群臣朝见是当务之急,其他都可以放一放,交给薛向理清,之后交付有司。
主持仪式的礼仪使是参知政事曾布,流程由他主控。
首相韩绛起草太上皇帝册文,由参政张璪书写。次相蔡确起草太上皇后册文,曾布兼职书写。此外太子的生母朱贤妃,为太上贤妃,其册文,章惇撰,韩冈书她们要转太后、太妃,得等太上皇上仙。
而最为重要的禅让大诏,翰林来得太慢,已经没时间再等了。
“介甫,还是你来吧。”韩绛看了一圈,找到了闲着没事的王安石。
王安石咕哝了一句。
章惇、韩冈离得近,听到了,同时抬头看。韩绛也是苦笑。
“投名状吗?”王安石就是这么小声抱怨着。内禅一事,他现在已经不反对了,可心中依然难以释怀。
但韩绛还是坚持让王安石来写。大家都有事,王安石如何能清闲?同样都是赞成内禅,王安石当然不能置身事外。
王安石要了笔墨,片刻时间草草写就了一篇,拿着笔,盯着草稿,过一阵就动笔修改几个字,也没用多久就敲定了全文。这时候,其他人都还在咬文嚼字,苦思冥想。
论文才,这里所有人加起来或许都不及王安石一个。
“太子还没到吗?”
王安石心中浮躁,急脾气的他放下笔,
“来了,来了!”
守在门口的杨戬闪了进来,太子赵佣终于到了。
衣服也拿来了,一个通天冠、绛纱袍,一个赭黄衫袍,还带了两个擅裁剪的宫女。
被抱过来的太子没戴帽子,刚剃的头皮泛青,剩下的头发撮了两个小角,眼睛迷迷糊糊的,显然是没睡醒。
“殿下,太子殿下。”宋用臣过去轻声唤。
赵佣慢慢张开眼帘,眼睛还没适应,就看着周围一群人,“天亮了?真早。”
“殿下。”宋用臣和声道,“请试一下衣服。”
宋用臣捧着通天冠和绛纱袍,赵佣就死盯着那件袍服。
“殿下,殿下。”见太子突然僵住,宋用臣害怕出了事,忙小声的喊着。
赵佣醒过神来,急着叫道::“父皇。父皇怎么了?”
“好聪明。”韩冈就听见旁边的章惇低声说。
的确聪明。韩冈也这么觉得。
看到了新制的天子服,一下子就明白出了什么事,应该可以说他逻辑推理能力比较强。
“殿下,天子尚在安睡,殿下勿忧。”宋用臣劝道,“快点试下衣服,要拿去改。”
赵佣不理,扭这身子要下地,“我不要试衣服,我不要做皇帝,我要父皇。”
太子一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