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霸天下之光绪大帝-第1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款,中缅合资铺设滇缅公路;
第五款,中国货物和商船可以自由进入缅甸境内,只征收5%关税;
第六款,中国将派遣军官,训练和管理缅甸军队;
第七款,缅甸确认中国宗主权,每年春秋两季进贡。
条约签好,中国已经拿到自己想要的,但近卫军并没有立刻撤退,而是前往金乌堡,以“休整几天”的借口留了下来。
因为吴大澂知道,真正的谈判对手差不多也该出现了。
第一百九十章 中英协商()
大英帝国对缅甸的觊觎由来已久,在1878年缅甸发生继承危机,锡袍王排除了英国扶植的代理人,成功登基。英国对此极为不满,直接和缅甸中断了外交关系,并撤出了驻缅甸的英国官员。
英国已经打算发动一场新的战争,全面占领整个缅甸。但是由于在非洲和阿富汗的持续的战争,使英国不得不放弃即时对缅甸开战。但英国一直在进行着各方面的准备,强硬派达尔豪西伯爵也被任命为最高长官。
没想到竟被中国抢了先,达尔豪西明白,不管中国与缅甸签订什么条约,不管中国获得了什么样的利益,一旦英国占领缅甸,就等于损害了中国的既得利益。
在这个shijie上,大英帝国不会害怕任何人,今天英国已经占领缅甸,就不会理睬中国的任何要求。但现在中国先动手了,英国人是最精明的商人,在不必要的情况下,能和平解决weishenme不和平解决呢。何况在抵御俄国shili方面,中英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有一些共识,这叫大局。
英国首相,自由党党魁威廉·格莱斯顿,向驻华公使巴夏礼下达指令,要了解中缅之间协议内容,并告诉中国人不要损害大英帝国的利益。同时还要求达尔豪西出面与中国人接触,监督中国与缅甸的交涉。
6月22日,巴夏礼正式向中国提出外交照会,要求中国对于在缅甸的军事行动进行解释。
同时英国驻丹那沙林专员,阿奇博尔德·博格尔上校,也抵达了曼德勒。由于英国已经断绝了与缅甸的外交关系,因此他的身份是英商孟买伯马贸易公司代表。
6月23日,中国正式将《中缅马德亚条约》的内容回复了巴夏礼,并解释这是中国履行自己宗主权的正当行为。
6月24日,北京,英国公使巴夏礼,正与外务部长曾纪泽激烈的争执着。
"尊敬的部长阁下,作为来自友好国家的使者,我不得不坦率地向您郑重表示,贵国与曼德勒方面签署的文件,极大地损害了大英帝国的利益。"
"我对巴夏礼先生的话非常迷惑,这是中缅两国之间的争端,并没有牵涉到英国的任何利益。"
"恰恰相反,众所周知,大英帝国与缅甸有着特殊的关系,并且双方还签署了一些有法律效力的文件,这一点我们希望得到中国的尊重。"
"我们尊重一切国际条约,对于1826年英缅两国签署的《杨达波条约》,我们也仔细审阅过,完全可以确定中国的行动,与这份条约没有任何抵触。而且中缅两国是长期的宗主关系,缅甸向我国的进贡,有几百年的历史,这一点也希望得到贵国的尊重。"
曾纪泽的话有两层含义,首先中国与缅甸有从属关系,因此中国在缅甸的行动并不需要英国的关心。其次他特意强调了第一次英缅战争后的《杨达波条约》,由于第二次英缅战争后,并没有签订任何条约,因此曾纪泽也在暗示,英国在第二次战争中夺取下缅甸,并没有得到合法的承认,因此下缅甸虽然已被英国统治了三十多年,但中国认为在法律上仍属于缅甸。
巴夏礼哪里听不出来,但这个道理很难反驳,他索性避而不谈,而是着重否认中国对于缅甸的宗主权:"英国不能接受这种解释,部长阁下所说的宗主国关系,是建立在缅甸的进贡上。但在英国看来,这种进贡本质上是一种相互赠送礼品的行文,不能作为法理依据。"
双方在这一点上始终争执不下。
此时的金乌堡,看上去平静安详,丝毫没有战争的痕迹,吴大澂和丁汝昌站在城上,看着远方的夕阳,余晖下面有一些缅甸百姓在来回。
缅甸女人个个长得水灵灵的,也能干。每人挑着一对大竹箩,一扭一扭往前走。她们下身是薄薄的筒裙,一直拖到地上,上身是紧身的小汗衫,像是件小背心。汗衫与裙子之间,袒露着一抹小葱样白嫩嫩的腰围。
女人的短衫是有道理的。没有衣袖是为了炫耀腕上的玉镯,领口开得低,才能显露那珠光宝气的项链。要知道缅甸是个盛产玉石金银的地方啊!筒裙式样新颖,薄如蝉翼,而且颜色艳丽,就像漫山遍野的鲜花。缅甸的山水宝石把女人们装扮得仙女一般。
丁汝昌颇为不解:“吴大人,此间事已了,为何我等还有驻军于此呢?”
吴大澂笑笑:“丁将军,这叫谈判技巧,我等驻军在此,始终保持着压力,北京的谈判便会有更多的筹码,战争,就是政治的延伸,这可是皇上的名言。”
丁汝昌点点:“果然是天纵英明啊。”
经过七八天的折冲,中国方面终于做出了妥协,对条约中英国意见最大的两个条款进行修改,撤销向曼德勒派出军事教官,以及不再强调宗主权,以此来换取英国对整个条约的默许。7月1日,中英两国在北京达成了一个秘密的谅解备忘录,双方承诺在《杨达波条约》和《中缅马德让条约》的基础上,互相尊重对方在缅甸的利益。
但还是留下了一些未解决的难题,比如中国虽然不强调,但仍坚持宗主权,而英国则声称占据下缅甸是合法有效的,这为将来的争端埋下了伏笔。
不管怎么样,中国已经部分地达到了目的,至少及时阻止了英国对缅甸的吞并,今后英国采取任何行动时,将不得不考虑中国的立场。
此时吸引他注意力的,还有日本的局势,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日本的内战已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日本的反政府叛军,经过分化组合,从北到南逐渐形成三股主力。
宇田成一的“福岛自由军”和河野广体的"暴动军",两股合流,自称"自由军",人数达到了五万人,占据了福岛,仙台,山形,岩守等地,转战日本东北一带,其主张最为激进,直接宣称要"推翻天皇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四国岛高知的立志社,由于势单力薄,在片冈健吉等人的带领下,西渡九州岛,前往佐贺与江藤新平、岛义勇的忧国党结合,成立"复国军",在九州岛北部作战。"复国军"的人数不足两万,但是战斗力较强,他们的政治主张是恢复明治维新之前的社会秩序,得到了许多士族的支持;
而在本州中部,埼玉县,上州和信州等各地的工人,农民,小商人,无业游民,以及“困民党”,“自由党”等许多组织,结合成了一个大联盟,号称“天道军”,以高岸善吉,大井宪太郎,田代荣助等人为指挥,总人数竟达到了二十多万人!
“天道军”的政治主张相对温和,并不主张推翻天皇,而是认为天皇是被奸臣蒙蔽,因此提出要“清君侧”。
这三支叛军武装,北方的"自由军",中部的“天道军”,南方的"复国军",总人数将近三十万人,成为日本反政府起义军的核心。而事实上,各处大大小小的叛军总数达到了上百万人。
虽然叛军彼此之间理念不同,但“改革世道”是同样的目标,他们南征北战,互相呼应,搞得政府军左支右绌,手忙脚乱。
天皇政权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第一百九十一章 御前会议()
1884年7月1日,东京皇宫,天皇御前会议。
明治天皇呆坐着,神情枯槁,面容憔悴,一言不发。这一年对他来说,真的是人生的大挫败,开始梦想着做一个盖世的英主,然后却变成败国之君,现在却快要变成末代皇帝了。就像掉入一个无底的深渊,不断地下坠,心情低落的无以复加。
此时一群文臣武将们正在商议着,如何讨伐叛军,平定内乱。会议主持者是伊藤博文,军方代表则是新任参谋总长儿玉源太郎。
他原先只是军务局长,资历并不太高。但一番大战下来,陆军方面的元老像山县有朋,大山岩,乃木希典等,包括几个皇族将军,几乎全部死亡,因此他才能出任参谋总长。
儿玉源太郎和伊藤博文被称为“文武二相”,又被财阀以及大地主们称为日本当代的廉颇和蔺相如,是挽救天皇政权和利益集团的最合适人选。
但摆在他们面前的任务,却是异常的艰巨。
一方面叛乱武装烽火四起,人数将近百万,从南到北几乎无处不在,声势极为浩大。在政府军这一边,第十一师团只能困守东京地区。而以中国放回的数万日军为核心,组建的三个师团只能在各地各自为战,被叛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在另一方面,整个国家烽烟四起,一片糜烂,政府的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减少了三分之二,极大地影响了部队的物质补给,也使政府无法组织和训练新部队。
更可怕的是,按照中日条约的规定,很快就要开始向中国支付第一笔一千两百万两的赔款了,在目前财源枯竭,仅有的收入用于战争都入不敷出,何况支付赔款?
虽然日本政府也试图向欧美国家寻求贷款,但得到的反应都很冷淡。因为西方各国普遍认为,日本极有可能会变天,贷款的风险过高,万一天皇政权垮台了,借出去的钱到时候去找谁要呢?
这兵马钱粮问题,已经成了天皇政权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所在。伊藤博文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多次与新任中国驻日公使汪凤藻商议,目前天皇政权急需资金,而赔款交付日期又将临近,两方面的压力极有可能会摧毁天皇政权。根据中日条约中的第八款,中国有义务帮助维持天皇体制,因此伊藤博文提出了一个“紧急方案”:中国以五厘的利息向日本贷款2000万两白银,分两年偿还,但实际只需给付800万两,其余1200万两就代替了1884年度的赔款。
这样做完全符合《中日北京条约》的条款,同时又极大缓解了这一年的财政压力,使日本能有一些财力去镇压人民起义,好处显而易见。
但坏处是到了明年和后年,不但要赔付每一年的1200万赔款,还需要偿还1000万的贷款本金加利息,财政压力会沉重如山。
但是伊藤认为,只要国内平定,收支逐渐恢复正常,勒紧裤腰带,还是有希望渡过难关的,关键在于今年必须取得决定性的军事胜利。
之前汪凤藻已经将这个“紧急jihua”报告给了国内,丁云桐对这个jihua极为赞许,他觉得伊藤博文的思路既简单又有创意。
本来天皇政权同时面临军事压力和财政压力,非常类似明末崇祯皇帝的情况,但伊藤博文的办法能将军事压力和财政压力分开来,在不同的时间段里解决。
丁云桐一边对伊藤博文起了爱才之心,一边又产生警惕之意,他有一个预感,如果日本能够渡过这个难关,在伊藤博文的带领下,日本恢复元气的速度会大大超过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