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霸天下之光绪大帝-第1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听见这个黑衣人嘿嘿说道:"我知道你是谁,我知道你从哪来,我知道你想干什么,你那套把戏,都是我玩剩下的,haha哈!"
笑声越来越大,震耳欲聋,铺天盖地而来,让丁云桐头昏眼花,他尽全力一喊:"啊!"
接着,就醒了。
窗外微风吹拂,隐约传来几声鸟鸣声。
丁云桐低头一看,原来是南柯一梦,自己批改文件,不知不觉趴在御桌上睡着了,脊背上汗津津的。
回味刚才梦中的所见所闻,真是匪夷所思,自从知道了那个三石真人也是来自未来的穿越者,他的心里充满了警惕,连梦中也在想这些事。
上次翁同龢的儿子去参加黑石会的秘密会议,不知道weishenme走漏了风声,他一直怀疑是内务部高层出了问题,但经过赵秉钧的调查,这种可能完全可以排除。
丁云桐对此非常不安,他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可总是没有头绪,就好像明明认识一个人,可就是想不起他的名字。
丁云桐摇摇头,还是先顾眼前之事吧,只有眼前的这场战争,才让他觉得快活。这不,外务部送来报告,由英国公使巴夏礼牵线搭桥,日本派来的求和代表团,已经于3月30日抵达了天津大沽口。
不过很有趣的是,从薛福成情报网的报告来看,日本国内的舆论,对于日本政府派代表团求和居然一无所知,这说明天皇政府担心自己的尊严彻底丧失,怕老百姓起来造反,推翻天皇,不得不搞起了秘密外交。
中国在日本间谍网之所以能快速传递消息,是有自己的特殊渠道。各路间谍所得到的消息,汇总到胡震这里,而胡震操纵着一个以英国身份为掩护的商行,定期与香港方向有业务往来,情报就夹杂在商贸通讯中传递出去,再从香港发到北京。
为此,中国制定了一套周密的暗语系统,如“日用品”代表“陆军”;“食品”指“海军”;"总公司"指"日本政府","零售商店"指"日本平民";"产品质量"指"广岛港口";"价格"指"东京品川港"等等,诸如此类。
比如27日一封电报发往香港,内容是"最近牛肉以及海带、紫菜、胡萝卜、黄瓜价格不如意,总公司正在考虑暂停销售。"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艘大型战舰,以及两艘大型炮舰,两艘小型炮舰,正集结于东京品川港,但一直没有出发。日本政府正在组织人员进行修理工作。”
现在日本政府瞒着老百姓,秘密派团来求和,可见是真逼急了。结合日本目前的社会状况,丁云桐得出了以下结论:
明治维新虽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但其上层建筑本质上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威权体制,仍然是专制独裁主义,仍然是皇帝决定一切。也就是说,日本政府仍然是封建主义王朝,统治集团利益第一,皇位优先,国家利益放在其次,人民利益垫屁股。
从这个角度讲,天皇以及他所代表的利益集团,财阀和大地主们,在日本处于国家危难时,他们首先考虑的将会是自己的权力!
为了保证这一点,他们将不惜出卖国家利益,甚至与仇敌握手言欢,这是毫无疑问的!
看透这一点,丁云桐觉得自己长久以来的战略构思,可以付诸实施了。
首先对于日本这个民族,可以憎恨它,但不能藐视它,丁云桐认为凭借中国目前的liliang,不可能对其本国进行毁灭性的打击和征服,这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逐步消耗日本的国家底蕴,以及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不断地打击,使其彻底丧失对抗的能力,尤其是对抗的勇气,直至zuihou进入实质性的占领和分割。
在zuihou一步来临之前,必须要保持一个站在人民对立面的日本政府,能够转嫁对中国的憎恨,使大和民族无法同仇敌忾,始终在自相残杀。这个政府只能是天皇政府,因为专制和独裁主义,决定了天皇政府必须是自私的。
这就会出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结果:虽然中日两国现在拼得你死我活,但丁云桐相信,为了镇压日本即将出现的革命,为了维持独裁的天皇政权,中国极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天皇最主要的“支持者”甚至“恩人”!
这就是政治!
这就是历史!
一切原则都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现在掐脖子,抠眼珠,抓阴囊,等会就可能称兄道弟,肝胆相照了,这就是国家利益至上!
这样想定之后,丁云桐已经决定了未来的对日政策,那就是十二字箴言:
打只管打;
谈只管谈;
捞只管捞。
日本这批主力军,经过多年的培养和洗脑,战斗力强,素质高,勇猛顽强,绝不能让他们平安回国!
说实话,中国是占了后勤保障的大便宜,利用恶劣天气,有利环境,以及恰当的谋略,使日军无法充分发挥实力,才有今天这个结果,假如主客易主,只怕胜负也要颠倒。
按照刚才的逻辑,中日zuihou必然要议和,但是这些日军要杀掉,而且一定要勒索巨量的赔款,使日本无法恢复元气,永远不能重新崛起。就像养一只狼狗,不能让它饿死,但又不能喂饱,不能让它有力气反噬主人。
根据丁云桐的指示,外务部迅速组成了一个谈判代表团,团长毫无疑问是外务部长曾纪泽了。
作为外务部长,老是与外国人打交道,曾纪泽最能理解国家强大的涵义,从老外眼神,态度和口气的变化,就能看得出来。
因此他支持丁云桐最坚决,虽然叔叔曾国荃牵涉黑龙会,但他却深得丁云桐的信任。
两个副团长一个是黄遵宪,前驻日公使,了解日本。另一个是唐廷枢,商务部副部长,负责谈判中的经济议题。
队伍已经建立,但谈判还要拖一拖,磨磨日本人。
而在朝鲜战场,zuihou的斩尽杀绝开始了。
第一百八十二章 生不如死()
1884年3月31日,经过半个月“苦难的行军”,日本的第一军和第二军陆续撤到了平壤,而第三军刚刚抵达距平壤75公里,清川江畔的安州。
一路上的艰难辛苦无法想象,日军依靠抢夺朝鲜百姓的小麦、杂豆、山芋来维持生命。到后来,连骡马都杀掉煮了吃,包括宰杀战马。
对日军骑兵来说,战马就是战友,因此宁可死也不能吃马肉。但到了后来,实在饿得狠了,该杀的也只能杀了,何况私底下已经有人开始吃人肉了,何况马肉。眼看自己的信念被摧毁,日军骑兵名将秋山好古在路上自杀了。
zuihou,马肉也都吃光了,只能到刚开始解冻的田野里挖麦苗、毛草根,扒冻坏的红薯,捡拾干红芋叶充饥。
被饥饿折磨得神情恍惚的官兵到处搜寻可以吃的东西,沿途所有的小村庄都要被反复地洗劫好几遍。
为了取暖,甚至将路边的坟墓扒开,挖出里面的棺材当柴烧。冻饿让人不顾一切,活人受罪,死人也难以安宁。
即便如此,一路上被饿死,冻死,病死,累死,各种非战斗减员的日军,竟达到了上万人,包括第三军近卫师团司令北白川宫能久亲王,也在半路上得了急性肺炎而死。
退入平壤,并没有丝毫改善日军的处境,反而是从南方逃来的金玉均等人,带来了一个更糟糕的消息:仁川失守了。
现在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同时弹尽粮绝,精疲力竭,攻不能攻,守不能守,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了。
就在同一天,北方集团军已经尾随追到了清川江,并于4月1日对日本第二军发起了进攻,战斗完全呈现一边倒,但日军在如此巨大的劣势下,仍然是疯狂地抵抗,这种抵抗已经完全超越了人类的范畴,而是属于兽类的范畴。
这些日本青年满怀着为天皇效死的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就为了能咬上敌人一口,在被团团包围的情况下也绝不投降,直到全部战死为止,整个过程中也造成了数千近卫军的伤亡。
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到了黄昏,已经只有零星的枪声了。日本第二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超过两万人被杀,近卫师团几乎全军覆没,代理师团长山口素臣被炸弹炸得死无全尸。第五师团则损失大半,师团司令奥保巩少将剖腹自杀,参谋田村怡与造率领四千多残兵逃往平壤。
同时,南方集团军也已经北上至沙里院一带,距离平壤只有百里之遥了。
眼看中国人两面夹击而至,山县有朋万般无奈,只能命令部队放弃平壤,全部前往东部海岸的港口元山。因为之前偶尔还有一两艘日本运输船,能偷越封锁线到元山来。他还对国内抱着一丝希望,殊不知国内早已经将这些陆军给放弃了,因为每抢运一船物质过去,需要付出十几船被击沉的代价,因此日本政府事实上已经停止了尝试。
但并不是所有的日军愿意继续逃跑,漫长的逃亡消磨了意志,所有人其实心里都明白即便逃往元山,也只是死路一条。在绝望情绪的支配下,一部分官兵包括指挥官都要求留下来,“宁可战死在平壤,也不愿饿死,累死在逃跑的路上”。
最终,第一师团,第四师团,以及第五师团残部留了下来,第二,第三和第六师团离开平壤前往元山,朝鲜开化党的伪政权也是苟延残喘,跟着去了元山。
4月4日,近卫军南北两个集团军对平壤实现了合围,双方在平壤左右的胜湖和柳浦里会师。之前侦查的尖兵已经发现了日军分兵,因此刘锦棠决定,由南方集团军负责围困平壤,北方集团军追向元山。
到了4月9日,逃到元山的日军也被随后赶来的北方集团军团团包围了,这样在朝鲜半岛,日军主力被分割成两半,分别围困起来,zuihou的日子很快就要到了。
此时的天津,日本谈判代表团同样度日如年,中国人把他们晾在这里不管不问,一日三餐,哪也不许去,完全跟囚犯一般,让这些日本人深感羞辱,黑田清隆更气得想要自杀。
虽然他们没有自由,但还是能从每天送来的中国报纸上,看到朝鲜的战况,内容都是“今天攻占了哪里”,“今天死了多少日本人”,诸如此类,让这些谈判代表备受煎熬,认为中国这是要明白表示:日本手里没有任何的谈判筹码。他们觉得自己就像一群待宰的羔羊。
到了4月中旬,平壤已经成了人间地狱,到处都是死亡的日军官兵,开始还组织收尸队,在马路上捡尸首,到后来也就没人管了。
光天化日之下,野狗都在马路上吃人,长得膘肥体壮,而人再去吃狗。用不了多久,野狗也见不到了,都已经被人吃光了。
屋内,屋外,门口,路边,到处都是死人,皮肤都绿了,露着白花花的骨头。天气已经开始暖和了,尸体过了几天,也都开始腐烂,到处都是黑压压的绿头蝇,蛆虫也是到处成片成片的。城外的中国近卫军,天不怕,地不怕,最怕刮大风,一刮大风,臭味十里、八里都熏得人头昏脑涨。
在这种非人的shijie里,一部分相对意志薄弱的日军终于开始投降了。其中驻守城东牡丹台的第四师团来自于大阪,成员原先许多是小商小贩出身,头脑稍微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