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霸天下之光绪大帝-第1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巡防军是通过对清朝的绿营兵精简压缩而来,虽然也裁汰老弱,训练精壮,但其战斗素养毕竟先天不足;在武器装备上,使用的也大都是原来新军留下来的,像恩菲尔德—施耐德步枪,格鲁森轻炮,甚至还有一些老式抬枪。这些还是次要,尤其是巡防军在战斗意志方面更是不能和近卫军同日而语的,这些都让潘鼎新颇为郁闷。
而另一边唐景崧却是兴致很高,频频与宋沙瓦举杯互敬。他现在主管老挝地区的民政,还负责建立老挝土著武装。就像原先出使越南一样,他对这种无中生有,捏沙成团的事情很有把握。
“族长大人,这万象城隔着湄公河与暹罗相望,依你看那暹罗人会不会偷渡湄公河?”
“唐大人,您多虑了,湄公河在1~2月为枯水季节,到了那个时候,湄公河大半个河床的浅滩会显露出来,中间仅剩下一条小小的溪流,人们可以涉水走到暹罗。暹罗想要偷袭,倒是很方便。
但现在可不行,从5月份雨季开始,湄公河水位上升,从现在到下个月底,都会是讯位高峰,河宽水急,想要偷渡谈何容易。”
一席话说得唐景崧频频点头,连忙双手放在胸前,行合十礼,这是老挝风俗,表示致谢之意。因为他肩负特殊使命,因此也着意笼络地方部族,与宋沙瓦相谈甚欢,在礼节上也不能含糊。
随后两人还聊起了老挝的风俗人情,宋沙瓦介绍,“万象”的含义并不是指很多的大象,在当地语里意指“檀木之堡”,如“永珍”,“永”是城市的意思,“珍”是庙宇的意思,合起来为“庙宇林立的城市………
隔河对望的暹罗廊开城,朱拉隆功的四弟,军事部长,亲王潘努朗吉西正化妆成农民,用望远镜观察对岸。站在旁边的是拉玛师的师长,重臣昭帕耶。素里旺。
“王爷,你看怎么样?”
“防御看上去很严,但其实非常松弛,你看对面滩头上的那些火力点,本来应该谨慎隐藏起来,防守时才有突然性,现在里面的士兵却三三两两出来晒太阳,可见管理松懈,我军完全战而胜之,支那军队看来也不过如此。”
潘努朗吉西曾经被送到英国留学,专研军事,自然是内行,昭帕耶。素里旺无不赞同。
在暹罗皇宫,朱拉隆功正在听取各个大臣的报告,大部分是他的弟弟。他有九个弟弟,其中八个分别担任各个重要官职:军事部长潘努朗吉西;内政部长丹隆;外交部长德瓦旺萨等,另外还有一个是僧王瓦努拉瓦。
内务部长丹隆汇报了军事准备情况:暹罗总共有十万军队,其中有一半已经集结在湄公河南岸,其中核心实力是配备新式武器,用新式方法训练的“拉玛师”,另外首都曼谷还有一个“暹罗师”正在培训中。
在军用物质方面,暹罗也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在湄公河南岸的乌隆,蓬坡赛,廊开,清刊等各地已经存储了大量的粮食和弹药,在汶干秘密集合了上百艘渡船。同时原先留在万象的大批间谍,也已经基本摸清了中**队的布防情况。
因此丹隆很有信心地表示,现在发起进攻,不出意外的话,一个月之内就能打到上寮!
外交部长德瓦旺萨报告:日本方面已经正式向暹罗施压,要求立刻发起军事进攻,并承诺只要暹罗越过湄公河,日本马上就提供一笔八百万日元的新贷款。
各方面的情况都表明进攻时机已经成熟,大家都热切地望向朱拉隆功,等着他做出最后的决定。
第一百三十八章 粮食问题好解决()
在众人的热切期盼下,朱拉隆功终于做出了决定,但这个决定却让所有大臣瞠目结舌,呆若木鸡。
朱拉隆功宣布:他将立即动身前往欧洲和美国,对西方先进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进行一番仔细的考察。而他的儿子,尖竹汶亲王吉滴耶功,将被尊为太子,同时担任摄政之职,暂时接管一切军国大政,一切政策的核心,将是四个字〃睦邻友好〃。
这样的决定让那些求战心切的大臣们难以理解,但有人却理解了,那就是万里之外的丁云桐。
两天后,在北京的皇宫里,丁云桐收到了报告,当看到朱拉隆功异乎寻常的决定后,他不禁笑了。
朱拉隆功号称暹罗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真不是浪得虚名。他眼看中日交战,不但能忍耐不出手,干脆还远渡重洋,一走了之,演戏的本领真是非同一般。
这样做首先可以麻痹中国,让人觉得他没有趁火打劫的计划。
其次,等到时机成熟,暹罗出兵攻打,假如最后形势不利,进攻失败。他再回来收拾残局,假称自己不在国内,把责任都推到太子身上,为外交求和留一条退路。
由此可见此人阴险歹毒,凶狠狡诈,已经做好心理准备要牺牲自己的儿子。
丁云桐心中暗暗冷笑:〃不着急,慢慢对付你,跑了也没用。你既然做了牺牲太子的准备,这个太子只要不是太蠢,怨恨他的父王就是难免的,那中国将来就能好好利用他了。〃
正在考虑暹罗的事,9月26日,军统的密报来了,内容让丁云桐很吃惊,汉城战事不利,军资重地惠吉仓被烧掉了,日军骑兵从东门入,北门出,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云云。
他现在手上有三方面的情报来源:常规的通信系统,总参谋部军法处的密探系统(简称军统),中央内务部的谍报系统(简称中统)。这三者工作时常重叠,但重心还是有不同之处,军统主要集中在军队,侧重于对军队的掌控,而中统主要负责对内的统治。
随后袁世凯的电报来了,上来第一条就是请罪,自请处罚。
电报里详细地描绘了25日一天的战斗情况,内容与军统报告大致相仿。将领们知道部队里有许多的密探,有的是普通参谋,有的是后勤人员,有的甚至只是普通一兵,绝对是无孔不入,因此都不敢谎报军情。
据袁世凯称,上校张光前失职无能,让日军一支骑兵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突然冲入了汉城。而自己受日军所惑,未能围住敌人。等援军赶到时,日军已经烧毁了惠吉仓,从北门扬长而去了。东门外峨嵯山的近卫军激战一番,虽然逼退了敌人,但人员损失将近一半,同时有两个朝鲜营被击溃了。根据几个受伤而被俘虏的日军介绍,日军的指挥官名为秋山好古。
丁云桐看到这里,心里一激灵,这个秋山好古他很熟悉啊。前世甲午战争中,旅顺大屠杀的罪魁祸首。后来在日俄战争中大放异彩,甚至还击败了赫赫有名的哥萨克骑兵,被称为日本近代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骑兵名将。直到二十一世纪,日本右翼还出版漫画<进击的巨人>来歌颂秋山好古。
此番战斗,损失重大,一则数千石粮食被烧毁大半,剩余十中无一;二则日军在汉城中大摇大摆,来去自由,对部队士气也有影响。
但也不是没有收获,首先是峨嵯山的部队在极度不利的情况,仍然能击退日军,充分体现了近卫军的战斗力。其次也是了解了对手,像秋山好古这种人,擅于兵行险招,见缝插针,是个难缠的对手。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社会动乱,思潮激荡,所谓乱世出英雄,自然也会有大量的人才涌现,因此对日作战必须时刻小心谨慎,对整个军队都是警醒。
袁世凯也在电文中坦承,原来的战略是准备稳守反击,毕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嘛。但现在粮食被烧掉大半,更重要敌人有速度优势,随时可以偷袭后方,这样也就无法从外面运进粮食了,城中还有数十万百姓,时间一长,人心必乱啊。
仔细想了很久,丁云桐回电袁世凯,首先不是斥责,而是勉励,表扬各个部队能遇变不乱,虽然颇为狼狈,但好好算算,兵力损失并不大。
毕竟是面对秋山这样的未来名将,被动一些也是自然,因此丁云桐并没有处分袁世凯,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将领打败仗是要看前因后果的,尤其是在面对强劲对手时,不能光看结果,更要看其是否努力。
而对于不努力的,自然要严惩不贷了,所以丁云桐又在电文中命令,近卫军上校张光前,一向自由散漫,指挥不力,而今又玩忽职守,严重违反军纪,着立即就地正法,以儆效尤。
至于说到粮食,这倒是一个问题,不过丁云桐也已经想到解决办法了。前世1948年,国。共内战时的长春围困战,为了节约粮食,被包围的国。军故意开城放出大量百姓,而共。军指挥官林。彪下令:禁止城内百姓出城,要让长春变成一座死城。结果导致六十万人被饿死,其后果甚于南。京大屠。杀,国。共双方互指对方是战争罪犯。
前世贤良的智慧,后人大可仿而效之也。
9月28日,根据皇帝的旨意,张光前被正式处决了。
袁世凯认为秋山好古的战术神出鬼没,而敌军大队也已经从侧面渡过了汉江,在这种情况下,部队需要改变布防,把分散驻扎的部队都调回来,不给敌人以穿插截断,各个击破的机会。在和吴兆有商量后,袁世凯下令放弃东门外峨嵯山,以及西门外的阵地,把部队集结于汉城和汉江北岸。
吴兆有带领两个营千余兵力,再加上朝鲜李祖渊部队守在汉江北岸;傅殿魁,朱先民,何增珠三人各指挥一个营,原先张光前营的残部两百多人则由袁世凯亲自指挥,各个部队集结于汉城,与汉江防军成犄角之势。
两名朝鲜将领,韩圭稷已经被杀死,尹泰骏却还活着,袁世凯命他集合那些被打散的部队,打仗虽然不行,但可以去维持城内的治安,搜查日本间谍等。
他认为既然没有日军灵活突变,就必须以静制动,先稳固自身,等对方出招,再寻找机会给予一击。
至于粮食短缺问题,皇帝已经给出了解决办法,惨是惨点,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9月30日,在峨嵯山上,日军大部队已经赶到此地,高岛鞆之助和秋山好古站在山顶眺望汉城。对于下一步行动,秋山好古给出了上中下三策。
下策是大军南撤,等待后援,高岛摇头拒绝,这个太缓;
中策是全军扑击,猛攻汉城,高岛又摇头,这个太急,对方防守稳固,只怕伤亡巨大而无所获;
上策是大部队蓄势不动,秋山率灵活的骑兵部队,四处袭击对方运输线,使城内得不到补给。
高岛大为赞成,此计大妙,城内数十万百姓,时间一长,不战自乱,到时候再伺机而动。
两人觉得胜利大有希望了,正在此时,手下来报告,汉城今日突然大开西门,大批百姓蜂拥而出,扶老携幼,密密麻麻,人山人海,直往峨嵯山而来。
高岛和秋山两人顿时面面相觑,中国人这是玩得哪一出啊?
第一百三十九章 万民如豚犬()
从9月27日夜开始,整个汉城都在传播一个消息:大批粮食被烧,而且用不了多久,日本人就将围城,到时候外援断绝,大家都得活活饿死……
消息传了整整一夜,让汉城的数十万百姓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到了9月28日,看看消息传得差不多了,在袁世凯地操纵下,朝鲜官方正式宣布了糟糕的现状:汉城的粮食只能维持三天了,三天之后,所有的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