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革宋 >

第496章

革宋-第496章

小说: 革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月十九这么一个普通的日子,忽必烈大汗依旧在路上。此时有首领前来拜见,忽必烈大汗简单的停下,等着这帮人拜见完之后继续出发。他已经约定各部在上京和林聚集,之后就要带领部族开始西征。

    “大汗就是天上的太阳,照亮大地,带来了光亮』有你就没有依靠,我们就无法落脚。今天我从山边赶来,唱这首歌,专门给您听,我对大汗的无限景仰犹如大海一样无边无际。大汗就是再生爹妈,挂在嘴边,每天念百遍。大汗被长生天宠爱,长生天还派遣了能与长生天对谈的郝仁万户给大汗做臣子”

    蒙古这地方生活模式简单,相互关系简单,觉得对方不顺眼就会拔刀相向。所以对强者的奉承也很直白,前面大段的吹捧在此时的南宋人看来十分过份,但是符合草原的特色。忽必烈大汗本来想听完之后就走路,结果歌曲里面突然就冒出来‘能与长生天对谈的郝仁万户’。

    郝仁万户在大都是以汉化的彻底而闻名,至少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号人物。现在草原上的首领竟然知道郝仁万户这个生长于大都的蒙古万户,还给他一个‘能与长生天对谈’的定语。要知道,便是蒙古大汗也只是被称为长生天的宠儿,只有极少数大萨满才会被称为能与长生天对谈。

    忽必烈耐着性子听首领把颂歌唱完,装作无所谓的问道:“郝仁到底怎么和长生天对谈的?”

    首领一听尊贵无比的大汗竟然和他在说话,立刻就激动的开始讲述。郝仁万活出名的无疑是他能够通过带着神奇宝石的祭坛看到太阳,并且准确的确定方向。而且郝仁万户还做出了能够打火的器具,蒙古牧民再也不用为瑞而烦恼。他的部众所到之处虽然会毫不留情的惩罚敌人,却对百姓非常仁慈,只用各种牧民需要的奇妙蝎西换牧民的牛羊。从来不抢劫,更不欺负人。

    对于后面的那些描述,忽必烈并没有没放在心上。所谓仁义之师的说法,那些儒者们说过很多次,大概和郝仁做的没啥区别。但是那个能够透过云层看到太阳,并且准确确定方向的祭坛,以及操纵这个祭坛的能力,却让忽必烈大汗微微打了个寒颤。

    所幸的是大汗的皮袄够厚够大,旁边的人并没有能够看得出大汗的不安。此时部落首领已经讲完了郝仁万户的种种神妙,忽必烈大汗称赞首领几句,就继续前进∵出去没多远,忽必烈把侍卫长王东陆叫来吩咐几句,王东陆领命而去。

    几天后大汗下令停下来修整,三天内,郝仁走的西征路上先的一些首领都到了大汗面前请安。大汗从他们的说辞中听到了这些人对郝仁万户有着同样的评价。这位万户有着能与长生天对谈的能力,那些困惑百姓的东西,郝仁万户都知道,还能给他们各种有用的建议。

    接受完了这些首领的请安,忽必烈大汗看了看神色紧张的王东陆,突然笑了起来,“你莫慌,我知道你是郝仁的师兄,但是郝仁也是我的侄子,我不会对我的亲人动手。”

    听了这话,王东陆连忙低下头。不久之前,就是这个‘不对亲人下手’的忽必烈大汗下令用马踩死了窝阔台汗国以及察合台汗国的不少贵人。这些贵人虽然是忽必烈的敌人,可他们也是孛儿只斤家的人,是成吉思汗的子孙。

    王东陆知道帝王们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别人比他更有合法性,在蒙古这个信仰长生天的地方,郝仁展现出与长生天沟通的能力,就是合法性。谁和长生天更近,谁就更有当大汗的资格

    “传旨,朕任命郝仁为大都留守使,率府兵会大都赴任。”忽必烈对身边的官员说道。官员一听,立刻起草诏书,准备使者。王东陆看着这些忙碌的人们,心中竟然松口气。如果是别人,面对忽必烈的命令,他们就会反对,甚至是举起叛旗与忽必烈对抗。但是对于郝仁,王东陆却有信心。郝仁绝非一个乐于在草原上称王称霸的人。在大元面对如此危难的时候,郝仁一定会为大元尽力。这就是忠义,是汉人最推崇的道德。

    此次传旨,使者被命令以最快的出发,死多少马都不用担心。出发的时候这些使者不是每人带了三匹马,而是带了四匹马。同时拿到文书和信物,沿途之上的所有的驻军以及官府,都要给使者最大帮助。

    于是大汗的旨意只用了十天就跑完了三千多里的距离,送到了郝仁万户的手上。因为天气的原因,郝仁万户没有进入伊尔汗国,而是往东南的过冬地驻扎。此时天气还冷,郝仁万户也没有继续出发。

    突然接到忽必烈大汉的命令,郝仁万户也被吓了一跳,以为出了什么大事。看完了诏书,郝仁万户就知道事情大了。

    作为汉化程度很深的一个人,看到大都留守使这么一个名词,郝仁就知道大都已经被放弃了。如果忽必烈还在以大都为自己的首都,根本就不可能出现留守使这么一个官职。至于大都为什么被放弃,自然是大宋派兵进攻大都。

    思忖了一阵,郝仁万户下令将所有的将领都叫来。先把忽必烈大汗的诏书念给大家听,郝仁又用大家能听懂的平常言辞讲述了一下。不少人露出了困惑的表情,也有不少人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那帮恍然大悟的家伙说道:“万户,这是有奸人害你。”

    “与奸人无关。”郝仁表示反对。在众人不解的表情中,郝仁万户就把他的判断给众人讲了。讲完之后,所有将领们都变了脸色,特别是家在河北的府兵将领。

    “诸位,我是要回河北。你们呢?”郝仁万户大声问道。

第14章() 
    “什么?郝仁到了和林?”忽必烈大汗觉得对面的臣下再骗自己。

    但是臣下毫不犹豫的答道,“大汗,郝仁万户已经到了和林。0”

    上京和林乃是以前蒙古的首都,此时的大汗忽必烈正在和林征召各部的部族,要求他们到和林到来会盟,支持忽必烈大汗的西政战略。

    “你们叫郝仁进来!”忽必烈大汗命道。等着部下离出去,忽必烈大汗突然觉得历史重。二十几年前,忽必烈从蒙哥那里得到了河北的封地。他就重用汉臣,建立起自己的势力。随着忽必烈势力的快速膨胀,蒙古朝廷里面很多人都想干掉忽必烈。在那些人的撺掇下,蒙哥大汗也下旨质疑忽必烈。那时候忽必烈觉得天都要塌了,在汉臣见一下,忽必烈放弃了在河北与河南的封地,回到了当时作为蒙古首都的和林。蒙哥大汗见到忽必烈回来,甚至没有要忽必烈做任何解释,依旧在和林重用忽必烈。

    回想往事,忽必烈发现自己竟然没办法理解郝仁的想法。在忽必烈最初的想法里,郝仁大概不会造反,他接到命令之后就会和忽必烈往来通讯。然而郝仁万户的选择更加直接,他直接到了和林前来拜见忽必烈。从郝仁万户到和林的距离,三千里地不过是十天就抵达,忽必烈大汗觉得已经不没有道理,而是不讲天理。

    三千里地,以忽必烈大汗派遣的信使,他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使,完成一天三百里的速度,现在距离忽必烈大汗发出消息不过22天,郝仁万户就这么突然出现在和林,说明他接到消息之后立刻出发,然后每天骑着马行军三百里,才能在22天之后抵达和林。这个速度意味着郝仁万户已经拼了性命。便是蒙古人,也没办法一天承受300里的速度。更没有一个蒙古人能够每天奔驰300里的距离

    “让郝仁进来见我。”忽必烈大汗最终还是下了命令。他其实很好奇,面前的这个人到底会不会是真的郝仁万户。

    没太久,有人扶着一个人进了大汗金帐。忽必烈大汗仔细看过去,那人果然是郝仁万户,但是那人与两年前的郝仁万户有完全是不同的人。

    出兵前的郝仁万户看着就是个文雅的汉人儒生,文雅,从容。现在的郝仁万户看着已经是一个蒙古人,冷淡,坚定,还有一种顽强维持生死边缘的情况。

    忽必烈居高临下的看着郝仁万户,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他从来没想到自己居然可以看到一个蒙古人

    没太久,有人扶着一个人进了大汗金帐。忽必烈大汗仔细看过去,那人果然是郝仁万户,但是那人与两年前的郝仁万户有完全是不同的人。

    出兵前的郝仁万户看着就是个文雅的汉人儒生,文雅,从容。现在的郝仁万户看着已经是一个蒙古人,冷淡,坚定,还有一种顽强维持生死边缘的情况。

    忽必烈居高临下的看着郝仁

第15章 长生天的宠儿(三)() 
    “只有这些理由么?”忽必烈离开金帐的时候抛下这么一句话。

    经历过路途上可怕颠簸的郝仁跪伏在地上,没动作,也没声音。忽必烈其实很想知道,郝仁万户到底是没有力气说话,还是找不出一定要带领府兵返回河北的理由。但是忽必烈却不想和郝仁说什么。方才郝仁的一句话仿佛钢针般刺痛了忽必烈的心。

    “宋国皇帝像大汗一样,想创造一个他期待的天下。宋国皇帝的天下里面并没有汉人之外的存留之地。臣之所以想回河北,只是想将那些一定会被宋国皇帝杀死的人救出来。大汗责怪臣下不是想着在河北打败宋军,臣实在是没有那样的才能。倾尽臣的能力,也顶多可以救点人而已。”

    在草原上打了一年多仗,郝仁的蒙古话比在大都的时候流畅了许多,至少蒙古人已经能听懂一些词。忽必烈见到金帐里的文物群臣的脸色都起了些变化,也许是蒙古草原的环境太恶劣,所以救人被认为是一个非常不得了的道德水准。然而忽必烈自己发现,郝仁对宋国皇帝和蒙古大汗的描述挺精准,至少忽必烈过去没有救人的概念,现在同样没考虑过救人。那些河北的汉人并没有肝脑涂地全家死绝的为忽必烈和大元效忠,这已经让忽必烈觉得遭到了背叛。

    回到寝宫,忽必烈大汗坐在舒适的沙发上。这是他非常喜欢的宋国产品,前往大都的时候专门命人带上。这种布艺沙发有着软硬度非常好的感受度,便是忽必烈这样的大胖子一屁股坐上去,依旧不塌下陷。适度的硬度不管是坐是躺,都让身体很舒服。因为路上运输的缘故,比忽必烈晚了几天才到和林。忽必烈重新尝试传统的床铺和座椅,觉得非常不舒服。差点夜不能寐。

    点燃了雪茄,寝宫的客厅里很快就有了烟草的香味,忽必烈觉得整个人轻松了许多。就在此时,內侍送了奏章进来。忽必烈没看,直接问:“这是谁的奏章?”

    “启禀大汗,这是伯颜大帅的奏章。”

    听到这个,忽必烈才一手夹着小雪茄,一手拿起奏章来。看了阵奏章,忽必烈鼓起勇气打开来。伯颜熟悉的字迹就出现在忽必烈的眼前。伯颜介绍了最新的战况,宋军吃了一次大苦头之后,作战就格外的谨慎。所以伯颜大帅竭尽全力骚扰宋军的粮道,大大拖延宋军对大都的进攻速度。不过任何事情都有极限,宋军主力沿着运河走通州,眼瞅就要到大都城下。伯颜大帅告诉忽必烈大汗,最艰苦的战斗即将展开。

    从和林到北京直线距离两千多里,便是用八百里快马送,这也是三天前的消息。至于现在战争打成了什么样子,忽必烈心中并不乐观。他原本想留在大都与宋军打一打,在伯颜大帅的全力劝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