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周恩来的智慧 >

第32章

周恩来的智慧-第32章

小说: 周恩来的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量涌入城市。我国当时农村户口迁人城市不受限制。职工工资水平的安排,
没有很好地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发,而只单
纯从工业生产的增长和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发,造成了部分职工工资水
平偏高,特别是职工福利待遇过高。以北京为例,1956 年38 个中央企业的
附加工资和各项福利费支出,平均为工资总额的24。8%,个别企业如石景山
发电厂竟达到40%。这就影响了农民盲目流入城市。另外,某些福利待遇规
定不合理,如职工的公费医疗也给农民进城以很大的吸引力。

第二,在工业企业和城市建设中大量拆除原有房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
调查,仅1956 年北京、武汉、太原、兰州等175 个城市就拆除旧房248 万平
方米。

第三,一般房屋造价高了,影响建筑面积的增加。60 年代初,周恩来在
主张抑制社会集团消费的同时,仍然坚持降低房屋造价,扩大建筑面积。1961
年12 月28 日,周恩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1953。1959、19b0 这三年995
亿元的投资里头,楼、堂、厅、院、馆的建筑面积占了整整3000 万千方米。
如果把22 亿元用在建造职工宿舍,标准就可以降低,就不是建筑3000 万平
方米,就可以建6000 多万平方米,可供1200 万人住。

第四,城市房租政策和住宅管理制度很不合理,公房房租偏低,管理不
善,制度不严。根据国务院统计局1956 年职工家庭收支调查,住公房的职工
平均每户每月负担房租2。1 元,占家庭收入的2。4%,占本人工资的3。2%。
国家收回的租金,一般只达应收租金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左右,这就造成
了部分职工卖私房要公房,公房的供给总是满足不了职工的需求。周恩来非
常气愤他说:现在公房收租低,甚至不收,住民房还要补贴。现在发展到什
么情况呢?有的职员把他的房子卖掉,还要公家给他房子。计委就有这样一
个人。因为公家给房子嘛!

八届三中全会上,周恩来通过对职工住房紧张的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一
系列缓解职工住房紧张的具体办法:

一是根据可能适当地增建职工住宅。二是提倡职工自建一些标准低的住
宅。为鼓励职工自建住宅,可以由本企业事业单位给以一定的数目贷款,分
期扣还:三是整顿各种福利待遇和采取其他措施以加强控制城市人口的增
长。四是对住民房的职工房租补贴,采取措施,逐步取消。五是适当提高职
工住公房的收费标准。租金一般地应该包括折旧、维护、管理三项费用。一
般平均每平方米应收租金为0。25 无。按照每户16—20 平方米的居住面积计
算,每月房租4—5 元,一般占职工工资收入6—10%,平均8%左右。提高
房租要分步骤进行。第一步,未收租的一律收租,收租太少的应该提高。第


二步,达到应收租金的水平,什么时候开始实行,待第一步行之有效一年后
再议。

周恩来提出缓解职工住房紧张的五项办法,是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双
管齐下以解决住房供不应求的问题。一、二项是主张通过国家、企事业单位、
职工个人的共同努力以增加住房的供给。三、四、五项是在抑制需求特别是
通过抑制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缩小住房的供求之间的缺口。在五项办法中,
周恩来突出提高公房房租的办法。在供给和要求两个方面,用恩来更多地强
调了抑制需求的作用。不抑制对住房的需求,住房供给再多也无济于事。所
以,他最后强调:必须制定严格的房屋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而且运用群众
路线的办法,依靠群众力量来监督这些制度的贯彻执行。

50 年代周恩来对住房问题的探索中,已经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贯彻商品
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任何人住房子都要交付租金,房租要同房屋的折旧、
维护、管理费相等。尽管周恩来是从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上,指出住房问题
上的等价交换原则,并没有提出生产商品性住房和公房的买卖问题,但他的
思路却是遁向住房商品化的一个纽结点。可以想象,如果八届三中全会以后
就实行公房房租同房屋的折旧、维护、管理费相等的房租原则,就不至造成
拖累至今、积重难返的住房问题。遗憾的是,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周恩来因
反冒进不断受到指责和批评,并被迫在中央南宁会议、中央成都会议上多次
检讨,周恩来在八届三中全会上及以前对住房问题的探索被中断了。


继承发展保护提高——北京城市建设与都江堰的两次改建

周恩来向来反对搞民族虚无主义,但也反对走向另一极端的崇古复古主
义。他主张在建筑艺术上古为今用,椎陈出新,正确对待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1953 年6 月10 日,周恩来说,我国建筑事业虽有古代许多优良的建筑
成就,但目前来看还是落后的,应逐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究竟怎样才是
合乎理想的民族形式,还需要研究摸索,同时要反对两种偏向:一种J 堑ゴ
孔非竺拦鄣钠陶判问剑。。硪恢质潜J氐母垂判问健0肽旰螅。。芏骼丛诘*199
次政务会议上针对文物保护问题进一步阐述了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他认
为在保存古物和民族遗产问题上首先要达成共识,如果在这一问题上思想认
识不一致,北京的都市规划就会遇到问题。怎样才能达成共识?归结到一点
是不要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而要坚持辩证地看问题。周恩来说,保
存古物和民族遗产,有发扬光大的一面。我不是说,我们要前进,要发展文
化,就不保存古物,不要民族遗产。不是的,我是说要推陈出新。他还说,
保存文物一定要踉我们的发展结合起来,完全孤立地去看一个东西,不去看
发展前途,至少是一种局部的眼前的看法,不是全局的长远的看法。如果把
文物当作古董,那就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要真正保存,要传得
久远,就要发扬光大。讲继承、保存离不开发展;讲发展、创新也离不开继
承。对于后者,周恩来在1957 年5 月31 日曾指出,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是
在旧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北京的城市建设不要平地起家。

在北京城市建设中,周恩来多次亲临现场具体解决如何保护古代建筑、
如何发展民族建筑艺术等问题。如北海大桥的建设,周恩来决定保留团城,
让团城南面的中南海国务院的红墙后移,将桥和马路向南拓宽扩建。这样既
保护了文物,又改建了大桥,解决了交通问题。

1956 年6 月3 日,周恩来在观看北京规划草图时,针对有人主张把前门
拆掉,指出,前门怎么拆?它又不挡路。有一条原则,凡是不忙的事,就不
要办。他批评拆掉朝阳门、卑城门是主观主义。他说:城楼两边有了车行道,
不影响交通,也不必一定要拆。

在人民大会堂的建筑设计上,有的工程师主张按西洋的建筑模式进行建
设;有的主张仿中国古代的建筑,把大会堂搞成大屋顶的形式。对此,周恩
来明确指出:“在建筑形式和艺术风格上,要古今中外,一切精华,皆为我
用,”不要为任何除旧的程式所束缚,努力创作新的具有社会主义时代特点
的建筑形式。

李冰父子在氓江上游与中游分界处的灌县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周恩
来经常提到它,夸奖它经过了两千年历史的检验,是成功的;多次向外宾介
绍都江堰,把它作为中国水利史、文明史的突出成就。1972 年11 月21 日,
周恩来最后一次主持葛洲坝水利卫程汇报时,意味深长他说,水利至少有三
千年的经验,这是科学的事,都江堰总算个科学,有水平,有创造!两千年
前有水平,两千年后我们应更高。这是周恩来对研究提高、继承发展都江堰
的建筑成就与治水经验的重要嘱托。

“大跃进”期间,有关领导不经科学论证,贸然决定改建都江堰,修建
综合利用的水电站,水电部派员检查后,认为设计方案对推移质、漂木等许
多问题考虑不够,如盲目改建,不但不能达到设计意图,还会破坏原有工程
的效能。最后,情况反映到国务院,周恩来亲自批准拆除那次改建的部分,


恢复都江堰工程的原貌。他多次指出要认真研究都江堰的经验,保护好都江
堰工程,古为今用;多次批评那次改建的主观随意性。1961 年7 月4 日,周
恩来批评指出,四川灌县都江堰是秦汉时代依照水势修起来的,引岷江水灌
溉很多地方。现在有个工程师要把它改造,这种创造精神可嘉,但要很好研
究。1964 年6 月10 日,他又批评那次改建都江堰违反了自然规律,造成了
一些破坏。

以后,经过10 多年的勘测、实验和研究工作,慎重提出都江堰的改建设
计,经审批后于1973 年开工,1974 年完成,这次改建是成功的,在原有工
程基础上,加上现代化的闸坝,提高和扩大了都江堰的效益。”


以人为主物为人用——万人大会堂水天一色的设计方案

在经济建设上,周恩来向来反对见物不见人的错误思想和做法。1956
年,在国务院的一次常务会议上讨论关于职工伤亡事故报告规程时,有关部
门汇报旅大有两只渔船沉没。原因是渔业公司、领导对群众的生命安全不负
责任,气象部门发出大风预报,渔业公司压了24 小时才发报通知渔船。而且
电文开头不是让他们转移到安全地带,而是问鱼捕得怎么样。周恩来听后十
分气愤他说,封建时代马厩饶了,孔子还间人不问马,“盖贵人贱畜”。我
们今天,共产党的某些干部却问鱼不问人。他责令有关部门起草关于安全生
产的指示,要以事例说明:关心工人,事故就少:不关心,事故就多;关心
人、贵人,是每个干部的责任。

在城市建设上,周恩来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以人为主,物为人用”。

建设北京人民大会堂,其中的万人大礼堂是整个工程的主体。可是,万
人大礼堂,空间这么大,如果处理手法不当,人坐在里面就。会感到渺小和
压抑。怎样处理这个矛盾?专家们意见纷坛,莫衷一是。周恩来了解到这一
情况后,强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我们的建筑必
须“以人为主,物为人用”,使享用它的广大人民群众感到心情舒畅,感到
自己就是建筑物的主人。根据“以人为主,物为人用”的指导思想,周恩来
提出了“水天一色”的设计思路。他启发大家说:“人站在海边,看海不显
得远,看天不显得高,人并不显得渺小,这是什么原因呢?”说罢,他随手
用铅笔画了一个不规则的扁圆形的顶棚图,启发大家在设计上利用这个视错
觉。周恩来的话如同黑夜拨亮一盏灯,使搞过几十年设计的老专家豁然开朗,
倾身折服。

按照同恩来的设计思路,设计师们把礼堂的内部设计成“水天一色”的
形状,顶棚与冶面圆角相交,成穹窿形象,从顶棚到墙面。上下圆曲浑然一
体,使人感觉既不压抑又不空旷。


技通中外桥架南北——采用西林管柱钻孔法建长江大桥

长江自古称为“天堑”。江宽水深,风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