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侦探-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了7年之后——1952年, 一位美国国务院的保安人员路过莫斯科,住在大使馆里。他发现那个国微里装有窃听器! 这件事使美国大为震惊,才算明白那“象征着美苏友谊的礼物”的真正使命。
窃听,早在古代就有了,叫做“隔墙有耳”。不过,古代是靠人耳窃听,目标容易暴露,而且窃听的距离也很有限。
中国的“末代皇后”婉容失宠,被打入冷宫之后,受到严密的监视,包括被窃听。在婉容身边侍奉的周君适,曾写下当时的真实情景:
“博仪的妹妹二格格韫和,还有一个姓刘的太监和崔小姐,都是溥仪派来监视婉容的。婉容会见宗室内眷,或陈曾寿进讲时,二格格经常躲在屏门后或窗外窃听。
婉容的一言一行,随时通过这个‘尖嘴么姑’报告给博仪知道。婉容左右的人,包括陈曾寿在内,提起‘二格格’,莫不恨之入骨。陈曾寿的长女邦巽、次女邦荃、儿媳毓倩文(亲王的后人,溥仪的侄女)经常入内廷陪伴婉容,陈曾寿再三叮嘱两女、女媳对婉容讲话特别慎重,以防‘二格格’窃听,在博仪面前搬弄是非。有一次,邦荃进见,婉容凝目不语,但以手指书空作‘宫中黑暗’四字”。
现代窃听技术,是随着无线电科学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便互相用窃听器窃听对方的机密谈话。到了现在,窃听器在国外已经非常盛行,成为窃取情报的重要手段。据美国记者透露,在1975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就曾窃听了5万人的电话, 窃听的次数达50万次,实际窃听电话次数远不止此。据法国官方估计,1976年在法国各地,大约有30万只窃听器在工作。
窃听装置,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微型发射机,也就是窃听器;另一部分是接收机,用于收听。微型发射机把窃听到的声音,用高频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它的作用类似于电台。接收机的作用则类似于收音机,收听微型发射机发来的讯号。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窃听器越造越小,实现了微型化,更便于隐蔽、伪装。
小巧的窃听器,有的隐藏在钢笔、手表、打火机、戒指里,有的“化装”成钮扣、图钉。前苏联克格劲间谍曾把窃听器悄悄装在美国驻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的大使的鞋跟里。不久前,美国甚至制成一种超微型窃听器,可以藏匿在药丸里,在人肚里窃听!
美国还发明一种代号叫“(虫戚)”的窃听器。(虫戚)本是一种软体动物,用腹足牢牢地吸附在海边的岩礁上。“(虫戚)”也具有粘性,可以用汽枪发射,悄然粘附在墙壁上,干着窃听的勾当。’
有窃听,就有反窃听。在一些重要的机密部门,经常要请电子专家带着仪器来检查,查出那些正发出无线电波的窃听器。有趣的是、有时电子专家刚刚清查了一批窃听器,谁知就在电子专家走后不久,又被悄悄装上了新的窃听器。
法国情报处长的自白
法国第七情报处处长勒霍瓦·芬维尔少校,是一位“窃听专家”。他曾公开出版回忆录,坦率地讲述了1964年在法国嘉纳举行“肯尼迪回合”夏季会议时,他怎样策划对美国副国务卿乔治·鲍尔进行窃听以及窃取情报的。他的回忆录写得颇为翔实、精彩,下面摘录一段原文
“我选择了第七处最优秀的成员雅克·凡安去执行这次不同寻常的任务。雅克来到嘉纳进行现场侦察,住进为美国代表、副国务卿乔治·鲍尔准备的房间里。他在这房间里整整待了两天。他对哪块地板发出声音,哪扇橱门‘吱吱’作响都一一作了记录,并把声音的频率也都记了下来。他复制了所有的钥匙,并选定了安装窃听器的位置。
“一般我们总是把窃听器巧妙地安装在窗帘拉杆的尽端,然后用厚实的墙布把它盖住,使探测仪分辨不出是窃听器还是金属挂钩。为小心起见,窃听器只在美国副国务卿抵达嘉纳,在他们的保卫人员检查了房间之后才被秘密安装。这种定向窃听器是我们情报研究所自己设计制造的,安装时它面对开花板。发射波就直接被楼上工作房里的情报人员接收下来。
“我们安放窃听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偷听鲍尔的私人谈话,因为他在电话里是不会谈论重要事情的。我们只是要摸清他的作息时间,掌握他在什么时候、多长时间不在房间里,那样我们就可以潜入他的房内进行秘密搜查。有些文件直接就可以用米诺克斯照相机在房间里拍摄,也有一些必须偷偷地带出房间,拿到秘密情报站进行微缩摄影,然后在国务卿返回房间之前放回原处。
“通常,为配合这类行动,我们有一个设在一辆被伪装成为白色洗染车上的流动情报站。但是这一次,我必须配备最优越的条件来保证行动的顺利进行。我决定利用旅馆的一个房间来作为临时情报站。在那里,我们必须尽快地把胶卷冲洗出来,以便当场检验底片是否合乎理想,是否需要重拍,然后把照片翻印出来,以最快的速度送往巴黎。
“我们的行动小组,包括技术人员在内共有15人左右。都住在上面一层楼。一套房间用来作为监听中心站,一位精通各国语言的谍报员守候在窃听器的扩音器旁。
“在美国副国务卿乔治·鲍尔到达前的24小时,美国保安人员仔细地检查了他的房间。等他们检查完毕,离开房子,一个化装成服务员的情报人员走进屋里在窗帘的拉杆上安放了微型定向窃听器。
“第一天晚上,鲍尔在一群保镖的簇拥下去参加开幕宴会。其他国家的部长们,也一个接一个相继离开了他们的房间,在保驾人员的护送下走出了饭店。我感到欣慰的是没有一个国家认为有必要留人在旅馆值班,他们以为把房门关牢、锁上就行了。这样,当代表们离房去参加‘肯尼迪回合’的漫长会议时,当他们在夜晚去海滩散步、品尝野味或去市长邸宅作客时,我们就潜入他们的房间进行秘密活动,直到守候在门外的侦察人员发出信号说代表们已踏上回来的路程,我们马上离开房间,锁好门回到自己的工作房。
“雅克是专门负责鲍尔的房间的。雅克发觉粗枝大叶的美国人把信件都任意摊在桌子上。他又在房角里看到一个上了锁的文件包。开锁对他来说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当他打开包一看,里面装着各类文件以及华盛顿拍给鲍尔的电报译文,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迭厚厚的稿件。20分钟以后,他离开了房间,把胶卷迅速交到楼上的情报站。不到一个小时,文件被冲洗放大出来,我检查了文件是否清晰,是否需要重拍,然后将原件送往巴黎,送到戴高乐将军那里……。
“开始,固执的戴高乐将军只认为自己已经把欧洲人全部联合起来了,对任何动摇这个信念的消息,他都不相信。不过,当他听了我的汇报,知道这份情报来自美国副国务卿鲍尔那里,再也不能有丝毫的怀疑了。使我感到欣慰的是,戴高乐将军急急忙忙赶往嘉纳,参加会议……”。
法国情报处处长的这一段自白,清楚地说明他们如何进行窃听,窃取机要情报,以至改变了法国首脑对重要国际问题的决策。 他们的窃听手段, 要比当年清末的“二格格”韫和不知要高明多少。
其实,法国的情报部门窃听别的国家机密,而别的国家的特工又反过来窃听法国的机密。
法国驻莫斯科的大使馆由于屡遭窃听,干脆用有机玻璃建造了一个办公室,悬空吊着。人们在这个办公室里密谈,好几个声音发声器同时发出声音,据说这样可以防止窃听。
除了秘密窃听之外, 还有公开的“侦听” 。 最为轰动的, 要算是1983年的“007号班机”事件。
那是在1983年9月1日凌晨3时38分,韩国航空公司的“007号班机”受到苏联战斗机发射的导弹的攻击,在萨哈林以西的海马岛附近被击落。
这是世界罕见的攻击民航班机的事件。消息传出,舆论哗然。
起初,苏联方面“没有承认击落客机”。
就在这时,日本自卫队公布了他们当时‘侦听”苏联空军战斗机与地面空军联系击落“007号班机” 时对话录音。从录音中,可以清楚听见苏联战斗机驾驶员在向“007号班机”开火前几秒钟的话音:“瞄准目标!”“瞄准了!”“开火!“打着了!”
在铁证面前, 苏联方面不得不承认是他们击落了“007号班机”。当然,他们又反过来揭露“007号班机” 上装有低空照相机,偏离正常航道,在苏联上空秘密拍照……。
不过,透过日本自卫队所公布的录音材料,却也说明日本的“侦听”范围是多么广泛,多么精密!
我国国家安全部门曾多次破获外国间谍机关对我国进行窃听活动。
在我国某地人迹罕至的山上,有一堆很不醒目的乱石。如不注意,从旁边走过,也不以为然。但是,它也未能逃脱我侦察人员的眼睛。原来,它的外面,是一个凹凸不平的玻璃钢罩, 伪装成乱石堆一般。在玻璃罩内,是一套重达250公斤的“地面电子信号自动截取设备”。它是某国谍报机关空投的,用来窃听附近的我国某军事基地的种种无线电信号。
在我国某处边境,还发现空投的奇怪的“树”。远看,它象一棵热带树。其实,它的树枝,便是经过伪装的天线。这种树叫做“窃听树”,它的“树于”和“根”
部,装有窃听设备,可以窃听从附近经过的军车声音,计算出我边防部队调动的时间,数量。
在我国另一边境的电线杆上曾发现长方形的太阳能电池板。边防战士爬上去一看,上面用中文写着“中国气象实验用”。哦,大概是气象科技人员在做什么实验吧? 战士们没有把它轻轻放过。经过仔细观察,发觉太阳能电池板的导线连结着电线杆上的一个白瓷瓶。这是在做什么气象实验?
细细一查,弄清了它的真面目:原来,白瓷瓶里装着窃听感应器和窃听发射机!
当电线杆上的电话线中有电话、电报、传真信号通过,那窃听感应器便能发生感应,窃取信号。然后,通过窃听发射机发射出去,国境线对面的接收站便收到了情报。
不过,窃听感应器、窃听发射机长年累月地工作,用干电池的话,是不行的。怎么办呢? 间谍便在电线杆上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利用太阳能供电。当然,太阳能电池板很醒目,容易被人注意。于是,写上“中国气象实验用”字样,遮人耳目……。
窃听器不断射出无线电波,终究容易暴露。间谍们求助于激光,研制“激光窃听器”:当人们在室内谈话时,窗玻璃随声波不断振动。间谍们在远处用一束看不见的激光照在玻璃上,反射到另一处的激光接收机。玻璃不断振动,接收到的激光也就时强时弱,把这强弱变化通过信息转换,便可获知人们在室内的谈话内容。
激光窃听器用的是红外激光, 肉眼看不见。 激光窃听器的有效窃听距离,达500米。 有趣的是,德国有一家公司大批生产激光窃听器,公开登出广告,向各国间谍机关高价兜售。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西方世界便在军队中流传一句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