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超品学士 >

第177章

超品学士-第177章

小说: 超品学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百二十章 北漠异人() 
引起他注意的是,据这异人讲述,他新晋童生,修行的大道功法却不是寻常众人所修习的炼体诀,而是另有法门,名叫炼筋诀,当时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被文庙传授的修炼法门,为什么跟其他人不同,至今他也没有完全弄明白其中的原因,只能猜测,也许是当时文庙之灵见他年岁太轻,九岁就中童生,所以特地特别照顾一番。

    不管如何,可以确定的是,这炼筋诀是比寻常炼体诀更加高深玄奥的修行法门,自从修行这炼筋诀之后,经脉强韧无比,差不多是寻常人的两倍,因此所能容纳的浩然之气也是寻常人的两倍,这就造就了在同等修为的人中,论起斗法,他几乎就是一个无敌的存在。

    文中还记述了异人自己所讲的,当初种种超出寻常人的事迹例子,不过最后又讲到,这炼筋诀虽然玄奥高深,比起寻常炼体诀强上许多,因此若要修炼,艰难程度自也是水涨船高,艰难许多,这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所需要的文功也增加了数倍之多,。

    当初文庙传授他的炼筋诀,同样只是初期的修炼四经的法门,后续修炼的法门,同样要向文庙献祭才能获得传授,但这需要的文功是寻常人的数倍之多,这让他苦不堪言。

    据这异人说,直到他中了进士之后,他还是一个只修通了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却一脉不通的不入流的进士,至于络脉就更不用提了,也就是说,他的功名位格虽然到了进士,但论起真实修为品级,只堪堪相当于一个不入品的秀才。

    这几乎成了当时人们的一件笑谈。要知道,功名位格上升之后,浩然之气越加精纯,引气入体,淬血炼筋,疏通经络,就是事半功倍的事情了,一般来说,一位秀才再怎么不堪,花上十年八载的功夫,也足以疏通十二正经,像一些老童生终生都通不了四经,始终是不入品的童生这种情况,在秀才身上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同样的道理,一位举人,只要肯花上功夫,按部就班疏通奇经八脉就是水到渠成的事,疏通奇经八脉对于一些资质平庸的秀才来说,或许是一件难事,但对于举人来说,就不算什么事了。

    而像这位异人所说,他中了进士,却依旧只是通了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却一脉不通的情况,实属罕见,难怪成了一个笑谈。

    而其中原因,最主要的还不是这炼筋诀修炼起来艰难数倍,主要的是这位异人后来根本献祭不了足够的文功,没有足够的文功,文庙便不会传授后续修行法门,他想要修行都修行不了。

    正是因为他修为实在不堪,所以即使中了进士,也没有得到重视,被发配到边远北疆大漠,担任一个不起眼的管马小吏。

    后来这位异人也不气馁,始终间续不断的向文庙献祭,积累文功,直到他八十之龄致仕之后,他才得以修通了十二正经相关的络脉,也就是说,直到八十岁,他才真正算是一个正儿八经的不入品进士了。

    虽是不入品的进士,但是论起斗法,同样的不入品进士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就是一品进士,也难以跟他争锋,只有甘拜下风的份。

    但是,这又能如何呢,若要他重新选择,他宁可不要这样的荣耀,宁可当初选择跟其他人一样,修行寻常的炼体诀,而不是这坑人的炼筋诀,若是当初选择修行的是炼体诀,以他“九岁神童”的才学资质,不说封疆大吏,牧守一方,出将入相,征伐无道,立功异域,就是翰林入阁,晋升大学士,位列士林巅峰,也未必没有可能啊,何至于在北疆大漠默默终老,蹉跎一生,直到老来致仕,也不过区区一个从九品的管马小吏?

    这个叫李耳的人,把这位异士的事迹,当作一个奇闻,记载在了自己的这篇游记中,如今却被江云偶然看到了。

    看到书中有关异人的这段记述之后,江云的心里就开始不平静了,不平静的原因,不是感慨这位异人唏嘘坎坷的经历,而是惊讶不已,原来这童生的修炼法门,并不只有炼体诀这一种,还有另外比如像书中所述,那位异人所修习的炼筋诀这样更加玄奥厉害的法门?

    这由不得他不砰然心动,对这所谓的炼筋诀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若是自己能够修习这炼筋诀,岂不是好,这其中最大的好处,论起斗法,同级中无敌,这就是他一个完全无法抵御的诱惑啊。

    至于书中的告诫,那位异人亲身的坎坷唏嘘经历,他就根本不在乎了,不就是献祭文功么,这对其他人来说或许是一件困扰麻烦的难题,但对他来说,就根本算不得什么事了,脑中记忆的那些历朝历代文章诗词,随便抄上一些,相信就足以搞定文庙那边了。

    不过,现在他关心的倒是,这本李耳游记中关于那位异人的记述,到底是不是真的,是不是真有其人其事,还是只不过这个叫李耳的人的随口杜撰。

    像这样名不见经传的游记野史,真实性很难保证,很多时候都有夸大不实之处,这个李耳籍籍无名,起码江云没有任何印象,而这本小册子因为年代久远,书页多有残缺不全之处,以致江云也无从考证,这个李耳到底是何年何月的人,连带书中记述的那位异人,也无法考证其人。

    若书中记述是真,那么那位异人九岁考中童生,也算是一个鼎鼎有名的“神童”,或许在一些神童传记里面能够找到一些线索,江云打算去找找相关的书籍查阅一番,若是能够确定那位异人的名姓身份,就好办了。

    第二天早上,他照例去东阁大殿听讲,上午放学之后,在书院膳堂草草吃罢,就接着往藏书阁这边而来,进了藏书阁,他就开始寻找有关记载神童方面的书籍。

    书阁中关于这方面记载的书籍还真不少,江云搜寻了一下午,找到了不少书,也看过了不少关于神童的记述,只不过其中还真没有发现九岁的“童生”,他所看到的最年轻的一位神童,也是十岁中的童生。

    而且他所看到的这些神童记述,都是发生在本朝的事情,连前一个月支王朝的例子都很少见。华炎王朝至今已经立国千载,其间出过才人无数,也涌现了不少的神童,只这些神童的记述,已经够多了,至于要找前朝以及更久远的记述,只怕要找一些比较久远偏门的书籍了。

    清河书院毕竟不是那些传承久远的大书院,也就是在本县有些名声,底蕴并不算深厚,这藏书阁中的藏书也算不得多。

    而这些关于神童的记载中,大部分结局也不错,好的出将入相,位列名臣,差一点的也能专权府县,督抚一方,基本没有像书中那位异人那般倒霉的,毕竟少小神童,年纪轻轻就进了学,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先发优势,只要后来引导教育得当,科举功名之路自然比起常人更加顺遂一些。

    也不是没有境遇惨淡的,有的神童少小进学,资质不俗,但后来江郎才尽,也就泯然众人了,连举人都没考中,更别提进士了。

    不过这部分人,跟书中描述的那位异人又不相符,毕竟那位异人是中了进士的。

    总之江云就是没找到和那位异人境遇相似的神童,不过他并没有就此失望,认定书中所述的异人事迹不实,他猜想,这个游记作者李耳,以及书中所述的异人事迹,很有可能并不是本朝的事情,而是发生在前朝,甚至年代更加久远,若是那样,现在一时找不到相关的事迹记载,也是很正常的。

    搜寻无果,江云再次去了二层,找到那本李耳游记,再次从头到尾翻看了一遍,年代久远,书页多有残损缺失,而且这个李耳记述比较简略,若是其他对王朝风土人情,历史典故比较熟悉的,或许还能从字里行间推测出一些年代人物的线索,不过江云对这方面所知了了,以前的那个书痴也是专注于学业方面的学问,对其它方面涉猎很少。

    不过江云还是发现,从整本书来看,这个李耳的记述风格简单,朴实,不像是一个夸夸其谈,为了迎合猎奇而随意杜撰发挥的人,这样一来,倒让他对此事的真实性增加了一些信心。

    不管怎样,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江云还是决定要试一试,接下来他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从文庙得到这炼筋诀的修炼法门了。

    寻思一宿,都没有什么眉目,江云最后决定,没有其它办法可想的情况下,先去文庙探探路再说。

    既然要去文庙,那么自然要有所准备,花了一个晚上,江云抄写了几篇古文,一篇兰亭集序,一篇北山移文,一篇吊古战场文,一篇岳阳楼记,一篇秋声赋,一篇前赤壁赋。(。)

第二百二十一章 文庙之灵() 
这几篇古文,毫无疑问都是传世名篇,相信在这里也是文采斐然的上佳之作,当然在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时候,他稍稍作了一些改动。

    有这几篇传世名篇作为见面礼,江云此去文庙探路的底气也大增,只是到时怎么操作,他还没有什么底,若把这几篇传世名篇献祭上去,只是得了寻常的文功,却没有得传炼筋诀这样的上佳修炼法门,那他就亏大了。

    第二天上午,他依旧去东阁大殿听讲,中午匆匆在膳堂吃罢之后,带上昨天准备的文稿,就出了书院,在镇上渡口找了一艘客船,就往县城而来。

    晌午时分,乌篷船在县城城北的码头靠了岸,江云下了船,进了城,径直又往城东的文庙这边而来。

    文庙紧挨着县学学宫,占地十余亩,里外三进的格局,建造的古朴庄重,青砖黛瓦,飞檐斗拱,雕饰精美。

    其中对普通人开放的,只是前面的外堂,上次江云来的时候,也只是在外堂转悠了一番,瞻仰了其中的松林碑刻,而这文庙后面的内堂平时是不开放的,只有拥有功名的读书人才可以入内瞻仰。

    现在江云有了童生功名,倒是有了进入这后面内堂的资格。今天虽然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但在文庙大门前,依旧不时可见有头戴方巾,长衫翩翩的读书人进进出出。

    江云迈步走进了大门,沿着碎石小路,来到前堂大殿前,只见大殿外设了两个高大的三足两耳的铜炉,铜炉边围着不少的青衫学子,在那里往炉中焚烧自己的文稿,一阵阵袅袅轻烟从铜炉中升起,直上苍冥,消失不见。

    这些在殿外焚烧文稿的青衫学子,基本都是尚未进学,尚无功名位格的白身学童,获得了功名位格的士子,若要向文庙献祭获得文功,那也是在后面的内堂大殿进行。

    不过,这些尚未进学,无有功名位格的学子在这里焚稿献祭,也不是没有意义的。人们相信,即使是白身,在文庙前焚稿献祭,同样也能得到文庙之灵的认可,多少获得一点文功。

    事实上,有功名位格的士林学子只是少数,没有功名位格的读书人是大多数,文庙最主要的香火来源,还是这些没有功名位格的白身学子。

    更重要的是,人们相信,焚稿献祭,得到文庙的认可,那么对于科举录取是大有助益的,若是科举录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文庙之灵就会示警,若是平时才学出众,得文庙之灵青睐,即使考场一时发挥不好,文庙之灵也会出手相助,助其上榜。

    所以但凡是有志于科举功名的学子,只要积累了一些好的自认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