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第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保证,刘宗敏才答应下来。
农民军中当然也有一些虎尊炮一类的轻炮,大多炮身重量不超过扁担的一半以利机动,主要目的就是集中起来攻坚破车阵。但是因为有效射程还有自身的水平问题,通常往往是在逼近到比弓箭还要近的地方集中释放才有效果。刘宗敏当然不愿意让自己的真正精锐去赌这种大话,只是调动了二三百骑兵用于督战和压阵、并且在张伟附近集中起二三十门炮车准备向前推进罢了。
此时吴军和闯军双方正隔着小冰河时期北方春季浅浅的河流对峙,谁也不敢脱离盾阵逼近到弓箭抛射范围之内,真正大战的序幕似乎还没有拉开。只有零星射术很突出的人往来于阵前以散兵的方式用轻箭抛射做着试探。
但在这个时候,忽然间在距离双方军阵战线中央附近的一处地方,三四斤重的长矛接连不断如同性能不太良好的床弩轮流在一个地方释放一般飞上了天空之中值奔吴军中军各炮位,几乎不到一个心跳就有一杆长矛般的标枪飞上了天空之中。
二十倍的力量以及不受人类肌肉收缩能力限制的四肢让张伟此时已经可以轻易把几斤重的石块或标枪投掷到二百步外的距离上,再加上有人专门帮忙的情况下不到一秒一掷的连珠箭一般的射速,不过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就向临近己方一个正兵营的正面二十门还算像样的炮位投出了上百支如同长矛一般的重标枪。
这些武器投掷起来的问题加上标准不统一带来的精度问题让在标枪落地的时候依然有方圆不超过一丈范围左右的误差,但这种精度却已是这个时代难以想象的了。
相当于几十架不占炮位的弩炮一般的火力在短时间内就在敌军左躲右闪的情况下依然有十来名操炮的人因为自己的大意伤亡于这恐怖的“床弩”火力之下。见到这种不可思议的局面,所负责压着的顺军号令之下,张伟所在的整个步兵阵也开始向前推动了。
一个人当然并不能靠速射让对面的几十门火炮全都无法开火,毕竟在这光天化日之下只靠一个标枪手或投石手投出的火力也是可以躲避的。还是有不少的吴军轻炮发射的群子让闯军中接连不断有人负伤。不过因为像样一些的中型炮大多被压制,因此还没有太过让人胆寒的损失。
此时吴军中军附近的步炮阵当然也不是等闲之辈,很多同满军交战中在躲避重箭方面经验丰富的老兵在等着敌军逼近到六七十步以内的时候再开火。
在这个年代的亚洲,炮兵大多不知数学和弹道为何物,懂得照抄几个错误射表的何如宾之流都算是人才了,更别说火药保管和弹丸标准等方面的巨大问题。因此轻炮在实战中往往是一波流的买卖,有经验的炮手会把大部分杀伤要放在同弓箭或鸟铳差不多的杀伤范围内。
可是对面的吴军却没有想到在百步左右的距离上,张伟接连不断以比心跳还快的速度投出的长矛一般的重标枪准头变得更好了。那些在关外战场上可以抵挡大部分满军箭支的盾牌也挡不住那如同弩炮一般的长矛投射,不过半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在数十支重标枪的投射之下就有二十多名负责操炮的炮手伤亡。损失比虽然不大,但对于作战意志本就不怎么强的吴军老兵老说却形成了巨大压力。
当在这个距离上的闯军轻炮部署完毕,猛烈的展开了一阵如同暴风骤雨一般的火力将对面的车阵轰的七零八落露出了不少通道的时候,随着号角之声冲锋展开了。
这场西罗城石河附近原本顺军主力仅仅是稍占上风的交手却因为张伟的加入在开展后不久就取得了突破,战场的节奏甚至根本超出了吴三桂预先的安排。
(本章完)
第153章 提前入关()
后阵不远处观战的李自成自然也看的出吴军不像是诈败,但多年来的战争的经验也让他感觉到吴军有底气选择在城外与自己决战定然是有什么底牌,就传信叮嘱刘宗敏不要压上太多的兵力,大概一个整阵越数千人濒临城下试探就可以了。
在李自成的印象中,明军火炮的有效射程最多和弓箭或者鸟枪差多,再远就算不上什么威胁了,可是这一次却显然低估了山海关城头上那些重炮的威慑力,
城头上的吴军炮兵见到前军向预定的方向败退,将至少数十门重炮也安排在了提前布置好的位置上展开了猛烈的开火。铺天盖地的上万枚小型群子一下就造成了顺军二三百人的伤亡损失,让刘宗敏最终不得不在距离城头一里左右的距离上落下脚跟。
“没有想到这里明军炮火这么猛烈,圣上把我安排在这个方向上是不是在存心。。。”就在刘宗敏有些心神不定的猜忌的时候,张伟来到身边说道:“白天我的确没有办法安全稳妥的压制一里范围内的城头上借助堡垒掩护的重炮,但我想当夜幕降临下来之后就不是问题了。夜间让军兵们准备几十架云梯,或有破城的可能。”
没有在宫城中亲眼见过张伟本事的刘宗敏本来并不相信那些老营里传过来的传闻,不过石河一战却让一直天地不畏的刘宗敏感觉到一丝震惊。加上又见到眼前的雄关如果李自成非要自己本部来啃这块硬骨头说不定会付出得不偿失的伤亡,也就同意了张伟的请战:“哈哈,按理说这夜间用云梯宫城是痴人说梦,因为城下的火光需求根本就会成为城头上守军的靶子。我起初也怀疑你没有传闻中的那么神乎其神,不过今日一见,我才真的相信义是上天派下来助我闯军成事的了。。。”
此时的吴三桂感觉到了巨大的危机,那是在辽东同满军那样的强手几年血战还有吃过不少亏才带来的经验与危机意识。白天的时候闯军中那至今还不知道底细的神秘“连发床弩”如果是在夜间会给守军带来多大危害,几乎是完全可以想见的。
吴三桂一方面迅速命人哪怕不惜拆屋伐木也要立即加固城头,另一面紧急率领几百名亲随来到了刚刚赶到山海关三十里外的多铎、阿济格等人的前锋部队中。
通过多次大战的累积缴获,还有征服大半个蒙古地区,如今的满军已经成为完全不缺马匹、装具齐全、武力之精良历史罕见的大军。中途得知李自成等人比自己预想的还要更早从北京出发后,几乎同日启程的满军彻底放弃了全军抵达山海关的打算,把除了用于辎重和火炮之外,最有战斗力的八万匹军马全都加强到了多铎、阿济格所率领的两万骑兵先奉上。
这样两万骑兵平均每人四马、昼夜换乘、最大限度的使用马力而不顾虑一些马匹损失的情况下终于比历史提前了至少四天逼近到了山海关城下,只不过此时抵达山海关城下的仅仅只有满军的两万精骑而不是兵种齐全的数万大军了。
闻讯赶来的多尔衮见到吴三桂在接待的地方长跪不起,只是冷冷的让人翻译说道:“吴将军赶来可是有何事?”
“大清皇帝陛下!山海关危险了!一定要全力相救啊!。。。”此时的吴三桂虽然感觉到自己的演技已经表现的有声有色,但多尔衮等人只是冷眼旁观。
“我们满人喜欢直来直去,少绕弯子。这么说好了:你凭什么让我们相信你是真心实意投靠我大清?你之前来信说要以黄河为界平分天下,怎知你不会见我大清势大之后重新投靠那李自成?或者在此地不远就翻脸不认人坑我大清军队一下?”一名翻译按照吩咐用汉话对吴三桂冷冷的说道。
吴三桂这个时候彻底放弃了同满清讲条件的打算:“那是我低估了李自成等人的下限,没有想到他们根本不给我家人的活路。现在我已经明白唯一的出路就是投靠大清。。。”
可是此时,多尔衮也好还是不远处的多铎依然似乎有些不为所动。
此时的吴三桂终于开口说到:“我愿剃发易服以明志!如果大清懒得救我那些部下!我一生愿意跟随大清圣上。。。”
吴三桂讲到这里,多尔滚才感觉到吴三桂不像是耍什么花招,补充道:“你这几百亲兵愿意不愿意剃发?”
这件事吴三桂在带领众人出发的时候就早有商议,因此当吴三桂身边的不少人将目光望了过来的时候吴三桂仅仅是点点头,众人就众口一词的齐声做了回答。
实际上这些年来同关外强手的交战早就让吴三桂手下的不少幸存下来的精锐对满军心存畏惧了。只要自己的富贵不受影响,那么投靠满清又如何?总比那在京城大肆考掠的李自成强多了。
多尔滚还觉得有些不够,又问道:“那与我大清先皇联姻并让诸人见证,你可愿意?”
“臣万感荣幸。。。”吴三桂知道此时的多尔衮不至于昏头到耽搁宝贵军机浪费时间,不过是个订婚仪式罢了,因此没有多少二话。
此时多尔衮又详细询问了之前山海关之战前的战况,这却让包括多尔衮多铎感觉到一丝犹豫。
相比历史上的山海关之战,此时的满军远远算不上掌握了先机并且十拿九稳。刚刚赶来的骑兵精锐很多人也已需要休息,更是根本来不及首先击败唐通白广恩等人,甚至多尔衮也有一种推测:如果吴三桂所言没有夸大,那么到了入夜的时候城头并非没有可能被那拥有神秘利器的闯军攻陷。
有些不太理想的形势还是迫使阿济格与多尔衮多铎不得不紧急进行了一次军议。多铎主张慎战,认为如果山海关的吴军连一个夜晚都撑不下来,那么眼前的这股敌军一定不能轻视。年长不少的阿济格却并不把这在松锦之战乃至之后的作战中丧失了不少家底,很多兵力不过是临时募集而来的吴三桂放在眼里,提议道:“没有人愿意试试那关内强寇的根脚,还是让我部出兵一个固山帮助那吴三桂守城看看吧。。。唉,我八旗打了这么多年仗,总是攻坚克难了。我们也想尝尝那守城的舒服仗是什么样儿的。。。”多尔衮和多铎当然是把这位有勇无谋的兄长视为凯子了:“既然如此,那就烦劳仁兄了。。。”
“唉,学汉人那套虚文礼节干啥。。。只不过,这此的功劳。。。”
“兄长放心!这此入关之战乃是我大清的大事,没有人会不讲规矩的。。。”
(本章完)
第154章 夜遇满军()
农历四月十七日入夜,阳历5月22日,顺军主力对山海关的进攻较历史上提前了几日展开。
相比关外的满军,攻城战方面农民军的经验并不逊色,除了少数地形有利的地方并没有指望一次夜袭就能拿下这样的雄关。只是以多支人马在多个方向上展开试探性进攻。这种夜间试探性进攻最能消耗掉城头上火器的身管寿命或是守城器材。如果守军有明显的漏洞还能趁机展开爆破作业。
经过这些年的作战,特别是开封和保定府的恶战,农民军已经没有人指望进攻这种雄关大城可以用云梯蚁附的办法。当然,张伟等人是一个特例。
试探进攻中的农民军忽然发现城头的守军似乎兵力稀疏了很多,根本没有多少火器开火。试探性逼近到城下挖坑的时候甚至根本没有人投掷守城器材。
“难不成吴三桂的主力弃关而逃了?”
“或许是诱敌之计?”
远处观战的大帐里,不少掌家议论道。
刘宗敏却对这些并不在意:“明军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