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 >

第275章

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第275章

小说: 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国让出不少地方的占领区,成为一个“正常国家”然而德国上层如果能够接受这一点就根本不会有两次世界大战了。即便美英不开辟第二战场或者说第二战场有把握成功,仅仅是组织志愿王牌援苏航空兵或者租借物资一类的事情就会大幅度的改善东线格局。

    比想象中的情况稍微好一些的局面是:德国的将军们虽然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相比日本人中上层确实有着更多的理性而务实的传统。自己的一些合理建议也得到了龙德施泰德甚至是戈林乃至古德里安等人的同意。

    毕竟在历史上的库尔斯克会战结束后到德国燃料出问题的一九四四年夏季之前,德国的战略也及时的转变为对东线的防御,没有再发起浪费过多资源的战略进攻作战。尽管此时的德国如果要展开新的行动让战局变得不那么难看,至少是阻挡苏联在第聂伯河之外应该是有机会的。可对西方的备战还是能够胜过东线的“面子”

    莫斯科及斯摩棱斯克附近的战略对决已经体现出德国征服苏联已经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现有的战略应该调整为对苏积极的防御:效仿苏联的战略策略:组建更多的独立炮兵单位、整个军工和军事体系倾向更以防御为核心。同时,在防御中要向对手学习,利用短时间内大规模集中起来的火力还有技术兵器不断的给对方以有效的打击。

    在这种前提下,组织同苏联的秘密接触。毕竟:如今掌握世界大部分石油还有其他资源、战争潜力也最大的国家是美英。苏德之间拼和两败俱伤是一件极为不划算的事情。

    同时,这位穿越者也有一些话想对那个从表现来看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是穿越者附体的斯大林来讨论了。看看那个人是来自中国的灵魂还是苏俄的,如果是来自中国,那自己就可以讲清一些自己的理解:苏联毕竟是一个靠近中国的国家,还有着领土、历史上很多问题的纠葛,即便是苏联时代也不例外。德国和中国的恩怨显然就要小的多,也更符合“远交近攻”的需求。如果那名穿越者能够明白这点儿,或许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本章完)

第513章 回信() 
在莫洛托夫转告了德国方面的秘使谈判需求之后,张伟也同意了进行一次这样的接触。这样的接触首先也是以双方外交人员为开始的。因为不论是斯大林还是希特勒,都有着不低的政治地位,不论是里宾特洛夫还是莫洛托夫在政治上都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而且张伟也明白:这样的谈判,是不可能有什么实质性结果的。如果按照苏联方面的最低限度政治要求,那么至少是德军撤出一九三九年线也就是旧国防线之外的地区。放弃波罗的海三国就已经是最大的让步了。只有这样,苏联才可以对内宣称“伟大卫国战争取得了胜利”,否则,即便可以接受,在政治上的害处也是极大的。不是到极端被动的情况,就不可能以输掉面子为核心实现真正的和谈。

    德国现在也显然没有到了需要让步和谈的地步,更何况:发动一场最终没有获得多少好处的东线战争,同样对德国在政治上的危害极大。

    当然,双方其实也都明白这一点儿,不过还是有一些不言自明的东西可以落实:即,双方最多展开团一级或者师一级的歼灭战,不进行军和军以上级别的歼灭战。不发动集团军群或者方面军级别的攻势,以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交战强度为标准,德国不进行每年伤亡百万人以上规模的累计进攻。苏联不进行每年伤亡二百万人以上的累计进攻。不可恢复的损失规模控制在新成年兵源以下。这样一来,双方都能够节约出不少物力资源用于战后格局的应变。

    至于战线,这就是各凭本事自由心证了。类似上述相关,也根本不可能形成什么有约束力的秘密协定。

    很显然:在历史上的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德国在战略上是转入防御态势,积极节约资源用于西线防御的。斯大林的选择当然是仅仅把与德国的谈判做为一种筹码,继续展开坚决的进攻,营造出一种态势:除非美英也跟德国和谈,违背联合国家共同宣言的承诺。否则即便美英对德国采取“消极作战”的态度,苏联也有可能获得欧洲大部分的胜利果实,以迫使西方更早的开辟第二战场。同西方一道瓜分德国及东欧的胜利果实。

    对于斯大林历史上曾做出的这种选择,张伟当然是持赞同态度的:如果德国本就不受苏联的控制,谁能保证它在意识形态上不会最终倒向西方,形成美英德联合反苏局面?不要说是苏联,就是某些架空爱好者们所构想的“中德同盟”更大的可能也极有可能是整个欧洲成为美英更为强大的马前卒。主张极端民族主义的国家对外而言是没有实际信用可言的。

    但在具体操作上,毫无疑问此时在一九四二年初就赢得了库尔斯克会战之后那种双方素质与战力态势的苏联而言,选择权和主动权显然要比历史上的苏联宽松的多。不需要再花费巨大人力代价去跟美英争夺欧洲势力范围。进攻也可以选择对自身更有利的节奏来进行。至于德军在防御优势和国力优势下是否有可能让苏联遭受更多的代价?主动权在自己的一方,这些当然就不是问题。德国无法接受同苏联一比二左右的损失比,但在张伟来看这个损失比对苏联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在历史上打完卫国战争之后,苏军的兵力不计算内卫部队和边防军也达到一千一百三十二万,如果包括后者则达到一千二百八十万,几乎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累计参战的德军总规模可以相提并论了。

    同时,张伟也知道那位第三帝国爱好者可能的一些疑惑。为了尽可能的不造成负面影响,直接以空间传送术的方式传送出了一份德语写成的私人信件至那位穿越者的桌头:“自己早已不是民族主义愤青,近代中国当然失去了一些领土利益,或者遭受过屈辱。一个包括各种外援在内,军火获得规模也不到英联邦或者苏德这一层次国家百分之一左右的贫弱落后国家,它的政府从一九二七年开始还不识时务三观不正,在二战这种大摊牌中如果不失去些什么才是说不过去的。如果换成沙俄,何止是外蒙古和其他局部零星领土?恐怕从新疆到青海再到三北都不一定保得住。

    而苏联对中国的这种克制,还有从国内革命、中国抗战、战后建设等一系列的援助还有长远的战略安全保障,绝非仅仅是外蒙古、甚至是外蒙古加上外新疆外东北可以衡量的。虽然此位面了解历史的我认为承认外蒙古属于中国也无关紧要。

    那些帮助和援助也绝不仅仅是正常国家关系中的贸易或庸俗利益利用那么简单,苏联左翼意识形态法统带来的影响也至关重要。

    除此以外,苏联虽然同中国接壤,但核心地区与中国核心地区的距离不比美国核心地区与中国近多少。甚至在现代环境下:一条西伯利亚铁路再加上一条贝阿铁路,也无法和几十个港口外加太平洋海上运输相提并论。就算苏联成为一个横跨欧陆的超级大国,拥有堪比甚至超越美国的国力,向远东的力量投送并不比拥有日韩等前沿依托的美国方便多少。如果遇到这种苏联独大情况,中国和美英的关系就会发生本质变化。不论从哪个角度上说:持续到二十一世纪最终被历史所检验的中俄关系都远远比同一个崇尚极端民族主义、自身人口和地理局限还极其巨大、很有可能被西方所慑夫的德国更为靠谱。潜力和志向能够长期保持的国家,才有可能成为另一个大国的真正外交依靠。当然我明白:第三帝国爱好者们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核心意识形态,而中国长期的小农小资还有现实主义传统导致出现一些类似的极右人群也并不奇怪。至于这些,就看当你经历了这一场开挂不少的游戏之后,是否能够领悟到所谓的‘第三条道路’的真正弊端了。”

    (本章完)

第514章 从芬兰开始() 
苏联在与德国的谈判接触中没有谈拢,不过同历史上很多时候一样,隆冬季节的攻势和激烈交锋过后,是连续几个月交战相对低谷的时期。苏军和德军都没有展开大规模进攻,似乎是在积蓄着力量,也似乎是达成了什么末期。

    德国高层在简单的商讨后就做出了判断:在复杂和不方便发挥技术兵器优势的北线,并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苏军的优势。而即便苏军的素质有所恢复,军火物力与国力上仍然无法与德军相提并论,在乌克兰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可能性也很低。应该如同前几次打击一样:不是中央方向就是波罗的海三国方向。在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后,很有可能是在这两个方向上展开一系列的打击。因此利用这几个月的时间,从乌克兰北部到菠萝的海,德军展开了大量的后方工事修建和作战物资囤积。前线的装甲力量和航空兵器也空前加强了。德军的计划是:如果判断对手发起牵制性进攻,航空部队确保制空权的同时部队将尽可能的候车到新修建的防御地带,而苏军展开短处追击进攻的话,德军将依靠依托阵地的加强炮兵还有各种技术兵器力量给苏军以迎头痛击,但在反击中不会重蹈去年的覆辙,也不追求根本性的改变战线。仍然以“蓄势待变”应对一切可能的风险。

    苏军没有兵棋传统,认为这很不严谨正规。但张伟首先在最高统帅部就推广了这一传统,并贴近实际的同图上作业和理论计算结合起来。

    对抗性推演的结果,是苏军集中机械化力量即便针对设防中的敌军也能赢得差不多的损失比,但装甲力量严重消耗后,国力拥有很大优势的德军极有可能在乌克兰方向上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此时的苏军处于平原大规模战略决战不利、中北线预设防线的进攻有会遭遇对改善素质和保持实力很不利的境地。换句话说:如果不愿意承受巨大人力消耗和基层官兵素质的下降,就不可能取得决定性的进攻成果。

    张伟此时的智力控制在常人的范围内,但也比自己刚刚穿越的时候强了不少,很快就从更高的角度更广的角度看到了问题的关键:在工业实力和军火潜力只有德国不到一半的情况下,决定性的突破也必然要经过至少一年左右积累才有可能。如果从军火供应中扣除一半,积累六十亿美元左右的实力、包括八千万发中口径炮弹、规模在两万左右的新式装甲力量、两万规模左右的新式飞机。即便德军也变得元比历史更为强大,那么结果也会是苏军以技术兵器方面的巨大损失为代价至少歼灭性的打击德军二百万人,至少一百五十万人。这样强度的作战完全可以在一轮战役周期内展开,彻底打崩对方野战部队的脊梁骨。德国因为自身的一些问题,维持野战部队兵力规模必然是有限的,如果那样的话,必然会大幅度的收缩防线,崩盘到本土也不是没有可能。

    可是如果这样,德国还是有机会“东顶西放”,美英很有可能提前登陆接收德国势力范围的大部分地区。如果要积攒把整个德军野战主力打崩的物资则至少需要两年。可是两年以后,美国和英国也必然变得更为强大,完全有更多的条件来争夺欧洲势力范围了。这还不说那个时候的德国仍然也有可能积累起给苏军不可接受重创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