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 >

第274章

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第274章

小说: 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制空能力相比动员起来的德军,制空权的缺乏让苏军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利用突破口发展胜利的可能,但也催生出一种军事史上曾经有过苗头和战例,但还没有完全成形的作战方式:此时苏联宣传部门将其称之为“触电战。在双方战线接触且能够很大程度上判明敌情的时候,以决定性的力量投入发起短纵深、针对师、军规模为主的歼灭性打击。

    这此作战同以往不同的是:苏军没有能够一开始就达到夺取斯摩棱斯克的作战目标,但却开创了苏军在歼灭性打击作战中损失首次明显小于德军的战例。在歼灭性打击近十万德军的情况下。虽然双方的装甲和航空兵损失比苏军损失仍然是德国的近两倍,但取得这样的战绩,苏军则仅仅只付出了不到三万人的代价。

    长达半年的基辅保卫战最终以苏军的失败而告终,但它的效果也终于开始体现出来:争取了足够的时间、失利的规模也比历史上显得更小的苏军虽然军官层方面的作战素养还没有完全赶超德军,可在精锐步兵方面的作战能力则开始明显的超越了德军、坦克和航空兵方面的素质则如同历史上的一九四三年那样大幅度接近了德军。

    在针对德军的防御进入尾声,战线似乎在德军的进攻之下重新回到原有地域的时候,将最后三个坦克与机械化军还有大量加强炮兵投入战场、空军再次展开大规模争夺制空权活动的苏军虽然没有能达成再次歼灭一个集团军规模德军的目标,却终究通过巨大的心理威慑和击溃战达成了彻底改变战线方向的目标,夺取了斯摩棱斯克,将德军在中央和北方两个方向上驱赶到了俄罗斯边境。虽然没有赢得之前的损失比,却仍然决定小于德军。

    (本章完)

第511章 损失对比() 
一九四二年到来的时候苏联驻美国大使李维诺夫代表苏联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比较识趣的,蒋也是派宋去参加这种会议。并没有像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那样亲自参加。原因之一是联合国家共同宣言乃至同盟国的成立是美英倡导的,苏联在一些问题上不能“三观不正”,同过去一些国内宣传唱反调。其中的一些原因斯大林想与张伟亲自解释。

    但张伟表示并不需要这种解释,自己明白为什么在有中华民国代表的时候,最高统帅部的莫洛托夫也无需去参加这种会议:东方的蒋某人在二战的国际会议上从来没有与斯大林会面过,虽然大家都承认美苏英中是四个最重要的参战国。

    有一种观点认为:斯大林是一个现实主义的外交家,纯粹的民族主义者或者国家主义者。历史上总是对蒋保有更多的容忍、对中国革命却以共产国际为工具扮演了很多不光彩的角色。但实际上在二三十年代苏联国内的一些新闻和宣传上,关于中国国内的政治问题,苏联可并没有犯“路线错误”,这就是为什么后来一些国外毛排依然把斯与马恩列一统挂相的原因之一。蒋在一九二七年的站队还有之后的一些作为不管出于什么样儿的理由还有无奈,都断绝了同苏联真正同盟甚至是改善关系的可能性。

    甚至还有一些极端派认为:只要在一九四五年的中苏同盟友好条约上“卖的更多”同意苏联在中国权益上的更多要求,就可以换取苏联至少保持中立,这更是不了解一个苏式国家政治与意识形态法统重要性的结果。

    同历史上的苏联相比,底气更足的张伟更为关注的当然也大半年的时间以来国内战局的一些相关情况。张伟在以神念在地球以外进行了一些询问和商讨后得知:如果仅仅是了解双方半年度总体损失和国力局面的一些情况,不涉及战役本身,并不算是太大的作弊,尤其是在那位穿越者希特勒也有这样优待的情况下。

    同张伟估计的类似:一九四一年从五月到十二月月底斯摩棱斯克战役结束的七个月时间里,德军的伤亡损失总数同历史相差并不大。历史上一九四一年下半年德军伤亡损失数为八十四万人,连同其盟国达到百万人左右。

    而在此位面七个月的交战中,德军一家的伤亡损失就达到百万人左右。当然,经过从莫斯科保卫战到斯摩棱斯克追歼战折算四次“斯大林突击”的打击,德军在损失性质方面可就比历史严重多了。百万人左右的损失中、战死和包括被俘在内的失踪人数达到六十七万,负伤仅有四十一万。如果包括一些不可恢复的伤残在内,德军这百万人中的损失至少七成是不可恢复损失。

    苏联红军仍然遭受了不小的伤亡损失,特别是在部队整体中高层水平还不足的情况下,即便是一些成功的“斯大林突击”也不得不以代价高昂的佯动为代价。从明斯克战役再到基辅,再到莫斯科和其他方向上的防御和反攻作战,苏军累计遭受了二百二十万人左右的伤亡损失,其中被俘失踪等纯损失仍然达到七成以上的比例。战死人数超过百万,如果把一些游击队也包括在内,这一数字可能还要更高。当然:如果相比历史上同一时期苏军所遭受的损失,则因为张伟比较保守谨慎而有利的战略指挥减少了一半以上,大量苏军有生力量不但得到保存,还得到更巩固的训练。

    历史上的巴巴罗萨作战之后,苏军虽然在指挥体系上稍有恢复,可双方基层素质却很大程度上的拉开了。而在双方都经过不少不可恢复打击此时,苏军反而如同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的一九四三年那样在很多方面的素质上都与德军拉近了距离。

    在技术兵器损失和物力消耗上:此位面的德国通过提前的动员准备和战前囤积在一九四一年下半年七个月的作战中消耗的弹药就几乎相当于一九四四年东西两线所消耗的弹药、包括四千万发以上的榴炮弹及几千万发迫炮弹和步兵炮弹、三十亿发以上子弹。还有超过四十万吨规模的航空弹药。

    苏军的弹药消耗则明显处于劣势,仅仅与历史上的一九四一年下半年大致相当,或许冲锋枪子弹要略多一些,因此在子弹方面达到了近二十亿发、各种中口径炮弹和迫击炮方面则达到了两千万发左右的规模。

    坦克装甲车辆则累计投入作战一万辆左右,其中不可恢复的作战损失达到了七千八百辆左右。与此对应的,尽管苏联依靠无后坐力炮思想下不少方面的进步在装甲力量损失方面相比历史有所减少,但不可恢复损失的装甲兵器也达到了一万六千辆坦克和自行火炮、损失速率仅仅比历史上稍少。

    当然应该看到的是:德军损失的装甲力量中有很多是性能先进的重中坦克和改进型的四号坦克,而苏军损失的装甲力量中很多则是战前的老旧型号坦克和性能明显比德军逊色的七六炮特三四坦克和KV坦克。如果论装甲兵器的损失价值,可能还是德军稍高一些。

    在航空兵器上:苏军的损失也明显大于德军。虽然相比历史上的损失有所减少,但仅仅在作战中损失的飞机就达到了近万架之多。与此相对应的,德军航空兵的损失虽然相比历史有所增加,但也仅仅只有三千架左右在作战中损失。同陆地兵种不一样的是:在可以挑选精锐的航空兵方面,从燃料到飞机本身技术劣势的一方将面临更大的问题,特别是许多苏联王牌飞行员还没有真正的成长起来的、德国本身在防空方面还有更多加成的时候。

    当然,在张伟保存实力、集中投入航空精锐和集中优良资源于优秀飞行员的政策之下,情况还是比历史有很大改观:德军损失的不少飞行员是并不算太差的优良骨干。通过战争来积蓄飞行人才的过程被中断了。

    (本章完)

第512章 战略() 
已经身为穿越者的阿道夫同样回忆并整理出来的那份损失比,不得不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德国控制下的人力资源虽然还明显高于苏联,但因为其民族主义理念的根本局限,能够可靠利用的只有大约八千万左右的日尔曼人再加上少数外国志愿者。

    如果考虑到西欧的人均寿命比经历过一战和十月革命内战两次消耗的苏联更高,在兵源占人口比例上是不利于苏联的。同等条件的可用兵源方面,大概只有苏联的二分之一。

    至于欧洲其他统治区的人口?不要说德国天然的民族主义政策问题还有欧洲的资源潜力问题。即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不少南欧国家的兵源就变得不可靠了。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算没有德国占领欧洲的事,法国等国成为德国的盟国,也根本拿不出多少靠谱而有勇气的人来投入消耗战。

    有一种说法:二战时代,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和军火生产相当于一个网游角色的攻击力,而兵源相当于血条。可是在经历了一战、大萧条之后,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拥有匹敌苏德那样的堪战炮灰了。更不要说:“血条”的优势也不是无代价。在农业潜力和维持现役人数一定的情况下,过多的后方补充和轮换带来的效果就只能是训练水平上的下降。历史上的苏联红军在战争实际损失上三倍以上于东线德国。在战争中前期的损失比还远远超过三倍,除了不切实际的反攻还有俄国军事文化上的天然问题,训练和弹药火力劣势带来的伤亡损失差距进一步降低了苏军士兵和军官的培训周期形成负面累加也是重要一面。即便德国有着同苏联一样的兵源规模,可在现役人数以吃苦耐劳的精神维持更多规模的情况下,能够像苏军一样挥霍消耗吗?仅仅是大半年百万人左右的损失,就已经开始让没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加成的德国从军官层到士兵层出现各种消极怠战的情况了。很多人都视东线为畏途。

    当然,损失比不仅仅是一个正比的关系。一比二的损失比表面上看对德国并不亏本,因为堪战人口也差不多是整个数字。可是排除维持战线规模所需要的必要现役所需的后备兵源,苏联则是三千万人、而德国则最多只有八百人。即便苏德双方维持一比四左右的纯损失比,并且没有美英大规模投入战争同德国进行消耗战,双方的结果也只能是旧国境线或俄罗斯边界范围内左右的停战。

    在军事会议上,德国参谋们也放下高傲的身段,打算学习苏军的不少战术战略思想。但苏军此时不少战略战术思想的前提本就是最大限度的立足于防御优势,还有以防御优势为核心的短促袭击。德国如果效仿这种战略虽然会取得一定突破,但也终会因为自己并不处于防御态势而大打折扣。更不要说从一些战斗详报上来看,进攻中的德军即便在需要的情况下也不是能够进行高密度进攻消耗战的军队。

    回想种种,这为比很多第三帝国爱好者要理性的多的穿越者也做出了一个大致的估计:面对在很多方面都比历史有所改善而且不犯错误的苏联,利用工业和军火潜力上相比苏联的优势,德国或许能够在进攻为主的形态下长期维持一比二左右的损失比或纯损失比。既以每年一百五十万左右的纯损失给苏联造成三百万纯损失的代价。减去人均预期寿命进一步提高下的新成年人口,净减少兵源是一百万对一百四十万。

    德国当然能够将战争持续至少八年以上的时间。可是在美英立场已经明确的情况下,还会给自己八年左右的时间吗?美英对德国最为妥协的立场,是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