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第2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火力上超越了德军。
同时,在作战思路上也一定程度上效仿德军:在东线组建王牌战斗机部队,这样可以在关键的时刻于对手出人意料的区域夺取一定时间段内的制空权。此时的苏联没有能力与德国争夺整个战线上的制空权问题,而且可以预期的以后,恐怕也不会有二战最后一年那些机会。因此能不能短时间内的掌握关键作战地域内的制空权,才是张伟所关心的。
有一种说法:苏德战争中只计算战斗机与战斗机之间的空战损失比,大概是一千七百比七千,将近四比一左右的损失比。但这反而给张伟不少信心:要知道,不说双方战斗机的平均质量,仅仅在开战初期苏军就在空战中损失了不少飞机。这样小样本的情况下反而可以说明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训练之后的,苏军战斗机飞行员的质量同德国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如果将有限的优秀飞行员集中起来,夺取关键低端内的制空权是可以预期的,而且可以通过降低损失率的方式形成飞行素质的正面循环。那种组建众多航空部队,相互之间呼不通气的情况,在张伟看来是苏式空军的一种弊端。
(本章完)
第509章 东方智慧()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一日,就在日本舰队离开珍珠港不久,行驶在茫茫大洋中的时候,苏军已在乌克兰伏尔加河上部署了强大的兵力和不少的火炮与迫击炮。大量的渡河工具似乎也在秘密的准备之中,掌握空中优势的德军也似乎发现了苏军的力量有些强的不正常,很有可能是企图再南线再一次复制莫斯科城下的“当头一棒”很多航空队和装甲力量也秘密的调遣到南方,准备对苏军的这中行动来一次“反当头一棒”
历史上苏军的反攻很多也都是在南线进行,不过:此时的身为穿越者的希特勒倒不认为苏军会在南线发起真正意义上的反攻,那很有可能是虚张声势的一种行为。原因也很简单:如果苏联人对于乌克兰方向上的行动那么有信心,就根本不会拿基辅来当弃子,从种种迹象上来看:对手似乎在中央方向上正在秘密运输些什么,很可能在斯摩棱斯克方面会有大动作。
就在接近黄昏且天色还没有黑的时候、苏军果然在斯摩棱斯克方向上展开了大规模进攻与此同时,还有声势不小的炮击。
不过早就准备的德军航空兵迅速行动起来,很快就以战斗机联队夺取了制空权,大规模的空袭瘫痪了苏军的行动,德国装甲力量的迅速反应也让苏军的进攻没多久就遭遇到了失败。
仅仅在斯摩棱斯克方向上不成功的方面军级行动没多久,沉寂了许久的列宁格勒方向上的苏军突然间行动起来。进攻展开的声势并不是很大,也并没有调动多少部队,可是防御中的德军却突然间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
至少五千名规模的“精确射手”以新兵连的名义被调动到了一线的十个师中展开了进攻。进攻并不是连贯的,而是针对德军和芬兰军四十多个师防线中其中十个师左右。
这些开战后培训出来的“精确射手”当然大部分人都不可能有瓦西里或者柳德米拉那种水平,但仅仅是装备了配备瞄准镜和三十发弹夹的半自动步枪、并且有不少狙击弹和十二点七毫米反工事步枪或者高精度弹的十四点五毫米反坦克枪为补充,平均每个人都接受过几千发左右的实弹射击训练和大量的射击理论教育。
但这却给基层部队带来了巨大的战斗力加成。一个仅仅在战场上一次作战中最多杀伤一个人,或者一个战绩都未必有的“水货狙击手”只要有几百人左右的规模也几乎能让整个师的基层作战力量获得倍增。
以往的时候,应付苏军师级别组织的试探性步兵进攻,德军往往只投入一个团的力量就可以轻松抵御住然后以两个团左右的力量和大量的预备队做为应付苏军更进一步行动的有生力量,以一个团遭受一定损失为代价给苏军整个师带来严重损失。
可是当这些“新兵连”投入一线之后,德军却往往至少需要将两个步兵团全部投入到一线,并将预备队也投入到比较靠近战场的时候才能抵御住苏军的这种进攻。
天空中传来的嗡鸣声似乎让兴奋的德国空军战斗机部队的观察员闻到了猎物的香气,后方纵深的航空兵纷纷起飞准备给苏军北线也想发起的大规模行动一次郑重的教训。
可是在交战中却突然发现:前来给攻击机护航的苏军战斗机部队的素质一点儿也不逊色于自己,甚至隐隐的还占有某种上风,很快就将德军航空兵驱离了战场。伊尔二攻击机编队则携带大量的高成本反坦克破甲子母弹对德军一切运动中的目标展开了压制。
同以往不一样的是:这些苏军对地攻击机部队的素质也不同于以往,出人意料的精锐的。仅仅依靠那些航空反装甲子母弹药就能给德军车辆和装甲力量乃至炮兵阵地不小的压力。
在精锐步兵吸引住德军最一线的步兵力量、航空兵在短时间内遏制住德军的运动能力之后,并没有得到多少加强的苏军迫击炮和火炮开始对针对性的十个师级目标展开了作战行动。
不知怎的,这些炮手也突然间变得精锐了起来,时常能够迅速的进行火力支援,在像朝战时期的志愿军一样能够有效的在一个战斗日内的战斗中有效发挥多个基数的迫击炮力量。
短短一个昼夜的作战中,针对分属不同集团军的十个德国师的投入的苏联火炮和迫击炮大概只有三千门左右、这根本就是德军当面之敌很正常的装备配置,可是这三千门迫击炮在精悍的步炮协同之下发挥出的百万发火炮弹和迫炮弹却带给德军数万人左右的伤亡,战斗效率大不同于以往。苏联精锐力量狡诈而隐秘的协同攻击犹如若干把突然出现的钢刀,神不知鬼不觉的就给整个北方战线上的十个德国师以歼灭性的打击。
几乎在于此同时,苏联坦克和机械化力量也迅速行动起来,进行几十公里内的“短纵深穿插”让防线变成骰子的整个德国北方集团军群也不得不全线后退。长期经营的北方防线,就这样瓦解了。列宁格勒也彻底摆脱了遭遇威胁的局面。
在声南击北的“冥王星作战”,也就是苏军进行的“第二次打击”取得决定性成果的电报传到了莫斯科后。早就准备好的一篇长篇通信迅速播发了出去。详细的阐述了“打巧仗”“声东击西””声南击北““虚虚实实”“精细化和周全的考虑各种问题”“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善于运用精锐兵力和精锐军火;还有优势兵力、火力”等一系列同苏俄传统似乎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的军事理念与军事思想,也就是常说的“东方智慧”被详细的宣扬了出去。
这种军事理念和军事文化与俄国传统的差距看似比较大,但张伟相信:既然二十一世纪的俄国都能改革掉某些积弊性的传统、二战末期的苏军都能在很大程度上重建军队。在面临强敌的压力下,一定程度上的转变或许并不那么困难。
(本章完)
第510章 “触电战”()
在“冥王星”作战巩固下来并在德军的反击中开始落幕的时候,日本对美宣传及偷袭珍珠港的消息传来。几乎在同一天积蓄力量已久的苏军在斯摩棱斯克方向上由“佯攻”变成了主攻。
反击态势刚刚结束还没有来的及稳固下来的德军遭遇到了苏军在不太适合反坦克火力与防空火力发挥的夜间展开的全线反攻,这一次的进攻不是以炮火的试射为核心,而是以六个机械化军和三个坦克军为先导展开的行动。
历史上的苏军坦克机械化部队以坦克军为绝对主体,而此时的苏军装甲力量则放弃了很大程度上的规模主义,并且以配属步兵作战和机械化军为主体。大量的步兵不是再直接乘坐在坦克车上进行战斗,而是乘坐在全履带的步兵战车上投入了战斗。
半年的时间虽然不足以完成坦克飞机等重要关键装备的开发和服役,但却完成了以T50坦克为基础改进而来的大量步兵战车的开发和服役,新的步兵战车吨位达到了二十五吨,不仅有着完善的防护,还配备了双联装二十三毫米口径的长弹版大威力机炮、即可以做为机动防空火力点,也可以运载大量步兵投入作战。同时,还有不少二十吨级的自行迫击炮和火力支援车。
历史上的坦克机械化部队的发展,几乎是到了冷战后期才开始重视伴随步兵的火力。而张伟却提前意识到了这一点:同一辆中型坦克相比,二十吨级的步兵战车造价最多只有中型坦克一半,很可能只有三分之一。尤其是不需要消耗装甲钢的情况下,可是对于作战的综合意义,却明显超过了其成本本身,是值得的。其战术思想也脱离了因为“闪电战”而带来的错误教条。
纵贯整个二战,大规模集中使用坦克比较成功的例子往往是那些其中一方拥有明显压倒战术能力下才可以有效运用的作战方法。可是当双方的攻防能力都趋于完善、比较势均力敌、制空权也未必一定能够在作战中得到保障,步兵部队还往往坚强可靠的时候,更多的装甲战斗旅或师一级的往往就算很大的冲突了。同对方步炮兵的交锋,才是装甲机械化力量的常态。尤其是此时进攻的苏军以“逐次歼灭战”为根本目标,并不追求“大纵深作战”“一次性集团军群歼灭战”时候。
乘坐这些步兵战车的苏军士兵训练待遇上要比携带标准镜和三十发弹夹版SVT步枪的“水货狙击手”们逊色一个层次。但也都是按照实战化要求在训练场上接受过众多压力环境下快速应急射击训练、车辆维护训练、基本战术训练的精锐步兵。并且往往排一级单位就有两名精确射手、连则配属狙击手。侦查单位也基本上装甲化了。
在苏军大规模装甲力量投入进攻的时候,德军的装甲和航空核心并没有如预期中的那样被北线的形同所牵制,而是判明了苏军的主攻方向、在冬季的斯摩棱斯克上空,苏德双方空军则爆发了最为激烈的战斗。德国王牌战斗机联队则遇到了苏联最为精锐的主力航空师、双方的空战最终还是因为德军更好一些的航空燃料和积累、更强的防空水平更占上风。
可是当激烈的空中争夺战在战役发起后的第二天作战的以德军驱逐苏军作战航空力量、迅速增援过来的德军装甲力量也给进攻中的苏军机械化力量以不小损失而落幕的时候。三个德国步兵军在九个苏联机械化军与坦克军的多波次攻击之下又是很短时间内就遭遇到了歼灭性的打击。
如果说之前两次“斯大林突击”很大程度上是利用德军的轻敌心理或受到佯攻欺骗的话,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决战则是在德军准确判明苏军进攻方向上的一次并不算太过宏大的战略决战。只不过没有以一九四三年库尔斯克会战时那种波澜宏大持续很长的时间展开,而是像更接近抗美援朝金城战役那样以一两天内的决定性进攻来达到作战预期,更多的时间用于抵御对手的反扑和进攻。
制空能力相比动员起来的德军,制空权的缺乏让苏军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利用突破口发展胜利的可能,但也催生出一种军事史上曾经有过苗头和战例,但还没有完全成形的作战方式:此时苏联宣传部门将其称之为“触电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