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第2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吨,捷尔任斯克80号工厂4。5万吨。以及40年建成的诺沃戈洛夫科64号工厂,计划年产3。8万吨,但只初期达到2。4万吨),1942…1944年红军共得到361718吨T N T,其中国内生产273193吨,租借物资获得88525吨(占24。47%),国内生产271193吨T N T共消耗159865吨甲苯,其中进口64000吨(占40%)。
可见即便42…44年,租借物资和用租借物资原料生产的ZHA药,与同时期苏联自己生产的比也只占一小部分。由于顿巴斯煤矿的丢失,战时苏联甲苯生产受到原料匮乏的影响(靠煤化最多只够一年生产8万吨TNT)。苏联尝试了通过石化裂解芳烃制造甲苯,这一工艺只作为战时应急措施,缺乏经济性。战前苏联石化工业的甲苯产能是87600吨,石油生产甲苯的能力是44400吨,但为了节约石油有55%的的产能闲置。也就是说如果全部放开,通过石化工业,苏联能够弥补至少每年24420吨甲苯。
用这些甲苯至少可以生产41425吨T N T,足够弥补租借物资有余。战时42…43年苏联石油也很紧张,但反正租借物资的炸药、甲苯主要也是43年下半年才运抵。
如果要释放全部石油甲苯产能,需要消耗400万吨石油,基本上100吨石油生产1吨甲苯或1。7吨炸药,这对同样需要石油的苏联来说确实很不划算。
在认真做了权衡之后,至关重要的第一批租借物资的主要项目确定为:六万吨TNT及相关需求的甲苯,按照苏军三发八二迫一发一二零迫,三发迫击炮弹一发身管炮弹;身管炮弹里七六弹、一二二弹、一五二弹的结构为九比三比一计;平均每发炮弹的装药量为一点六到一点七千克;这样四千万发相当于一九四二年全年的炮弹规模也不过六万吨TNT炸药。子弹同样以一九四二年全年的需求的不到三十亿发计,平均按照全威力弹的消耗规模大概万吨无烟火药发射药,此外加上两千万发防空炮弹消耗的无烟火药也不过两千吨左右的规模。当然另一个吃无烟火药的大户是火箭弹。在张伟来看,或许在冷战后期或现代,火箭炮或短程导弹终将成为最重要的火力输出手段,但是就此时的实际来说:它浪费的无烟火药完全不如兑换成同等规模的防空炮弹和反坦克弹药了。
另外两个对租借物资比较重要的项目,在张伟看来是无线电和相关通信器材、合成橡胶等,至少对于组织有效的进攻如此。还有历史上租借物资中比较少见,也比较含金量高的,是测距光学设备,这显然对于改善火力的效率也有重大意义,与此相关的还有照明弹原料及瞄准器材等。
至于军用口粮和大量的飞机坦克等装备?张伟认为在战争第一年这并不是最为关键的物资,而且会占用大量吨位和运输空间。富裕的现代城镇主流话语权的国内小资们总有这样一种意识:吃的越好士气越高,甚至救灾的时候第一重要的都是伙食如何。但张伟却从来没有从战史上发现有这个规律。以同类国军来看,排除火力之外的人员表现,明显那些草鞋军们要比吃的很好的国军空降兵表现更好。战后很多特种部队的训练思想那就更别提,保持吃苦耐劳轻视生命等同现代小资价值观逆反的思想意识,只要不过度,对战斗力有益无害。贫穷的军队和社会拥有比富裕社会更强的战斗表现,从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到朝战越战,几乎是常见的了。当然,军用食品的价值并不是要求一定比方便面好吃,即便比方便面难吃的多,让人难以下咽,也有巨大的战术价值。至少在节约徒步后勤空间方面是如此。以一千万人次累计两轮礼拜攻势、平均每人每天消耗一千克左右军用野战食品计,数万吨左右的野战食品的价值还是有必要的。至少它可以让士兵在作战中至少多打出两轮弹药。
其他一些工时物资?此时的苏联还不是战争后期的苏联,即便前线损失不小,后备劳动力也远远没有战争后期那样紧张。
就这样,张伟累计开列了价值十五亿美元的物资,以十几万吨左右的化工原料及炼油设备、若干光学器材和瞄准器材、通信电子体系、野战视频,总共二十五万吨左右的租借物资。平均吨位的价值从历史上的每吨千美元左右提高到每吨六七千美元左右的规模。
至于美英等国能否满足这个规模的租借物资需求?张伟并不担心,按照《大国的兴衰》中的数字,太平洋战争前的美国就已经进入到了战争动员状态,军火相关产量就达到几十亿美元,军费则达到上百亿美元的规模。何况与历史战争初期的租借物资相比,十五亿美元提高的幅度也并不是很多,只是更有利于及时抵达和运输而已。租借物资在历史上的二战没有充分在卫国战争中发挥作用,很多关键物资没有在战争初期的时候抵达而是在战争后期锦上添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在张伟控制下的斯大林同美国特使商讨租借物资刚刚完毕的时候,最新的战报送了过来:不出张伟的预料:对中央集团军群发起的试探性反攻不仅遭遇了挫折,甚至可以说遭遇了严重的失利。
很显然:这几个月的时间以来并不仅仅是莫斯科方向的苏军在紧锣密鼓的备战,德军在南线发起强大攻势的时候,中央方向的德军也在紧锣密鼓的备战。比历史更为充裕的战争准备也让德军有条件在两线展开准备。
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虽然没有怎样增加,仍然保持着六十个师群一百二十万人左右力量,可是这几个月的时间内卡车数量增加到了十万辆,大比例的实现了摩托化。
(本章完)
第504章 第一次打击()
同时,中央集团军群方向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也增加到了三千五百辆、战术飞机也增加到两余架左右,囤积了至少三十万吨以上的弹药,当苏军的试探性进攻刚刚展开不久,德军的反攻就开始了。
在察觉到装备了大量中小轻便火炮的苏军试图逼近德军阵地的时候,古德里安一方面调动航空兵高密度出动作战重点威胁对手的车辆、后勤工具、还有那数量并不算太多的重炮。一面在航空兵的引导下让军队发挥机动作战能力,以“磁性战术”展开吊打。
有一种观点认为:李奇微负责的联合国军指挥水平至少在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时期并没有什么“磁性战术”的能力,否则也就不会有被对手利用“田忌赛马”的手段搞出的砥平里和横城的危局。至少要到第五次战役时候的联合国军才勉强具备了这种能力。然而对于战术指挥体系比联合国军强不少的德军在开始实现了摩托化之后,这种能力则被充分的发挥出来。
尽管接受完善步兵训练之后行军和进攻中的苏军队形更为合理,但在三千门榴弹炮和两千多架战术飞机接连三个战斗日发射的上几百万发榴炮弹和数千吨俯冲攻击子母弹药的轰击之下,进攻的苏军也遭受了二十万人左右的伤亡损失,而给德军的杀伤还不到三万人。在苏军前线机动部队的弹药遭受很大程度上的消耗之后,七个装甲师和六个装甲掷弹兵师的德军在两翼发动包抄攻击,两个集团军二十个师近二十万苏军又遭到歼灭性打击,其余各师也很快遭到击溃。
如果不是比较强大的后备力量的存在,这种局面很容易演化为历史上的那种方面军群级别的溃败,但德军也趁机在苏军脱离阵地之后的反攻中轻而易举再次兵临莫斯科,推进到了历史上的莫斯科会战都没有靠近的地区。最大射程接近七公里左右的卡尔自行火炮开始把巨大的炮弹轰击到莫斯科的外围防线上,而德军的加农炮群和攻击机群则开始对莫斯科市区展开了大规模的炮击,仅仅是暂时没有能够炮击到红场而已。当然,在濒临莫斯科市区的德军也再次遭遇到了苏军的顽强抵抗,进攻的速度也有些停滞下来。
不仅仅是斯大林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就连还没有按照日程撤离商讨租借物资问题的美国特使在听到了那清晰可闻的隆隆炮声还有战术轰炸机的呼啸声的时候也在向斯大林请示之后,在苏联内卫人员的安排下化妆成苏联平面从地面隐蔽的逃离了莫斯科。连飞机也不敢乘坐了。
那位美国特使甚至有一种预感:恐怕第一批租借物资没有到的时候,苏联就要面临全线崩溃了吧?斯大林或许只能像铁托一样在美英空投轻型作战物资的援助下去搞游击队活动?不过,那样也好。。。
就在美国特使刚刚撤离后不久,德军的进攻开始在城外遭受到初步遏制的时候。张伟终于的让斯大林迅速下达了城内的预备炮兵早就准备好的命令:“开炮!”
秘密的部署到临近郊区的上万门八十二毫米口径迫击炮利用特殊的炮管加固套筒架进行透支寿命的双倍最大发射药的超远距离开火、获得了六公里左右的最大射程。而一百二十毫米迫击炮也用这些方式进行强装药开火则可以把射程增加到八到十公里左右的距离。此外,还有大量的七十六毫米野炮、一百二十二毫米榴弹炮也投入到了轰击之中。以加强炮兵和预备队集团大概两万门左右规模的火炮和迫击炮以城市做为掩蔽自身的最大载体、配合大量假目标迷惑敌空中力量,针对距离莫斯科最近的十个德国师展开了猛烈的轰击。就在德军战术飞机不得不把所有力量都用在反炮兵并消耗掉弹药刚刚撤离之后不久。
苏军的作战飞机罕见活跃起来不顾损失的对德军装甲力量展开了进攻,改进后的伊尔2携带四部四联装七十六毫米无后坐力炮炮管十六发早已填装好的无后座力炮弹对一切可能动起来的德军车辆和装甲力量展开空中压制。
因为之前的时候很少见到苏军战斗机执行野战任务,因此此时德国战术航空力量根本没有多少可用的作战飞机。冒着必死的决心起飞执行作战任务的苏军飞行员并没有遇到想象中的空中威胁。排除非战斗损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战损失的四万六千架苏军飞机中,只有两万架苏军飞机损失于德国航空兵,而多达两万六千架左右的飞机损失于德国防空火力。在空战损失的两万架飞机中,战斗机在空战中的损失则只有七千架左右。很显然:在广阔的东线,双方有限的航空燃料又不足以让航空兵持续巡航的情况下,真正意义上的战斗机之间的空战并不多。
当然,德军野战防空力量则是一支弹药充足、装备也更为合理的力量,即便在预料之外遭到苏军飞机几千架次出动的空袭,还是发挥出了关键性的作用,在一天之内就击落了近百架执行攻击任务的苏军飞机。而德国装甲力量通过有效的机动与隐蔽,直接损毁于空袭的车辆并不算多。
可是:航空兵的大规模出动让已经对莫斯科构成半合围态势的至少十个师的德军在几个小时之内丧失了机动能力。两万门苏军火炮和迫击炮趁机发射了四百多万发火炮和迫击炮弹。尽管苏军的炮弹大多是中口径弹药,而德军的战术队形也比历史上多数时候的苏军更合理,还是有超过八万德军在猛烈的炮火中遭到杀伤。
弹药和火力是破敌的重要因素,可张伟当然明白这并不是苏军所长,早就准备好反攻的苏军趁机对莫斯科郊外最近的一个德国集团军展开了反攻。
自动火力和携行改善到战争末期水平、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