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 >

第264章

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第264章

小说: 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身方面的区别。两万架飞机即便都是中轻型飞机,一次出动也要消耗两万吨航空燃料、以现在我们的炼油能力,每年也最多不过支持五十轮这样的行动。对方虽然只有几千架飞机,可对地航空支持的弹药投送规模在全年内全未必更少。只需要更强的空勤修理人员就足够了。而东线空域是广阔的,在燃料本身并不充裕,每年最多维持百万架次百小时左右的巡航的情况下,同一时间维持在空中的飞机却并不可能更多。。。”

    斯大林本身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但身为苏联统帅以来,也一样可以完成类似金家那样从外行到职业政客并了解一定军事常识的人。对于张伟的这些说法,也很容易就能明白了,只是依然不能理解为什么上万辆坦克会不如两千辆坦克,上万架飞机在空战中不如两三千架,这可是平方律的优势啊。。。

    对此,张伟为了节省时间也只能打个比方:“你少儿的时候,应该打过架吧?有没有同比自己实力明显弱不少、但数量占有优势的人打过架。或者,观察过这样的交手?”

    听到这样的问题,回忆了片刻的斯大林似乎也悟出了一些道理。张伟接着补充道:“双方的实力差距不大,一个人去单挑五个人的结果当然是会被爆揍一顿,可是如果双方的素质差距很大,而且交战场地也很宽阔,一个人打不了五个人,但可以抗衡两个压倒一个,就像。。。同层次男人对女人那种差距,就可以通过游斗来逐一击破了。坦克和飞机当然不能像人一样无顾虑的机动,但其中的其他一些问题,却也是区别所在。。。”

    张伟最终还是决定进行一次小小的作弊,把神念镜头拉到了苏德边界的一处战场上:明斯克外围的一场战术作战的。

    影像中,几名德军军官躲避在距离前线很远距离上,在无线电中喊叫着催促着士兵们的前进。接连多轮炮火袭击并没有压垮苏军的作战意志,在苏军机枪和迫击炮的压制下,每一名德军官兵都感觉到自己一方是在被一边倒的屠杀。这也是步兵视角的天然局限:似乎对手一切武器打出来造成的伤害,自己都能切切实实的感觉到。而自己却不能看见自身炮火给对手带来的具体杀伤是多少。甚至那些在机步枪弹幕下的晃动的敌军人影,也没有人能够确定哪些在火力下消失的人影是被击中还是躲下去了。但能看见的,是对方所有火器的还击,为什么在抗战时期的日军视角来说,损失比优势本身却并不能决定意义的鼓舞人们的士气。

    (本章完)

第492章 优劣(二)() 
呼啸着的斯图卡轰炸机再一次排着队伍接连不断的从天空中飞来,将一轮又一轮的炸弹以炮击四倍以上的精度、两倍以上的效率投掷在苏军炮兵阵地上。三十七毫米的防空高炮的移动显然要比步枪困难了许多,如果不是应付直接向自己攻击而来的俯冲轰炸机,而是去掩护不远处的地炮。往往在几十秒的时间也只能打出百余发炮弹罢了。同的装甲或航空力量相比,苏联防空高炮手的素养并不逊色于德军多少,可是整个战争双方的国力差别带来的防空炮弹产量,即便不算那些针对战略轰炸的大中口径高炮,仅仅计算野战防空炮弹,也有十倍以上的差异。这导致尽管苏联防空高炮手们倾尽了最大的努力,带来的结果也往往是提前消耗完炮弹。

    而在这之后,仅仅几十架德军攻击机在数倍于间瞄炮兵的攻击效率中就能充分发挥出一个榴弹炮团都未必能发挥出来的效果,虽然并没有找到并摧毁所有的苏军地炮阵地,却对那些囤积弹药的后勤车辆和炮兵的有效开火带来了巨大的威慑。

    在航空巡逻间隙可以充分发挥实力的苏军炮兵,却往往无法有效协同步兵作战并对对手展开攻击。

    此时的苏军,几乎平均伤亡损失十人左右才会获得六七十发左右八十二毫米口径及以上中口径炮弹的火力支持,就是相比戡乱战争统计表中不算被俘死伤不过一百几十万就能消耗掉上千万发各种炮弹的解放战争国珉当军二流部队都没有多少火力优势可言,甚至不如淞沪会战时期的日军。

    而德军的火力支持即便不包括起到巨大作用的航空力量,也达到了平均每伤亡十人就会获得一百五十发以上一百零五毫米以上口径炮弹的水平。尽管这离美英军队的标准还有很大距离,但也达到了苏军火力水平至少四倍甚至更多的程度。

    当然,在苏军步兵训练周期还没有与德国拉开一九四二或一九四三年那样大的差距的时候。社会主义国家相比民族主义社会更强的软实力,带来的巨大优势还是没有让德军的进攻如波兰战役时那样顺畅。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野战单位都配备了足够的坦克和自行火炮、虽然双方的火力差距四倍以上,可即便没有多少防御下的苏军与德军在被俘之外的损失比上也不过是一比二左右的损失比。而防御中的苏军往往能在弹药消耗完毕之前维持和德军至少一比一左右的损失比。

    当一个国家在国际上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可能像某些右翼保守主义者们所想的那样团结一致空前对外了。当一个国家可以觉得清洗其他民族不算错误、不宣而战也理所应当的时候。那些早就在学校毕业很多年、甚至在学生时代也感觉不到有多少值得尊重之人的容克军官们在整个军队组织体系无法和集权制度下的苏维埃制度相提并论的时候,就算在战场上拥有种种优势,也往往面对稍微像样一点儿的防御就无法通过不惜代价的消耗战来取得突破性的战国。既然军官们都是只会在无线电里下达命令的货色,士兵们在自己没有被俘危险的时候为什么要去冒那不必要的危险呢?从德国到日本,在二战时代都有很都顽强或出色防御战,可这些顽强或出色的防御战却往往是在绝境下才会爆发出的战例。而进攻作战中,那些卫国战争反攻时期的苏军,甚至党连军队指挥权都不能完全确保控制时代的朝战初期朝鲜军都能够有效打出来的高强度进攻作战,在德军那里却似乎是极为罕见的了。淞沪抗战时期都有冲锋号吹响时候只有日军指挥官独自冲出战壕而士兵没有跟进的例子,而面对这些有一定抵抗实力的对手时,没有获得足够支持的德军往往也只能是一筹莫展。

    当然,其他国家难以效仿的军官团传统之下,德军各部队与兵种之间的相互支持即便相比二战末期的美英等国军队也要顺畅的多。一个师的作战部队在进攻中往往仅仅只需要一个电报就能轻易跨兵种甚至跨军种的从其他部队那里获得恰当的支持的。

    并没有花费太长时间,一支没有改进过的旧四号坦克和旧三号坦克为核心,故障率比较低而机动性能更好的中轻型装甲力量从临近战区调动了过来。展开战斗队形的装甲部队不仅有着完善的通信联络的,还懂得以间距达到百米左右的倾斜队形向苏军阵地展开了角度非常恰当的斜向攻击。

    还有一些穿甲弹没有如历史上的六月份那样被调动到后方的苏联四十五毫米反坦克部队在这个时候终于打开了伪装网,向德军增援过来的中轻型坦克展开了攻击。

    但对于这样的威胁,曾经在波兰和法国经历过不少作战的德军装甲力量并不陌生。兵棋传统和对抗性思维普及到中层军官的情况下,士兵们也容易明白如何应付这种反坦克威胁。

    即便在炮兵和空中力量有限,不能既时的对战线每一处战场展开支持的情况下,装甲火力也往往能够保持射击距离,主要压制的自己进攻方向上的对手,而自己遭到的反装甲炮弹来袭方向,往往直接面对的是坦克或车体的棱角而不是直角,这样一来。原本在四五百米距离上完全可以构成威胁的反坦克火炮往往要在步兵火力的有效压制范围内才能构成威胁了。那些七十五毫米左右的短管炮在对付对手装甲车辆的情况下或许显得不足,但因为弹道更为弯曲,在压制各种反坦克炮火方面却能够显得更为纯熟。德军中口径迫击炮并乃至小口口径迫击炮兵往往也在装甲力量的压制和掩护下逼近到机步枪有效射程的边缘利用各种炮弹弹坑展开火力协助装甲力量的突破。

    (本章完)

第493章 优劣(三)() 
以往面对法国或波兰等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士兵的时候,当战局进行到这一步时往往就能迅速摧垮对手。当工业社会和二十年代无线广播时代以来信息传媒的发达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生活并不如过去那样痛苦、上层也并不如少时所想那样可敬的时候,社会的凝聚力也大为滑坡了。

    当“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的庇护所”“爱国贼”等词汇开始出现在一战之后的欧洲的时候,纳粹军队在无需付出多少代价的情况下就能征服法国乃至其他欧洲国家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可是在社会主义新社会已经在斯大林的手中巩固的建立起来多年,并渡过更为艰难困苦的苏联,却并不存在什么“爱国贼”“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庇护所”的说法。革命年代的逆向民族主义宣传带来苏军软实力严重不足,仅仅靠极少数比例“保尔”来支持,整体意志却不足的年代已经过去。有的是新的社会主义时代“甜的发腻”的底气十足正能量宣传。

    或许多年前刚刚经历过不少饥荒的集体农庄农民会对这种宣传嗤之以鼻。在人才资源远不如新中国多的情况下还要搞比人民公社数量更多也更分散的“集体农庄”本来就不会取得比封建时代的乡村自治好到哪里的效果。

    可是在那些苏联中西部大中城市的新一代,“我们自幼心爱的一切”却是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的。在古拉格还没有被赫鲁晓夫时代的政治正确所终结的年代,苏联的劳动生产率在三十年代几乎维持在与西方发达国家同一水准的层次。斯达汉诺夫运动之后,仅仅只用三分之一70年代中国的非农工业劳动力就能维持差不多规模的劳动产出。根本不存在冷战后期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里的常见的种种怠工现象。

    几乎与此同时的是,斯大林在对农民执行高积累政策的同时对工人乃至市民阶级却从来没有亏待,真的像一个封建时代的模范父亲一样用严厉的高压确保公有制的劳动效率,而在另一面,却能够让工人阶级的收入和生活也随着五年计划的生产力发展正比增长。整个苏联社会主义时代从来不存在“工资多年不动”或“工资相比物价多年不动”的事,几乎让市民阶层的收入和快速的经济发展正比增长。正如这种苏式社会主义机制在五十年代的中国带来的软实力一样,此时的苏联红军也再也不是建国初期时的那支连波兰人或捷克人都无法相提并论的苏联红军了。

    几乎多数被动战局下的战斗,苏军都会战斗到伤亡损失至少过半、弹药在很大程度上消耗大部分。这对于抗战时期农业时代意志被生活磨练的十分坚韧,还有庞大人口基数带来的自然选兵的中国军队来说算不上什么特别的优秀。几乎多数国珉当军队都能在外战中做到这点儿,可是在工业时代的欧洲来说,那就是德军不曾在过去遇到过的现象了。

    当然,局部战场的抵抗改变不了从战争准备到技术兵种建设上的巨大问题。面对实力相比历史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