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柄石斧真的出现在自己的手中,可是这石斧怎么感觉都有些奇怪,当张伟用这石斧试着砍了砍幻想出来的大树的时候,没有四五下石头与木柄就脱离了。原来:这石斧仅仅只是镶嵌在被挖了窟窿的木头中的,不仅太薄,而且十分的不牢固。甚至可以说:这根本就是以件没有价值的石器。
张伟的心中左思右想,忽然间,又一柄石斧出现在了自己的手中,不过不仅仅是镶嵌在木柄内,还用藤条五花大绑看似固定起来。然而仅仅用了几下张伟就清楚:这仍然是一件用不了多久就会散架的东西。张伟不相信实用化的石斧是这样制成的。
在寻思了很久之后,张伟又开始认真思考起来。就用出现在自己手中一根看似磨好的石条在另一个石块上摩擦,可是几乎磨了估摸一个时辰的时间也只有一个浅浅的凹痕。估算起来:没有几个月的时间,就连磨出一个像样的小孔都很难。
如果不是了解一些事情,很可能张伟就会认为直接靠长条的石头来“磨制”就是所谓的新石器了。
张伟知道:一个熟练的工匠,几个月的时间在封建时代都可以制出铠甲了。就是土发制造的鸟枪,在铁上面钻孔,一个月也能钻的出来了。难不成所谓的新石器的成本真的这样高昂?不对,肯定不对。
(本章完)
第40章 神武一族()
此时的张伟,还并不能确信梦中的那些试验和想法是不是真实的。有心再次呼叫段云岚或是那位大神,却总感觉有些不妥:如果让自己得到专业的技术指导,说不定又会有什么代价。
因此从那梦中试验的第二天开始,张伟就琢磨如何才能制造出真正堪用的石木复合工具。
“去把取火用的火弓拿来,在找一件比较尖锐的石器。哦,你叫张草也过来帮下忙”在一块儿还算有些比较平的石头上,张伟对小鱼儿说道。
“在石头上取火么?要不要准备干树枝?”张草见到张伟有些郑重的样子,已经怀疑这并不是为了取火。因为此时的山洞内,火种并不缺乏。
张伟也并没有讳言:“火种我们已经有了。我的想法是在石头上打孔,这样就可以更牢固的把它和木棒接在一起制成新的工具。同以前发明和改造陶器一样,神并不能赐予完全的指引,甚至不能告诉我们真正的方法,以防止我们养成依赖于神灵的习惯而缺乏思考和钻研问题的能力。”
第一次张伟想到的石器正经打孔办法,差不多就和火弓钻木取火差不多。至于最简单的直接用石条去钻,或者想当然的顾名思义的直接去“磨”来加工石器,仅仅试了一天就知道肯定不可行了,和梦中一样,这种方法打磨一天往往也仅仅是一个小坑。
“火弓磨石”就像火弓取火一样不可能一个人完成。张草用双手用力固定着下面的石头,小鱼儿用双手钻了空的木板固定住石条并用双手尽力的稳定住,而张伟用火弓的弓弦绞住石条不断的拉动带动着石条飞速的转动。
大概不过几分钟的时间,即便不是用手摸,张草也能感觉到底部的石头因为连续而猛烈的摩擦而带来的热流,而在这样接连不断的钻了一个时辰左右的时间的时候,小鱼儿双手累的再也坚持不住,甚至那用于固定石条的木板都在接连不断的摩擦之下被烫的发黑起来。
用这种方法,虽然大概两个小时就在底部的石头上钻了一个大概一厘米深度的坑,但张伟还是感觉到这种石器打孔的方法很可能是错误的:效率虽然高了很多,可却要占用三个人弓,这样一来还是显得有些钻孔效率不足。更不用说若不是自己有未来带来的刀具器械,在这个时代的技术条件下光是带孔木板的制作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就这样,石器如果有效率的打孔乃至更有效率的研磨,就像一座大山一样挡在了哪怕思维方式不算差,也有很多见识的张伟的面前。最终解决的办法,也只能是像绳木石锤那样退而求其次了。毕竟陶泥的加工比起石头的加工来说容易了许多。
经过这两年多以来的不断实践,虽然张伟仍然烧不出那种青色的陶器和更像石头的瓦片,但也可以用木炭和很简陋的自制风箱烧制出硬度还不算太差的红陶。
石器打孔的难题在整个族内也成为了众所周知的一件事情,张伟也乐于集合更多人的智慧来思考这件事情。在此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张伟依然没有放弃过新石器关键技术的猜想和钻研,试探过用竹管固定石条配合火弓来钻孔的方法,并且通过时不时在竹管中加水的方法来控制温度。
可是控制摩擦温度容易,控制石条的摩擦给竹管带来的问题就不容易了,特别是这种火弓拉磨的办法很容易导致竹管内和石条受力不均匀的情况下。
最终,还是霞想出了在张伟看来根本不是办法的办法,私下里对张伟说道:“印象中幼年的时候,我和族人曾经在南方的一处溶洞内住过。我见过一些很规则的石坑,听长辈讲,那是由那如同笋一般的石头水经过很长时间的腐蚀与滴灌形成的。不知道如果用竹管内装满动物的胃液和沙石,再用火弓去让竹管内的水旋转起来会怎样?”
霞在张伟的启事下想到的办法实际上距离正确的办法仅仅只有一步之遥,但在张伟最初看起来的时候却并不是一个好办法。水毕竟是水,又不是现代工业那种水刀,怎么会有高效石器加工能力呢?
不仅仅是新石器的真正技术还是没有摸到关键,在这一年的秋季来临的时候,南河部找来的那些“农作物”在张伟等人的试种下结果也并不理想。虽然种植的面积仅仅是试验性的分把地,还是多人负责,但果实开始成熟后的最终收获却让张伟有些失望。
虽然那细长而小的颗粒同现代米粒的区别很大,但是收获的米粒十个人用手一天之内都可以数的过来,大概是二十多万粒,两公斤左右的成米。如果按二比三的比例虚算粮食产量,再按照面积乘以十倍,那不过是三十公斤的亩产。同明清时期苏州一带江南水乡印象中的古代高产田的差距能有十倍之多,就是相比一般旧中国稻田也有数倍的差别。
“难道这时代的野生稻和以后的稻子真的有这么大的差别?”张伟还是感觉到有些问题,想起这一年时间内所花费的功夫与人力,原始农业的效率如果有这么低,根本就不可能成为改变社会形态的重要支柱。
当向着新石器时代的技术探索的时候,张伟越发的感觉到哪怕是原始农业和原始新石器,也绝对不会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否则不可能让整个原始社会在数以万年计的时间内也摸不到头脑了。
唯一让张伟感觉到欣慰的是在来到长母部落的这一年,张藤的三个孩子已经到了能够用新的汉语普通话与人交流的年纪了,这是张伟在这个时代第一批真正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没有受过这个时代的人太大旧影响的幼儿,虽然他们并不是自己的亲生子女。
张伟给他们所起的名字不在像草、藤、鱼这样简单,而是升级到了封建时代普通老百姓的起名水准:两个男孩儿按照性格大的叫做张勇、张智,女的叫做张云娘。可是对于族里的其他孩子,要不要也赐姓张?在这个没有完全姓名体系的年代,如果真的形成天下同出一姓的后果是什么?会不会按照名来形成新的贵贱体系?而且,这样一来也显现不出先来后到的差别,难以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了。
张伟最终决定长母部落里的其他孩子不赐姓,只起名。这种情况实际上在先秦也并非罕见,很多黎民庶民都是如此。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利用周围人租用渔网带来的收入补充,不少的孩子们还有张伟及身边的人都可以真正意义上的脱产维持训练,偶尔有时间思考下工具和技术的改良,听到神所在的“大千世界”中的故事。一个以新式语言、新的思考方式为核心的群体诞生出来。
霞最终去世之后,整个部落也改了名字,不再像过去那样原始了,而是以神为名改名为“神武族”暗示着这个族群的理想与使命。
(本章完)
第41章 十年磨一剑()
又是一年冬去春来。
临近大海不远的河岸边,临近四十亩刚刚完成播种的稻田附近有一处面积并不比这四十亩稻田小多少的平整土地。
在操场的四周则是打渔回来的人们所晾晒的数以十计的渔网。而那“操场”的中央则是一处新建起来的木为支柱土为墙的半地穴式建筑。
毫无疑问,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代,不论是开垦出这么多被浅浅的一层水覆盖的稻田还是那平整如同操场一般的土地,还有比张伟当年那如同散兵坑一般的“土坑式建筑”强了不知道多少倍的通古斯式或炎黄时代的半地穴土木茅屋都是需要远不止一户人积年累月的摸索与劳作才能达到的场景。
不过在白天不少人都在外出打渔或清理着田间的杂草的时候,一名少年正带领着着三十多个十来岁的孩子在田间认真的挥动着右手间的石索,按照口令一排排整齐的将石索上的陶弹猛然间投掷出去,砸向五十米外大概只有半个脑袋大小的木桩半头靶大小的目标。
这样的距离,这样小的目标,不要说是这些孩子们。就是张伟用练了十多年之久的投石索也根本没有把握命中。用这几年来越来越熟悉的弓箭也往往不能保证哪怕三成的命中率。
三十多个人一起扔,往往几分钟内的一二十轮投射才会有一两个孩子、偶尔三个孩子能够用陶弹投中远处的目标。
为首的少年当然也有自己的任务和要求,那就是投中百米外类似不到半个脑袋大小的如人一般高的木桩顶端。这看起来是个更为不尽人情的要求,因为没有人能在这个距离上对这么小的目标保证命中率。可这位少年却对此并不担心因为打不中目标而吃不上饭。
经过数年的投石索训练,就算是这么苛刻的要求,运气最差的时候只要花上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出二百枚陶弹也绝对能保证有一枚陶弹命中了。通常不到十分钟内投射出去的几十枚陶弹就有很大的概率保证能够命中木桩的顶端涂着泥巴的部位。
这样,少年感觉自己已经不像几年前那样为投不中目标而吃饭都成问题了。
不过更令人畏惧的训练还在后面,除了上午的投准投远训练,下午还有格斗课程和中近距离散兵投石索训练。虽然用的是包着沙土的皮囊进行分组练习。可那装着沙土的沙包以比手投高的多的动能砸在人身上的时候,也让几乎所有的人都感觉到心有余悸。
远处小山丘上的张伟仔细的观察者小操场上孩子们的训练,感觉张勇的水平和实力已经不适合再与其它的孩子们在一起了。毕竟张勇是早上五年的孩子,比张天、张海他们的资质表现也要好的多。
至少在几年前张勇也像这些孩子们一般大小的时候,明显比这些孩子中的大多数人勤奋很多,而且也从来没有因为打不中目标从而没有饭吃而流泪过。更没有抱怨过为什么和自己同岁的张智就可以每天有稳定的饭食,可以不跟着其他男孩儿们一起训练,反而与那些女人们一起读书,或者做一些看起来极为有趣或轻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