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 >

第205章

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第205章

小说: 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公斤身管在发射的时候足可以承受上万焦耳能量的套筒无后座力炮也终于被制造了出来。这个水准的火器距离毛时代晚年的七五式无后坐力炮的身管材料水平显然还有不小的差距,更别提相比古斯塔夫之类了,也就一个民国时代迫击炮钢的水平基础上透支身管寿命下的结果,但即便如此,还是相比之前有了本质性的提高。

    因为还算有效的体系性奖励分配体系,当新火器的测试达标成功的时候从上到下的所有人都感觉到了欣慰。那不仅仅意味着住房方面的奖励,还意味着婚配方面可以获得更好的“组织安排”。

    在新火器测试的时候,张伟也亲自来到了测试的靶场上。从前世的认知道今生的积累,对这方面都有了不少了解的张伟当然也不只是看个热闹,而是亲自检验纸面上的东西在实际是否能够达标,此时的张伟当然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有过不少经验的情况下,仅仅凭借视觉感觉就能够对黑火药炮兵武器类的初速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本章完)

第379章 新钢火器() 
新制出来的钢化黑火药火器的重量在经过推演和研究之下还是定在了三千克和三十千克左右两种标准。一是经过论证,如果一次性的发射太多的子弹药很可能分布效果并不是太好。在有效射程的边界范围内很可能出现同一个目标多次中弹的情况。如果散弹的规格不超过的百个左右的标准,那么在有效射程上的散布就会被控制在合理的水平线上。至于那些三十千克身管左右的套筒无后座力武器,当然是依据一个身体条件比较好的士兵可以携带与运用的上限为基础的。同样也是利用扁担或马匹能够对包括武器和弹药在内的整个系统进行运输的一个上限。发射的弹药当然主要也不是散弹、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炮弹了。

    从结构强度足够高身管内发射出来的火器,声音也似乎开始有些不同于以往,不再是过去那种沉闷的声音,而是更为清脆的声音。

    在测试发射的时候,身管两端喷吐出来的烟雾似乎也如同轻炮一般的感觉,而不太像是某些轻武器了。

    张伟首先选择测试观看的当然是新试制出来的五十七毫米口径无后坐力炮。比起建国初期朝战时期广泛装备的五二式无后坐力炮,这种炮的发射原理利用火门套筒的方式大大简化,并提高了身管重量。初速也从每秒三百米左右提高到了接近黑火药极限的每秒五百米左右。发射炮弹的重量也大致是二点五千克左右。相当于一门随时可以抗在肩膀上发射的甲午战争时代的克虏伯五十七毫米火炮。

    对军事有一些研究的张伟当然明白火器的初速并不是越高越好,对于那些掩蔽在复杂地形掩蔽物内或者工事之内的对手,有一定弹道弯曲度、初速不那么高的火器反而更容易杀伤一些。这就是为什么二战时代早期的德军在反坦克任务不那么重的情况下倾向于短管榴弹炮而二战末期美军坦克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仍然装备一些反坦克能力看似不是特别强的七五毫米主炮坦克的原因。

    可是这种现代环境下才有的战场需求来说对于此事的夏地却并不是问题,因为在拥有技术明显优势的情况下,没有现代火器的对手如果采用蹲坑的办法来防护,那就完全可以逼近到二百米左右的距离内用更适合对付这一类目标的掷弹筒或轻型臼炮一类的火器来对付这类了。在这个时代的对手来说因为对立姿射击的依赖,野战中的工事体系也往往是车阵或者胸墙一类。更别说进行真正攻城目标时候打击那些坚固堡垒建筑和城垛的需求,因此攻坚破坏能力也就成为了新型支持火器的唯一需求。五十七毫米左右的口径还有两千克半左右的弹重也在承受足够膛压的情况下为榴散弹的有效运用提供了空间。类似甲午战争年代那种黑火药爆炸战斗部的另一个效果还是大大简化了碰炸引信方面的设计难度。这也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不少炮兵火器的通病:因为不能够量产足够合格的榴弹引信,榴散弹还是在很多情况下大行其道的。

    至少六门左右的新型支持火炮在大概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就展开了二十轮左右的开火,打出了一百二十发左右的炮弹。不比明末红夷大炮逊色多少的能量集中在五六十毫米左右的弹径内再加上不是那么敏感的甲午年代日军式的惯性引信让炮弹在攻击到土石目标的时候往往能在土石内部爆炸从而形成比明末时代的“红夷大炮”更大的破坏力,往往平均每炮都能让整吨的土石从模拟城墙靶目标的城垒上崩落下来。

    连续一百几十炮的轰击当然并没有能够轻易的轰开对于民国内战年代的军队依旧是不小障碍的城头。按照那个时代的不少内部材料,轰开很普通的县城城墙往往都要消耗至少数百发野炮炮弹,这也是为什么不少城市都是大决战前后或者一九四九年左右才有条件收复的原因。

    对于此时的新军主力部队来说,实战也证明完全没有必要在攻城的时候将整个城头都炸开。不过这个规模的炮击也让整整百步范围内的城头上的城垛都几乎被炸掉了,成了没有多少掩蔽的“堤坝”而掉落下来的土石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登城的高度需求。

    当然这些都不是张伟最为关注的,张伟最为关注的是在这样限制时间进行速射的情况下进行了一二百发左右的开火,竟然还是没有发生炸膛一类的事故,这就在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了兵器的可靠性。

    随后,五十七毫米新式套筒无后座力钢炮还进行了发射榴散弹的测试。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那个年代,能够拥有足够射程的同时在远距离形成面积杀伤的榴散弹当然也大行其道。这种弹药的实际效果后来被证明并不理想,因此这种新型弹药也被箭散弹方式的榴散弹所取代。

    这样一来,在引信要求并不是很严格的情况下也能在一千二百米到一点五公里左右的远距离上,形成有效的箭雨。每发炮弹内装有二百支左右五克重量左右的箭散弹的情况下,一门炮在几分钟的时间内就几乎能将四五千支左右的箭散弹投射在区域的范围内。火力上开始明显超过了寻常步兵小组的效果。几百焦耳的音速箭头在命中目标的时候足以威胁此时下地利用同身管材料水平制造出来的顶级板甲了。当命中没有防护的软目标的时候,高速箭头在巨大压力下的弯曲让往往几枚命中目标的箭头就能大概率的致死一只做为测试目标的羊。

    在这之后,做为寻常步兵火器补充的便携套筒式无后坐力炮也进行了火力测试。结果表面上虽然还很理想,有效把覆盖范围提高到了二百米左右的范围内,不过在张伟看来,同之前的单兵重无后坐力炮体系相比,火力功能显然重复了。此时的夏地武装在提高战斗力方面需要的显然是一种比黑火药版本九子毛瑟更强的精度武器。

    (本章完)

第380章 转轮步枪() 
关于未来之战的传说还有曾经遇到过的一些事情让夏地的很多人对于张伟所论述的百年后强大对手入侵一事依旧深信不疑,因此军工需求做为牵引动力也就成为了升级技术的最好动力。

    在枪械研究方面投入的力量并不比冶金与化工逊色太多,在上百名天才和千余名五六年的时间里逐步成长起来的技术工人的帮助下,从最初只能制造一些结构十分简单的钢制套筒无后座力黑火药武器,再进步到弹管步枪,后来根据一些十分简单而缺乏工艺资料的图纸,黑火药机枪甚至半自动步枪也被试制了出来。

    世事积累还不算太深的少年们在态度上也是诚实的。没有因为好大喜功的原因就吹捧这些指标上看似很好的火器。

    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无烟火药仅仅只有黑火药的情况下,不论是机枪还是半自动原理的步枪都存在残渣带来的不可靠问题。对威力和穿透力的高指标要求还有过去并不算是很好的金属材料都让这些问题到了看似不可克服的情况。

    当然此时夏地一个问题是:了解兵工生产的人未必懂战争,未必同军事学术领域的人有一个很好的沟通。不过少年们还是实事求是的将一些测试数据报了上去,并进行实地公证测试。

    同其他很多行当知识领域女性挑大梁的情况不同,在兵工领域真是缺乏女性在这方面的天赋,前来向张伟做报告的是一个年龄不过十六七岁的少年。几乎从十岁开始就钻研于武器了。原因当然也很简单:世上几乎鲜有女性真正把军事当成自己的一个爱好,而不是谋求一种前途出路式的职业。没有先天的热爱,也就不能在某些方面出类拔萃,或者即便勉强从事类似的工作实绩的成果也往往很平庸。

    “黑火药机枪和黑火药半自动的平均故障率似乎三分之二集中在二百发到四百发的区间内,其中百分之一以下在百发以内。在使用新钢材之后,似乎情况比以前好了很多,我不知道这样的卡壳率是否到了可以堪用的程度。。。”一名少年在报告的时候对张伟说道。

    此时的张伟对很多问题在经过了自己的思路整理后也变得清晰起来,因此就询问道:“卡壳以外的炸膛率、难以在一分钟以内的修复率是多少?有过纪录没有?”

    “一分钟内的不可修复和清洗的故障几乎同卡壳率相当,炸膛率则大致在一千五百发到五千发之间不等,平均三千七百发。。。”

    听到这样的回答,张伟也明白疑问究竟在什么地方了。为什么黑火药机枪在李鸿章那里看起来不可靠的,可有些欧洲军队就能够勉强在殖民战争中接受?如果是在一个一边倒的作战环境下,就像夏地新军以前那些交战一样。面对那些骑马或徒步的集群目标几乎发发到肉,就是面对防御中的对手也可以让少数精确射手获得很高的命中率。然后那个时代列强之间的战争因为很多旧有的习惯,仍然维持着一两百发子弹杀伤一人的高效率,训练方面还无需花费过多子弹和身管寿命用于夯实。在这种情况,很多看起来的可靠性问题也就在勉强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了。可是张伟却知道:以后自己要面对的对手很可能是在同一个层次上甚至压制能力更强的对手。而在几十年之后,夏地的武装力量是否还会像刚刚脱离蒙昧时代没有多远的现在一样朝气蓬勃?如果按照一些战史资料,以后的冲突中平均每伤亡一人往往对应发射五百到一千发左右子弹,那么哪怕几千分之一的炸膛率也会让故障达到一个不可接受的程度

    如果考虑到这些问题,那么这些黑火药自动火器的可靠性显然是存在问题的。张伟在后世甚至见过用现代枪械发射黑火药子弹的事情,但毫无疑问的往往也只能采用栓动发射的方式。

    看到报告中的其他一些材料,张伟多少也感觉到一丝欣慰:看来很多人对武器方面的理解能力上并不比自己逊色太多:“这是你们提供的转轮步枪大致方案”

    “已经有成品了,而且为了保证量产型和可靠性最新一批次一共试制出各十二支左右。以前的那些火器似乎是因为开火后的膨胀问题怎么也难以有效解决漏气的问题。在使用了新号钢材之后这个问题似乎也缓解了很多。。。”

    经历了最为困难的自动枪械和半自动枪械的试制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