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是大明星-第7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历帝既然决心要除掉太子,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遮遮掩掩?
真就没有任何借口和机会?
相比之下,宋铮倒更欣赏杀伐果断的李世民,气势汹汹地带兵发动玄武门兵变,直接杀了他兄弟,再逼他老爸让位。
手上有兵又谋朝篡位的帝王似乎不必这么羞羞答答,反倒是使用更直接而严厉的手段令太子险象环生更刺激、更吸引人一点。
而太子似乎并不追究在竹城中血腥追杀他的羽林卫是受何人指使,反而不被历帝知道地意出入宫中的任何地方,苦苦探究他父亲的死因,完全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危险。直至在历帝面前与羽林卫表演剑术而险象环生,把生死之战当成了演戏。
婉后在太子临危时冒着可能触犯历帝的危险救了太子,并“一语中的”后,历帝仅是草草杀掉持真剑的羽林卫后散场。
整个情节简单得莫名其妙,大片没有大片应有的气势和**迭起、扣人心弦的剧情,编剧似乎完全陷入了自己的呓语中。
还有就是,进宫面见皇上时可以带刀的吗?
当幽州节度使裴洪讽刺阴太长时,阴损即刻准备拔刀相向,这t也太假了吧?
早的不说,秦朝的时候就有严格的制度,任何带兵器上殿者,无论理由多么充分,都是杀头的死罪。
所以荆柯可以放心大胆的追着嬴政满地跑,差点儿就得手了,而下面的卫士却无人敢上来救驾。
是不是很多年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改革开放了?可以意在皇上面前拎把刀子,杀掉一名朝廷的重臣了?
既然如此,那么如果阴损或是别的什么人想杀掉皇上的话,走前几步不就可以解决了吗?
另外,青女为什么可以穿越羽林卫和御林军的重重关卡,带领一帮蒙着面具、未经任何盘查的人进宫,打断宫中筵席,强烈要求表演歌舞节目?
她老爸也做不到这点吧?
而她带来的这些人中,居然还居然夹带着一个她自己都不知道的带着利器的太子。
最让人不解的就是,历帝为何要自己服毒?
他没有任何危险,倒是太子被众多羽林卫挡住而面临绝境,此时背叛他的女人正在大声喝叫太长卿动手,太长卿不敢动手并厉声责骂她,此时的历帝已经完全立于不败之地,照着正常逻辑推演下去,邪恶的势力该大结局了。
历帝能毒杀自己的亲哥哥,难道却在侄子面前唤醒了良心?
然后喝下背叛自己的女人给自己倒下的毒酒,这一结果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还有逻辑吗?
还有道理吗?
这些硬伤,宋铮记得他之前都和冯晓刚说过了,而且,当时冯晓刚也表示列接受,但是等到成片出来之后,尼玛,全都回归原位了。
对此,宋铮也只能表示无奈,并且十分理解,虽然集思广益在字面上永远要强于独断专行,但是导演这个行业,本来就是容不得别人指手画脚的。
宋铮也是一样,别人说的再好都没有个卵用,他的想法永远都是最ok的。
所以,对于冯晓刚的不接受,以及固执己见,宋铮也真的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总之,整部电影就和这些存在的硬伤一样,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伦不类,冯晓刚是内地电影的传奇人物,他开创了内地的贺岁片时代,成就着与张仪谋完全不同的电影风采。
从《不见不散》到《大腕》,从《一声叹息》到《手机》,冯式电影风格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国电影史上,而冯式幽默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写实化,市井化,粗而不俗。
可如今的《夜宴》,以往的风格被完全颠覆了,理想主义更加浓郁,不但故事的背景远离了现实,故事的本身也远离了大众。
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国内的大导都集体吃了壮阳药一样,憋着劲儿的想要玩儿深沉,突显自己的逼格。
结果就是,整个片子有种强烈的急功近利的倾向,比如开篇动画模仿《蝎子王》;在外景突出马匹奔跑的飞扬尘土的慢镜头,九个黑袍骑士,从宫殿口向外狂拉的电脑特技,都是抄自《指环王》。
国际章和的妆容,来自星战和日本片,这个角色也与《乱》中大公子夫人及其相似,可惜表演的太浅。
中间那个真相展示的表演,抄是中世纪的舞台剧,结尾,国际章正对镜头独白,抄的是希区柯克惯用的银幕内外直接对话。
仿佛是在展示中国人模仿的能力有多强,台词混乱不堪,一会用莎氏的语言,一会又用现在流行的语句,一会又诹文言文,唯一有点新意的是那个人不人鬼不鬼的僵尸舞,跳了两次,第二次看甚是无聊。
看电影的时候,宋铮甚至不停的想起黑泽明的《乱》,一部经典之作,同样是改编自莎翁剧本,同样是大制作,但是差别不是一点点。
《乱》展示的是一个战争狂人年老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受到战乱的报复,电影,情节,故事都是对人的思考和解读,是对莎翁剧本的发展和深入,而《夜宴》只不过学了个花瓶。
不过说起来,现在这一版的《夜宴》总的来说,还是比宋铮期待的要好,至少还是能让人耐着性子看完的。
只可惜,对于一个冯晓刚这样以故事见长的导演,《夜宴》这个作业交的似乎有点儿过于自大,在很大程度上刻意的败给了自己。
在这样一部耗资两千万美国大刀的影片当中,冯晓刚似乎是受宠若惊腿转筋,为转型而抛弃了自己最擅长的东西,实在令人大失所望。
虽然,比起老谋子那部生拉强扭的《十面埋伏》那不知所云的荒诞故事来说,《夜宴》从背景到人物都清晰而靠谱,但是,一个不伦不类的“哈姆雷特”还不足以拯救这单薄浅显的中国宫廷故事,更何况莎翁距离五代十国实在万里之遥。
冯晓刚毕竟没有担当过这样一部大戏的领导者,对整个状况的控制,显得稚嫩有余,亮点有限。
若在从前对小故事的讲述上,冯晓刚表现出来的灵光四射的鬼机灵,可以在片中增加无数点睛之笔。
而像《夜宴》这样一个大故事,除了宏大的场景和特效堆叠的众多合成人物之外,生生被冯晓刚讲成了一个家庭里几个相关成员的明争暗斗。
整个故事不过是a杀了b,还想杀c,但是d不同意,把a给杀了,c最终死掉,并由e和f陪葬。
说白了,尽管格局很大,但归根结底还是个小故事,人物关系和特点的设置相当传统,既无纰漏,也无意外,也正因为这样,每个人物才都刻画的偏弱不乏平庸。
厉帝对婉后,无鸾对青女,婉后对无鸾的感情,都是在结尾的时候灵光一现,既突兀又乏说服力。
若不是葛大爷的功力深厚,其余演员的角色合适,那突兀的一面会更放大。
当然,黄教主的表演可以说一如既往的彻底失败,一个且勇且柔的兄长形象,被其毁尽颠覆,成了个暧昧迷离的**流氓。
一句话说,冯晓刚是因为太不想再当冯晓刚了,才搞成这样,所谓过犹不及。
而即便忽略整部电影中那数不过来的bug不谈,作为讲小故事的一部电影,《夜宴》在叙事上还是彻底失败的。
所谓夜宴,大约重点应该在后半部分的筵席,而之前絮叨混乱的铺陈,已经几乎完全转移了观众的注意力。
如果没有那段歌舞后青女的毒发身亡,恐怕连最后的**从何而起都不一定。
原本单薄的故事,被抻长拉扁左摇右摆,被迫变形削弱以后,还加入了太多宏大虚妄的场景和眼花缭乱的武打,彻底冲淡了故事本身给人的印象破坏了应有的悬念。
影片中间的那些小**完全属于视觉效果,而非戏剧冲突,更是进一步击溃了冯晓刚讲故事的能力。
由此可以证明,若没有袁合平眩目的武戏撑场面,冯晓刚的《夜宴》不过就停留在中学毕业的水平上。
这部花了大笔钞票的电影,就如同一场**关系,虽不失完整,但决称不上意犹未尽。
那冗长沉闷的前戏终于七荤八素的走向实质,而最后的**尚不到一首歌唱完的时间。
所以说,冯晓刚就像一个勉强合格的性伙伴,却必定不可能成为共赴和谐的长期情人,一夜情也就罢了。
另外,最让宋铮不能忍的就是,影片中那个远景的皇宫和皇城是哪个混帐公司做的?
而且,三维渲染滥到极致,光给的全都不对,脏乎乎一片还楞冒充云山雾罩,糊弄傻小子哪!
总之,看完《夜宴》,宋铮的第一感觉就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但是肯定也不像冯晓刚自己说的那么好。
给人的感觉就是看着还行,吃着也还行,但是细细品味却又没滋没味儿的韩餐!
冯晓刚的《夜宴》并不是像老谋子所说的那样“每个中国导演的心里都有一个‘武侠情结’”,因为这首先不是一部武侠片,而是一部宫廷剧。
从深层创作心理上说,冯晓刚似乎在向人们说明:“我不是浅薄的‘大众’,我也可以玩高雅。”
可结果没玩儿好,就体现出了一个字一一闷!
这个字眼似乎与冯晓刚的电影作品挂不上钩,但是《夜宴》却让宋铮感受到了习惯性的沉闷,这种源自国产古装大片的沉闷,居然一直在各位大导演的作品中弥漫且延续着。
从始作俑者张仪谋开始,对于古装大片的迷恋,几乎变成了一种传染病,但凡是一线大导演必定要染指古装大片,否则便对不起这大导演的名号。
集体身患国产大片症候群的苗头,似乎并无停歇的迹象,病症在愈演愈烈。
冯晓刚以往的作品能够部部大卖,在于他能将一个简单的故事讲得饶有趣味,语言的生动幽默,以及生活的小感悟,让观众心领神会的暗自偷笑。
不过到了一个有着庞大架构的悲剧故事中,小聪明似乎失去了原本的作用,反而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宋铮在看《夜宴》时努力避免发笑,以免激怒坐在他旁边的冯晓刚,不过还是偶有难忍之处,这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细想来,有一部分是因为受以往冯晓刚电影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包括葛大爷这位御用演员的熟悉口吻。
葛大爷这位当年的戛纳影帝,演技自是不容置疑,不过他与冯晓刚之间起的化学反应却是另一番效果,或许换个男主角可能会好点些。
影片最最重大的硬伤还是台词,整部电影看下来,宋铮几乎能够从中品味到莎士比亚戏剧、冯式贺岁片、现代诗化流行语、半文半白多种语境,如此多风格化的语言,出现在同一部电影作品,又怎么能不发笑。
整部影片语言风格的不统一,对影片整体风格的确立是致命伤,而不统一性同样也存在于影片的许多方面。
冯晓刚自己都说了,《夜宴》是借鉴了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那么如果让这个西化的故事完全按莎剧风格演绎也无不可,可影片偏偏却有些贪多嚼不烂,又是吸收西方的宫廷故事,又是将日本电影元素溶入到影片之中,武士道的剖腹和舞蹈的日本能剧化,这些倒底对影片有多少补益,中华古装外壳下有多少自己的文化内核。
既然说中国大片都爱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