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特战兵王-第4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22师团所辖的三个步兵联队,就没有一个联队的番号是前八十的,所以,该师团的战斗力比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组建的三单位制野战师团差远了,因为那时候组建的三单位制野战师团好歹还有一个番号在前八十的步兵联队。
畑俊六叹息说:“独立团,暂时恐怕是顾不上了,好在既便他们有了洋灰厂,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大梅山经营成为另一个旅顺要塞,所以,现在,我们还是好好想想,如何解决松浦师团的问题吧。”(。)
第519章 大干快上()
因为松浦师团陷入重围,畑俊六的心情非常恶劣,不过徐锐的心情却十分好,因为正如他所料,蒲城的鬼子伪军果然不敢来招惹他们独立团,既便运输队从距离县城不到二十里外的杨村经过,鬼子伪军也仍是龟缩在县城里不敢出来。
傍晚时分,运输队就顺利的回到了梅镇,也将洋灰厂的大大小小一百多台设备给运回了根据地,此时,呈现在徐锐面前的是一个崭新的梅镇,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型工地,从下沙桥外开始,到处都在平整场地,到处都在砌房子。
在梅家宗祠后面的空地上,此刻已经建起了好几排的平房,每排足有十几间。
王沪生指着这几排平房,不无得意的说道:“怎么样,老徐,我们动作够快吧?你出去才不到半个月,我们就已经建起这么多房子了,不过上次你出的那个点子是真好使,守着这几十万的劳力,无论做什么事,就一个字,快!”
徐锐笑说:“不错,看来我们独立团马上可以入住新营房了。”
“新营房?”王沪生笑骂道,“美的你,这是县政府的办公用房。”
“你说啥?”徐锐讶然说道,“县政府就那么十几号人,用得着这么多房子?”
王沪生便嘁了一声,撇嘴说:“你说的都是什么时候的老黄历了?现如今梅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工作人员已经超过三百人,光是部门就有十好几个,我跟你数一数啊,武装部、敌工部、******、人事部、实业部、教育部、建设部、民政部、妇女部、水利部、财政部、后勤部、行政科,我刚才说几个了?”
“十二个部门加一个科室。”徐锐说,“行啊老王,鸟枪换炮了。”
王沪生便有些小小的紧张:“老徐,你可别嫌我们摊子铺得大,别看现在梅县抗日民主政府有了十三个部门三百多人,可是在实际工作中,人手严重不足,几乎每个部门每个同志都是夜以继日连轴转,有好几个同志累倒在岗位上。”
王沪生以前虽然也曾担任过**苏南地委书记,但那只是名义上的书记,事实上对苏南地区并无实际管辖权,也没接触过真正的行政工作,独立团刚在梅镇落脚时,地方行政事务也相对简单,主要就是减租减息工作以及统战工战。
但是现在不同了,现在要开始建设根据地,行政工作一下就变繁重起来。
短短不到半个月,梅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工作人员就从十几个人增加到三百多人,而且从目前情形看,人员还得要增加,要不然各个部门的同志都会累死,就说县长刘金标,昨天直接就累得晕倒在了发电厂的建设工地上。
王沪生觉得得给刘金标配个秘书了,因为政府行政事务主要还是刘金标在处理,他这个********只是兼任,工作重心还是独立团的政治思想工作。
徐锐摆了摆手,说:“老王你想多了,我怎会嫌政府人多?”
徐锐的态度让王沪生有些意外,其实在长江边刚见面时他就想跟徐锐说了,就担心徐锐内心会有抵触心理,所以想让徐锐看看根据地的建设进程,然后再跟徐锐来说,却没想到徐锐竟没有一点抵触心理,反而十分理解的样子。
徐锐接着说道:“眼下咱们根据地的情况可是复杂多了,政府工作也不再是减租减息和统战工作这老两样,新增加了大量的具体事务,尤其根据地的人口大量增加了,对了,现在咱们根据地有多少人口?”
王沪生立刻回答说:“根据地民政部的统计,根据地原本有居民四万多户,人口十一万余人,难民大量涌入后,户数已经增加到了二十一万余户,人口更已经超过了六十万,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有难民在持续涌入。”
徐锐点点头,说道:“根据地的人口都超过六十万人了,三百个政府工作人员少了,再增加三百个人吧,六百人是至少的。”
徐锐说的都是实话,比如后世,日本的政府工作人员跟公民比例达到了1:28,而美国的比例甚至高达1:12,六百人管理六十万人,不能再少了。
王沪生连忙摇头说:“六百人太多了,再加一百人足够了。”
两人说话间,便走了第一排其中一间平房,门口挂的牌子是实业部。
才刚一进门,徐锐便看到了一个熟人,燕京大学化学系的高材生吴前,不过这时候,吴前正跟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人及另外两个年轻人围在一起,头碰头对着一个化学方程式,正在研究着什么,并没有留意到王沪生和徐锐已经走了进来。
说了半天,吴前才终于发现身边多了俩人,回头一看,却发现竟是徐锐还有王沪生,当下吴前赶紧站起身说道:“团长,王书记,你们啥时候来的?”
王沪生微笑着说道:“我和团长都在你们办公室站半天了。”
吴前有些不好意思的挠挠头,又说道:“我给你们倒水去。”
“不用了,我们就进来看看,不用麻烦了。”徐锐摆摆手,又把目光转向那个戴着眼镜的中年人,笑对吴前说,“吴前,也不给我们介绍一下?”
“瞧我这记性。”吴前一拍脑门,赶紧给徐锐介绍,“团长,这位是我们燕京大学的郑二强郑教授,他可是化学界的权威学者。”
完了又对郑二强说:“郑教授,这位就是我们团长。”
郑二强便赶紧伸手跟徐锐握手,感慨的说:“徐团长,我听过你的几次广播,深感你们军人在前线抗击日寇不容易,作为一名教书匠,我能够为国家、为民族做的不多,但是替根据地即将组建的兵工厂贡献一身所学,却还是做得到的。”
徐锐连忙说道:“郑教授太客气了,像您这样的学者,正是我们根据地急需的,我代表独立团全体官兵,欢迎郑教授的到来。”
郑二强笑道:“徐团长客气了,我也就尽些绵薄之力。”
闲聊了几句,徐锐和王沪生就告辞离开了,出门之后,王沪生才对徐锐说道:“这个郑二强是从法国留学归来的,他不像有的人善于推销自己,所以在国内没什么名气,但是他在化学领域的水平是很高的,现在他带了一个课题组,正在搞********。”
“********?梯恩梯?”徐锐闻言大喜道,“老王,他们有把握没有?”
王沪生说道:“郑教授跟我说了,把握很大,就是这个原材料有些问题。”
“原材料不用担心。”徐锐大手一挥,霸气侧漏的说,“只要他们能搞出********,再把生产工艺给弄好,原材料由我负责。”
“你负责?”王沪生说,“你拿什么负责?”
“这个你不用管。”徐锐一摆手,迎面又看到梅九龄从一间平房走出来。
看到徐锐,梅九龄便赶紧挺身立正,敬礼,然后一张脸迅速垮了下来,说:“团长,你可算是回来了,赶紧跟政委说说,放我回去吧。”
徐锐看了王沪生一眼,问道:“老王,这是怎么回事?”
王沪生挠了挠头,尴尬的说:“这不是建设部刚组建,缺人,九纵三团三千多学生,就没有几个是学建筑的,学桥梁、隧洞的就更少,实在没辙,我就把梅秀才调到了建设部,再给他配了几十个学生,先把这个建设部的架子搭起来再说。”
梅九龄苦着脸说:“可是政委,我不想打洞,我想带兵。”
“打洞怎么了?”王沪生便立刻板下脸训道,“这是政治任务,必须完成。”
梅九龄以求助的眼神看向徐锐,徐锐只能把眼睛转向别处,装作没有看见,梅九龄便苦着脸掉头走了。
等梅九龄走远了,徐锐才说道:“老王,这样也不是办法啊,九龄志不在工程建设,而且这小子也是块带兵打仗的好材料,这样下去不是耽误人么?”
“我何尝不知道这样下去不行。”王沪生说道,“关键是真的没人挑大梁啊。”
徐锐说道:“没人那就找人啊,活人还能让尿憋死?”又问道,“九纵三团的学生中难道就没有一个学工程的?”
“就只有两个人,而且是刚入学的新生。”王沪生道。
徐锐说道:“那有什么要紧,这两个学生不行,不是还有他们的师兄么?师兄再不行不是还有老师么?实在不行直接给军部首长提要求,让军部首长跟教育部交涉,让他们派唐山工程技术学院的茅院长来咱们根据地帮个忙,咦。”
说到最后,徐锐忽然咦了一声,觉得这还真是个好主意。
眼下的大梅山根据地正处于大干快上的阶段,可以预见,将会有大量的工程项目,而这些工程项目的质量则尤为重要,因为必须经受住日军航空兵重磅航弹的轰炸,所以请一个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专家过来帮忙设计就十分重要了。
徐锐更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如果真的把茅院长请过来了,是否可以请他主持设计,把上下沙桥打造成为一个军事要塞?(。)
第520章 沙桥岗要塞()
徐锐想到就干,当天深夜就又一次坐到了广播前,向着整个华中的爱国同胞发表了一番热情洋溢的广播讲话,表示要率领大梅山独立团七千多官兵南渡长江进入赣北,与薛岳将军的第1军团并肩作战。
不过,为了确保大梅山根据地的安全,尤其是在独立团主力离开之后,大梅山根据地将变得极为空虚,所以希望国民政府能够给大梅山根据地提供十吨洋灰,同时委派一名工程专家,在这,徐锐还特意点名了,最好是唐山工程技术学院的院长茅以升先生,能够前来大梅山根据地领导防御工程的指导工作。
徐锐的这番广播讲话立刻引起了武汉行营的警觉,尤其是现在复兴社已经查清楚了前段时间武汉学生运动的来龙去脉,就对徐锐格外的警惕。
于是,蒋委员长亲自下指示,坚决的拒绝了徐锐的请战要求。
据说蒋委员长的原话是这样的:什么,徐锐要去赣北?他想做什么?他占了皖中还不够,还要再占了赣北不成?不行,坚决不行,这才几个月时间,他的大梅山独立团就从五百人发展到了五千多人,要是真让他去了赣北,转眼间他的部队就能从五千多人变成五万多人,我的第1军团还要不要了?
但徐锐又岂会善罢干休,第二天接着广播,并隐隐流露出发动全国各地学生以及工人向国民政府逼宫的意味,你还真别说,以徐锐当下的名声,以当下全国民众对他的喜爱程度,徐锐真要是发动学生以及工人搞逼宫,舆论上还真能对国民政府和蒋委员长形成极大压力,到时候你不同意也得同意。
蒋委员长一看这样下去不行,而且新四军军部那边出面做工作也不管用,便当即绕过三战区以及新四军军部,直接派人联络徐锐,表示:贵部去赣北参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