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98章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98章

小说: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钱财必定是亏钱的。

    “我看殿下之法可行。官民统管,即可让朝廷省去浩繁开支,又能让利于民,正是合则两利之举!”邓光荐却不管那些,只要对朝廷有利就能实施。

    “主意是好,但商人逐利,只怕半途而废,反受其害。”应节严依然担心无人接盘,或是半道撂了挑子,最终受害的还是朝廷。

    “如果无人肯做,那便暂由内府事务局先接过来,让我先试试!”赵昺看看二人说道。

    “殿下要做,当然是好,但……”应节严愣了下,沉思片刻犹豫道。

    “先生是不是担心我动用公帑牟利?”赵昺笑着问道,应节严却没有吭声,但看他神色也正是如此,“先生尽管放心,我绝不会动用帅府一文钱,更不会害之与民!”……(。)

第147章 共识() 
♂,

    殿下要承包驿馆,又承诺不动用公款,完全靠内府投资经营。应节严知道殿下手中是有些闲钱,那是按照惯例从抄没的赃物中拨出一部分供为王爷私用,大概能有七、八十万贯,而他估计以殿下的性格在广州也肯定有所收获,只是不清楚其暗中发了多大财,他肯定是要动用这笔钱去投资。

    应节严虽然没有经过商,但并不看好这笔生意,因为按照三十里以一驿的旧例,二千多里的驿路上就有七十座驿馆,投入可谓十分巨大。而琼州人口稀少,且港口密布,运输以水运为主,靠做商旅的生意赚钱恐怕连本儿都保不住。他觉得以殿下的聪明不可能算不过这笔账,可他执意如此,恐怕是为了拿内府的钱补贴帅府,还使驿路早日开通,想到此自然又是一番感慨。

    赵昺却不这么想,自己所做的就像承包了高速路上的服务区,道路开通后商旅会逐渐增加,那时需要的不仅是吃住,还有许多相关服务,比如修车、仓储、娱乐、交易场地,甚至可以提供信贷服务,那当然都是有偿服务。眼前可能是亏钱,但长远算下来肯定是暴利,即便让他出资修建驿馆都是有利可图的。至于客流他并不担心,只明年弄不好朝廷就搬到这里办公了。

    但赵昺也知道驿馆其实是个烧国家钱的买卖,宋代的馆驿,分为几个不同的等级和层次。国家一级的有高级迎宾馆,招待来自四邻的国家使节。这些高级宾馆,设备豪华,有时在此举行国宴,宴请各国使臣和朝内大臣。地方一级的政府招待所也很华美。从外表看来好似壮观的大庙,又像是颇有派头的官府,也好像有钱人家的邸宅。内部设备应有尽有,简直使旅客乐而忘返。

    按照规定。本来入住的往来官员的招待费都是有定数的,吃什么、喝什么、住多长时间,可以免费带几个随从也有相应规定,超出时限是要被轰出去的。只是由于吏治**,官员上下其手从中取利,任意放宽条件,使得个人占了便宜,国家却要为之买单。而明末就是因为驿馆耗资巨大,以致国家无法负担,而不得不裁撤馆驿。结果逼反了李自成丢了江山,这虽不是主要原因,但也是诱因之一。

    赵昺现在当家作主,他即作为规矩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不仅能监督执行情况,还可以制定规矩节约开支。而他还可以利用驿馆收集情报,掌握政商民情,也给事务局的情报人员找个合法身份,同时给自己挣些私房钱。不管成不成现在自己已经给应节严透了风。想着其定会考虑自己的建议。

    重修驿路是大事,需要动用大批的民夫,而这一切还得需要各级官府整饬完毕后再详议,不是急在一时的事情。但他们还是进行了欲商。待时机成熟后立即实施。首先驿路的修建由帅府出资,划定路线后各州县负责辖区内的分段,齐头并进,限期完工。尽快投入使用;其次,依然在府城设置总驿,州治设分驿。县设驿馆,原则三十里设驿站,规制也相应由高到低。

    再有仍由军兵充任驿卒负责传递文书,并派驻军队以保护驿路和商旅的安全,控制交通要道。同时又议定驿站馆舍要堡寨化,驿铺建于建于交通要冲便于观察和防守的高地上,筑烽燧,储备粮草和武器,把瞭望、侦察、通信传递和警备结合起来,使之成为遍布全岛的警戒哨和抗击敌军入侵的一道防线,且一处有事,临近各铺也可迅速增援……

    接着话题自然又转到帅府军上,对于将琼州作为主要防御方向,赵昺和应节严已经达成共识。但其它方向也不无可能,甚至敌军会在数个方向发起进攻,因而屯兵一处难免顾此失彼。且俚硐分布各州也需驻扎大军震慑,海盗更需要清剿,加上这么多军队驻扎在一地,吃、住、供给都成问题,分驻各州也是势在必行。

    应节严认为将帅府军战斗力最强的前军和中军布置在琼州。左、右、后三军分驻昌化军、吉阳军和万安军,同时将一部水军转隶于三军,则要地建立水寨,以便于警戒海上来敌和清剿海盗。而在广州新附各军是重新编为一军,还是编入其它各军,他还请殿下拿意见。

    “先生,我想组建一支新军,由帅府直隶。”赵昺想了想,揉揉鼻子说道。

    “哦,殿下已有亲军千人,为何还要组建新军?”应节严不解地问道。

    “殿下是不是发现府中有人不轨,才欲另建一军以防不测?”邓光荐也紧张地问道。

    “两位先生不要误会,我再建新军绝非对众将有疑,也不是加强亲军,而是想制造一批新型战船,自成一军,作为一支奇兵奏奇效。”赵昺摆着双手解释道。

    “哦,殿下需要多少军将、兵丁?”应节严听了并未觉得十分吃惊,随口问道。

    “每艘战船配备水手和战兵一百二十余人,计划装备战船二十艘,有三千人足矣!”吃惊的倒是赵昺,他十分好奇应节严居然没有细细盘问自己,便问自己需要多少人手,而这个计划在他心中筹划良久自然张口就来。

    “老夫以为可以,再多些人也无妨,只希望殿下不要藏私,弩炮和火箭也要分给诸军一些让他们成军。”应节严捋捋胡须笑着说道。

    “呵呵,怎么会呢!”赵昺尴尬地笑道,现在制造新式武器的工坊掌握在内府,别人想染指也不可能,“不是本王吹牛,只要时间允许,我还能造出更厉害的东西,待出世的那一日必叫鬼神皆惊!”

    “殿下是要做大事之人,不可沉溺于这些奇巧之物,玩弄些投机小道,而是要多读圣贤之书,学圣王之道,治世之能!”应节严听罢却并未称赞,而是板起脸说道……(。)

第148章 情非得已() 
♂,

    对应节严的教训,赵昺虽满口答应,却并不完全赞同,自己做的是以科技改变世界的大事,怎么能是小道,他不否认权谋的作用,但被这么说心中还是不舒服。可他也知道与两位先生争论,恐怕也是自取其辱,因此便跳过这个话题,接着讨论帅府军的整编问题。

    对于新附军赵昺的意见是维持现状,够一个指挥编为一个指挥,够一队依然编为一队,即便编入大军也保持原本编制,除非有特殊的技能或是需要。比如疍兵,他们熟悉南海海情,擅于操舟弄潮,只好分配到各船上当舟师或是舵手;罪军和降军是被监管的对象,放在一起容易生事,不得已才将他们打散编入各军。

    而邓光荐却认为正好借此机会将全军进行一次大的整编,重新编组列伍,以求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免的有不臣之心者生乱,也可使些将领侍众相胁,以保证全军以殿下为尊,军政指令通达。应节严虽然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但其言语中也倾向于其所言。

    赵昺听了是一阵沉默。他知道邓光荐的观点正是源于自己那位‘老祖宗’以文治武,强干弱枝的治国理论。这也是前世人们对此最为诟病的一项国策,以为正是宋代历朝执政者将此视为圭臬,才导致宋朝国富兵弱,导致在历次对外战争中失败,最终亡于外族入侵。他并不否认此项政策对于宋朝的稳定有极大的作用,便是现代社会文官主政也是世界各国的主流,正是战争服从政治的最好诠释。

    但赵昺以为这也的分时候,世界和平,国泰民安时如此执行无可厚非,也不会出什么大乱子;可若是战乱时期,依然如此就不止是战败的问题了,弄不好就得灭国亡种。而现在就是最好的例子。如今大敌当前,军队要的是战斗力,若是还讲以文治武、分而治之的那一套只会削弱军队的战斗力。结果依然是琼州失守,自己接着想办法逃命,一切都是白费。

    现代任何一个军事爱好者、哪怕只是关心军事的人都知道一个国家军队战斗力的培养,是有着各项先决条件的,国民教育的普及程度、兵役制度的健全、后勤补给制度的完善、武器的生产、补充等等。

    八百年前的宋朝军队虽然建立了最早的职业兵制度,国民教育也是历代中最为普及的,武器生产形成完善的体系,应该是最为接近现代军队的模式。但是军队的官兵平日忙于领粮、搬物、打柴。甚至走私做生意,每年不赶上校阅难得训练。即便是赵昺组建帅府军后极力强调加强训练,各级军官也遵令的情况下,一营士兵也往往有三成经常在打杂,根本无法进行系统的训练。

    可这些缺乏训练的义勇和地方军,在勤王的历次战斗中手持简陋的武器却打的十分出色,虽伤亡惨重却死战不退,有着比之禁军还强的战斗力。由此可见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并不一定完全取决于那些先决条件,军官的能力和士气等因素同样很重要。当然也不是由此而否认现代制度的作用,没有这些是无法保证战斗力的长久的,甚至维系一支军队的存在。

    现在大宋基本已经走到亡国的边缘,帅府军财政紧张。一直处于勉强吃饱谈不上吃好的程度,且朝廷过去能给予的保障全部灭失,各种法度和政策均无法发挥功能的情况下,能维持到现在不散。还能听从自己的号令,追随他到这人人视为畏途的琼州。赵昺以为能如此除了民族大义,就只有他和官兵情感。关系的作用已经取代了制度。

    而赵昺想的是如何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对于亲信也是大力提拔,最早追随他的人基本都身居高位。赵孟锦、蔡完义、刘洙等人自不必说,人家好歹有些本事,而众人眼中傻子一般的倪亮身居侍卫统领,胆小怕死的周翔都成为一局之长,庄世林一介商贾却掌握了府中财政大权。而初创时的基层军官在历次整编中,几乎都是一次升一回官儿,他们大多数人此前只是普通村夫或是军中一文不名的小兵,能够升迁只因为接受了王爷不到两个月的整训。

    在这种人情为上的文化氛围下,各******自然希望任用和他自己有关系的人,才好做事;在奖惩时,也自然会偏袒自己人。至于那些没有关系的部属和同僚,则要设法培养情感和信任,有了情感和信任,才好做事,才能团结。赵昺也努力在团体中营造家庭的气氛,广施恩惠、受过让功,极力拉拢各方首领。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以“关系”取代制度。除了要以手令取代制式命令,对于中下级人员的任命,也需经他亲自召见圈定。

    如果按照两位师傅的意见进行整编,就将使军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网络遭到破坏,则其部战力将立即受到影响;如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