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920章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920章

小说: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有几个月可以利用,而马上冬季信风就要过去了。不但使登陆计划落空,也是他们要想获得稳定的补充,还是需要打通运河航线。

    再者,退一步讲前述条件都不成问题,单从军事角度讲也存在诸多困难。

    当下赵昺北进实施的是分进合击的战术。其实大家都明白,战术就像弓刀枪锤等冷兵器一样,有的适合远攻,有的适合近战,各有千秋,有优势就有劣势,从这个数据来看,采用分进合击的战略战术,对战争结果的影响基本是五五开的。

    分进合击战术的优势在于:一是能够有效牵制敌方兵力,使对手应接不暇,这是分进合进战术的核心和灵魂。二是能够迷惑敌军注意力,拉大敌方防守正面宽度,迫使敌方摊薄防守兵力,进而创造进攻机会。三是能够增强己方兵力机动性,提高后勤保障的可靠性。四是各军能够互相兼顾,避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危险。

    另外此时战争指挥通信手段有限,长距离后勤补给效率低,单位地理区域的补给输出也有一定限度的,故而组织大规模进攻时,把大军分开,可以分担指挥、后勤的压力。但这种战术也存在劣势,一是指挥协同不方便,容易散而致乱;此外就是兵力分散,给对方提供了各个击破的机会。

    赵昺知道要保证战争的胜利,就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原则:

    一者,兵力配比要恰当合理。分进合击不代表平均分配兵力,而是有主有从;

    二者,主次转换要灵活机动。分进合击的要旨是分散敌军兵力,故而虽然己方诸路部队任务不同,但在一定条件下,偏师和主力也要灵活地转换,力求借助”分进”这个杠杆,发挥出每一路兵力的最大优势;

    三者,诸路配合要紧凑密切。分散兵力,并不是任性地乱分。诸路部队,要么构成战略上的配合,要么构成战役战术上的协同,否则分散兵力就成了各自为战;

    四者,攻防转换要快速坚决。分进合击的诸路部队,有时要根据战争形势的转换,合理的调整作战任务,必要时候,甚至要从进攻状态就地转入防守状态。

    总之,当前实施分进合击这一战术,不仅要受限于指挥与后勤条件,还由于当下缺乏有效的计时、通信工具以及地形识别手段。所以分进合击战术的胜败,往往取决于双方统帅与前线指挥员的个人指挥和集体配合能力。

    赵昺此次北进计划主要分成了三路,西路军目标是襄阳,中路军目标是寿春和钟离,东路军是盱眙和山阳,相隔十分遥远,基本上不具备互相支援的可能。而一路出现进攻过快,或是过慢,都会导致分进合击乱了步调,无法互相遮护侧翼安全,使敌钻了空子。

    因为赵昺知道关于分进合击战术失败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明与后金的萨尔浒之战。后金军以劣势兵力,歼灭明军四路大军中的三路,以致坊间都在流传的那句努尔哈赤的名言:“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所以他严令各路军都必须严格按照预定作战计划执行,不得自己的旨意不得改变既定战略,如此虽然显得呆板,但也是必须的。

    现在来看,整个计划整体上执行的十分顺利,各部都完成了既定的任务。可赵昺十分清楚其中蕴含着一个致命的缺陷,而这个缺陷正是在自己这里。在整个计划中,东路军是最为关键的一环,首先要成功的诱使玉昔帖木儿军团进入圈套,并暗中将兵力南调对南渡之敌围歼。

    与此同时,赵昺要在东路军主力南调的条件下,不仅要攻克扬州城,还要歼灭两淮地区最后一股有生力量,并迅速占领盱眙和山阳,然后就地转入防御,堵截大都方面的援敌,为会歼玉昔帖木儿军团争取时间。当下他虽然完成了任务,但也明白若是被敌军识破自己的计划,敌军集中兵力全力攻击东路军,那么就有崩盘的危险。

    赵昺尽管自信火器之威,也不认为自己能够凭借不足两万之兵挡住二十万敌军的冲击,只要自己这里失利,敌大军就会如洪水般倾泻而下,不但使围歼玉昔帖木儿军团成了一锅夹生饭,还会使敌可以迂回到中路军的侧后,迫使其不得不后撤。如此也令西路军陷入危险,即便攻下了襄阳,也会成为一座孤城,重蹈当年被围失守的覆辙,使得战线恢复到出发点。

    耗费了如此大的人力、物力,结果先胜后败无功而返,这个结果是赵昺无法承受的。不但多年的积藏消耗一空,还会使得主战派下台,引发自己新的一场执政危机。所以现在赵昺尽管故都近在眼前,也知道收复汴梁所存在的巨大政治意义,却不敢贸然渡河继续北进,将这口肥肉吞入腹中。

    不过要破解危机也很简单,只要赵孟锦统领的东路军主力能在敌援军赶来之前皆灭南渡之敌,并迅速来援,敌军也就只能望河兴叹了。而时间更为充足的情况下,自己还能有余力去汴梁溜达一圈,顺便再祭拜下祖陵,那这场战争产生的效益足够自己受用的了。

    可惜的是赵昺当前并不知道蒙元方面制定的应战之策,他若是清楚真金采用了李谦的谏言,此刻只怕已经乐趴了,按捺不住要孤军深入。因为李谦的计划是建立在玉昔帖木儿军团已经被围歼的基础上,将其视为死人,只想挡住宋军继续北进之途,并放弃了淮南地区,完全是采取守势,似乎是被吓怕啦!

    当然这怨不得赵昺谨慎,也怨不得李谦胆小,因为当下双方都是瞎子摸象——全靠猜,谁也无法准确的判断出对手下一步的意图,所以皆采用了保守的策略,力求稳妥。可谁又知道赵昺心里却还藏着一个让他心痒难耐的想法,折磨的他寝食难安,只盼着时间过得慢一些,敌援军来的晚一些,江东战事结束的快一些……

第1163章 上元之夜() 
时间已经到了正月十五,临安城中处处张灯结彩,游人如织,宫门前也高搭彩棚,立起了灯山。还未入夜,宫中内外的沼气灯已经亮起,随之城墙及城中各条主街上的沼气灯也被点燃,临安城瞬间变成了不夜城,远远望去就像暗夜中的一颗夜明珠。

    当酉时的更鼓声敲响,宫中钟鼓齐鸣,乐声高起,一队身着华丽军服的御前护军骑兵擎着长枪从宫门中并列鱼贯而出,他们上身着红色军双襟礼服,缀着银扣,扎着武装带,胸前斜垂着以金丝编织的黄色绶带和肩章皆彰显着他们御前护军亲卫的身份;下身是白色肥臀收腿马裤,脚蹬及膝黑色长筒马靴;头戴缀着双龙军徽,装饰着金色帽边的高筒帽,盔顶插着白色翎羽,身披黑色大氅。座下清一色的雪白战马,配着装饰着金银马具,鞍袋中插着马枪,擎着雪亮细长的马刀。

    这些亲卫们皆是从御前护军中精选的身材高大,体貌端正的兵丁,再穿戴上小皇帝钦定的新式军礼服,头一次亮相便在人群中引发阵骚动,纷纷向前涌去,尤其是那些少男少女们都想到近前看个仔细,将在道边维持秩序的军兵冲的一个趔趄。

    不要小看宋人追求时尚的好美之心,自从京中传言小皇帝最爱戎装,常常穿着一身没有任何标志的军装出没在京城的大街小巷时,军装就成了时尚少年们的标配。而豪门大户子弟及街头泼皮同样是时尚的引导者,他们或是通过种种手段搞到一身‘正版’军服为傲,至于没有门路的也会设法缝制一身,以免掉了面子。据说当下一些儒生也会暗自备下一身军服,以免被人嘲笑缺乏阳刚之气。

    而今亲卫们穿着的拉风的礼服立刻成了这些少年们新的追求对象。其实这也是赵昺挖的坑,用希特勒的话来说,就是‘军服一定要帅,这样年轻人才会义无反顾的从军,为国效力’。不得不说,希特勒的眼光着实独到,当时德国军队中的士兵军官,还真有不少人都是冲着军服来的。便是光武帝刘秀在民间时,也曾说过“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豪言,其也是出于羡慕执金吾衣甲鲜亮,威武庄重有感而发。

    所以赵昺以为身着精致、美观的戎装,将士们威武雄壮的身姿不仅是一国军事实力的体现,也是礼仪性的需求。从前在朝会及祭典等重大场合,宫中仪卫穿的是被称之为‘五色介胄’的传统轻型铠甲。其实严格的讲这种作为仪仗所用的甲胄不能称之为铠甲,而是实实在在的样子货。

    传统的仪仗甲以形式是仿军士的,只是用黄粗帛为面,用布作里子,用青绿色画成甲叶的纹样,并加红锦缘边,以青为下裙,红皮为络带。这种甲胄刚好到人的膝盖,前胸绘有人的面目,从背后至前胸缠以锦带,并且有五色彩装。所用依仗甲的外表装饰非常华丽,却不能用于实战,充其量只是件华丽的军服。

    赵昺总觉得仪卫们穿着这么身‘古典’军服,手持燧发枪,看着就别扭。可若穿着普通军装又有失庄重,毕竟当下配发的军服是出于材料以结实耐用,便于整理清洁,兼具美观实用的标准设计的。加上作为一种需求量大的消耗品,衣料的选用不可能全部采用昂贵的丝帛,当然彼时财政拮据,只能是因陋就简。

    到了临安后,财政状况逐步好转,赵昺就考虑为这支‘窗口’部队配发新式礼服,他亲自操刀主持设计,仿照近代中西方军礼服搞了出来。因为价格不菲,制造繁琐,所以预定配发的范围就很窄,只限于高级军官和宫中仪卫,宫中仪卫换装后还未及展示,便被太后决定在上元节拿出亮相了,但依然惊艳众人。

    在军兵们的强力压制下,涌上的人群被驱回警戒线,骑兵先导过后,三辆富丽堂皇的敞篷马车在侍卫们的保护下从宫中驶出,第一辆马车上乘坐的是杨太后,第二辆车上乘坐的是皇后吴曦,第三辆车上乘坐却是左相陆秀夫。由于皇帝亲征在外,又为了避免出现敌军南下造成的恐慌,众臣商议后便决定打破常规由太后和皇后代行‘预赏’仪式,并由左相陆秀夫伴行,以此来彰显京师一切如常。

    聚集在广场外的人群中见太后等人现身,立时齐齐施礼山呼‘千岁’。其实尽管前方捷报不断传来,报纸上也连篇累牍的报道皇帝不断取得胜利,连连收复失地,已经饮马黄河,并封锁和淡化蒙军已经侵入江东的消息。但临安作为一座开放性的都会,又逢新年,各地商旅不断,想要完全截断几无可能,加上不断有新整编的军队开进临安,坊间已经流言四起,各种版本的谣言在暗中流传。

    有人称陛下亲征失利,被困在淮东多时,各地纷纷遣军前去勤王,如今已经是危在旦夕;又有人传说皇帝亲征扬州被蒙元元军击溃,乘船逃往海上,十万大军折损殆尽,蒙元数十万大军趁势过江,沿途重镇连连失守,不日便至临安;另有风传朝廷早已接到皇帝兵败的消息,太后和皇后等人早已在重臣的护送下暗中出宫,乘船出海与皇帝会合,准备行朝海上。

    一边是朝廷连连发布前方大捷,一边是坊间暗传北伐失败,一时间弄得世人惶恐不安,不知道真假。但经历过战乱的人们还是做出了反应,京中一些豪门大户已经偷偷打包细软出城‘避难’,平常人家也纷纷囤积粮食和生活物资,以备敌军长期围城。但是今天太后等人齐齐露面,谣言立刻被打破,相信即便是有敌军入寇江东,也不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