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913章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913章

小说: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者他们二人祖上也是被铁木真征服之后被迫收降的,算起来还是有世仇的,背叛旧主重新依附强者也非什么不能接受的事情,便痛快的答应下来。而南朝小皇帝也十分痛快,当下便授予印信,将镇南王府赐予二人家人居住,并给予厚赏,拨土地千顷。被选入军中的官兵,也给予赏赐,除其军户并入民籍,分拨土地耕种,还赐下不菲的安家费用。

    于是很快被整编为御前护军第二、第三骑兵旅,由两人分别担任都统,其下官员皆有二人任命,只需报备即可。拔都和都哥两人得到了充分的信任自然甘为所用,而兵丁们本就是依附他们生活,当下不仅免了世代为兵的命运又得到实惠,自然也抱着牺牲自己一个,幸福子孙万代的心思愿加入宋军征战。

    现下这点事情自然不在话下,他们立刻选了一批人到宋军中充任教头。这些人家入宋军后,虽然没有马上被培养成合格的骑兵,但是效果也是很快展现。再少有人坠马,行军队形可以勉强保持,最大的好处就是行军速度大大提高。而赵昺所见其实这些蒙兵教头的办法很简单,将不会骑马的人用绳索固定在鞍桥上,战马的缰绳栓在前一匹马的后头跟随,如此就解决了看似无解的难题。

    另外一个提高进军速度的关键就是有了‘带路党’。拔都本身就曾兼任扬州知府,都哥的领地也在淮东,他们又急于在新主子面前体现自己的价值,一路上担任前锋招降旧部,加上兵力几乎都被抽调一口空,无力抵抗。他们日夜兼行,一路招降纳叛,收复天长、招信、五河数县之地,几乎是兵不血刃的直驱盱眙。

    赵昺的目标不在于此,也无暇兼顾,更无多余的兵力镇守。对于新收之地,旧官皆暂且留用,赦免其前罪,待后续人员接收。因此都是稍作停留休整,补给些必要物资就继续前行,五日之后已经抵达盱眙城东北三十里的龟山镇,饮马淮河,遥望对岸的泗州城。

    连日一路疾行,赵昺考虑到人马皆已疲惫,尤其是那些不长骑马的步军更是苦不堪言,双股内侧都已经被磨破,走路都是小心翼翼的叉着腿,也急需休整。于是他决定在龟山镇立营,一边向盱眙派出使者招降,一边休整准备再战。

    龟山位于淮河右岸,历史上就为军事要冲,山上筑龟山城,乃边塞屯兵的要地。秦时楚将之后项梁、项羽叔侄从吴中响应,率军渡江北上,会合盱眙东阳义军首领陈婴,在龟山立楚国的王孙熊心为楚王。魏晋南北朝时,刘备与袁术在龟山交战。宋、金对峙时,岳飞、刘琦、张浚、韩世忠等抗金名将,在龟山盟誓北伐中原,收复大好河山。

    但此时的龟山只有居民数十家,人口稀少。而一路行来赵昺也发现不但这里,且沿途所经城镇也十分萧条,最直观的就是地旷人稀,每县所辖乡镇少的只有一两个乡镇,户数也就万户上下,其中主户尤其少。他问过才知道皆是由于历史上泗水为黄河所夺,逼迫汇流入泗的沂水、沭水改道漫流,使位于泗水右岸,沂、沭水下游备受其害。而入元后,水患进一步加剧,不仅阻滞了农业生产的复苏和发展,且吞没了沿岸的一些城镇。

    赵昺立营于龟山之下,行营则置于山上,寓居于山上的龟山寺外院中。此寺的名气很大,建于天禧年间,规模之大,名冠江淮,僧侣多达一二百人。建有大雄宝殿、罗汉堂、无梁殿、十二层灵慧宝塔、大钟楼等。加上文人多有题咏,苏轼、黄庭坚、米芾曾留下墨宝,使得寺院声名远播。

    随扈的王应麟不顾劳累,次日一早就拉着庄公从、马端临和陈识时等人前去游览,只留下应熙留守御前。而赵昺对于这些舞文弄墨之事从不感兴趣,用过早膳后就留在屋中看各地传送过来的战报和情报。这应该说是他每日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这不仅是有助于当前的战事,也是他了解国家各地政经情况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自己不在家,朝廷发生的情况他必须也要掌握,否则自己辛辛苦苦打天下,扭身老窝却被别人占了,岂不窝火。

    赵昺能够及时收到京城和各地的消息,不仅得益于发达的交通驿站,也是事务局经营多年的成果,他们不仅建立了完善的情报组织,也构建了严密的情报传递系统。他进入江北后,各地的情报传递到京城总部后,经过分拣和评级,按照轻重缓急采取不同的手段传递到设立在江北的情报站,然后由专人送到御前,再将批示传送回总部。

    即便在行军途中,每当赵昺经过一处都会有事务局情报站的探子前来会合,他们除了提供前方近日详尽的情报,还会派出向导引导大军规划路线,获取物资,找到安全的宿营地,可以说能够快速挺进,有带路党的功劳,事务局也功不可没。

    “玉昔帖木儿这是不想回头了,那江东就是他的埋骨之地了!”赵昺连日骑马,也是不好受,他很没形象的翘着腿搭在书案上,使自己舒服一些。看过从昆山传送来的战报后,已经获知敌军的动向和赵孟锦等人作出的应对之策后,他觉得即便自己在场也不过如此,十分欣慰地道。

    “恭贺陛下,看来我们收复两淮指日可待了!”王德见小皇帝十分高兴,也笑着道。

    “两淮已在掌中,若是能抓住战机,收复故都也不无可能!”赵昺放下腿,坐起身在战报上做了批示,让王德加盖了行玺,然后看着其装入信筒,又涂上火漆加印后悠悠地道。

    “收复故都,那时我朝各位先帝的宏愿,可惜百年仍未如愿,若是陛下一朝成功,不仅名留青史,且功过太祖啊!”王德听了喜笑颜开地道。

    “但愿列祖列宗保佑,能让朕收复中原,洗刷我朝百年屈辱!”赵昺也略带兴奋地道。当下战局的发展十分顺利,湖广各军业已展开全面反攻,进军顺利。若是玉昔帖木儿兵团被全歼,则无后顾之忧,他则可集中江东兵力突破淮河,进入黄河南岸之地了。

    “陛下文韬武略,定能如愿。”王德在旁附和道。

    “呵呵,此言不可外传,免得功败垂成,徒增笑料!”赵昺也笑笑又叮嘱句道。

    “陛下,这是从宫中传来的消息!”看小皇帝打住了话题,王德连忙又拿过一个信筒,看着上面的标签言道。

    “嗯,打开吧!”赵昺听了却是皱皱眉。

    “是!”王德跟随小皇帝十多年了,其面上的小动作怎能逃过其的眼睛,意识到事出非常,连忙点头道。但他依据按照规矩,在得到陛下的首肯后,验过封印,才将信筒打开取出信笺,却没有展开就递送给小皇帝……

第1054章 画蛇添足() 
事务局是赵布下的一颗暗子,从为自己监视政敌,刺探朝廷内部情报的一个几十人的小部门发展起来,当前已经是拥有核心人员百人,骨干千人,基干人员数千,外围人员上万的庞大组织。他们不仅遍布于大宋的统治区域,还将触角散布到周边的敌国或是敌对势力的范围中。

    事务局的职能也从初时的监视政敌,收集国内政经情报,清除反叛分子,转变为对外从事颠覆敌国政权,破坏敌国经济,煽动、制造动乱,策反、刺杀敌国高级官员;对内则为清除敌国间谍,收集国内政经、民舆情报,监视政见不同者,暗中调查官员**和投敌行为及军队的调动和高级军官的思想动态。此外,事务局还有一个职能就是暗中保护皇帝和家人的安全,监视皇室宗亲,清除安全隐患。

    所以说事务局为赵能成功的稳住政权,屡次挫败针对自己的政变及对外战争的胜利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这也是柄双刃剑,他们恐怖的实力也足以左右政局,用的不好就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使得赵从最初就牢牢的将事务局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官员的任命、行动计划都要亲自过问。

    另外赵并对他们的职权进行限制,始终没有将决策权和执行权下放,只给予他们调查和监督的权力,而没有逮捕和审判的权力,即便是暗中处置一个普通官员也要得到他的授权才可以执行。他知道这会影响到效率和执行力,可也明白一旦放开这条枷锁,那么必然会产生权力滥用的问题,不仅威胁到政权的稳定,弄得上下人人自危,还会进而产生新的**,甚至会参与到对权力的争夺中。

    当然赵也知道实施‘特务政治’,即便是现代政府同样难以容忍,对他们十分反感。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身边的人是否可以信任,且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在人前,不知道会为哪句话或举动获罪。所以一旦觉得自己受到威胁,皆会不予余力的进行打击,直至将他们清理或是关进权力的笼子中。

    因而为了避免麻烦,事务局的一切都被掩盖,即便应节严、陆秀夫、文天祥这样的重臣也只是知道皇帝亲手掌握着一支暗中力量,但对于部门、组织、人员情况和如何运行都不清楚,其他人也更无从知晓。而宫中的人也只知道皇城司下有这么一个负责为陛下采买和收集物品的部门,也见过他们送来些乱七八糟地东西,可却很少见到兼任事务局主事的皇城司副使。

    这么一个庞大的机构运转,赵也无法事事亲为,也需要一些人进行上传下达的工作,自然无法瞒过所有的人。不过晓得情况的亦只限于几个亲信,倪亮、陈墩和林之武都曾担任过事务局联络人的职务,当下的谭飞就兼任着这个角色。而宫中除王德之外,只有苏岚了解些内情,但是她明白这是陛下的绝对机密从不过问,也不会主动联络事务局。

    现下居然宫中有人通过事务局的渠道联系自己,赵心中立时警惕起来。但当展开信笺熟悉的蝇头小楷立刻映入眼帘,果然是苏岚的来信,内容并不多,他很快一目十行的读完了。除了例行的请安外,主要是言太后闻知蒙元大军侵入江东腹地后,担心昔年的敌军围城被迫投降的悲剧重现,因而预先安排众后妃的后路,必要的时候撤离临安以免全军覆没。

    为确保万无一失,太后暗命苏岚联络事务局主事郑虎臣,派出一支人马护送众人暗中撤离临安,并负责途中保护她们的安全。她知道由自己出面联络并不符合规矩,但是迫于太后所请,又感事态紧急,便自作主张联系到郑虎臣密会太后。随后郑虎臣受命制定了撤离预案,布置了人手,安排了交通工具,规划了路线,一旦形势危急,便立刻启动撤离计划。

    另一封则是郑虎臣的请罪疏,他也明白自己受命于太后,等于是先斩后奏,已然违反了皇帝制定的铁律,更是触及了陛下的逆鳞。自请责罚的同时也一再解释他所为绝非是欲攀附太后,另寻靠山,他依然如昔忠于陛下,绝无二心,只是此次事出意外,自己当时并不晓得内情,也只能硬着头皮接下懿旨。

    赵看罢,可谓是五味杂陈,一时间竟不知如何处置,便又寻了个舒服些的姿势,手指不自觉的敲着案几。他不明白太后怎么会知道自己手中会掌握着一支暗中力量,但想想自己与其长年生活在一起,也许无意间露出了蛛丝马迹;再有自己常常有不明原因的巨额收入及开支,尽管自己做的隐秘,可要瞒过掌管大内的太后也并不容易。

    此外过去进宫的小黄门和宫女去留都是由太后说了算,那么在自己身边安插个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