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849章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849章

小说: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韬光养晦十年之后,赵昺发起收复江南之战,这也是火器全面应用于战争之中,在取得胜利的同时,奖赏制度中首级制度的弊端同样开始显现,例如尸体被炸烂无法辨认,在水战中尸体被水流冲走或是随船沉入海底,都会导致首级无法收割,同样也引发了处于从属地位,没有直接在一线参战官兵的不满。

    但是由于战事结束后,忙于巩固新收之地,重建防线,大规模扩军,诸事缠身的赵昺也无暇顾及。而战后扩建一大批官兵得到升职;加之战线稳定后,与蒙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减少,也掩盖了此中矛盾,朝臣们对他的修改奖赏制度的提议并不上心。

    随后赵昺在商议国事时,提出俢敕,编修律法,他想借此时机对军法进行全面的修订。可这项工程之浩繁远超想象,至今尚在收集阶段,初稿都没有拿出来,事情被再次搁置。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以诏令的形势对军功制度进行调整。不过王应麟是在户部任职,升任参知政事也不过半年,对此并不了解,才与曹诚发生了言语上的冲突,也引发了大家对其的‘教育’。

    而赵昺眼见王应麟在众人的‘教育’下及战场上的亲眼所见,对于军功制度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也便将自己对于首级制度的调整对其做了简单的阐述:

    首先,在战场上争夺首级、抢人头是个常见现象。毕竟在战场上战阵交锋中,其实很难说清获得的首级原来的主人,究竟是为谁所杀,因此才会出现“”的夸张场景。为了杜绝这种情况发生,赵昺早在帅府军成立之初的铁律之中就定下了战场之上不得随意捡拾战利品,且所有缴获不得私藏,其后又延伸到首级制度。

    初时在杀伤对面之敌时,尚允许各队压阵短兵专门砍敌首级,不过每一颗只允许一人提在阵后,待战后收兵,有军令验功之时,方准许离队进行点验。但是全面换装火枪之后,冷兵器全面撤装,对此要求更为严格,因为在线性队列中,一旦有人离队收割首级,就会引起队列混乱,而砍脑袋的士兵也会被后排的同伴刺杀。且士兵配备的单兵装备取消了单刀等利器,用三棱刺刀和防身的匕首割脑袋还是省省劲儿吧!

    同时在进攻战中,往往是以营或是团、旅更大的单位作战,以线性战列齐头并进,但往往各部都会派出散兵伺机攻敌,他们也会承担割脑袋的任务,统一管理,统一送验,以此避免争抢首级的事情发生,并可以此为据记功。

    其次,为了解决炮兵、辎重等无法一线接敌的士兵吃亏的问题,赵昺有针对性的做了调整,重点就是把首级的功劳从个人变成了集体所有。每颗首级以三十贯论之,当先出阵的二十贯,毙敌者二贯,余兵无分者分一贯,火兵虽不上阵,本队有功,亦分五陌;每颗支援本队作战的独立炮兵亦分二贯。

    也就是说,只要杀死了敌人,整个队伍里冲锋肉搏的、远程射击,甚至支援作战的和看家的都有奖励。这要士兵各有分工,设置专门割取首级的人,并将首级统一管理。其实就是在避免了士兵争夺首级的同时,也让士兵们更团结,各司其职的去消灭更多的敌人。

    另外对于在防御战中,或是无法前去收割首级的战斗如何确定战绩,赵昺也议定了规则。对于倒地的敌人,被另外敌人拖走或抬走算击杀,背走架走视为击伤,装死之后逃回本阵的算射失。为了防止有人冒功作假,又规定本部上报的歼敌人数要与上级观察哨确认的相契合。而小部队独立作战要有相邻或是其他参战者的确认,否则视为无效。

    一番讨论下,王应麟可谓是受益匪浅,他知道小皇帝当下颁发的奖赏办法仍然无法做到精确,也无法完全避免作假的可能。但是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平,即鼓舞了勇者当先,又顾及到了后方人员的利益,基本上做到了‘有功则赏’

    接下来的几天,两军麓战多次。宋军意图夺取宝佑城,形成兵临城下的威压之势。而元军则希望迅速击败当前之敌,将宋军赶回江南。一个要夺城,一个要破敌,双方理念不合,只能在战场上见真章了,但是两军似乎谁也没有达到目的,宝佑城还在元军的手中,宋军也没有被击败,反而是大营不断前移扩展,并有逐渐合拢之势。

    赵昺却仿佛突然对战场失去了兴趣,不再是每战必亲临。常常是清晨聚将议事,听取战报,但往往也是听多言少,不参与意见。更多的待在行营之中,处理从京城报送来的公文,或是巡视各营,将心思用在了兵丁们的衣食住行上,更像是个辎重官,而非坐镇中军的皇帝。

    “陛下,进帐吧,几位使官等候多时了!”王德听到通报声,连忙迎出来伺候道。

    “嗯!”赵昺哼了声,一边使劲蹭着靴子上的泥道。这里虽然是江北了,但气候还是比之淮北暖和,土地无法冻实,一到中午表面就会解冻,营地中的道路也变得泥泞不堪。

    “恭迎陛下!”帐中等候的几位官员这时也急忙上前行礼道。

    “进帐叙话吧!”赵昺蹭干净了靴子,抬手让他们免礼进帐。

    大帐中点着火盆,比之外边暖和的多,赵昺脱了大氅,让众人落座。有小黄门送上热茶,他扫视了一眼众人,各营的辎重官和医官及粮草官都已经到齐。

    “安医监,朕刚刚去了一师的医药院,发现冻伤者增多,且患有风寒的兵丁,你可有应对之策?”赵昺直接跳过了寒暄、客套直接问道。

    “陛下,卑职也有所了解!”安业是军中总医监,统管各部的医药院和医士营,被皇帝点名,急忙起身施礼道,“由于天气阴冷,又是野外宿营,帐中不能生火,以致多有手脚、脸面生了冻疮,卑职已经将疮膏分发到各都,并加强探查,有严重者立即送到医药院治疗。”

    “感有风寒者各部有零星报告,并没有大范围流行,卑职已经派下药方,令各部医官照方医治,并予以暂时隔离,以防止扩散!”

    “亏你是在疫船上带过的人,难道不知防要重于治吗?”赵昺对其的回答却是不满意,沉声言道。

    “卑职知错,但是若是大范围发放药品,似为时过早!”安业当年也曾与小皇帝在疫船上共患过难,自然知道其中凶险,急忙施礼认错,可又觉得没有必要大张旗鼓。

    “糊涂,待扩散开来,那就为时已晚。即可通告各部医士严格排查患病者,发病者即可集中送到后军医药院隔离治疗。另外熬制预防风寒的汤药,着令每名兵丁早晚服用,并以盐水漱口,伙食中多添加姜蒜,防患与未然!”赵昺冷哼一声厉声道。

    “卑职遵命,即刻办理!”安业连忙施礼道。

    “郭转运使,军中存有的鞋袜有多少?”赵昺压手让安业坐下,又看向军中转运使郭东平道。

    “禀陛下,军中存有备用的鞋袜尚有万余套,若是不足可从江南仓库中调运!”郭东平施礼答道。

    “嗯,士兵手足冻伤,多是因为修筑营寨时防寒的手套多有损坏,且出汗较多,鞋袜尽被汗水浸透。可帐中无法生火,以致不能及时烘干,而又无法及时替换之故。你先将营中储存的袜子和手套发放给损耗最重的兵丁,然后尽快调拨,保证每一个士兵都有多余的可以替换。此前要只会各部主官,督促兵丁及时更换,并利用休息时间烘干鞋袜,否则手脚都伤了,拿什么去杀敌!”赵昺略一思索道。

    “是,卑职亲自督办此事,争取在三日内完成!”郭东平施礼领命道。

    “哦,还有一事!”赵昺想了想道。

    “陛下请言!”郭东平刚要坐下,又赶紧挺直身子道。

    “天气苦寒,另给每名步军兵丁加供酒二两,水军三两,以抵御冬天的湿寒,诸位以为可行?”赵昺犹豫了下言道,军中一向禁酒,如此可就算是开了先例

    

第1079章 问题所在() 
大家都很奇怪,小皇帝一个下午谈的几乎都是与作战无关的事情,似乎又与战事有着密不可分。说的最多的皆是以后勤有关的事项,不仅包括物资的供给,运输和筹措及生产,还涉及到士兵的衣食住行的细节问题,且表现的十分重视,让众人都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设法解决。

    赵昺如此其实也只是在巡营时偶然听到了两个值哨的士兵抱怨,他们觉得今年的冬天出奇的冷,且格外难熬,这让他突然惊醒起来。早在琼州之时,那里四季不分,差不多都在过夏天,自然也不会考虑防寒的问题。进入江南后,气候就有了四季之分,防寒问题也就提上了日程。不过他听到士兵们的抱怨,意识到自己虽然采取了一定的防寒措施,军装分冬夏,靠北地区的营房配置取暖措施,但是还很不够。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以淮河为温、寒带分界线,长久以来,南北方之间都存在着一个深深的误解——南方不冷。赵昺前世在南方生活了多年,对此却是深有感触,当温度适宜的时候,人们并不会感受到湿度带来的困扰,可在南方的冬天里,衣服因为空气中厚重的水汽变得总是潮乎乎的。不光没有保暖的效果,还要把我们身上那点微薄的热量全都抢走,不是“衣服暖人”,而是“人暖衣服”,如果再有点小风一吹,绝对是透心凉,心飞扬。

    不过赵昺觉得那时穿上件厚衣服还是能够挨过短暂的冬天,但他来到这个世界后就感觉到与前世的冬天相比要冷一些。而这两年似乎真的如那个两个士兵所言更冷,他接到地方官员奏报称今年因为天气冷,农时有些推迟,不仅一向下雪不多的湖北,竟然也下起了大暴雪,连广州地区都有小雪降下。

    赵昺记的前世之中有人认为元、明两朝的灭亡皆已地球气候的变化有关,正是因为小冰河时期的到来,导致在各个蒙古汗国内外,从欧亚大陆一端的冰岛和英国,到另一端的日本,各国都苦于瘟疫、饥荒、农业减产、人口下降以及社会动乱,几乎没有一个社会能免遭其中的某些灾害。中国也无法幸免,这导致了社会矛盾的上升,从而激发了农民起义和游牧民族的南下,导致朝代的更迭。

    算起来离历史上元朝的灭亡还有数十年的时间,可寒潮已经入侵到了一向温暖的江南,让赵昺有些搞不懂。不知道是因为自己改变了历史,引起了老天爷的报复,故意为难他,还是小冰河时期即将到来的前奏。但气候的异常波动,给他造成了极大的麻烦,并可能对自己统一大业带来变数。

    当前大宋朝仅占据着江南,要想实现统一必须由南向北进攻,而兵员必然是来自世代生活在江南的百姓,对寒冷的北方气候适应性差,前往北方接近寒带甚至在寒带地区作战,都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那么问题就来了,如何应对这令人苦厄的严寒和暴雪的呢?

    历史上,即便对于很多中原王朝来说,冬天打仗其实一直是他们所竭力避免的事情。原因在于,冬天行军自然要受到暴雪所带来的行军阻碍,积雪不仅会影响士兵的行军,同时也会造成后勤给养运输的困难。而且在很多北方的战争,尤其是中原王朝对更北方的少数民族战争中,寒冷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阻碍。

    赵昺知道历史上,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就是因为深秋的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