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822章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822章

小说: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末,从而根据事件的演化及时做出妥善处置。

    赵昺意识到自己工作方法有误后也是冷汗直流,如果再这么下去,自己就也走上了当年大将出征,皇帝授予‘阵图’的瞎指挥老路上了。于是他断然退出了会议,改由韩振主持会议,但内容也只是涉及战略方向和方针,针对可能出现的战略问题制定相应预案。至于具体的作战计划,赵昺则授权赵孟锦去制定和执行,战术问题下放到军、师,他只要结果。

    江东作战会议也随之很快结束,在授予兵符之后,众将各归驻地紧锣密鼓的展开。而赵昺很快就对自己此前的决定大呼幸运。在西征之战中,他参与了作战计划的制定,但同时也授予了文天祥‘机宜’之权,可以对作战计划进行调整和改变,而不需层层请示,导致贻误战机。

    进军川蜀面临的第一关就是冲破三峡天险。长江三峡处于长江中、下游交接之地,东出有长江水道,顺流可到荆州平原、江汉平原及江南大地。东北部有巫、巴山脉环绕。西部有川江、嘉陵江之险,以及成都平原之富。北部有汉中,能通中原,进关中。同时由于山高水险、河谷幽深、关隘丛生,三峡又具备与外界阻隔、封闭的条件,为历代兵家据险而守、破险而攻的必争之地。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它西起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迄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跨奉节、巫山、巴东、秭归、宜昌五县市,全长约四百里。这里山势雄奇险峻,江流奔腾湍急,峡区礁滩接踵,夹岸峰插云天,是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自古就有“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的说法。

    三峡区域的自然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一区域通常采用水战和山地战的战争模式,决定了其区域内通常使用舟船、弓弩、浮桥、堡寨、关隘等天然武器和工事,也决定了三峡区域的占有者的战略格局只能是防御为主。而要在三峡区域进行的进攻性战役,就是摧毁三峡的军事防御工事,冲破三峡天险。

    三峡既然军事地位突出,那么必然也会设防,历代在峡谷两岸修建了诸多的堡寨,并在险要之处筑城,布置重兵防守。不过在蒙元先后平定川蜀和江南后,这些军事堡寨便丧失了其军事价值,且蒙元不擅攻坚,又担心有抵抗者利用这些堡寨形成割据,便拆的拆、废的废,只保留少部分作为驿站使用。

    蒙元自废武功对于大宋西征来说可以算是件幸事,但是在大宋收复江南,尤其是攻取峡口外的夷陵、江陵等城池后,蒙元也意识到宋军有可能会溯江而上征伐川蜀。于是试图恢复峡谷中的军事堡寨,但是拆起来容易,重建却难了,所以只能采用重点防守的策略,利用峡谷中的关隘阻敌西进。

    三峡的第一个峡叫瞿塘峡,又叫夔峡。长江到了这里骤然变狭,最窄的地方只有三十余丈。两岸峭崖壁立,山势险峻,滚滚江水倾入峡谷,浪涛翻卷,奔腾咆哮。峡口称夔门,素有“夔门天下雄”之谓,意思是说,天下最雄伟的地方莫过于夔门了,却也是三峡最险峻的地方,江水川急。而瞿塘峡全长只有十数里,若是顺利而下,人在船上也就是抽两支烟的工夫,就经过了,而溯流而上最快也需要数天的功夫。

    我们熟知的刘备托孤的白帝城就建在瞿塘峡口,此处地势险要,难攻易守,蒙元再次重修城垒,屯驻重兵。而这里绝非一城,而是一整套防御设施,兵寨群利用险峻山势,依山傍石修建,自成一体。每座兵寨犹如一座城堡,寨前有寨门,寨下有多层兵道、战壕,寨上有寨门,寨内有石房,寨周有射击孔、瞭望孔、箭楼、通道。寨与寨之间以点带线,有兵道相联,有瞭望孔互相联络,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而船行此处,速度缓慢,夹江的堡寨便可万箭齐发,以滚木礌石狙击过江船只,甚至可以在上游释放火船,巨筏摧毁整个船队,可要想攻取却是难上加难……

    ps:书友们,我是让你窝心,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1049章 皆有学问() 
赵昺获知敌军已经加强三峡的防御后,在西征军事会议上有针对性的提出‘水步共进’的策略,双方交替掩护,利用水军搭载的火炮提供火力支援,步军攻城拔寨清除沿途堡寨保护航道,为水军船队的通过护航,以图通过这段最为危险的水道。

    文祥在达到江陵与西征军会合后,即可召开会议传达陛下的旨意和定下的作战方针,听取西征军的各项准备工作汇报,以便择日进军。会上众将表示坚决执行陛下的命令,夺取川蜀,解凌霄城之围。而文祥也对西征军的各项准备工作给予了肯定,一切似乎都按照赵昺的意图在发展。

    可在此后的军事会议上,征西军都统祁斌却对皇帝‘水陆并进’的安排提出了异议。其以为从在一些险段,敌军设有关隘,水军船队经过时极易遭到两岸敌军夹击,而步军此时再行攻击将十分困难。且陆路通行十分艰难,难以跟上水军,以他之意是步军先行,一边疏通道路,一边攻城拔寨,掩护水军船队通过三峡险段。

    祁斌的建议等于颠覆了皇帝的既定战略,文祥怎么敢擅自决断,但他也没有武断的否定祁斌的建议,而是立刻召集熟知川蜀地理的军民问询,并派随从到民间查访,以获得第一手资料。通过连续几日的调查,他还真的发现实地与当初陛下所知还是有差距的。

    赵昺看了战报暗自叹息,暗叹自己是犯了经验主义错误,心中大骂搜括来的那些地方志和游记中的记载也太不靠谱了,而事务局那些探子倒是尽心了,连有关传都搜集来了,但还是出了问题。

    从江南入川的道路何时有的早就不可查,最早是世代居住在峡江两岸的远古居民,在没有其他交通工具时通行往来,沿江走出了许多断断续续的人行道。数千年前,峡江中就流传有大禹治水的故事。《淮南子·修务》曾云大禹,“决巫山,令江水得东过。”大禹治水,就是沿江而校巫峡飞凤峰下大禹接收神女书的授书台,即伫立于江水边。

    而“蜀道难,难于上青。”早已为世人熟悉,人们在悬崖绝壁上凿孔开道,铺设木材,将沿峡江的路连接。但由于地震、泥石流、滑坡、坍塌等原因,三峡沿江古道时断时续。同时,也因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三峡沿江古道在许多历史阶段得到过修治与延伸。

    三峡沿江古道,主要是由人行道、侠与驿道发展而来。为方便峡江两岸通行,人们对古道进行了无数次整治与修理。由于峡江古道的复杂性,人们将古道按通行功能分为:侠、驿道、人行道,又按着道路的结构特点分成:砭道、槽道、栈道。

    峡江滩多水急,古代木船逆水而上,大型船队若无纤夫拉纤相助,很难通过三峡险,型船只在遇到险滩时,亦需要盘滩起驳,靠船工和纤夫拉船才能平安渡过,侠应运而生。因此三峡自有木船通行,峡江边便有侠存在。

    有时侠在无路的江边沙滩石梁上,有时侠利用了江边的人行道。峡江地势险要,中有大石沿岸矗立,犬牙交错,水不能直流,行船极为艰难。纤夫在无路的岩石峭壁上拉纤,必须攀缘向前。为保证生命安全,减少拉纤危险,纤夫们会对常走的侠进行挖凿、垒石、铺石、凿眼等方式进行修治。

    驿道,是古代封建王朝传达政令、维持统治的交通道路。在古代,驿道的主要作用是人孝货运、通邮、军事通道。栈道指沿悬崖峭壁修建道、复道。绝大部分修建于悬崖峭壁、绝壁湍流之上,凿孔架木、在石岩上开凿的台阶、道。

    “砭道”在方言中指山坡上的道路。这种砭道是人们方便行走的道路,如同鲁迅在《故乡》中所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槽道是开凿于峡谷区域绝壁或临江绝壁上,形如槽一样的通道。槽道一般向江面开口,当开口封闭时,也称隧道。

    不过这些道路最初的形式只是悬崖绝壁间零星的、断续的、不完整的道,供纤夫或行旅之人行走其间。但是赵昺从古籍中的记载获知,峡江中的道路统治者或是商旅为了便于运载货物,或是行军,或是传递信息,皆对侠和栈道及驿道进行修整。以他所知就有多次:

    按《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载:遣田戎及大司徒任满、南郡太守程泛将兵下江关,破威虏将军冯骏等,拔巫及夷陵、夷道,因据荆门。十一年,征南大将军岑彭攻之,满等大败,述将王政斩满首降于彭。可见此战岑彭讨伐公孙述之战是溯长江而上破荆门的。而自古以来三峡航运艰难复杂,要想溯江入川,非纤夫挽船相助不可。所以,此记载亦可作为三峡侠早有整修的参考依据。

    三国时期,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将领马忠捉住后杀害。章武元年,刘备亲率七十万大军自蜀中沿长江三峡东进伐吴,替关羽报仇。当年蜀军沿江而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也留下许多沿江通道。只是后来刘备被东吴火烧连营,兵败夷陵,“追者甚急,备乃烧铠断道”,使三峡古道遭到毁坏。

    在唐代,邮驿空前发展,三峡内已有宜昌至巴东界二百三十里通驿道,已有上都至黔中道的黔州驿路达归州的记载。宋代对西陵峡栈道亦有记载。宋人黄庭坚作《黔南道中行记》,记其在下牢关游三游洞,文曰:“……至三游间一径,栈阁绕山腹,下视深谿悚人,一径穿山腹,黝暗,出洞乃明。洞中略可容百人。”黄所道路环境与今相同,明该处栈阁式栈道在宋时已经修复,形成他文中所穿越三游洞山腹的一径之。

    而在川蜀抗蒙的战争中,为联通夔峡与阳口城的南岸陆路通道,宋廷也曾组织蜀中军民在以前山上乡民取水的道路基础上加以改建,在长江南岸瞿塘峡的绝壁上以人工开凿方形石孔,一个接着一个,自上而下成“之”字形排列由山腰到江边,延伸到崖顶的栈道。

    此外山川早水还记载了另一条重要的三峡古栈道……夔峡侠。按书载:北岸崖壁脚下有一条径,下可以通向大溪口对岸的白菜背,上可以到峡谷以外的瀼溪口。还有一条称为‘川鄂大道’的巴东沿江古道,东起黄岩,西至巫山,全长六十余里。但蠢有两处地段十分险峻,无法用作运输,仅能作侠。

    赵昺根据这些记载发现历代修建的几条断断续续的道路可以连接起来,他便据此设计出了水路兵进的作战计划,欲以水军战船搭载物资,步军在岸上进军,相互配合打通进川通路,直逼重庆。但是得到文祥的回报才知自己却没有考虑到此间的道路经过千百年,其中有的地段已经废弃,有的遭到破坏,还有的因为地震等灾害已经崩塌,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如此一来,赵昺的制定的入川作战计划根本难以实现,也幸亏文祥在发现问题后当机立断做出了改变。因而他暗叫侥幸,若是换了一个死板的去督军,不顾现实情况依然坚决执行自己的作战计划,那么很可能使得西征半路夭折。也或他人发现了计划与现实情况脱机,却又没有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