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642章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642章

小说: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眼前的事实让赵昺有些有些沮丧的是所谓的丝绸之路此时还叫做‘通海夷道’,而中国也非前世所说的那样,是中国主宰着这条航路。因为在所谓的丝绸之路的西端,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并不是现代所说的西方或西欧。两地之间的也并没有直接的商业往来。他们之间的往来,全通过阿拉伯等中间商进行交易,西欧人想要获得中国丝绸瓷器都要通过阿拉伯和威尼斯热那亚商人。

    中国史书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国,在古老的七海航路上所有港口城市,基本上都有阿拉伯商人。从地中海到中国南海,整个旧世界已知的海域内都可以见到他们的船,大唐称这些远来海船为“南海舶”、“西域舶”、“南蛮舶”、“昆仑舶”、“狮子舶”或“婆罗舶”,最常见的统称为“波斯舶”。直到宋朝中期之前,中国商人或僧侣出洋,乘的大都是“番舶”,直到宋中后期中国航海业的发展超过阿拉伯世界才有所改变。

    另外这条海路还有一个名字叫做‘香药之路’,从此可以看出在这条海路上流转的不仅是中国丝绸和瓷器,更为兴盛的贸易则是香料。而中国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往回输入的主要是香料、花草等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此刻。中国的在整个环节中应该算是丝绸、瓷器、茶叶等供应基地,香料贸易其实才是流通过程中的硬通货和最为赚钱的买卖。

    赵昺也是来的这个时代才知道在前世极为普通的调料会有如此之高的价值,他甚至有些后悔当年没在快递箱中塞上几包胡椒粉。就这么说吧,能在做菜时多放把胡椒,你这样奢侈腐败的生活足以让任何古代欧洲的帝王艳羡得直流口水。而他更曾听闻在遥远的欧洲胡椒的价格堪比黄金,有时候一粒胡椒就能换取一枚金币,其实比黄金价格都高出不知道多少倍了。

    当然一些香料在中国的价格也是极为昂贵的,平平常常的沉香、檀香就能卖到数百贯一两,而上好的龙涎香竟然能达到十数万贯一两。想想宫中管理香药库的库使就是四品官,就知道这些东西的贵重了。大宋年头最多的一年进口的香料达到三十余万斤,便可知市场有多大,利润有多少了。而朝廷为了独占利益,香料皆是官营,不让他人插手。

    赵昺起初也十分纳闷为何香料价值如此之高,而人们仍然不惜重金购买是为什么,饭菜中少放一点儿也不会死。按照前世的说法是中世纪的欧洲香料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掩饰变质食物的气味,不过只要细想便知香料那时已经成为非常贵重的交易品,而来自东方的香料更是奢侈品,能够享用香料的有钱人自然也能享用未变质的食物。

    但他很快发现自己错了,在古代,香料可用于烹饪、食物贮存和调味。中世纪的贵族们使用香料比起单纯地抑制不好的味道,还是为了达到一种更高雅的目的。贵族的厨师们制作了花样繁多的沙司以愉悦他的雇主。其中既是最悠久也是最受欢迎的是黑胡椒沙司。且香料的作用并不止用于主餐。正餐之后贵族们还需要干果,香料蜜饯等食物。

    另外,中世纪人们喝葡萄酒和啤酒往往伴以香料。由于酿酒技术的落后,当时的酒会存在酸、苦等不被期望的味道。中世纪公共卫生处于很初级的的水准,日常用水成了很强的感染源,以至于医学理论夸大了水的害处,又由于酒受微生物侵害的危险较小,导致了酒的大量消耗。并且与沙司和糖果一样,香料大大增加了饮酒者可能的花样。

    由于中世纪错误的医学理论,人们认为香料除了满足人的欲望,还有治疗、缓解的作用。产生这种信念的一个基础是对于今天认为非常有营养的食品的极度怀疑。当时把许多更为致命但无法解释的致病源如沙门氏菌、霍乱、肺炎、等所造成的危害都归罪于食物。按照中世纪的医学理论,许多食物需要调整后方可安全食用,香料据信所据有的加热和干燥特性被视为一种补偿形式。

    此外香料也可以用于巫术仪式、咒语、净化、防腐、化妆、香水、治疗、甚至毒药。而中国进口的香料除了用于烹饪外,很大一部分被制成香点了及用于宗教活动。礼佛的时候不仅要焚香,还会将香药混于水中浴佛以示虔诚。想那大宋朝佛寺、道观遍布各地,信众更是无法计数,对香药的需求量有多大就可想而知。

    赵昺琢磨着如何在传统出口物品的基础上,如何能够在香料买卖中再插上一脚,以便从中获取巨额的利润,不说能够销往欧洲市场,即便在国内也能赚的盆满钵溢。而要想搀乎进去并不容易,要知道大宋的香料有一部分是朝贡贸易外,多数都来自于大食商人之手,最厚的一层油已经让人撇去了

第874章 时代机密() 
    在前世赵昺是学习船舶设计的,心中当然有一个乘船周游世界的梦,但是并没有能实现,他也只能在试航或是新船交付后做保障的过程中过过瘾,而航迹最远也就是到达东南亚一带,还不如当前的航路远。所以他跟应节严说要扬帆四海并非全是瞎话,当然抢先完成周游世界,并发现‘新大陆’,那将是彪炳史册,改写世界航海史的伟大功绩。

    不过眼前这个愿望仍然只能埋在心里,但赵昺并没有放弃,而是一直在收集水文资料,设法获取海商们的航线图,并根据自己前世记忆加以整理和补充,希望能绘制出一张当前世界上最详细和完善的航图。不过他也清楚千百年来海陆变化极大,地形、地貌更是日新月异,不亲眼看一看是难以完成的。

    当下赵昺虽不能亲自去看一看,但是自己数年的心血也终于能派上用场了。他清楚要想赚取最为丰厚的利润就必须控制商品的原产地,可在此时香料之路的诸多秘密掌握在那些阿拉伯商人之手,而这也是他们发家的本钱,自然是当做最高机密,不会向外人泄露一丝一毫,以致这些香料来自哪里都不为人所知。

    赵昺记的前世所学的航海史中记载着波斯地理学家伊本胡尔达兹比赫的一段话,称在中世纪,香料贸易主要由***和古吉拉特邦的商人控制,欧洲商人只能局限在欧洲内部进行贸易。胡尔达兹比赫还称香料是由被犹太商人们带到欧洲的。而根据其他资料,就曾写到,在墨洛温王朝后期和卡洛林王朝早期,西欧的香料贸易也被犹太人垄断。

    也正是因为香料往往经过多方转手才能到达欧洲,而主要的贸易终点站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因此在欧洲人的印象中,香料是非常贵重的天然商品。以致很可能亚历山大港的***商人也皆不知道香料的来源,于是关于栽种香料的环境条件和收割运送香料所经的风险有很多天方夜谭般的传闻。亦正是这些交织着神话、浪漫、珍宝的传闻,构成了前哥伦布时代欧洲人心目中的遍地香料的黄金国。

    因为香料有着如此的传奇色彩,使欧洲贵族们自罗马帝国时代就吸毒般地养成了离开香料活不了的生活习惯,甚至把香料视为高品质生活的象征,多少钱也得放血呀!所以,在东方白菜价的香料到西方生生炒成了黄金价,在欧洲变成了奢侈的必需品,东西方的差价竟高达一万倍以上!

    古代正是由于进口的香料由于来源地的缘故,阿拉伯商人在贸易中居于重要地位。不少人因为买卖兴隆发了大财,有的甚至因此飞黄腾达。被赵昺灭了族的蒲寿庚一门就是世代以香料为主业,从而致富,一跃成为大宋朝手眼通天的巨商。

    所以谁找到香料,谁就能一夜暴富。不仅贪婪的商人,国家也发起了寻找绕过中东直奔香料产地的航海运动,尤其是中世纪的欧洲,对香料的渴望直接催生了地理大发现。赵昺记的当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西班牙王室就对只找到黄金而没发现香料大失所望。而当麦哲伦探险队首次带回第一船二十多吨香料时,整个欧洲都被震憾了,没人怀疑葡萄牙从此将成为天下最富强的国家。

    赵昺既然想插手香药这门生意,自然要了解品种和来源。当然这种事情不需他亲自去市场上查看,而从市舶司的账本上就能找到。在这个时代海路的繁荣,已经在欧亚大陆展开了前未所有的商品和技术交流。海洋四通八达,技术与市场、原料与商品、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思想与艺术彼此交流、相互影响,从东北亚的日本、高丽,到东南亚各地和印度沿海,乃至波斯湾和东非各港口,已经形成了一个“小全球化”的活跃海丝贸易网络。

    中国大陆是庞大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供应基地,这些深受国外客商欢迎的产品,经过车马、舟船、手挑、肩扛,汇聚到海岸线上的各个港口,然后再装上大船运往海外。与此同时,外藩的物产也向中国输入,主要有芫荽、孜然、胡椒、丁香、檀香、豆蔻、沉香等香料,及来自大食的有珍珠、猫儿睛、琥珀、槟榔、木棉布。一般通过物物交换,或金银进行交易。

    可见外界输入的物品主要还是香料,但是国内对于原产地一直处于无知的状态,甚至一度以为胡椒产于西域,从蜀地转入内地。而从香料的品种上,赵昺首先意识到香料贸易是双向的,西方需要东方的香料,东方也需要原产于西方的香料。作为来自后世数百年的他当然知道,原产于西方的香料只限于芫荽、孜然、藏红花等有限几种。

    而西方所渴求的香料,也是从中世纪开始直到现在贸易额最大的香料——黑胡椒,当时只产于印度马拉巴尔海岸,另外同品种还有白胡椒和绿胡椒,广泛用于烹饪,也可用于制作滋补剂、兴奋剂、甚至除虫剂和春药。;丁香在当时则只产于摩鹿加群岛,在这个时候被国人被当作口香糖;肉豆蔻与丁香一样原产于摩鹿加群岛。

    桂皮,当时则只产于斯里兰卡西部和西南部,与桂皮容易混淆的是原产于中国的山扁豆肉桂,质量却不如桂皮,不仅可用于调味,还可用于化妆、医疗、膏油、香氛等。而只有生姜是原产于中国和印度的。由此可见香料主要是产自南亚和东南亚热带地区的,由于阿拉伯帝国和后来的奥斯曼帝国先后卡在中间,从而使他们完全垄断了香料贸易

    赵昺翻开地图,让他有些奇怪的是古代中国与东南亚那些国家都曾有过交往,甚至下西洋的海上航道也途径这些国家,却没有发现巨大的商机就在眼皮底下。以他前世所学十分清楚中国是典型季风气候的国家,沿海岸风向主要表现为季风特征。

    每年当冬季东北风起时,海流随风向由东北朝西南流;当夏季西南风起时,海流又随风向朝东北流。日本海有来自南北两个方向的暖流和寒流。发源于鞑靼海峡的里曼海流,在冲刷俄罗斯滨海省份的海岸以后,沿着朝鲜半岛的东岸南下,当碰到来自西南的对马海流时,它的一部分转向东流,而它的大部分则形成潜流南下,抵达济州岛再渡上浮,成为中国海内寒流的源头。

    另一方面由南来的暖流,经台湾海峡沿琉球群岛北上,穿过朝鲜海峡,形成对马海流,沿着日本列岛的西岸向东北流动,直到津轻海峡和宗谷海峡后,分成支流逐渐减弱,所以日本海上由于里曼海流和对马海流便出现了大体上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