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639章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639章

小说: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倒不必,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有请!”赵昺沉吟片刻,下定决心似的道。

    “是,小的这就去传谕。”王德瞅瞅小皇帝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心中暗乐道。

    “嗯,就到茶室中觐见吧!”赵昺挥了下手言道。

    “参见陛下!”

    “二位先生免礼,快快平身!”赵昺换了身一副,重新洗漱了移步到隔壁茶室之中,应节严和刘黻两人上前施礼,他赶紧相搀道。

    “陛下的茶不错啊!”见礼已毕,三人围着一张茶几坐下,小黄门立刻将煮好的茶送上,刘黻闻了闻咂了一口道。

    “这是寺中的僧人送来的,说是什么名茶,可朕喝茶只是解渴而已,哪里品得出好坏!”赵昺笑笑道。

    “陛下,这集庆寺自有茶园,其中有古树三棵,每年也只可采十数斤而已,炮制后也只得精品不过十数两,那可是千金难求,而陛下却只当解渴,实在可惜了。”刘黻听了颇为心疼地道。

    “呵呵,要怎么说货卖识宝人啊,朕这是暴殄天物了!”赵昺自我解嘲地笑笑道。

    “陛下有自知便好!”应节严听了却是板着脸道。

    “先生说的是,稍事朕命人送上一些到府中。”赵昺陪着笑道。

    “唉,陛下自太后听政也有数月没有临朝了,整日在外逍遥,就不怕生乱吗?”应节严听了脸色稍缓叹口气道。

    “先生,朕一直在别苑中修养,这是朝中尽知之事,近日稍好便奉太后之命奉太皇太后灵柩到此,超度亡灵为其祈福,怎能说是逍遥呢?”赵昺听了一脸委屈地道,而心中却暗自琢磨老头儿这是怎么了,并没有按照自己所料出牌啊?

    “陛下也知,太后自行朝迁入琼州后便退居后宫,不再理事。当下因陛下生病,不得不临朝视事,可当下江南刚刚趋稳,政务繁杂,太后多有力不从心之感,此刻朝争眼看又起,陛下能在此安心吗?”应节严却是皱皱眉道。

    “刘知事,朝中近日不是并无什么大事吗?太后前时也未提起啊!”赵昺有些迷惑了,看看老头儿,又看向刘黻言道。

    “此事说起来已经争执日久,只是近日又有浮起之势!”刘黻再饮口茶道。

    “到底是何事啊?”赵昺听了看向二人急问道。

    “陛下在琼州之时,定下枢密院以武将为首,兵部以文臣为首,共管兵事,可近日又有臣僚向太后上书称要恢复旧制,以文臣兼领枢密院,罢去张世杰枢密使之位。太后交由中书举行堂议。若是达成,只怕引起武人不满,引发动乱!”应节严叹口气道。

    “怎么才过了几天安稳日子,便又要生事,难道忘了亡国之耻吗?”赵昺听罢一拍桌子怒道。

    赵昺知道议功自古以来只有两条,一,升官;二,赐钱。钱就不用说了,那在宋朝太常见,问题集中在官职上。武人为枢密使其实自宋朝建国之后,以武职出身任枢密使的大有人在。比如吴廷祚、李崇矩、楚昭辅、王显、张逊、柴禹锡、王继英、马知节、曹利用、张耆、夏守贇、王德用等人。

    但有个区别,武职和武将是不等同的,如大名鼎鼎的曹利用,澶渊之盟时他在前线起了大作用,但杀人现场他到过吗?曾经亲手砍过谁吗?这就是不同点,比如一个文官,当过了一任枢密使后,也就是有过武职经历了,可他的本质,也就是说危险程度,还是个文官,他不会被宋朝官场所注目。

    当然其中也有些另类,比如王德用。这是位真正的武将,但当上枢密使时,准确地说,己经是曾经的武将了。他少年时痛打过李继迁,青年时和萧太后对阵,之后沉寂几十年,不管愿不愿意,只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直到老得不行了,才荣升西府,当上了军方第一高职枢密使……

第871章 弯弯绕() 
    大宋之所以会如此任命枢密使之所以会这样,就是西府选官标准在作怪。您是位能杀人,能篡位的武将,青壮年时别管功劳多大,都得当乖乖宝。直到快老死了,彻底没危险时,才能提拔起来,变成一尊神像。而赵昺继位后一直仍以张世杰为枢密使,可其恰恰是一员武将,又长居此职。

    赵昺之所以这么做,因为他需要借助武将来助自己复国,也就必须给予他们响应的地位,且那时也确实是军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情况,而他也缺乏统御全军的经验和组织大战役的经历。因此在这个时候,他也不得不重用张世杰,以便搭起架子。

    那时即便两人曾有恩怨,不过张世杰这么多年其也十分恭顺,成为赵昺军事上的得力助手。在改组枢密院和兵部后,其权力虽有所下降,但是得到了更多的军队指挥权,在朝中地位反而有所上升。复国之役中,其虽没有直接指挥大的战役,可是他前期组织和制定了作战计划,并能够在战争开始后按照计划展开部队,督促各军,应该说也是功不可没。

    而问题也随之出现了,张世杰已经为西府第一人,如果升,怎么升?按照大宋的官场惯例,其已经打破了百年间武将不得为枢密正使的规矩,再升只能进入东府为相了。可身为武将,绝不可能进入东府,成为宰相。于是乎就有人借机起事,要将其搁置起来,以便重新恢复文臣入主枢密院的旧制。

    赵昺清楚自己当年力排众议才实现武将入主枢密院,其实许多人是面服心不服,现在局势稍稍稳定,便又旧事重提,而他不想做卸磨杀驴的事情。但是也不能轻视这上书,要知道二指宽的小纸条也能让人永世不能翻身,而这在大宋历史上不是没有出现过

    当年广西侬智高作乱,声势浩大,屡次征剿都未能成功。于是朝廷遣名将狄青前去平叛,当时其在两三个月时,刚被提升到了枢密副使的位置上。很难说这是不是打了点提前量,为他出兵时的威信着想。狄青很快平定了叛乱得胜归来,问题就随之出现了。

    议功由中书省的宰相们负责,当时由于文彦博被参倒,目前庞籍变成了独相,他下面有一位参知政事,名叫梁适,此位应该是仁宗朝的典型官员,他的升官与发迹,很有些当时的普遍特点。首先,社会在发展,建国百年之后,官场上早就形成了人脉体系,走这条路,在形式上没有科考中举来得风光,但走得更快更稳。

    梁适就是如此,他的父亲是前翰林学士梁颢。父亲死得很早,他蒙荫当官了,就是秘书省的正字,一个小科员但翰林学士几乎每天都和皇帝见面,这就让他的起步和发展有了条捷径。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把父亲的遗作,和他自己写的文章一起呈交给当时的皇帝真宗。赵恒看了后说了一句话――“梁颢有子矣。”就这一句话,成就了梁适一生的荣华富贵。

    议功时,梁适站了出来反驳庞籍。他说,宰相大人,您不公平。不久之前王则叛乱,只是占据了贝州这一座城池,文彦博出兵收复,回来就做了宰相。现在狄青是一举平复两路,功劳与之比怎样?为什么就不能当上枢密使?言之在理,对比分明。一座城和两路相比,孰轻孰重?庞籍应该没话说了。可是不,宰相的面目变得非常可憎。

    庞籍说,贝州之赏,本就是过分,所以现在不能再过分了。你是参政,难道不知道我朝文官为相,出入无常,武将为枢密使,非有大罪不可罢免。这就有两个问题。第一,现在的枢密使高若讷,他犯了什么罪,要罢免他给狄青让位?第二,狄青还很年青,这时给他西府之首的位置,以后他再有功怎么赏他?我这是对他好,不止是珍惜国家名器。

    梁适冷笑,难道要狄青为文彦博的错买单?或者一点都不赏他才对,那样以后谁还会为国家出力?还有高若讷,现任的枢密大人怎么就没有错呢?他不久前出行,开道的胥吏把行人无辜打死,正在被台谏官弹劾,仆有过,主之罪,他难辞其咎,早晚下课。狄青升官,不仅是理所应当,更是顺理成章!

    截止到这里,稍微有点理智的人,都能分清楚梁适说得句句在理,庞籍这个演义里包拯的死对头、大恶人是在无理取闹,嫉贤妒能。那么怎样处理呢?结果比较郁闷,狄青的酬劳变成了一大堆的荣誉性头衔,比如上国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再给他的四个儿子都连升数级,外加一大笔钱。这件事就此结束了,国家和狄青货款两清。

    这就是宋朝当时的现状,中国已经出现了微妙的逻辑。这种逻辑在以后的几百年里变成了主流真理,越是常胜的将军越被排挤,越是有能力有志气的人越被压抑,甚至明明打赢了的战争也要赔款,此类事越来越多,渐渐地变成子中国人心底里共同认可的东西。是怎么产生的,怎样传播的,在宋朝之前基本没有,却在宋朝之后大行其道。

    这就是截止到张世杰之前,宋朝武将的集体宿命,现在终于轮到他了,那又能有什么不同吗?赵昺可以说很生气,如此不仅是自毁长城,也是在摧毁自己建立的军政体系,让大宋失去复兴的最后机会,失去中华民族再次崛起的机会。

    “陛下,此事当如何处置,还要早作定夺。”刘黻施礼道。

    “如今太后临朝,朕已是局外之人,即交予中书省论议,还是由你们及诸位宰执决断吧!”赵昺听了刘黻的话却是一愣,反而冷静下来。太后前些日子来并未向自己提及此事,事务局也未禀报,说明此事并非两人说的那么严重,甚至子虚乌有,即便有也非他们所言的那么紧急。如此他们又为何骗自己呢?于是叹口气道。

    “陛下,事关重大,一旦失控便难以收拾了。”见小皇帝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刘黻着急地道。

    “反正朕该做的已经做了,既然愿意闹就闹吧!反正这天下又非朕一人的,届时大不了玉石俱焚。”赵昺听了喝口茶无所谓地道。

    “陛下,怎生会生出如此念头?难道忘记了当初的壮志吗!”应节严听了有些坐不住劲儿了,皱皱眉问道。

    “先生,朕累了!”赵昺放下茶杯轻笑道,“自从景炎二年琼州开府,已经十年了,朕日夜操劳,不敢有丝毫懈怠,韬光养晦积蓄力量,希望有一日能收复江南。今日达成所愿,朕励心求治,可得到了什么?朝廷纷争不断,一事刚平,一事又起,可无外乎皆是争权夺利,有谁是为大宋及万千子民想过?”

    “陛下既然知道为何不清除奸佞,造福于万千子民,却生惰心!”应节严听了厉声道。

    “哼,朕也是人。为了大宋朕五岁便领兵征战,九死一生;为了节约每一文钱,朕至今仍然是粗茶淡饭,与民共苦;行事要受到种种限制,何曾恣意过。可朕得到了什么?吃的反不如这庙里的和尚,住的尚不如这庙宇宽敞,娶个什么样的老婆还得看人眼色。这也叫做九五之尊,万民之上吗?朕宁可不要!”赵昺越说越是气愤,冷哼声道。

    “这难道陛下就因为这等事情,眼看着江南再度动乱,陷于鞑子之手,国脉断绝吗?”应节严也有些生气了,再次喝问道。

    “先生此言差矣,丢失江山的不是朕,献上降表的也是那躺在棺材中的太皇太后。而朕被立为皇嗣不过是众人的无奈之举,而这国脉早已断绝过一次了,又何在乎再多一次!”赵昺笑笑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