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619章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619章

小说: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立正,报告置帅、都统,一军炮兵集训队正在训练,请指示!”执行官看到两人到来,立刻立正敬礼道。

    “继续训练,陛下亲自指点你们操炮,那是八辈子修来的福分,不准嘻嘻哈哈的!”赵孟锦回礼后训话后,又向小皇帝立正敬礼,在前排盘腿挺直腰板坐下听讲。

    有了这两位坐镇,训练场一下变的肃静起来,这让赵昺十分郁闷。当然操炮他也不在行,但是比起这些刚接触迫击炮不久的军兵们,他也算是经验丰富了,好歹自己在电视上看过兵哥哥们训练的画面。而实际上他还真没有过射击经验,前世就别提了,此次也只是他们试制成功后给自己送了门样炮来,可在西湖边上也没地儿试炮,说起来此刻也只是纸上谈兵。

    不过眼前的这些集训人员可是第一批迫击炮兵,那么赵昺决定给他们普及下知识,这么面他更为擅长。于是他从迫击炮的原理和结构讲起,将每个部件的作用和如何操作保养皆详加解释;而后就是炮弹,其实就炮弹而言,还真不能叫迫击炮。

    迫击炮弹是利用自身重量滑入炮膛后,利用炮底部的撞针击发炮弹底火,点燃炮弹尾部的基本药管,随后捆绑在弹体外面附加药包内的火药亦被点燃。赵昺还没鼓捣出引爆药,只能以明火点燃导火索再塞进炮膛,当然除了这一点外,还是与现代的迫击炮弹没啥大的区别了,该有的都有了。

    另外迫击炮的发射原理决定了迫击炮弹不能与炮管紧密贴合,炮弹与炮管之间有一定的间隙以保证炮弹滑落,不能依靠膛线使炮弹产生旋转以稳定其飞行方向。因此赵昺也利用现代的镶嵌工艺在弹体外部加装了铜制闭气环以增加膛内压力,并在弹体铸造的时候加铸了尾翼,作为稳定装置来保证其飞行姿态。高低机则由大小锥齿轮、螺筒及外筒组成,转动手柄可使大小锥齿轮及螺筒转动,进而使高低螺杆上下移动,赋予炮身高低射角。

    设计之初,赵昺就是将迫击炮定位为伴随步兵作战,以弥补火枪射速慢的弱点,用以对付骑兵的。所以他采用二寸口径,也是相当于现代的六零迫击炮,整体重量控制在二十斤左右,炮身在两尺,以便于携带和机动,跟的上步兵进攻速度。但限于火药的威力最大射程在二百步,最小射程五十步,杀伤面积在二丈方圆,与现代的不能同日而语。

    接着赵昺还讲了下迫击炮的应用战术,他担心这帮人依然当做直瞄火炮使用,所以在战术方面多费了些唾沫,告诉他们迫击炮还适于应用在山地战和阵地战,且特别适合于用曲射来对付遮蔽物后方的目标。可以配合步兵小单位,尤其是都以下的分队火力支援作战。

    最后赵昺又特别强调了一下在战场上,可能会出现迫击炮重复装填的现象,即当一发炮弹被从炮口放入,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发射成功,此刻如果炮手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再次放入另一发炮弹,则会形成重复装填。重复装填的后果往往会非常可怕,两发炮弹可能会在炮膛中同时爆炸,摧毁迫击炮及它身边的炮手

    待赵昺将脑子里的那点儿玩意都说完已是辰时,早已过了饭点,也不知道是他讲的太好了,还是慑于自己的威严,反正没有一个人到食堂吃饭。直到这边散了,众军才重新集合列队到食堂开饭,他自然也跟着吃了顿大锅饭,并照例算了膳食费。

    “陛下今日讲的太好了,属下也受教良多!”离开食堂,赵孟锦和陈凤林陪着小皇帝在营中四处走动,他边走边道。

    “朕也只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还需你们在训练和实战中积累经验,切不可过于教条!”赵昺笑笑说道。

    “属下明白,定会知会下去。可若非陛下指点,属下等还是两眼一抹黑,不知道摸索到何时才能成军!”陈凤林苦笑着言道。

    “一切还要靠你们,朕能做的也就这些了!”赵昺摆摆手道。

    “没有陛下哪有属下等今日,一切皆是陛下所赐!”陈凤林感慨地道。

    “那里摆放的是厢车吗?”赵昺看到军营的围墙下摆放着一排有三、四十辆大车,他问道。

    “禀陛下,正是。”陈凤林言道,“属下想着我们将北伐中原,但是我军缺乏骑兵,在平原之上与敌对阵,若无法及时构筑工事易遭敌骑突破阵型,便想以车阵对敌。”

    “哦,你很有心啊!”赵昺听了有些惊诧地道。

    他知道战车这种武器及兵种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大规模使用,一般用于战时冲击敌阵,以其快速优势和冲击力突破敌军阵型,为后续部队赢得胜利而打下基础,在春秋时期战车的使用通常是各诸侯制胜的法宝,但到了战国后期,随着骑兵强弩作用的逐渐增大,使战车的运用颇受威胁,加之战车应用环境的限制,机动性不强,只能在北方平原地带广泛使用,至三国两晋时期,战车开始走向没落,已不再成为主要兵种。

    但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战车曾一度重返历史舞台,再次担当陆军的主要法宝,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南北政权长期对峙,交战不断,而南方政权普遍难以抵御北方铁骑的攻击,于是扬长避短,便采用布置车阵来抵御骑兵这一路线,不过此时战车的种类型态与作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过去的主动进攻冲击敌阵开始变成单纯的防御武器,以战车围成的车阵阻挡骑兵。

    “惭愧,属下愚钝,一直不得法,训练多时仍然不得其法,以致车阵不堪大用,那些战车也只能暂时寄放在一边了!”陈凤林却脸一红道。

    “此言差矣,成功与否在其次,陈都统能有求变之心,设法克敌便以十分难得!”赵昺肃然道,他清楚高级将领如果仍然拘泥于教条,默守陈规,一旦形势有变就会不知所措。而其能先他人一步设法解决将来遇到的困难,这就足以值得称赞。

    “属下惶恐,还请陛下指点一二!”陈凤林听了当然十分受用,施礼请教道。

    “朕对于战车的运用也只是耳闻,未曾见过,谈不上指点。想我大宋朝自靖康年间李相曾造武刚车拒女真骑兵后,业已百余年无人提及了,陈都统训练车阵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赵昺摆摆手道,他对车阵的运用也所知不多,且具体如何运用也早已失传,只在文献中留下飞鸿一瞥。

    “陛下也知,骑兵的优势在于高速驰突,冲击力强,容易打乱敌军的阵形,分割而歼灭之;以车布阵,体型较大而且材质坚硬的车辆成为障碍物,首先能够截阻骑兵的高速驰突,有益于保持己方阵形的完整,为将士提供了屏蔽、护卫。”陈凤林施礼后道。

    “其次,阵内车辆的密集分布,行列间的通道非常狭窄、曲折,骑兵难以快速穿插,行动的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骑兵作战需要人与马很好的结合,需要有较为充分的空间方能发挥威力,车阵使其行动极其不便,自然难以发挥其战斗力。”

    “再者,我军可以以车代步,并可携带诸多的辎重,可以减轻兵丁的负担,从而增强自持力和机动性。此外行军于野可以车阵为营,防敌骑袭扰,并能以少敌多。”

    “陈都统所言不错,东晋刘裕北伐时,就大规模地以战车为对抗骑兵的主要武器,利用四轮战车作为移动防御工事,进军时凭借战车保护左右两翼,战时以战车围成车阵,其中主要保护侧翼,步骑置于中间,骑兵保护后方,依靠战车组成的车阵阻碍敌军骑兵冲击,阵内的官兵利用弓箭长枪等长短程武器抗击骑兵来犯。其用此利器大破南燕数万铁骑,一举灭亡南燕。”赵昺点点头道。

    “但是车阵同样有诸多的缺陷,其受地形限制较多,只能在平坦、宽广之地适用。如遇到狭隘、曲折之地则难以成阵。且怕火攻,或步兵的攻击。由于机动性与骑军相比仍然有差距,作战时易陷入被动,遭敌四面包围,即便获胜也难以追击残敌。不过就整体效果而言,车阵可以有效地抗击骑兵攻击,仍不失为对抗骑兵的一种利器。”

    “陛下之意,这车阵当前已无作用!”陈凤林听了是先喜后悲,颇为失望地道。

    “诶,朕早就说过,没有一种战术能够战无不胜,包打天下。即便是最为简单的战术,只要选择有利的地形,有适宜的条件,都能够击败最强的敌人。”赵昺言道,“车阵同样也是有利有弊,要灵活运用,扬长避短,能够充分发挥我们手中火器的威力,一样能够战无不胜。因此不必灰心,你自可先行整训摸索经验,总结战法,朕会一力支持!”

    “是,属下定不负陛下所望,练成阵法!”陈凤林听了大喜道。

    “罢了,今天左右是无法去打猎了,咱们就先看看你的车,看看是否还有改进之处!”赵昺抬头看看天,太阳已快当顶,向战车走去道

第850章 战车() 


第851章 取长补短() 
摆在赵昺可以参考的实物就是陈凤林‘改进’的武刚车,其‘先进’之处就在于将前人的牛皮犀甲换成了木制厢板,其它并无大的改进。而他前世最为熟知的却是明代名将戚继光使用的‘偏厢车’,这个时期正处于冷、热兵器交替混用的时期,也曾是在网上争论以车制骑选用最多的范例。另外一个便是捷克军队抵御十四世纪欧洲重骑兵的‘胡斯战车’,那时欧洲也处于火器刚应用于战争中,不过争论的焦点在于两轮、四轮战车哪个先进。

    任何东西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具有传承的,后来出现的偏厢车也是同样。在赵昺的记忆中,明代首先是郭登在大同曾经建造用于防守的偏厢车,辕长一丈三尺,宽九尺,高七尺,厢用薄板,配置火铳,每车编配十人使用。作战左右相配,前后以钩环相互勾联,车上载有衣物、粮食、器械和阻马的麓角。

    到了成化年间,明朝名将俞大猷镇守大同,此时蒙古诸部对明帝国的战争慢慢转变成了大规模多兵种的野战、攻城战,明帝国边境压力骤增。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俞大猷详细地了解了大同边军和俺答汗军队的情况,加上明帝国九边普遍超高的支出,难以支持大兵团作战。他便因时、因地制宜,一改在东南时提倡用数倍乃至十数倍的兵力消灭对手的战法,开始提倡以步兵奇兵取胜的小成本战法。

    俞大猷根据兵法中所谓的“车胜骑、骑胜步”的原则,提出了其在两广地区使用过的新法,马上步兵、骑兵和战车配合作战。其以为是指步兵无法抵抗骑兵的践踏,而战车能阻挡骑兵的践踏,又能发挥火器优势。他根据这种相克关系,在训练初始车营有了一定成效以后,放开手脚创造出了让明帝国北方战局出现转机的战车战法——大同镇兵车操法。

    俞大猷其督造的新型战车车式,使用独轮车。车轮直径四尺六寸,直着铺设大木头二根,各长一丈二尺,两根大木头中间横三根小木头,以便推运,并有绳索三条以便挂肩挑扯。车前横一块长六尺的木头并竖着装上两小根直木作为屏障。车上共装大枪头四根,大佛郎机一门,盾牌两个,小月旗两面,布幔一幅。车的后部中间有一根立木,相当于车的方向盘,由队官一人把握。车前有两个支架,停车时放下作为车架。车后又有两个铁锥,停车时插入地里,相当于船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