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533章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533章

小说: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荩梢匝杆俚氖章#部梢运凳章蛎裥摹6凳┛凭偃∈康闹贫群螅胀ㄈ艘部梢越硎看蠓蚪撞悖庑┏錾碛谄矫裰业墓僭蓖级郧羁喟傩栈秤幸欢ǖ耐樾模绱嘶鼓芑蝗∷堑闹倚摹R痪倭降谩⒗菝裰碌比徽詴m十分乐于做了。

    而对这次亲征赵昺虽然是秘密出兵,但他已经秘密布置下去,五日之后即可‘解密’,公布于众。而之所以这么做因为他知道上行下效的榜样作用,作为统治者的立身行事如何,普通百姓都看在眼里:这样的国家是否值得“爱”、这样的君主是否值得“忠”?是摆在他们面前最现实的问题。且忠君爱国的价值观也并非单纯依靠教育和号召能够实现。

    赵昺如此做,即解释了为何皇帝迟迟为何没有入城,也好好的在大众面前秀了一把,提高了自己的威望,又打击了异己,将他们摆了一道……

    “郑永,咱们到鄂州需要多少时间?”赵昺回到舱中,边喝粥边问道。

    “禀陛下,芜湖距鄂州有两千里,若是顺风每个时辰约行十里,但我军初次行走不识水文,只能白日行舟,只怕要需二十日左右。”郑永言道。

    “没有招到引水吗?”赵昺放下勺子问道。

    “陛下,倒是从敌水军降兵中招募了几个舟师,但是他们用的都是湖船吃水浅,而咱们的船队中的战船多是海船,且现在正是枯水期,他们也不敢夜航。”郑永回答道。

    “不行,时间太长,我们必须日夜行舟,十日之内必须到达鄂州。”赵昺摇头道。此次出兵,赵昺从护军中抽调了二旅、炮兵旅、山地旅及亲卫旅的一个团,护军水师尽数出动,又征用了部分民船搭载辎重,共有兵力三万人,各种舟船二百余艘,路上耽误一天就要消耗大量的辎重。且那边战事紧急,一旦文天祥部被击溃,那麻烦大了,因此必须星夜兼程赶往鄂州,哪怕早到一天都是好的。

    “陛下,如此太过冒险了,还是要谨慎一些的好!”郑永也放下勺子道。

    “章子珍部能过的去,咱们也没有问题。”赵昺舀了口粥吃了,又言道。

    “陛下,如今正是枯水期,上游少雨,水情变化很快,不可同而视之。”郑永依然摇头道。

    “嗯,你说的有理。”赵昺点点头,上游来水少,沙洲、浅滩和礁石都会显露出来,成为行舟的巨大障碍,而水情几乎天天都有变化,他想想道,“我们距江州还有多远?”

    “七百余里!”郑永略一思索答道。

    “好,飞鸽传书给刘文俊,让他令沿途水寨监测、勘察水情,提供水图,并派船引水。”赵昺言道。

    “嗯,陛下的主意好,属下立刻去办,如此相互接力我们便能日夜行舟了!”郑永听了大喜道。

    “不急在这一时,你喝完粥再去不迟。”赵昺笑笑让他坐下吃饭道。

    “谢陛下!”郑永不好驳了陛下的美意,坐下后三口两口将粥喝了个干净就告退出舱办事去了。

    “囫囵吞枣,真是糟蹋了美味!”赵昺叹口气道,指指空碗让王德再给自己盛上一碗。

    赵昺记的前世时喝腊八粥只是个形式,无论是什么米、豆、干果之类,反正凑成八种熬一锅粥就算了。如果懒得做,可以直接买上一碗就算了,至于为啥喝这碗粥并没有人深究。在琼州时,每逢腊八膳房也会煮粥,太后也会向庙里捐些米豆,或是安排内侍在宫外搭粥棚施粥,但他总觉的缺点什么。

    今年赵昺却喝出了味道,而原因就是这里有冬天,让他喝出了前世的味道。但他还觉的另有滋味在其中,有些像前往侠客岛那些江湖好汉们,怀着必死的决心去喝腊八粥的意思。细想之下还真有那么点像,自己若是援鄂失败,多年的谋划等于是功亏一篑,而船入长江也等于迈入了战场,毕竟对岸还被元军占领,随时可能会袭击己方船队。

    “禀陛下,芜湖镇抚使刘志学在码头迎候圣驾!”赵昺第三碗粥还未喝完,陈墩进舱禀告道。

    “我是去打仗,又不是来参观,迎什么驾!”赵昺放下碗苦笑道,但是部将前来迎接,自己连个面都不露,也不合适。于是只能将最后一口粥喝尽,披上大氅上了甲板。

    “鸣炮三声,告诉他们,前线战事紧急,朕率军出援,不便停留,谢过他们的美意!”赵昺端着望远镜向江岸看去,只见城外的码头上站满了宋军官兵,为首者正是刘志学,他下令不准停船,仅鸣炮致意,以旗语告之。

    “陛下威武,旗开得胜!”

    “陛下威武,旗开得胜!”

    “大宋威武!”

    “大宋威武!”……

    旗语刚刚发出,炮声未落,对岸便传来山崩地裂般的吼声,以刘志学为首的二师军兵肃立向御舟敬礼,而出征的军兵在左舷列队还礼。赵昺向码头上的人群挥挥手,而水寨中一队哨船冲出,驶向船队的前方,为他们引航……

第766章 西进() 
支援船队昼夜不停溯江而行,两班水手轮流操船,沿途的水寨交替遣船引航,另有巡查的哨船提供情报。而支援船队也是刀出鞘、弓上弦,全面戒备,以防止有敌船趁夜偷袭。如此之下每日的行程可达二百余里,如果一路顺利的话,赵昺觉得能够在十日内赶到鄂州。

    长江上虽然也有风浪,但是比之大海上的惊涛骇浪还是小儿科,而海船行驶其上要平稳的多,赵昺的社稷号船身大吃水深更是如陆上般的平稳,唯一让他感到不适反而是气候,江上湿冷的空气使人极为难受,而琼州此时却是最舒服的时候。

    “官家,喝些姜茶!”苏岚送上刚煮好的茶水道。

    “嗯,江上冷,少在舱外走动,要多添件衣服。”赵昺端起茶碗抿了一口,看苏岚脸色发白关心地道。

    “还好,在琼州待久了身子都不耐寒,过些日子也许就好了。”苏岚笑笑道。

    “让他们在舱中点个火盆吧,朕也冷的伸不出手。”赵昺双手捧着茶玩暖着手道。

    “也好,奴婢这就去。”苏岚点点头,走了两步又回头道,“陛下要不要给李姑娘也备上一个?”

    “好,还是姐姐想的周到,她还是头一次离开琼州,定愈加不适应这里的天气,连朕的那件大氅一并给她送去吧!”赵昺点点头道,通过这些日子的相处,他发现李三娘并非那么讨厌。也许是其在寨中统领寨兵,参与寨中的事务,做起事情来井井有条。且又有俚人骨子中的悍勇,不仅作战勇猛,行事也极为果断,另外让他发现陈淑那个小魔头都十分怵她,只要有李三娘在场,其都不敢放肆。

    “呵呵,官家的大氅李姑娘如何穿的,且颜色也不配,奴婢再缝制一件一并送过去吧!”苏岚听了掩口笑道。

    “那……那太辛苦姐姐了。”赵昺想想也是,不好意思地道

    “官家以为什么颜色好呢?”苏岚又问道。

    “这个我也不清楚,单用红色是不是太过耀眼,用黑色又太过沉闷,白色是不是好些……还是姐姐看着办吧!”赵昺想了想也数不出个所以然来,干脆交给苏岚道。

    “好,那就交给奴婢吧!”苏岚看赵昺一副冥思苦想,犹豫不决的样子笑笑道。

    随后赵昺又下令各船都要供应热姜汤,热饭菜,禁食冷食,同时要多供应肉食以增加热量。同时要各军军官督促士兵做好保暖工作,防止冻伤发生;随军医士调制预防风寒的药剂,发放给每个士兵,发现染病的军士要及时送到医疗船上隔离治疗,防止大面积传染。否则自己带着一群病号前去,那不是打仗,而是添麻烦去了。

    座舱中点起火盆,很快暖和起来,赵昺重新拿起御前办送来的文卷开始批阅,其中既有杭州行朝方面的公文、各地州府的急报、各军的战报,还有事务局的情报。而他之所以能够及时的获得各处消息,说起来他能够随时接受到各处的文卷,还要感谢蒙古人。

    古时不必现代,没有电话、电报,传递消息缓慢,主要还是靠人、马传递。而元朝疆域辽阔,要做到及时获得各地的消息,就必须要有完备的驿传系统。而他们在铁木真时期,察合台汗已修好由山丹州起,经过河西走廊、畏兀儿境直到他的驻幕地阿力麻里附近之虎牙思的驿道。

    但大规模的邮驿设置则开始于忽必烈时期。他迁都燕京,建国号的同时,在耶律楚材的主政下,颁布《站赤条划》,并以此为依据,统一蒙古站赤及汉地邮驿制度;适应统治中心的转移,规划以大都为中心的邮驿系统;建立以驿站为主体的马递网路和以急递铺为主体的步递网路,驿传站点星罗棋布,朝令夕至。从而形成规模庞大、称雄一时的元代邮驿,沟通了中央和地方及地方间的联系。

    在世祖忽必烈之前,元代驿站除了迎送使臣、提供食宿与交通工具外,平时也兼于运送贡品、行李等少量货物,战时还承担军需给养的运输任务。驿站系统于交通枢纽处还设有车站,专门运输金银、宝物、贡品等贵重急需的物资。驿传运输参照宋制,除以马匹递送为主体的驿站网外,还有一套以步递为主体的急递铺网,专门传送官方文书。

    驿站负责给使臣配备交通工具,陆行有马、驴、牛,水行有舟,山行有轿,东北边远地区更有特殊用于冰上的驿狗。据统计,元朝全国千余处驿站共约有驿马四万五千匹。在东北的哈儿宾地区则有狗站十五处,供应驿狗三千只。南方一些水运发达地区,主要是水驿运输,有水驿四百多处,备驿船近六千艘。这些交通设施,构成了元朝在全国的一个很大的驿路交通网。

    宋军在收复江南后,不仅接收了各地政权和仓廪,还继承了他们的整个驿传系统。赵昺当然知道交通的重要性,前世就有‘要想富,先修路’的说法吗?而他更清楚当下的道路还有着更重要的意义,这就如同人体的神经和血管,把信息和营养输送到每一个角落。也使得赵昺即便在船上也能够接收到各处送来的信息,了解到各个地区的情况……

    船队日夜兼行在第六日的傍晚到达江州,这就是《水浒传》中宋江被发配之地,也就是现代的九江市,在往西去便是荆州之地了。而江州号称途通五岭、势拒三江,具有七省通衢的战略地位。由于得舟楫之便,加上物产丰富,此处自古就是通都大邑,是人员流和物流中心城市,是长江中游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乃是中国的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

    这里是东路军攻克的最后一座城市,由于前方连番失地,驻扎于此的元军人心惶惶,他们未做抵抗便渡江北去,因此这里经济为遭受严重的破坏,而还有六百里便到鄂州,赵昺决定在这里靠岸,补充淡水和物资,此后便不再停船,直到鄂州。江州镇守使孙恺率文武前来迎候,他觉得下船入城太过麻烦,又耽误时间,便命孙恺上船觐见。

    “不要拘谨,喝些热茶!”孙恺也是甲子镇建军时的老人,但当初其只是个都头,可以算是老人中的年轻人,不过其凭着自己的勇猛善战和擅于学习,从众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年轻的统制,很快又会成为最年轻的都统。可是在战场上悍不畏死的勇将在自己面前表现的十分拘谨,见礼后便手足无措地站在一边,赵昺让其坐下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