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50章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50章

小说: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没有散,大有不商量出个结果不罢休的姿态。

    “娘娘,臣想到一人,不知可否?”正当江万载烦恼不已的时候,陈宜中出言道。

    “哦,陈相有合意之人,快讲!”太后急急道。

    “娘娘,臣举荐之人为前宝谟阁待制应节严。”陈宜中禀告道。

    “此人如何?”

    “娘娘,应待制自幼聪颖,闻名乡里,七岁应童子试……”陈宜中小嘴巴巴的将应节严的光荣史详述了一遍,其中不乏溢美之词,不清楚的绝看不出两人不睦。

    “众卿以为如何?”太后听了果然是一扫脸上的阴霾,欣喜地问道。

    “娘娘,臣以为应大人学识渊博,可为卫王师。”刘黻首先赞同道。

    “臣附议,应大人文武兼修,见识不凡,定能辅佐卫王成就事业。”陆秀夫也说道。

    “既然众卿都以为合适,那他现在何处,速速召入宫中,奴家想见见!”杨太后见大家都无意见,急不可耐地道。

    “娘娘,应大人近日正在潮州,其行踪江大人可能知晓。”陈宜中笑着看向江万载说道。

    “娘娘,臣以为不妥。”江万载听了叹口气道。

    “有何不妥?”杨太后一愣道。

    “娘娘,陈相所言不虚,可应节严早已致仕,回归乡里,到微臣府中不过是游历至此。再者其已年近七旬,业已老迈,又如何能跋涉千山万水前往北国呢?”江万载十分清楚陈宜中的心思,其是担心应节严久在甲子镇盘恒有重新入仕之意,以其等其被起复后与自己作对,还不如将他打发的远远的,但此刻太后似乎意有所属,恐怕难以拒绝了……

第071章 喜从天降() 
♂,

    王德看着在书房中走来走去,神色不安的殿下有些好奇。按说王爷年纪尚幼,喜怒无常,甚至是时常哭闹都是正常的,可自从他来到府中也只见过殿下因与倪亮失散后重逢哭过一次。而王爷平日中虽小孩心性难改,但处事待物却十分成熟果断,甚至比附中他们这些管事还要沉稳,以致大伙儿渐渐的忽略了殿下的年龄,皆不敢以孩童视之。

    “王德,拜师之物是否已经准备齐全了?”正当王德浮想联翩的时候,王爷突然停下脚步问道。

    “殿下,束修礼所有的丝帛五匹、酒两斗、修(肉干)五脡皆以预备齐全。”王德愣了下答道,这事儿殿下自从接了懿旨后已经问了好几遍了。

    “嗯,一定要准备最好的,切不可马虎。”赵昺点点头,想想又言道,“这礼是不是有些轻了,是否还需要再添些什么?”

    “殿下多虑了,此束修之礼乃是天下通礼,上至皇子、国子监生、四门学学生,下至乡间村学拜师所送的礼物都是这些,皆无差异的。”王德心中暗笑,殿下难道如此不安就是因为这些小事而烦恼吗?不会,定是因为被元妙大师给打怕了,听说宫中指定了师傅而心虚,想多送些东西求得心安。

    “哦,既然如此就罢了,不过要吩咐下去府中上下皆不可对几位师傅无礼!”赵昺迟疑了下说道,不过心中绝不是王德所想,而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束修在这个时候就相当于学费的,如果在现代恐怕连年节送给老师红包的零头都不够,何况对于他这种需要多对一教学的学生,算起来真是便宜。

    “殿下放心,小的早已吩咐下去了,也已命人在东厢收拾出了一个清净的院子,一用之物皆是好的。”王德答道。

    “嗯,让他们在小厨房用饭,所需供应由内府开支,再拨两个人伺候,切不可怠慢了。”赵昺想了想又吩咐道。

    “殿下,小的会自前往看着,绝不会出什么纰漏。”王德答道,心中却是有些不耐。此次派到府中的三个人,那应节严来府中也有几次了,其是三朝老臣被聘为王友,王爷厚待其也到罢了。而另外两位一个是前宰相江万里的长子江璆任王府翊善,一个是其执掌白鹭洲书院时的学生邓光荐任侍读,这两人与应节严相较资历、名声皆不显,且说起来也是负有教导之责,但也是府中的属官,一并供起来就有些过了。

    其实也难怪王德这样想,这王友乃是皇子之师友官也,多由德才兼备者为之,相当于王师。而幕属是下属,当然老师与下属的地位不同,要高于翊善、说书和侍讲等属官,日常生活中礼节也便不相同,王要待之以宾礼、行答拜礼。

    “清楚就好,你要严加督促,万万不能有失礼之处。”王德的小心思赵昺一搭眼便看出来了,再次强调道,他知道古今之事都是领导重视,底下的人才会用心,因此才不耐其烦地反复叮嘱,而他如此也不无缘由……

    古时皇子出阁,皇帝们都会为其挑选属官,因为他们深知王府僚属不仅是辅导皇子的教师团队,也是皇子处理政治事务的智囊团,以便协助皇子处理府事。且王府官属与皇子关系密切,且大多为皇子心腹,一旦皇子登基,王府僚属往往“以其有保傅之恩、调护之效”而得到重用。因此在为皇子选择僚属时十分慎重,尤其注重德才。

    而赵昺此刻所处的环境尤其恶劣,这是要时刻准备前往蒙古‘送死’的,因此杨太后是慎之又慎,不仅要尽到教导之责,还肩负着保护其安全的任务。赵昺对选人的事情也略知一二,对于朝臣们的表现也能理解,毕竟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不能指望所有的人都有舍身成仁的情操,再说自己不也是如此吗!

    所以当赵昺闻知前来赴职的属官后,尤其是获知他们的履历后赵昺直感到一阵恍惚,没想到居然还真有人来烧冷灶,且是大大有名之人。应节严自不必说,论才他身上背着文武双进士的头衔;论德也是官声显赫,资历丰富,受人敬仰。经过几次接触,他曾有心将其召入府中,但想着自己‘小门小户’,缺人又少财,恐其拒绝闹得大家不好看,以后连机会都没有,才犹犹豫豫没有下手,却没想到好梦成真。

    江璆此人也不差,他是前宰相江万里的长子,但其却自幼受叔父江万载的教导,随其习文尚武,在鄱阳湖、长江中游一带演练水陆阵法,颇得要领。十三岁后,又随其叔父宦居临安,就近攻读于临安官学。成年后,回乡以江右漕闱入仕。四十岁时,已历任部司朝官,以右朝请郎晋兵右侍郎,差遣岭南德庆府知军州事,后又被封为兵部尚书,兼提举广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

    二任知州届满,江璆没有继续入朝,而是遵从其叔万载公之命,不住繁华府治,奉母邓氏并携儿孙落户粤西山区,安家于两广军事要冲之地——德庆,修建堡寨组织义勇抗蒙,拒敌达年久,败亡后流落广州一带仍整顿溃兵征召义勇,为朝廷输送了大量的兵员。

    另一位邓光荐听着也不错,其少年之时求学于江万里创办的白鹭洲书院,进士及第后并没有入仕而隐居于家,其师江万里曾屡荐其出仕皆谢绝。但蒙古南侵后他却一改往日习性,离家随文相起兵勤王,致家中老幼皆死于香山兵燹。行朝成立后他归朝任宗正寺薄,其学问和德行皆上乘。

    若说江璆赵昺还毫无印象,对邓光荐他却知道些,不过现在并无人知晓,因为那还是后事。崖山战败后,‘自己’被陆秀夫背着跳了海,军民们也纷纷蹈海自尽,这邓光荐正是其中一人,而其身份也正是帝师。不知道是幸运,还是倒霉,两次跳海都被元军救起,与文天祥同押北上,舟中唱和,后来因为生病被留在建康没有继续北上。

    相处的时间长了,蒙古人发现其只有文才而无治国持政之能,降之不足以用,杀之又不足以摄天下汉民之心,于是囚禁多年后便将他放了。而后灭宋主帅张弘范死后,其子张珪袭父职,将邓光荐迎入府中作师傅,教导自己的子孙。也却有些成就,使得张家涌现出不少人才,数十年不衰。由此看来,赵昺觉得邓光荐确实不是当官的料,却是个好老师,但心中也因为其后所为还是有些疙瘩。

    不管怎么说,情况要好于预期。而赵昺也从中深切地感到了杨太后的爱护之心,这三人可以说都曾有军中经历,尤其是应节严和江璆皆亲历战阵,指挥过千军万马,必然处事不惊有急变之才,对于将‘深陷敌境’有着完全的准备,关键时刻也能助其脱身。再有这三人皆以江氏一族有关系,可见太后对江氏的倚重,对他们放心。

    三人现在的到来,对于处于困境的赵昺都如同久旱逢甘霖,不仅使得他能尽快的了解、熟悉这个世界。且有了他们的帮助,也能迅速构建起遍及朝野的关系网,尤其是在这去留的关键时刻,自己可以说已经和江氏一族休戚相关,也以江氏一族之长的江万载搭上了关系,诚然赵昺也不指望其那么公正廉洁的人会徇私枉法,而只要他稍有恻隐之心就会有所摇摆,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定。

    早前赵昺已经在两人会面时展示了自己‘神奇’的一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婉转的表明了自己的志向。且他相信应节严肯定也会将此后的会谈内容告知江万载,对其判断和做出决策有所影响。而这两支预防针打下去,现在再加上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对自己前往琼州独立发展的计划是否成功又多了几分把握。

    不过也说明好人必有好报,江氏一族为国尽忠,死伤无数,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而只要自己不死,大宋不亡,再过个一年半载的当了皇帝,也定能保全他们一氏平安富贵。但这都是后话,赵昺知道现在要做的就是要留住他们的人,也要留住他们的心。因此即使这几个人不贪图富贵享受,甚至会为此教训自己一番,但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自己姿态做到了,他们也定能感受到自己的善意,且如此对世人也表现出了自己尊师重道,重视人才的一面。

    但欣喜之余赵昺也有隐忧,那就是随着这三人的到来,再加上驻府中的江宗杰,江氏一族在府中将形成一股新势力,而随着他们对府中事务的介入,便可能会对府中刚刚形成的格局造成影响,进而形成分裂,使得本就弱小的势力遭到削弱。他当然不想这种情况不要发生,也希望化解各方的隔阂,那现在就不能不防要做好准备……

第072章 老师() 
♂,

    诏令下达后,太仆寺挑选了吉日行拜师礼。三月初五,在礼部主持下,由朝中几位宰执见证,在乐曲中赵昺着礼服先向孔圣人施礼,其是天下读书人的共师自然少不了。由于江璆还在广州,一时无法赶回,只能缺席。赵昺随后向应节严和邓光荐行弟子礼,送上束修,两人受了半礼,回赠了一套文房四宝,仪式便算是结束了。

    仪式结束后,几位宰执便匆匆进宫议事,赵昺还有些愣神,他琢磨着古人最重礼仪,而拜师礼也算是大事。自己昨天还在礼部派来的礼官指导下演练了半天免得抓瞎。没想到今日却草草了事,像是在敷衍一般,赵昺想想自己怎么也算是当今皇弟,大宋唯一的亲王,即便要出质蒙古亦是为了国家,但他们如此待己不免让人心寒。

    “殿下,为何不悦?”应节严见赵昺皱着眉头若有所思,矮下身问道。

    “世态炎凉,先生在如此情况下入府也是委屈了。”赵昺摇摇头叹口气道。

    “功名利禄皆是浮云,老夫如今四海为家,能在王府寻得一容身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