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44章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44章

小说: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顺晒χ壤诹较嗳ê庵拢炊缘纳粝嗟倍唷A醮笕丝墒钦饷椿厥拢俊闭詴m转向刘黻问道。他现在总让两人的猜想屡屡落空,并不是故弄玄虚,而是想不知不觉间把两人引入局中,让他们能够接受自己的想法,成为自己的助力。眼前两人的样子越来越恭谨,完全是一副受教的样子,如同僚之间答对,不再将自己视为一个孩子,说明离自己的打算又近了一步。

    “殿下所言正是。”刘黻点头承认道。

    “现在时局恶劣看似更甚以往,但也看到了元军北撤的迹象,而众臣之所以赞同议和正是想保留一块陆上之地与敌讨价还价。再者即便和议失败,大家也会以为只要暂避一时,仍能重回陆上;还有如此轻易放弃,我想江大人和张枢密也不会答应,他们会以为南狩占城只会助长元军的气势,且令各地坚持抗敌之同僚气馁,引起大范围的叛国投敌,使国是糜烂至无法收拾的地步。所以陈相出走占城之策仍会因为众臣的反对而失败。”赵昺解释道。

    “那殿下出镇地方之策不也落空了吗?”应节严已被殿下绕的有些晕,不知不觉被牵着鼻子跟着走了。

    “当然不会,陈相会支持本王的计划。”赵昺摇摇头道。

    “这……这怎么可能,难道殿下有把握说服陈相?”刘黻诧异地道,朝中卫王和陈相交恶的事情可谓无人不晓,也都知道卫王曾因为陈宜中为报受辱之恨险些害得其丢了性命,两人之间是势同水火,互不相杀已经不错了,怎会可能出手相助呢?

    “万事皆有可能。”赵昺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拿过一张地图道,“两位大人请看,前往占城的道路有几条?”

    “如今广西路已经陷入敌手,陆路难通,只有经琼州过海才可到达。”应节严只扫了两眼便看清了形势,但仍不解殿下之意疑惑地道。

    “应大人所言正是。和议失败,避难占城无果,想来陈相也不会轻易放弃,而众臣对重回陆上一举击退鞑子站稳脚跟恐怕也是信心不足,那他们会怎么想?”赵昺看看二人问道。

    “当然希望能留下一条退身之路,在局势无法挽回之时求得生机。”刘黻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虽然前时已经领教过殿下的算无遗策,可他对其的跳跃性思维还是不大适应。

    “唉,老朽明白了,殿下不愧是局中高手,心思之缜密真是令人叹服。”而应节严听罢,再将殿下前后所言串联起来,终于想通了殿下予以何为。而其为了达到目标也可谓煞费苦心,不仅利用了当前的局势,连朝中的几位重臣所想都琢磨进去了,堪称一个大手笔,若不是亲身经历此事的前后,如何也难以相信这是一个孩子谋划的。

    “应大人,在下还是不太明了,请直言。”刘黻的思维还是慢半拍,一时想不通其中的关键,转向应节严道。

    “殿下早已怀了脱离朝廷另谋发展的心思,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如今得知朝廷要与蒙古议和,审时度势之后认定和议根本无法达成,便主动请缨出质蒙古以换得开府设衙,此举是极为关键的一步。而议和终会无果,可殿下开府已成事实,便可名正言顺的招兵买马,组建府军;朝廷和议不成,威胁未除,必定会另谋出路,陈相提议移师占城又难以得到支持,殿下即可上奏朝廷镇守两广,守住前往占城的海路。前途未卜之下,朝中谁也不会反对,一力主张前往占城避难的陈相也会鼎力促成,殿下出镇地方的计划亦可实现。”应节严三言两语便将明了的总结出赵昺的意图和计划。

    “应大人,你以为殿下之计可行?”刘黻听罢沉吟片刻,似在消化这诸多的信息,好一会儿抬头转向应节严问道。

    “殿下之计看似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但细想之下只要谋划得当,查余补缺,未必不成。”应节严捋捋胡子说道。

    “不错,楚河三分阔,从未有稳操胜券之说,只要事情一日未成,便难谈成功。”赵昺深以为是地说道,他也知道计划是一回事,能不能顺利实施又是另一回事,其中出现什么变故也是十分正常的,毕竟谁也不是神仙。

    “余以为此事有天助,必能成功!”赵昺和应节严都保留看法,而处事一向谨慎的刘黻却突然语出惊人地说道。

    “声伯此话怎讲?”应节严诧异地看向刘黻问道。

    “殿下可还曾记得船上之事?”刘黻却没有回答,转向王爷问道。

    “刘大人所说何事?”赵昺此刻也被突然变得信心满满的刘黻弄的莫名其妙,一时也不知道他所说的是什么事。

    “风雨之夜,桌上偈语。”刘黻提醒道。

    “哦……千里独行险,逢柳花又明;七星拱斗日,穷途也有路;管鲍亦分马,江断水自流;蚯蚓降龙时,华夏满朝日。”一经提示,赵昺立刻想起自己那晚为了掩饰自己的‘特异功能’而编出来的梦中遇仙之事,而偈语不过是他为应四个残局的名字顺嘴编出来糊弄刘黻的,不知他提这个做什么。

    “殿下不觉这些日子所遇之事正以这偈语暗合吗?”刘黻看着还茫然不明的王爷反问道。

    “此话怎讲?”赵昺正糊涂着呢,一时间也联系不上,只能请教了。

    “第一句乃是:千里独行险,逢柳花又明。当日殿下误上疫船在海上漂流千里,那本就是九死一生之地,而殿下身边仅有一人护卫,正与‘千里独行险’一句暗合。其后,殿下制成神药治好了疫病,又在与大队失散与敌军遭遇之时借助风雨毁敌于海上,最后有惊无险的回到潮州,也以‘逢柳花又明’想合。”

    “听刘大人一说似有其意。”赵昺琢磨琢磨好像还真有那么点意思,点点头道。

    “第二句是:七星拱斗日,穷途也有路。殿下来的此处后收拢义勇,设亲卫、事务、总计、参议、护军、医药、匠作等七局管理府中之事,而殿下之名中正有个‘日’字,岂不与‘七星拱斗日’相符;如今局势恶化,殿下却因势利导化弊为利,以实现抗元复宋之宏志,可谓穷途有路。这事事都与九重先生和睡仙所留之语想和,所以在下以为此乃天意,定能如殿下所愿!”刘黻如是解说道。

    “声伯这偈语何来,又是哪位高人指点?”听刘黻说得头头是道,又言辞凿凿,应节严却是一头雾水,他出言相询道。

    “殿下……”刘黻听了并没有立刻应答,而是转向赵昺。

    “唉,这几句话也困扰本王多时,今天即已揭开,就请应大人参详下吧。”赵昺面露无奈地说道。他明白刘黻是在征询自己的意见,他心里明镜似的,这都是虚无缥缈之事,而现在被刘黻一番‘入情入理’的解释倒有弄假成真的趋势,只是说出来不知道应节严是否肯信。若是其相信,自己完成计划就多了些砝码;不信,这不过是一个受了惊吓的孩子梦呓而已,对自己也没有什么损失。权衡之下,赵昺没有理由不试试。

    “此几句偈语还是颇有来历的……”得到了殿下的允许,刘黻便将疫船上发生的事情讲述了一遍,当然与应节严所知的两个版本是截然不同……

第064章 管鲍分马() 
♂,

    赵昺在一边听着刘黻的讲述,说实在的心中也是七上八下,古人虽然敬畏天地,但也有‘不语鬼神乱力’之说。应节严自幼熟读经史,堪称儒学大家,而以赵昺所知书读多了自然明事理,对于鬼神之说一般持保留态度,甚至是嗤之以鼻,断然不信的。自己的谎言若是被其当面揭穿,得找个什么样的理由才能遮掩过去呢?

    “上天垂怜,大宋复兴有望!”刘黻刚刚将殿下‘梦中遇仙’之事说完,应节严便向天施礼,激动万分地说道。

    “应大人也以为这是上天之意,将复兴大宋的重任交予殿下?”刘黻看其兴奋的样子询问道。

    “太祖定是不忍见自己创下的基业毁于鞑子之手,才借棋局指点殿下保我大宋江山社稷。而陈抟老祖也是不世高人,传闻其修成正果位列仙班,且有治世之才,精通兵法战策,奇门之术,殿下经其点化必能成就大业。”应节严说道。

    “不会吧……”赵昺打了个冷战心中暗道。他没想到结局大出自己意料,听这老头之语不仅是信了,而且是深信不疑,自己胡诌一番都能让他们解释的滴水不漏,弄得他不得不相信冥冥之中定有天意之说,看来自己以后不能再随便抱怨老天爷了,免的真遭了雷劈。

    “应大人以为这偈语所言乃是老祖所留,为殿下指点迷津的?”刘黻见应节严对自己所言深信不疑,自然也十分振奋。

    “老夫以为正是。”应节严端起茶喝了口道,好像根本就没有觉察到茶水早就凉透了。

    “唉,可惜的是我才疏学浅,后知后觉,不能参悟透其中之意,使得殿下陷入困惑之中。应大人乃是当世大才,可否解惑?”刘黻拱手施礼请教道。

    “声伯过谦了,这偈语暗含玄机,岂能轻易破解,你能事后悟出其中奥义已是难得。”应节严还礼道,“当前前两句偈语皆以应验,此刻应尽快参悟透后句所含之意,以图后事。”

    “然也,应大人所言极是。只是这后句比之前面更加生涩难懂,声伯实在难以领会,还请大人劳心。”刘黻又言道。

    “也好,我们一同参悟其中深意,也许能从中参破天机。”应节严倒是没再谦虚和推托,与刘黻两人一字一句的分析起来,却将始作俑者赵昺被晾在一边……

    瞅着认真做梦的两人,赵昺既觉得好笑,又觉得茫然,自己谋划了多日的东西,却需要借助装神弄鬼来实现,真是悲哀。而对于刘黻和应节严这些掌握国家大事的高级干部和知识分子也崇信鬼神,他也是深感不安,担心一旦形成遇事则问鬼神的习惯绝非是什么好事,这将会影响到他们的判断力,从而做出不恰当的决策。

    赵昺的担心无可厚非,可其实他还是犯了主观主义错误,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中还是有故事的。应节严自幼天资聪慧,传言是因其母有孕,梦到一个紫袍玉带老者乘白虬而下,醒后便生下他,因此其小名梦辰。而这个传言让应节严自幼潜意识中产生了鬼神可畏的心理,且赵昺给他的惊奇和震撼太多了,已经不能用常识来解释,也只能归结于其得到了神人点化和帮助,从而也让赵昺产生了误会。

    “吾以为这管鲍是指管仲和鲍叔牙二人,但这分马又当何解呢?大人可知其中典故。”刘黻皱着眉头琢磨了一会儿,依然不得头绪,问沉思中的应节严。

    “声伯所言不错,管鲍应指此二人,他们倾心相交传为佳话,而二人分马的典故却未见史载,是否指他们分别辅佐公子白与公子纠之事?”应节严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嗯,分马也可暗指分道扬镳之意,如此解释也算恰当。”刘黻点头道,十分赞同。

    此时的赵昺只有听的份儿,不过却变成了看热闹的心理,想看看他们到底能将自己胡诌的两句顺口溜做出什么样的解释。而管鲍之交的典故他是知道的,是说当初二人一起做生意,管仲出小钱而分大头;帮鲍叔牙出好几次主意,却都帮倒忙;后来俩人都从政领兵出征,打仗的时候管仲就第一件事就是逃跑。

    别人问鲍叔牙,说你怎么和这么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