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427章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427章

小说: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当下行朝在内外的夹击下依然危机重重,正处于调整和变革时期,必然会涉及到一些人的利益,官媒的封闭运行,必然导致公众更愿意相信在小报上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转向以小报为主的民间舆论场。在现实的舆论生态中,由于生成机制、解读理念和话语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由传统官媒营造的“官方舆论场”,与草根民意在新媒体平台自发形成的“民间舆论场”往往产生意见分歧,这必将导致两个舆论场在互动中存在碰撞和摩擦。在舆情的发酵和蔓延过程中,甚至会形成对抗与割裂。

    特别是变革发展中的的特殊时期,诸多因素都有可能成为舆论热点爆发的动因,尤其是在当前重大突发事件频发的时间段,最易造成两个舆论场的脱节。不过赵昺作为曾经网络上的活跃分子知道一个规律,在理论上作为传播主体的新媒体用户,都有同等机会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但考虑到个体之间的知识和能力差异,新媒体用户同现实生活中的公众一样,绝大多数是“沉默的大多数”,话语权掌握在少数“意见领袖”手中。

    所以赵昺意识到办报不仅有表达朝廷立场和观点,赢得话语权,以达到新闻管制及维护政府形象的目的。另一方面能有效的引导舆论,消耗百姓的不满情绪,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且肩负着启发民智,揭露敌方阴谋,澄清事实真相,减少朝廷的负面形象,调动百姓的同仇敌忾的抗敌意识。

    “看来休息日又泡汤了,皇帝命苦啊!”赵昺想到此事刻不容缓,必须要赶紧做起来,否则等小报盛行起来,人们一旦形成了习惯,再想夺回这块阵地就不是打个冲锋那么容易了。说着便铺开纸张,提笔制定计划,嘴里还不住的抱怨,却忘记了刚刚还感叹当皇帝的好处多多。

    赵昺知道内容永远是媒体生存的根本,是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邸报毕竟已经存在几百年,虽然除了官方衙门并没有多少人去看,但是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看到的,那需要到了一定级别和地位的。所以在民间百姓心中还是有一定地位,并具有神秘性的,若是向民间开放发行起初的销量是不成问题的。

    不过邸报毕竟是朝廷的喉舌,总不能刊登一些娱乐化和低俗的东西,而是要继续保持它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可要想长久保持就必须在内容上有所改变,否则仍将被抛弃。只靠发布些政策法律、施政方针及官场的除授别说对普通民众是没有多大吸引力的,就是官方也兴趣寥寥。

    所以邸报要变内参为对外发行,赵昺以为在内容方面做出改变。其主要功能依然是宣传行朝的主张和施政方针、政策法规,并对此进行解释;其次反映方针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情况、经验和问题;介绍先进人物,表彰好人好事;阐述和讨论政策理论方面的重大问题;报道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的工作经验和建设成就,以及外界的新情况;同时反映普通民众的呼声和要求,传播百姓关心的各种信息。

    赵昺将邸报的受众定位于官方衙门、各级官员和士人集团、商界及乡绅胥吏,并向普通的民众阶层逐渐扩散。当然一定要维护其权威性,在舆论产生争论或发生重大事件时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而作为官方的宣传机构自然是不能指望它盈利的,且要做好亏本的准备。

    对于官报赵昺打算依然以进奏院人员为机构主体,邸报为基础进行改版。名字就叫《帝国朝报》,‘帝国’即表明了报纸的身份是官报,代表的朝廷的声音。而沿用‘朝报’除了接地气外,朝字既可以解释为早晨,说明报纸的及时性和即时性,又可以解释为充满朝气和生机。

    赵昺对官报的改变做出了规划,并制定了发展的方针,内容上提出了要求,具体怎么操作就是底下人的事情了,当然还得和朝中重臣们进行商议,才能拿出具体方案。而当下他还想自己再办份报纸,不过这份与官方不沾边,因此自由度要大一些,受众定位于上至朝廷重臣,下至贩夫走卒,连居于深闺的小娘子们也爱不释手。

    纸媒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走上了末路,沦为将要被淘汰的地步,不过也让作为经历过纸媒辉煌到没落的赵昺深知其中的套路。

    报纸要好看,吸引人,不仅内容通俗,娱乐性强,且要紧抓社会热点。但是要俗而不淫,透露着文雅,不能靠恶俗吸引人;对社会热点不能擅自臆断,要在品质上追求专业权威。最大限度地在信息采集核实、分析解读等方面优势发挥出来,且对事件进行全面把握,慎重而缜密地报道事件,尤其是对公共事件发生中产生的不实传闻要及时进行澄清发布,不漏掉任何可能引发人心动荡的消息,对发展动态要不间断地进行报道和追踪。

    其次,在传播上注重快捷精简。多生产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在传播中抢得先机,努力抢占第一落点,丰富报道方式,把报道内容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再次,在服务上要注重分众化互动化。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生产特色信息产品,做到量身定做、精准传播,提高用户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同时要主动搭建互动沟通平台,在互动中参与传播,给普通百姓话语权,以释放郁结情绪,减少心中的不平,提高引导的实效性。而这一切都做好了以后,打开了知名度,那么钱也就自动送上门来……

第663章 见识() 


    “这是一支燧发式火药枪,说的细点儿说就是以火药为动力,击打燧石点火的武器。”赵昺站在队列前拿着一支火枪言道,集训转眼已经过去二十天了,队列训练和基础训练终于告一段落,现在进入武器使用的教学。

    “枪支总长四尺六寸,加上刺刀长五尺七寸,空枪重八斤六两,枪托为椴木制作,除枪管和击发装置由熟铁打造外,其余配件皆采用熟铜制作!”赵昺介绍完枪支外部结构后道,“下面我将枪支分解,让大家更好的看清各个部分的构造!”

    “这是主弹簧,为为击铁提供运动的动力;此为扣簧,燧石撞击其上产生火花;火药池,其中放置少量火药,等待接收火花这四个部件是燧发枪机完成其目标所需的全部基本部件。但燧发枪机还要解决装载火药池、防止火药池经受风吹雨淋以及触发击铁等问题,因此还包括下列三个附件:机心:保持和释放主弹簧的动力,并将动力传输给击铁。阻铁和阻铁簧:当有人扣动扳机时,啮合机心,然后将其释放。扣簧片:固定连接到火药池上扣簧的盖子,使得燧发枪机能够经受风雨!”

    “看明白了吗?”赵昺将火枪分解后,一一解说后问道。

    “明白!”众军齐声吼道。

    “好,下一个科目便是枪支的组合,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且无论是在白天,还是黑夜都能够准确无误的将枪支迅速复原,要记住这个可以让你排出枪支的故障,更换损坏的配件,并对枪支进行保养,而成败可能就会决定生死……”赵昺边说边以众人都能看的明白的速度将枪支重新结合,并挂上枪机,抠动扳机,观察其性能是否同时复原。

    “应知事这便是必要要装备新军的火器吗?”在队列外围站着一队人,细看下都是朝中重臣,在家的书以上的文官基本都到了,陆秀夫看罢轻声问身边的应节严道。

    “禀左相,以臣看应该就是陛下提起过的火枪!”应节严言道。

    “吾看并无稀奇之处啊?难道比之劲弩的威力还大!”吏部书陈仲微有些疑惑地道,他看陛下拿着的新枪与常见的枪大不相同,存疑虑。

    “陈书,吾听曾闻听此物百步之外能洞穿重甲,中者非死即伤!”刘黻捋捋胡须道。

    “陛下聪慧,擅于制造机巧之物,想是必有其能,否则也不会想着组建成军的!”礼部书徐宗仁点头道,他对陛下倒是信心十足。

    “今日陛下召见我们不是议事吗?为何又去练兵了!”工部书魏天中道。

    “呵呵,陛下是让我们申时后前来,可谁知大家都来早了,只能看陛下练兵了。没想到陛下确有统军之能,你看只有不足一月,这些兵便已大有不同了!”江璆笑笑道。

    “诸位上官,集训队正在训练,请勿喧哗,退至警戒线之外!”正当众人热烈讨论之时,一个兵丁突然出列,跑步到众人面前,抬手行军礼后指指十几步外的一道白线道。

    “你……你不是陈墩吗?怎么到了这里!”刘黻见小兵无礼,刚想训斥他两句,可细看之下惊讶地道。

    “在下正是陈墩,容后再叙,还请诸位上官退到警戒线之外!”陈墩面无表情的再次行礼道。

    “刘知事此子何人,怎生如此说话?”徐宗仁见其板着脸,以不容置疑地口气说话,有些生气地道。

    “非他人,乃已故参知政事陈文龙之子,定是我们说法影响到了陛下授课,才令其驱赶的。”刘黻一边让众人后退,一边回答道。

    “哦,原来如此!”徐宗仁又看了眼陈墩点点头道。而如此也再无人计较陈墩态度的好坏,反而称赞这孩子有志气,未报国仇家恨居然投身军伍。

    “我们的火枪采用定装子弹,以纸壳包装,外边涂有油脂用以防潮,里边有铅弹一枚,火药七钱!”而那边赵昺已经讲述完毕火枪的构造,拿出一颗子弹刨开讲解道。

    “大家已经清楚枪机有三个位置,非击发位置、半击发位置和完全击发位置。填装子弹前枪机一定要至于非击发位置,以免意外触发,伤及自身或身边的人,记住没有?”赵昺说着将枪机扳到非击发位置再次强调道。

    “谨记在心!”众人再次齐声答道。

    “下一个科目,子弹填装!”赵昺将火枪竖起倾斜约六十度角道,“装填火药首先要检查枪膛中是否已经有装填过子弹,以免重复填装;若是火枪刚刚击发过,更要格外谨慎,小心枪管里前一发子弹射击后遗留没有烧完的火星,这可能在填装下一发火药时被点燃。若是发生后果很严重,我们在试射时就有一名工匠因为违反程序被炸伤了眼睛后伤重不治,若是引燃手中的火药,后果将更为严重。另外还需注意什么?”

    “头部和身体避开枪口,小心走火伤人伤己!”众军齐声答道。

    “嗯,不错。用枪规范都是以血的教训换来的,大家一定要谨记在心!”赵昺点点头,转身站上一条长凳言道,“朕个子矮还没枪高,所以装填时千万不要学朕,关键是要领会精神!”

    “是,噗……”众军答道,虽有言在先,可看到陛下的样子还是忍不住笑了。

    “陛下真是育人有方,只这诲人不倦之境便远非寻常人可以做到的!”陆秀夫曾听过小皇帝给侍卫营的军兵授课,今又见陛下练兵,不禁感慨道。

    “是啊,陛下小小年纪为复国练兵实是不易,而要这班骄兵悍将信服,陛下也是多次出生入死才换来的,现在更是亲力亲为教导新军……”应节严是看着小皇帝如何建军,并将帅府军一步步的壮大如斯的,其中耗费的不止是金钱,更是浸透了其心血。而现在小皇帝站在条凳上才比枪高上半头,不禁倍感凄凉,老眼含泪再也说不下去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