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347章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347章

小说: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的省台寺监官,变成了闲散官或阶官,除非特敕,不治本司事,造成了官制的紊乱。由于官吏的数量越来越多,实际职务和工作内容又有限,于是这些官吏中有很多都成了虚职。时人称“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意思就是说,占着官位,却整天没事干的,十人里面就有**个,跟现在的吃空饷差不多。

    知道是一回事儿,实际操作又是一回事儿。赵昺当前无论是出于稳定的需要,还是保留骨干的需要,都要搭起台子,不能总弄个草台班子唱戏。因而他提出要适度压缩各省、台、司、监官的人员,加强基层力量。解决部分官员安置的同时淘汰一批实在是无法使用混吃混喝之流,为将来的扩充留下余地。所以对于他们的工作还是很满意的。

    “陛下,为保留有才能者,暂又无法安置的,臣等以为可入学士院,及翰林院;部分通过州试和省试者,可入国子监学习,以为国育才;实不堪用者可勒令部分人员致仕,以减少朝廷开支。”陈仲微又奏道。

    “可行!”赵昺犹豫了下颔道。心里琢磨裁员的方式古今差不多,对于部分有才能的人调换单位先养起来,等待有机会再起用;年轻还有培养价值的人去上学;干啥都不行的人就一半工资内退了。

    不过赵昺对将部分人安排到学士院和翰林院还是有些微词的。这学士院其实就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翰林学士有“天子私人”之称,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掌内制及起草宫内各种活动文书。另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侍从皇帝以备顾问、献纳之任,也就是作为皇帝的智囊、参谋,运用其娴熟于胸中的历代典章制度与帝王学的知识,出谋画策。

    因为翰林学士亲近皇帝,可以左右皇帝决策,又易得人主赏识擢拔,成了宰执官储材之地。所以其入选也难,入选后任也重、位亦崇,是士人们十分企慕之地。而赵昺知道满朝能符合这个条件的人早已位列宰执,或委以重任,他们这么安排其实是掩盖另一个动作……

第579章 选官() 


    在大家普遍的印象中,翰林院和学士院没啥区别,都是一个单位的,赵昺过去也不例外。? ? 而行朝成立后四处辗转,根本没有时间在一处长期驻留,也就无法完善政府的各个部门,加上宋朝的管制又极其混乱,他一个‘外来人’也一直弄不清怎么回事。

    直到真正插手政务,赵昺才明白两个部门是性质完全不同的机构。学士院的学士多由科举出身,号称极天下文章之选,非深厚尔雅不足以代王言,非直谅多闻不足以备顾问,换成现在的话说就是‘政策研究室’,皇帝的智囊团,被视为清贵显宦之职,甚至有“宁登瀛,不为卿”的说法。

    而翰林院的名字听着高大上,其实却是侍奉皇帝的内庭服务机构。掌供奉皇帝书画、捏塑、琴棋、医术、天文等技艺,设勾当翰林院公事官。其下有翰林御书院、翰林医官院、翰林天文院、翰林图画院四局。这里边的翰林并非是通过科举入选的人,但是都掌握一门学问或是技艺,除文学之士外,医卜、方伎、书画、甚至僧道等皆可入选,更像是杂流并处之地。

    昨夜做了个梦想知道是凶是吉,就从中找个翰林问问;今天看着花开了,十分漂亮,这年代又没有照相机,找个翰林画下来;想要修道炼制丹药,好办,弄个道士来……所以说这翰林院实际上是为了满足皇帝日常生活的服务机构,说白了就是陪皇帝玩儿的,以现在的形势来说是可有可无的机关。

    现在朝臣们要恢复这么个机构,不能不让赵昺多想。细琢磨下大家都有个三亲俩好、亲朋故旧,做学问不行,当官也不是那块料,可他们都会些旁门左道之计。谁不得混碗饭吃,于是这些人便借重建之机把这些人都弄到其中。反正皇帝岁数小,平日又忙,也没功夫搭理他们,工作清闲又有薪俸拿,大家都过的去……

    “陛下以为有何不妥吗?”陈仲微看陛下瞅着名册久久不语,心里也是忐忑,自己这个吏部书也不好当,那么多官员都要安排,得罪谁不得罪谁,照顾这个面子不照顾那个啊!于是小心地问道。

    “哦,就先如此设置吧!”赵昺清楚闲人总要养的,否则那些王八蛋们做事不着调,可造个谣编排个人都是好手,不如花俩钱换个清净,圣人不还说水至清则无鱼吗,便也同意了。

    “陛下,那人选也该尽早勘定,以便能早日入职,还请陛下示下!”见小皇帝对于机构设置及人员的去留问题已经同意,6秀夫起身奏道。

    “嗯,6相言之有理,如今事务繁杂,诸位爱卿也都辛苦了。”赵昺点点头道,他说的也是实话,由于长时间来行朝动荡,加上陈宜中为把持朝政也是故意为之,所以各部门人员都不健全,可以说是忙得忙死,闲的闲死。用人都是临时指派,导致各部门职能混乱,人浮于事,现在必须改变这种状况,逐渐步入正轨。

    “朕以为选官乃是大事,事关行朝生死存亡,能否完成复国大业,因而要慎之又慎。”赵昺当然清楚用对人和用错人的区别,而自己又跟他们不熟,不可能上至宰相、下至一个小吏的任用都事必躬亲,这还要依靠当下这些人去做,大帽子自然要先给他们戴上,这既是鼓励也是鞭策。

    “陛下所言极是,臣以为选官要以德为上,将道德有缺者尽数裁撤出朝!”赵昺话音刚落,邓光荐站起来奏道。

    “不错,道德有亏者一定要慎用,不担任枢要之职!”赵昺点点头道,这些日子邓光荐可以说出尽了风头,此从掌管御史台,每逢朝会必要上言弹劾官员,多着七八个,少的时候也要三两个,可以说弄得朝臣们都绕着他走。其做的虽有些过,但当前混乱的情况下,必须又要有个这样的人站出来得罪人,所以自己必须以与肯定和鼓励。

    “陛下,臣以为此刻行朝初定,任用贤士不错,却也不必过于苛求,以免错失能人!”文天祥也起身奏道,今日邓光荐的表现他也看在眼里,现这货简直有道德洁癖,凡是有违圣人之言的言语行为都会被其奏上一本。若是让其再说下去,小皇帝再定下调子,估计朝堂之上剩不下几个人了,因而赶紧打岔。

    “右相所言亦有道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赵昺又表示同意。

    “陛下……”

    “陛下,臣以为此次选官不可过于拘泥资历,应使那些有为之士为朝廷效力!”刘黻十分同情的看看小皇帝,有这么位师傅不知道是福,还是祸,其又是如何忍过来的,不等邓光荐再说下去便起身奏道。

    “嗯,不拘一格降人才,能者上,庸者下,说的好!”赵昺听了赞道,心中暗叹还是这老哥儿懂自己的心思,自己原班人马出身都不高,甚至有人都没有参加过科举,但是却担当着重要的职位。与行朝中这班人相比资历差的多,若是按部就班的选官,他们多半都会被顶替,好的也要降职使用,那自己对权力的掌控将是致命的。

    接下来众人是纷纷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听着都不错,但是其中不免也有站在自己角度上说话的。不过议论半天也就有了基本的标准,枢要部门要坚决把好关,要由贤能着担当,且宁缺毋滥,绝不可让一颗老鼠屎坏了整锅汤;其次要禀着人尽其才以,物尽其用的原则,将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再者选人要宽严相济,对却有才能之士要打破现有条条框框破格使用。

    为了保证此次选官的公平性,并防止权力滥用。此次选官分为三选:先由吏部、礼部和兵部进行初选,拟定名册;然后由书省汇集各部召开堂议进行会商,剔除不合格者;然后再将名单报至中书省,以朝议的方式进行挑选,五品以下官员任命就可敲定,若有争议则由左相决断,五品以上官员要报太后和陛下御览后批准。而台谏则要全程监督,现有徇私枉法者可即刻上奏弹劾……

第580章 物尽其用() 


    说完了官员选拔安置的问题事情还没有玩,因为在大宋除了官,还有一种叫“职”的官称。  不过,“职”仅代表这个人的学识水平,相当于眼下的技术职称。比如翰林学士,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中科院、社科院院士,属于文职。再比如医官,宋神宗时朝廷中仅有四名,到北宋末年,就展到了近千人。

    换句话说,宋代把文化、科研人员也划入官的序列,这一点与现代倒很相似,如今从事文化和科研工作的人,也都是公务员待遇。如今赵昺又把过去只干活不拿钱的吏员也被划入了政府供养的序列中,以及必须要维持,且要不断增强的军队,行朝要供养的人员已经过十五万人,已然占据了琼州所有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赵昺知道除非真正实现**,否则干活儿就得给钱,这也是管理和控制底下人的有效手段,籍此以保证文武官吏安于职守,孜孜以求仕进通达、效忠皇帝与国家。而这大宋朝官员的酬劳制度,在历史上是有名的优厚,,他了解之后竟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么说吧,当了官就等于捧上了金饭碗,彻底脱贫奔小康了。

    宋朝的俸禄之制展到此时已日趋完善,它包括品、阶、章服、爵、勋、功臣、俸禄、休假、谥号等内容,是以皇帝名义授予命官与吏胥相应的政治地位、荣誉,当然这些都与经济待遇挂钩。此时的禄制基本上是以寄禄官为本俸、辅以职事官寄职钱为最基本。军官的军俸,包括俸禄、职钱及各种名目的赠给、赏赐和补助。

    这可以可划分为请受、添给两大类。请受就是本俸,相当于现在的基本工资,只包括料钱和衣粮的配给;添给,即本俸之外的补贴,名色不一,有添支(增给)、职钱、贴职钱、折食钱、茶汤钱、雪寒钱、元随傔人衣粮与餐钱、厨食钱、薪、菜、盐、炭、纸、马料、驿券,茶酒、厨料、公使钱,等等,按地位高下、职务之不同,随时而定、随分而给,就如同是供给制和薪酬制的二合一。

    如此一来,财政压力可想而知,因此赵昺再次强调留用的官员不设虚位,必须要做实,一个萝卜一个坑,无功不得空受其禄。而补贴能减的减,能砍的砍,千万别手软。像过去的炭钱、雪寒钱,这里四季如夏哪里还用的着取暖,必须除去。而官们的公使钱也要大规模的压缩,自己视察吃饭都是自掏腰包,你们也就学着点儿,就别想公款吃喝了。

    因为薪俸事关每个人的利益,大家处理起来都谨慎的很,一个个的没有痛快话。这样赵昺十分不满,放下狠话反正将来是你们负责筹措钱粮,放薪资,做不好作难的是你们,自己绝不会拿左藏库的钱去补缺,届时减薪减俸都是你们来做。因而是现在将责任推到自己身上好,还是来日让大家为难你们好,自己看着办……

    朝议整整持续了一整天,才算是将选官及薪资的调配原则定下来,赵昺回到宫中天都擦黑了。而他对这种会议一直是十分厌烦,可又无奈。按照计划,赵昺起初还想对军制进一步改革,对军兵种指挥系统进行调整,可看看这个样子,又想想即将到来的大战,还是按捺住了这个念头,以免使军队产生混乱,不利于战斗。

    “官家,用膳吧!”小皇帝洗了澡换了衣服,苏岚已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