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346章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346章

小说: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哼,以后还由你们二人随侍,但此后朕召见臣僚时,她不可再陪侍。”赵昺冷哼一声说道。

    “奴婢谢过陛下!”苏岚再叩道。

    “好了,朕要午睡了!”赵昺抬抬手道,苏岚马上起身招呼避于殿外的素馨伺候陛下洗漱、更衣……

    和亲之事就成主仆间的一个笑话,谁也没有再提起,但此事之后二人的关系却生了微妙的变化,显得亲近了不少。苏岚和素馨对陛下侍奉的更为精心,而赵昺也多了个可以说说话的伙伴,当然还涉及不到儿女私情,只是让他的生活多彩起来,不想昔日那么沉闷。

    大宁寨的事情正如赵昺所料,黄成死后已经陷入了混乱,兄弟间为了权力和财富已然反目,蒋科以传旨为名率兵迅控制了城寨。然后诏李氏前来,令其代管大宁寨所辖俚硐,待黄家选出合适的人选后再行敕封,不过大宁寨的防务则由官军接管了,重新控制了这个舌喉之地,捍御隘口。

    李氏在朝廷的支持下重新恢复了权力,自知也要回报,答应前往吉阳军游说叛乱的各俚硐,令他们息兵请降。不过其也提出了自己的条件,若是能为朝廷平息叛乱,希望朝廷敕封其女,以便后日能承袭其权力。而她则保证诸俚硐接受朝廷征派徭役,缴纳课税。

    赵昺暗叹这女人真是聪明,她担心重蹈黄成的覆辙被朝廷借内乱之机夺爵,使整个家族失去权力,从而先指定继承人并得到朝廷承认,这样一来即可保证爵位的承袭,又可巩固自家的权力。但谈判就得有来有往,要利益就得付出,于是他表示同意朝廷可以先行敕封,并依例放俸禄,承认其地位。不过他们要允许朝廷从各俚硐征募军兵,为国征战……

第577章 变化() 


    利益真是个好东西,在赵昺同意可先行敕封李氏的女儿后,其安置好寨中事务后与蒋科南下吉阳军,谈判工作也随之正式启动。??  得益于驿道的完善,那里的情况可以迅传递到琼州,但为了能实时掌握谈判的进程,蒋科的奏报直接越过了中书,报到军机处,然后再由军机处抄报给中书省,所以赵昺可以先一步获得最新信息,相机做出处置。

    由于前期的一系列措施得力,符雄和马瑜所统领的诸俚硐已经陷入困境之中。他们在官军一个多月的围困下,无法从外界获得物资补充,也难以将手中的东西换成积蓄的粮食,面临坐吃山空的局面。但是还要枕戈待旦防备官军随时可能起的进攻,他们知道即便官军只围不攻也能将他们困死,而当他们获知黄成‘意外’死亡后,更是如丧考妣。

    本来叛乱的诸俚还指望能和黄成结成联盟,南北共同举事逼迫朝廷让步,彻底摆脱朝廷的控制。可黄成一死计划已然全部落空,断掉了他们最后一丝念想,也让本就被利益拴在一起的联盟难以维持,到了崩溃的边缘。不过他们心里也十分清楚,若是请降前期的花费全部打了水漂不说,连镚子的补偿都不会得到,更是颜面尽失难在诸俚前抬起头来,因而希望朝廷招抚,并获得些补偿成了坚持下去的最后理由。

    赵昺是个擅于把握机会的人,且从不会放过占便宜的机会,即便在最危急的时刻都不忘捞一把,何况在如此有利的态势下。在他获知符雄他们当前的困境时,并在谈判中提出可以放弃朝廷的敕封,只要物资的补偿时,便下令暂时中止双方的接触,继续晾着他们。

    而此时6秀夫等人却有不同看法,认为应当见好就收,数万大军围在那里,每日人吃马喂的也花费不少,给他们点东西就能迅结束俚乱,总的算起来性价比还是很高的。但是一向喜欢算经济账的小皇帝却拒绝了,一个劲儿的摇头,称不着急。

    三天后吉阳军又有消息传来,凤尾硐俚酋符日萍率俚民二百一十三户,部众一千三百余来投要求归化朝廷,编民入籍、纳捐缴税。众人十分惊讶却在赵昺的意料之中,此次俚乱可以说由符日萍而起,可结局已不由他控制。在屡屡受挫后,符雄和马瑜都把气儿撒在其身上,让其出钱出粮不说,在谈判无果后,他们为弥补损失暗中商议要夺其土地,分其部众。

    在获知消息后符日萍立刻慌了,他本想利用两人的毛肚来获得好处,现在却惹了一身麻烦不说,还要落得一无所有的地步。而以其部落实力又无法对抗两大土官,若任其摆布肯定会被吃的连渣儿都不剩,思来想去投靠朝廷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不过他也知道若是不付出些代价是不行的,于是彻底将自己卖给了朝廷。

    赵昺随即召集朝议商量如何处置符日萍,众人倾向于对此次俚乱的罪魁予以重处,以儆效尤。但他却认为对于‘主动’归附的符日萍应予以重赏,并授予官位。大家不解纷纷质疑,可听了小皇帝的理由后便无人再反对,心里暗自佩服陛下真贼。

    于是赵昺下旨敕封凤尾硐符日萍为御武校尉,吉阳县县尉,专司负责捕贼缉盗,并赏钱二百贯,绸缎十匹。其所属部众全部入籍吉阳县,择地立寨,按照朝廷律令分配土地,缴纳税赋。但考虑其刚刚归附,不知农事,特免税赋两年,拨耕牛、农具和种子及安家之资,并遣知农者指导其耕种田地,种植桑麻。

    获知符日萍率领部众‘夜奔’,符雄和马瑜二人鼻子都气歪了,若非其讨巧惹得二人争斗,又怎么会引起朝廷的干涉。但二人气愤的同时心中又是无比的羡慕,想想符日萍过去不过是个普通的硐,说话都得跟自己弯着腰陪着笑,却转眼间披上官服成了国家的公务员。而自己拼着命想要点东西都不可得,其却平白无故的得了重赏。

    有比较就有伤害,他们那些部众不止是羡慕了,简直就是嫉妒,想想自己不但要向朝廷缴纳赋税,还要将自己所得大部分孝敬给土官、硐,自己终年劳作却喂不饱一家老小的肚子,连自己的一块土地都没有。而那些同是苦哈哈的难兄难弟归附朝廷后,便一下奔了小康,不仅有了自己的土地,还不用向两方缴纳税赋,那是多美的日子啊!

    符雄和马瑜虽然不忿,但也知道若是自己不将其追回惩处,那以后就无法服众。于是派兵追击,没想到却被接应的官军击退,叛逃的人没抓到,自己反而死伤不少,气急败坏之下只能烧了凤尾硐泄愤。同时遣人下山告知朝廷,若是不将符日萍送回,他们便要遣兵攻打,拒绝再继续谈判。

    赵昺接报后,对于两个垂死挣扎者的叫嚣他是嗤之以鼻,下令不予理会,若其进犯则坚决回击。他知道这已经到了平乱的关键时候,不仅朝臣们在看结果,那些俚硐也在观望,若是自己就因为受到些许威胁便妥协那么便会纷纷效仿,引更大的动乱。但是若是处置的好,同样会起到示范的作用,在各俚硐中引震动。

    朝廷的冷漠回应,李氏无奈的叹息,让符雄和马瑜意识到自己的盘算再次落空。他们有些恼羞成怒,愤而要起兵攻打吉阳县,却现那些下辖的俚硐没有什么反应,有的人打着哈哈,让他们慎重考虑;有的人无动于衷;有的人明确表示反对,不肯参与其中。

    各硐的消极让两人明白局势已经失控,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他们已经和自己离心离德。可随之而来的部众逃亡,让符雄明白天就要变了,若是不设法挽回,自己终将一无所有,而他也现马瑜看向自己的眼神似乎有些不对……

第578章 安置() 


    七月,海南岛到了最为酷热的季节,行朝重建机构工作也进入关键点,这可以说是一场极为艰巨的任务。? 当年赵昺入琼时一直苦于缺少有经验的官员,不得不矬子里拔将军,以补充不足。可等行朝迁琼后,他反倒为官员太多的问题起了愁,这不仅仅是要为他们放薪俸,解决住房,还要给他们安排工作。

    行朝迁琼前,到底有多少官连吏部都搞不清楚,这其中既有杨太后带着两位皇子出逃时随扈的官员,也有临安失陷后前来投奔的官员,还有在乡赋闲或是落职的官员也前来勤王。而行朝成立后为鼓舞士气,又大肆封赏,任命了众多官员。

    随着行朝的四处漂泊,更是一路走,一路封官。一些地方的豪强地主捐些金银粮食,甚至土匪强盗只要表示效忠朝廷都能混个官做,真可谓知县、知州随便给,转运使、宣慰使这样的高官也是满地撒,而兵马使、防御使更是多如牛毛。

    这样大面积,毫无节制的任命官员难免鱼龙混杂。有的人不过是为了混个官身光祖耀祖;有的人就是投机,赌大宋朝不会亡;还有的弄个官做干脆就是为了降元后能多得到些好处。当然其中也有不乏为了报效君王,抵御外辱的忠臣义士。

    但在蒙古人不断的打击下,有的官员为国尽忠,有的投降了蒙古人,有的弃官而走,还有不少人留在了行朝,又随着朝廷跟到了琼州。而这里地盘有限,所辖只有三军、八县之地,哪里有那么多的职位安置如此多的官员,可怕的是其中还有许多人无德无能,根本就无法胜任。

    赵昺对此也有心理准备,当他决定将行朝迁琼的时候就知道必须要接下这个包袱,否则就会离心离德,陷自己为不义,毁了行朝的声誉。不过他还是十分感谢蒙古人的,暗自庆幸其替自己解决了大宋三百年没有解决的‘三冗’问题,把大宋上百万军队都替他养了,多如牛毛的大小官吏给处理啦!

    不过赵昺最感激的还是蒙古人是将自己的亲戚们或虏或杀,收拾的干干净净,‘帮’他减轻了不少负担,否则自己千辛万苦弄来的这点钱都不够给他们花销的,还要整日担心他们抢了自己的座位。如今是即替他消除了后患,又减少了开支,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感谢他们……

    “陛下,行朝随迁官员都已清查完毕,请陛下预览!”今天的是陈仲微提请召开的朝议,汇报工作,并听取下一步的安排,因而先启奏道。

    “呈上来!”赵昺点点头道,可他看到那后有两尺的名册心不由的往下一沉。

    “陛下,吏部受命后队入琼的官员进行了统计,共有文武官吏八千八百九十六人,其中有品者六千余人,有职者三千六百余人!”陈仲微又禀告道。

    “嗯,心向朝廷的官员还是不少啊!”赵昺满意地又点点头,他还是略感欣慰,仁宗时代中央内外属官已过一万七千人,现在少了一半多。不过心里却苦啊,若是落实,在琼州之地如此高的官员比例估计也能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了,而这其中还有许多赋闲的官员都需要自己来养活,不过看来吃白饭的人是少不了啦!

    “禀陛下,臣与各位宰执尊圣谕重新梳理和勘定各省、台、寺、监定员,消减虚设之职,行朝可安置官员一千二百余。地方各州县三百余,军中六百余!”陈仲微禀告道。

    “嗯。”赵昺边听,边翻看名册嗯了声。

    赵昺这些天也做了些功课,他知道在宋初赵匡胤曾面临与自己同样的窘境,出于稳定人心、巩固政权之必须,又有提拔资序低而有才干的新进之士担任要职、安置无能或不甘臣服官员于闲散之便,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与之同时,也带来了明显的弊病。

    原来的省台寺监官,变成了闲散官或阶官,除非特敕,不治本司事,造成了官制的紊乱。由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