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114章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114章

小说: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殿下,琼州所收的税赋维持各衙门的周转都嫌不足,往年全凭朝廷周济,逢有灾荒更是难以维持。如今殿下将胥吏尽数授官,又哪里来的钱粮来养?而朝廷尚需各处州县、督抚供养,只能靠我们帅府自筹,增加杂捐来维持。可殿下也知琼州百姓困苦,如此更是雪上加霜,反而违背了殿下的初衷。”应节严知道殿下素来胆大,若是自己仅以朝廷来压其,怕是难以劝得住。因而只能另辟蹊径,先给他算了笔账。

    “哦!”赵昺点点头表示自己听明白了,想了想又说道,“先生,我们帅府尚有些银钱,可以拿出部分用于此项开支。”

    “殿下,帅府是有些余钱,但开支同样巨大。”应节严苦笑道,“先帅府军有兵近五万人,每年只薪饷、服装和兵器所需便得百万贯。而这只是平日维持所需,若是逢有战事,武器的消耗、维修,衣甲的补充和伤亡军兵的抚恤都是平日的数倍。”

    “此外还有各司衙门的开销皆由帅府支给,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加之现在修筑城防、打造新船、疏通驿路,安置招募的流民,都所需浩繁,这些钱都是流水般的花出去。而琼州所收税赋又不足,只能由帅府贴付,因而我们积存的钱粮最多也只能维持两载,便消耗殆尽,切不可另行增加开支。”

    “总之就是缺钱!”赵昺听了立刻便蔫了,哀叹道。

    在甲子镇时只凭缴获的二三十万贯,加上太后的赏赐便能够开销,赵昺想着只要找到一块领地便能有税赋可收,足以维持运转。而打下广州后收获近千万贯,他本以为凭着这些钱可以打造一支铁军,建起一道阻止敌军进攻的防线。可他还是经验不足,未预见花销远预算,可琼州这地方也实在是穷,不但难以维持帅府的运转所需,还需要倒贴。结果便是理想败在金钱面前,一文钱还是难倒了英雄汉。

    “无论如何也要做,我们只有撑过眼前才能谈以后。而若是败了,留着钱又有何用!”但赵昺转眼又从沮丧中走了出来,恶狠狠地说。

    赵昺清楚琼州已经是自己,也是大宋最后的存身之地,可只有守住了才能是他们的,自己已然没有了退路。而有命在才有命花,现在就孤注一掷保住这片安身立命的孤岛再说,一年后也许自己便登上大统了,只是这些还不能说,否则便真成了谋逆的罪臣了,眼前这老头儿还不得先掐死他……(。)8

    <;/br>;

第177章 善政() 
♂,

    “殿下千万不要鲁莽,有些事情是可以另辟蹊径的。网≯ ≯ ”应节严见殿下狠急忙安慰道。以他的了解殿下是个想的到便做的到的人,即便千难万险也会设法达到目的,说他胆大妄为也不为过。开府琼州便是明证,其中有多难也只有他最清楚,但其还是成功了。

    “先生还有何妙计能解决当前的窘境?”赵昺听了还有缓儿惊喜地问道。

    “殿下,有些事情必须动用银钱,但有些事情去不必如此!”应节严看着殿下期待的目光心中一软道。怜老悯幼可以说是人之天性,瞅着其一件件大事做下来,又被一件件事务缠身,可殿下再怎么能折腾终归还是个孩子,想想也怪可怜的。

    “先生请讲!”赵昺听了欢喜地道,前世有话:除了割肉疼,便是花钱疼了,能有不花钱便办成事的主意当然最好。

    “小民贪利,殿下在其服劳役期间给予补贴是可以的,但奖励要严格控制不可滥,以免适得其反。至于那些胥吏给予官身以激励其努力办差也非不可,却不能人人皆授官,而是选拔精干、精通公务、清廉公正者与之,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节严也知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道理,靠金钱刺激也不失为一好办法,问题是在于如何运用这个工具。

    “先生,我说一遍看是否是个意思。”赵昺听了脑子灵光一闪,少花钱多办事的事情前世自己也没少干,怎么忘了还有一样东西可以利用,“我们的政策便是奖勤罚懒,民夫在服劳役期间只给予伙食补贴,饭管饱,但是干的好给予中奖,树立起典型;同理对各衙门的胥吏进行清理,干的好的留下,不好的清退,但好样儿的转官,是不是这个意思?”

    “殿下聪慧,说的不错。”应节严点点头道。

    “只怕先生还有后招吧!”赵昺笑道,其实这种事情在前世中早已普遍应用,干的好转正,干的不好一辈子临时工,永远入不了编制。而人不仅贪利,且有上进心的,谁不想拿个奖状,混进体制中,这便给了施政者机会。

    “殿下,按照我朝惯例,在衙门服役的上户三年一轮换,但也可择优留下继续服役或是转资为官,只是一直由于冗官难以解决,因而无法付诸于实施,因而我们如此选吏并不算违制,而是善政。”应节严说道,“加之我朝选官最重科举,而乡村上户为提高自身地位,纷纷让子弟们读书应举,以便上升为官户。如果我们开了此例,则不愁无人应役。届时我们只需每年从中择一、二转官,当然也要给予适当贴补,以维持生计为限,如此便能解决服役者不安心的问题。”

    “哦,我明白了,先生才是最聪明的人!先生如此设计即避免了冗官之害,又可省下开支,还避免了有人借机嚼舌头,乃是一举三得之策。”赵昺兴奋地道,应节严的法子其实就是钻政策的空子,因而并不触动管制改革这个敏感点,却又为胥吏们打开了一道升迁的门缝。虽然这条缝很小,但也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他甚至想那些官迷们别说给钱,就是贴钱也会去抢着做。

    “殿下拗赞了,老夫不过比殿下走的路多些,来日殿下的成就可是不可限量!”虽然被个孩子夸奖,但应节严还是感到高兴,哈哈大笑着道。

    “先生,如此可以安抚住那些胥吏,但他们也需乡里间的那些里长、保长配合才可,对此先生又有何高见呢?”赵昺清楚自己对这个世界展看的远些,但与老头相比阅历太浅,执政的经验更是几乎为零,再说向师傅讨教也没有什么可丢人的,于是继续请教道。

    “殿下所言不错,乡间的这些小吏的作用亦不可轻忽,他们才是命令的最终执行者,所以能得到他们的支持政令才可通达于百姓,并得到执行。”应节严点点头道,“而此等小吏一般人家不屑于做,因此常被恶绅豪强所把持,他们借此横行乡里,甚至勾结盗匪胡作非为,惹得天怒人怨,使百姓以为朝廷不公,进而产生怨念,不愿为国出力。”

    “先生,那这些乡里保长是否可以由百姓公推,选出他们信服之人担任保长,再由官府确认呢?”赵昺想到现代的村民自治政策,正可予以借鉴。

    “殿下的提议很好,却需从长计议,如今最为便捷的方式是以乡中士绅中选择,或由他们举荐,必会事半功倍。”应节严说道。

    “嗯,这也可行!”赵昺点点头,在船上时他们曾议过征辟本地人为官的事情,因而知道一些。

    在宋代的乡村里有许多长者,他们身经百战,知识水平很高,当村民遇到纠纷,长者会给他们一些人生的经验,比如处理事情要按照习惯、乡规民约等等。有了这样的人和机制,乡民完全没有必要到官衙打官司,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的社会自治的体现,在宋代乡间也是普遍存在的,与赵昺刚刚所说的公推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意。

    而这些乡绅因为有文化为人公道、热忱、诚信,又有声望和威信,受到众人信服,所以成为民间权威。他们的一言一行往往为乡民效法,有了争端也会请他们调解,成为乡间的实际控制者,当然那些土豪劣绅不在其内。如军中庄氏兄弟、泉州的倪亮父子、疍民中的郑复翁都是这样的士绅,只要他们振臂一呼便能聚起成百上千的人,可见其在乡间的威信比之官府还要大,能把这些人利用起来不失为良策。

    “殿下,这些乡绅往往读书识礼,心存大义,若以其为乡吏必能遵从法令,教化村民为国出力。当然我们也可酌情授官,优先录用或举荐其子弟入仕,适当给予其奖赏,必能实现殿下之愿。”应节严说道。

    “嗯,届时本王可谓他们树碑记功,先生为他们题字立传,还会传为美谈!”赵昺大笑道,而应节严松了口长气,脸上只剩下苦笑……(。)8

    <;/br>;

第178章 祖上有德() 
♂,

    赵昺和应节严商定此次整顿吏治,征辟官员和胥吏一并进行,以便使各级政府尽快投入运转,使得帅府政令得以通达,尽快完成当前的几件大事。±,此后几日,在应节严的主持下与各司议定出选拔的规则和各项奖惩条例,然后明发各州县。而琼州是府治,又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也是战备的重点区域,可以说整个海南岛都是以其为依托,因而率先执行,以便吸取经验,补充不足。

    因为此次选官,不仅要填补各州县的缺额,还要有部分补充到各司衙门和军中充当幕僚,所以帅府以下各司都参与其中。赵昺以为这么大规模的征辟官员、招募吏员,在琼州这弹丸之地必会相当困难,一时间去哪里找这么多合格的人才,为此他以做好了放宽条件的准备。但是工作展开后,他却发现琼州不是人才少,而是相当的多。

    欣喜之余,赵昺觉得最该感谢的还是‘列祖列宗’,这些老祖宗们没有给自己留下一个完整的江山和几辈子造不完的金银,却给自己留下了另类的财富——完善的教育系统。从皇帝到地方官府对儒学的建设都甚为重视,从校舍建筑、经费来源、员工编制、招生名额、学生的“饩银”等都有较为妥善的解决,形成了一套制度,连皇帝也会亲自处理有关儒学事务。

    琼州虽属偏远荒蛮之地,但在立国之处已经开办府学培养人才,此后经过朝廷三次兴学和一些官员的推动及贬官们带来的文化之风,使得琼州的教育基本完善。从培养学生人数看,各州县儒学每年招考文武士子近八百人,这个数字看着不大,但以琼州的总人口数相比,所占比例还是相当大的。加上逐年累积,培养的士子也不是个小数目。

    但是在古代士子能出头的机会只有科举一途,正所谓‘学成文武艺货已帝王家’,也就是说在即定的约束条件下,一个士子要出人头地唯一现成的道路便是为君王服务,做官成为其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方式。可能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人却少之又少,因而众多的士子只能沉淀于乡间。而帅府求才之门一打开,可以想想会有多少人前来应募……

    赵昺现在的工作便成了每日审查各州县举荐和各司欲征辟的士人,虽然很累,但想想自己将开创琼州的新局面还是很兴奋的。为了感谢圣人的教诲和表示自己的爱才之心,他还在百忙之余亲往府学视察,拜祭了先师孔圣人,慰问了在校的师生,并捐资二千贯用于改善学校的伙食,一时间被琼州上下传为佳话。不过这也难怪,琼州府学这地方除了被贬的宰相外,还没有皇子亲王来过,当然会被引为盛事。

    经过几轮筛选和考察后,又经过讨论后,赵昺终于圈定了人选,下发了征辟令,数十名士人和在乡又官身者便得以入仕。上百的士子和乡绅成为各衙门的胥吏,他们得到许诺只要干的好,工作出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