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南明当皇帝 >

第43章

重生南明当皇帝-第43章

小说: 重生南明当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后的众人此时也都反应了过来,呼啦啦的跪了一地,感恩称谢之声响成一片。

    朱由榔双手虚扶:“不必如此,都平身吧!”

    当御前亲卫们将皇帝的话传达到百姓耳中时,他们喧闹了好一阵子,才一个个站了起来。

    见众人都起来了,朱由榔再次放声对台下的百姓士绅说道:“收复临都只是朕亲征的第一步,接下来朕会带着英勇的大明将士继续和鞑子奋战,不死不休,直到彻底将鞑子赶出两广、赶出南方,赶到关外!还众生一个太平盛世!”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姓们听完后,不由得激动得大吼。三皇五帝到如今,他们从未遇到过一个这么亲民,爱民如子的天子,在汉人即将亡国灭种之际,有这样的天子在,他们顿时有了主心骨的感觉,一些年轻后生更是在心中暗暗下了决心,有机会一定要加入天子的侍卫亲军,和天子一块杀鞑子。

    连着好几天,肇庆城内鞭炮声不断,百姓们不仅自发的剪掉了辫子,还脱掉了长袍马褂,换上了汉家衣冠,他们像过年一样,纷纷走上街头,舞狮子,耍龙灯,欢庆临都光复。

    而朱由榔在这些天里,也没闲着,他着重处理了几件军政大事,第一件就是清点粮草军械。

    杜永和一干人逃跑得太匆忙,来不及销毁城中储存的粮食和军器,让侍卫亲军完好的取得了粮仓、库房等地,朱由榔早已派专人驻防,清点物资。

    肇庆知府衙门的正堂内,如今已被充作临时的军议堂,都监军使王夫之正在向朱由榔汇报着粮草诸位储备情况。

第069 整军备武() 
PS:因为之前断电的缘故,节奏一直慢了半拍,以后一段时间内估计更新都会在晚上十一点左右更新了,汗,争取双休日后调整到以前。

    “肇庆是粤西重镇,也是东虏西侵的前哨,仓库中军粮充足,共存粗粮,细粮六千余石,够大军一月所用。藩库**存金、银、铜钱折合银两共计六万余两。外加从鞑官和汉贼劣绅的宅邸中额外抽抄到了金银二十三万两,粮食一千五百余石,粮食不说,论金银的数量竟比藩库中的还多得多,这些个鞑官劣绅可真能贪的。”

    都监军使王夫之稍稍吐槽了一句,又接着道:“此外,缴获皮甲、铁甲、棉甲共计三百余副,刀枪盾弩完好者一千五百余件,合格鸟铳三百余杆,四磅红夷炮一门,虎蹲炮十三门,另有毒、火箭、留客住、铁蒺藜、夜雷叉、狼牙拍等城防器械无数,此外还得到战马两百余匹。”

    王夫之如数家珍地一一列举了缴获到的战利品,条理也算清晰。

    朱由榔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

    此一仗重伤、战死战、辅兵约两百人,俘虏歼灭清军绿营近三千人,其中以战力低下的原明降军为主,虽然比起对手的损失实在微不足道,可朱由榔却依旧感到一阵肉疼。

    这些军士可都是他花了大量时间一手栽培出来的,是他的忠实部属,也是决定他能否在明末乱世生存下去的资本,少一个他都心疼的要死,更不要说一下子折损了近两百了。

    不过朱由榔也知道想要让侍卫亲军们快速成长起来,必须要经过血的洗礼,大浪淘沙,百炼成金,有些代价是必须要付出的。

    对于死殉的侍卫亲军们他没什么好说的,一定会好好安葬,隆重掩埋,让他们的灵魂能够安息。

    对于伤者,朱由榔也会尽心给予医治,重伤的比较难治,到是一些轻伤的,只要照料好一点,不引起伤口发炎,过几天便又能活蹦乱跳了。

    对于缴获得来的军械兵器,朱由榔很是重视,特意吩咐王夫之把它们集中入库,到时按需分发到各营团。

    有了火炮、铁甲、皮甲、鸟铳这些军国利器,军队的战力又可以提升一成了,特别是那三百余杆鸟铳,十几门虎蹲炮,一但分发下去可以快速增强军中火力,和远程打击能力。

    虽然鸟铳的威力比之弓箭强不到哪去,但训练一个合格的鸟铳手只要一到两个月,甚至都不用;而想训练一个合格的弓箭手却要几年的时间,性价比太低。

    实力一下子增长这么多,由不得朱由榔不兴奋。不过她只兴奋了一会,眼神便又黯淡下去了。

    现在已经是十七世纪中叶了,西欧不少国家已经装备性能更好的燧发枪了,鸟铳这种原始的火绳枪更是早在十六世纪就被西欧各国淘汰了。可直到目前为止国内的军队还都是以冷兵器为主,连鸟铳这种火绳枪都能算得上最顶尖的利器,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啊!

    更可悲的是,在原本的历史剧本上,自1644年满洲鞑子入关以后,一直到清末的太平天国时期,两百多年间,清军不管是八旗还是绿营,都一直用火绳枪,从未考虑改用更先进的燧发枪,而西欧诸国却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早已将火器换了好几代了。

    出现这样的情况难道是因为满清皇帝不知道燧发枪这种十六世纪中叶就出现的枪械吗?或者是真的不知道火枪的重要性?

    非也!

    清初的几个皇帝不是把火枪当做弱者之械,恰恰相反,他们一直将火器当做军国重器来看。

    认真说来,满洲鞑子虽然以骑射起家,但最后却是靠火器发家的,当年老奴努尔哈赤被明军的红夷大炮轰死后,满鞑就开始重视火器了,黄台吉即位后,对火器更加注重,千方百计的想仿制。后来辽东三矿徒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投降黄台吉后,满洲鞑子至此就拥有了精锐的火器部队。满清入关后,南方就是靠三矿徒和绿营的火器扫平中原的。

    康熙年间,清军在雅克萨对战沙俄,在西北对葛尔丹时,经常以十倍甚至几十倍的兵力对抗拥有燧发枪的他们,却常遭惨败,吃足了燧发枪的苦头。故而康熙对这火器的厉害和当年的红夷大炮一样,认识透入骨髓。后来乾隆南征缅甸,也在更先进的燧发枪上栽了大跟头,但即便如此,依然没有去改进火枪。

    明末清初的火器专家戴梓八天仿造了当时号称只有比利时人才能造的“子母炮”,更是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机关枪“连珠火铳”也叫二十八连珠火铳,他的形状很像琵琶,能够连续射击二十八发子弹,火力非常强大。当其进贡给康熙时,康熙表面赞扬,暗中将连珠火铳束之高阁,并严令他不得再造。康熙还不放心,之后又寻了个理由,将其流放当时最荒凉的地方之一——辽东。

    清初的几个皇帝曾经在自己的皇宫里收集了当时各种各样的火器,其中更有当时最先进的线膛枪——来复枪!但却一直没有普及到军队中去。

    鞑子皇帝就是因为太了解火器的威力了,所以才要坚决遏制它的发展。如果放纵火器发展,就会面临一个非常恐怖的现实,那就是一枪在手,一个妇孺老弱就能干掉一个八旗勇士!

    至于他们为什么没有禁用鸟铳,也许是因为鸟铳早在明中期就已普及,满洲鞑子建国之后再想禁用,很不现实,所幸鸟铳缺陷太多,威力比之弓箭也强不到哪去,对他们威胁不大,故而没有禁用。

    清初时纯正的满州八旗不过五六万,即便加上汉八旗,蒙八旗依旧不过百万,汉人一口唾沫就能淹死他们,掌握在汉人手里的兵器越先进,他们满人就越危险,这一点,鞑子皇帝很清楚。

    为了从根子上禁绝这种威胁,他们一方面严禁火器扩散,另一方面连嫡系八旗都不装备更先进的火器,麻痹汉人,以为满汉一体。不仅如此,他们在军校的选拔中考校的几乎清一色冷兵器,火器使用的再好也做不了军校,从体制上抑制火器及火器战术的进一步发展。

    层层制约之下,鞑子皇帝依旧不放心,还在军队中大肆宣扬火器无用,骑射无敌的缪论,欲从军事思想上愚昧汉人军校,其用心之险恶,当真是歹毒至极!

第070 整军备武(二)() 
都监军使王夫之向朱由榔汇报完缴获的战利品后,又依照皇帝之令列了赏赐功牌,攻城大胜,自然要奖励将士鼓舞士气,不过这一次对新军,朱由榔设置的赏赐方式与之前的旧军有所不同。

    每名军士按照功劳大小,都有金银赏赐,不过这些赏赐都不经过正副都统制之手,而是由都监军使及下设各监军亲自将金银送到每一个军士手中,同时宣扬天子的恩德,要让这些军士都知道,是谁给他们的赏赐。

    对于攻城中立了功的统帅焦琏、副统帅吴继嗣等人,朱由榔的赏赐就相对谨慎了,只是将几人的勋阶各提了一级,并没有赐爵,虽然大明的武官勋阶制度到了明末早已名存实亡,不过对于焦琏等人来说至少名义上还是升官了,金银的赏赐就比较慷慨了,各人按功劳赐银五百到三千两不等,还有一定量的布匹、田亩等赏赐。

    有功不赏,吝啬名爵,无以聚人心夺天下,但是赏赐太烂又会导致名爵不值钱,同样不利于聚集人心。

    此时大明的官爵已经开始泛滥了,朱由榔控制的广西还好,爵位依旧相对值钱,倒是江浙地区还有湖广地区,名爵之泛滥已经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湖广的总督何腾蛟为了筹集粮饷和笼络各路武装,利用职权,大肆封官,卖官鬻爵,两湖官员成千上万,集中起来,真正可以组建一只“官军”了。因为官位卖得太多,导致名爵迅速贬值,一个总兵官几百两银子都不一定有人肯买。

    江浙地区也好不到哪去,当初福建隆武帝和浙东鲁王为了争夺正统,拼命拉拢对方手下的文臣武将,大肆封官许愿,官爵跟不要钱似的抛出去,隆武一朝,朝堂上挂内阁大学士之衔的宰相文臣有四五十个,侯、伯等武将的荣勋爵位更多,光郑芝龙一系就不下于二十个,真是内阁大臣满街走,侯爷伯爷贱如狗啊!

    朱由榔是要重整河山,再立纲纪的,自然不能滥授名爵,让名爵泛滥,特别是他直接统治的地方,至于福建,湖广,南直隶等地他暂时还顾不上,等光复两广隔断岭南,有了立根之基后,再考虑整顿吏治的事,连同名存实亡的大明武官勋阶体系都会根据军制的变化进行对应的调整,这是一篇大文章,只能等以后慢慢梳理了。

    对焦琏来说,皇帝封赏多少他并不在意,他是个重义气的汉子,皇帝对他信重有加,士为知己者死,他也早已不把自己的这条命当成自己的了。

    倒是吴继嗣,每次对皇帝的封赏,都是大礼参拜后才收下的,他是由文职转武职的,因为懂技击之术,外加千里救驾之功,被朱由榔直接提为御前侍卫统领,在登基前后护卫左右不离。虽然其本身功名不高,只是个落第举子,不过熟读儒家经典,深谙忠孝之道,向来恪守臣子之道,不越礼,不居功自傲,待人谦和,从不以上欺下,在御前侍卫中一直很有威信,办事也很干脆利落,非常有魄力,是朱由榔身边少有的几个能臣干吏之一,是心腹中的心腹,如今随着他职位的变动,更是把他的那种威信延续到了侍卫亲军里,由他执掌军中法纪,朱由榔十分放心,这是一个好苗子,培养好了,大明将来说不定又能出一个卢象升了。

    王夫之在朱由榔指示下,做的第三件事,是在亲征行营司中成立一个统战处,专司负责联络分散在各地的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