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崇祯十七年秋 >

第765章

崇祯十七年秋-第765章

小说: 崇祯十七年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现在勉强凑在一起,但是当明军碾压过来时,恐怕这个临时凑起来壮胆的松散联盟,会立刻瓦解。

    吴克善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布木布泰稍微思索,便道:“与其等着明朝来攻击科尔沁,哥哥和不领着诸部先去攻打明朝,咱们只要胜一仗,带着诸部抢夺一些好处,那蒙古的人心便稳定了!”

    “主动攻击明朝?”吴克善心里一惊,蒙古人现在被明朝打怕了,他想的是怎么避免明朝的报复,还真没想过主动去招惹明朝。

    不过布木布泰说的没错,反正明朝不会放过他们,那么与其等明朝来进攻,还不如主动出击,他要是打赢一仗,不仅能稳定人心,还能坐稳蒙古大汗的位子。

    “不错,就是主动进攻!蒙古现在本来就人心动荡,科尔沁越是防守,越是显得的懦弱,其它部落对科尔沁就越加没有信心,不敢帮助我们。只要哥哥展现出草原雄鹰和狼王的气势,诸部觉得科尔沁有实力带领他们,蒙古诸部才会聚集在哥哥的身边,一起对抗明朝。”

    吴克善被她说得有些心动了,但是该打哪里呢?明朝可不是软柿子,万一败了,那他这个大汗不就成了笑话,只能带着部众北迁了么?

    吴克善沉吟了一下,还有些犹豫,“明朝在长城一线,驻了不少兵马,就算本汗召集其它部落一起行动,怕是也不敢越过长城呀。”

    布木布泰却道:“哥哥为何要去破长城,攻盛京不就好了么?那里明军并不多,且孤悬于外,明朝一时又不能支援,要是打下来,还能解除科尔沁东面的威胁。”

    辽河平原上,还有五十多万汉人在耕作,因为粮饷的供应问题,加上天气寒冷,明朝的驻军也不多,打下辽河平原,确实比去长城碰个头破血流要划算的多。

    吴克善一想,如果能打下盛京城,那他是不是就能把关外也占了。如果能占据辽河平原,再抓些汉人和朝鲜人来耕种,他或许能像努尔哈赤、皇太极一样,在此立足与明朝分庭抗礼。

    这么一想,吴克善心情顿时又好了起来,“好,我明天就召集部众,再邀漠南几部一起东征!”

    布木布泰见此忙将汤端起来,“都凉了,哥哥快喝了!”

    她建议去打沈阳,确实是蒙古时下最好的选择,不过布木布泰也有她的私心,她听说关外还有不少满人被明朝奴役。

    如果蒙古打下沈阳,或许能救出不少满人,那福临就能收拢一些人手,有些自保的能力,不用寄人篱下。

    明共治六年正月,辽河两岸被白雪覆盖,整个世界白茫茫一片。

    沈阳城孤零零的做落在千里无人的雪原上,大雪覆盖了旷野和城池,大地银装素裹,显得有些苍凉。

    这个时候,城池和村落外,几乎都已经看不到人在活动,只有极少靠着狩猎为生的猎户,还有城内的集市,还有些人在活动。

    在辽河平原上,还散布着五十万左右的汉民,这点人还没江南一个县的人口多,但是他们生活的地方,却是一省之地,地广人稀的程度可想而知。

    人是群居动物,这些人主要分布在沈阳城周围,因为只有沈阳才有集市,他们才能换取盐、铁、棉布等生活的必须品。

    这时外面的世界一片寂静,但是沈阳城内的集市,却还比较热闹。

    许多生活在关外的汉人赶着大雪橇过来,还有北边的女真部落,也会偶尔来这里交易。

    在集市上,散落在广阔的辽河平原的村落,一般会派遣几名汉子,用骡马拉着村子里种的豆子,还有捕杀动物的毛皮,来到沈阳城交易。

    豆子是关外主要的作物,能吃能榨油,沈阳城内有南方的商铺收,等开春了就用船运到南面去,毛皮更是关外的特产,一件上好的毛皮,在南方能换几两银子,要是运气好,弄到极品的貂皮,那一年都不用愁了。

    此时,辽东巡抚张家玉,就站在了集市中,听着商铺前的关外汉子讨价还价,还有喊声、笑声、吆喝声,心中不禁有些高兴。

    他很喜欢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情景,看着百姓安居乐业,治下百姓能够好好的生活,他内心很充实,觉得他做的很有意义,能让他从政治斗争失利,被发配苦寒之地的苦闷中走出来。

    他是拥唐派的干员,在南京事变中被拿获,于大牢中关了一年多,经过苏观生、堵胤锡等人的周旋和求情,最后得以从轻发落。

    王彦与张家玉是同科之人,张家玉是进士,王彦却没考上,他知道张家玉的能力,两人又有些旧情,所以便将他发配到了关外来做巡抚。

    不过说是巡抚,其实管的人还没江南一个县多,只是名头大些。他从大省臬台的位子,到沈阳来,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流放。

    刚到沈阳时,城内被朝鲜军破坏,尸体都未清理干净,张家玉心头还是非常失落,但经营一段时间之后,成绩慢慢出来,他才慢慢摆脱政治斗争失败的阴影。

    这时他正在几名属下的陪同下,了解行情,不能让商户胡乱开价,损害辽民的利益,只有辽民能在关外生存的好,才能吸引关内之人移民,充实关外的人口。

    他们沿街查看,至正午时分,一名年轻的军官,却忽然纵马过来,看见他后当即下马禀报道:“抚台大人,侯爷请您回衙,蒙古人杀过来了。”

第1253章兵临沈阳

    沈阳城被朝鲜军抢城了一片白地,城中的宫殿和所有的建筑,几乎都被烧毁。

    现在城中可以算是百废待兴,一切从零开始。王某人名落孙山,张家玉却高中进士,他还是很有些能力的。

    他到了沈阳之后,先不急修府衙,而是在一片白地中建起了集市,然后派人从江南找来商号,运来大米、盐铁、茶、棉布,让他们换取辽民手中的豆子、山参和毛皮,另沈阳城恢复了生机。

    不过集市建好了,衙门和其他的建筑,就简陋许多,城中的明军至今还住在帐篷里。

    巡抚衙门坐落在满清的皇宫遗址上,就挂了一块匾额,其实还比不上一个县衙,就是个土房子而已。

    张家玉领着几人匆匆回来,便见衙门前不停的有人进出,他走到门口,小吏当即迎接上来,急道,“抚台,高苑候在院内等候。”

    张家玉随即挥了挥手,直接走进大院,便正好看见谢迁坐在一个石凳上,与几明将官说话,他看见张家玉进院,连忙起身,拱手急道:“张抚台,您可算来了。蒙古人顺着辽河南下,三司的官员赶快避一避吧!”

    “蒙古人还敢进犯我大明?”张家玉有些意外,“来了多少人,现在到哪儿呢?”

    “我也没想到他们这么大的胆子,我朝大军未去扫灭他们,他们居然来进攻我们了,真是胆大包天。”谢迁道。

    他顿了下,接着说道,“不过军情不会有假,北面监视科尔沁的庆云堡、正西堡已经被蒙古人攻下,并且洗劫一空,他们现在正朝沈阳而来,大概有四万多人。”

    四万大军,这让张佳玉有些心惊,身边的不少官员,纷纷有些惊慌起来。

    谢迁当初在朝鲜损失了大半兵力,因为他是鲁王派系,所以人马一直没有补充,只有不到万人。

    虽说明朝光复北方之后,准备重新招募北兵训练,补充他的军队,但是时间尚短,还没有实行。

    眼下他一万人,沈阳只有四千人,其他以局为单位,分布在北线、辽西走廊、还有朝鲜边境。

    他虽然不怕蒙古人,但万一守不住,他容易突围,可是有群文官在,他顾忌就多了,所以他希望张家玉等人趁着蒙古人未至,先撤回关内。

    谢迁接着道,“从距离来看,蒙古人顺着结冰的辽河而下,从十方寺改道直扑沈阳,最早三天后就能兵临城下。张抚台,三司官员先撤吧!”

    张家玉却摇了摇头,“本抚不走。朝廷既然派本官前来,本官就有责任守护一方,况且辽宁刚有起色,这里有本官的心血,我不会走!”

    说着他看了谢迁一眼,忽然道:“本抚劝说高苑候也不要轻易放弃沈阳,以免耽搁朝廷迁民填辽的计划,受到朝廷责备。”

    前不久,明朝将原来大宁都司和辽东都司的区域合并为辽宁省,这两个地方人口以空,户口不及江南一县,但是王彦坚持设行省,是因为明朝之后的填辽政策,至少要迁民二百万,巩固边疆,所以先将架子搭起来。

    谢迁听了张家玉的话,微微一愣,没想他居然看穿了他的心思。

    谢迁是武将,考虑的并不是很多,他原本想守不住,便放弃沈阳也没什么关系,来年夺回来就可以了,但是经张家玉提醒,他才反应过来,明朝迁徒的河南百姓,已经在关内做好了准备,只等冰雪消融便要迁到辽宁安置,如果他丢了沈阳,那无疑就影响朝廷的国策了。

    到时候监国肯定不快,就算不会责怪,也会怀疑他的能力,影响他的升迁。

    一时间,谢迁不禁注视了张家玉片刻,然后点了点头,“既然抚台已经打定主意,那本将就与抚台一起守城,让蒙古人撞个头破血流。”

    张家玉随即拱手,“那好,高苑候布置城防,本抚这就迁民入城!”

    明朝在消灭满清之后,对于蒙古部落,并没立刻出兵打击,而且在北方的防守也并不是特别完善,没想到却给了蒙古可乘之机。

    明军刚光复北方,还没来得及重建北方边军,再加上明军北兵少,南军不适应北方的天气大量南调,造成北方兵力相对空虚,便使得明朝出现了这次失误。

    不过造成失误的主要原因,还是王彦本人和南京朝廷轻敌骄傲了。

    在与满清的战斗中,明军消灭了大量的蒙古兵,这让王彦觉得蒙古人,已经不成气候,对大明不构成威胁,但是蒙古只要有男丁就有军队,凑个四五万人还是没问题的。

    况且从宣大逃走的蒙古人就有两万多人,北京也有大几千蒙古人逃回草原,蒙古其实还有些实力。

    这时蒙古人扑来,张家玉便连忙下令,让城外的青壮进城躲避,老弱妇孺则往锦州方向撤退,那里还有谢迁部的一两千人接应,蒙古暂时应该不会攻向锦州方向。

    官府命令虽然下达了,但是进城躲避和逃向锦州的人却并不多。

    因为天气实在太冷,大多村落都没有通知到,而通知到的人,许多也不准备逃离,他们在满清手下都能活,蒙古人来了也一样,总得有人种地。

    几十年的奴役,要么不堪忍受,起来反抗,要么就渐渐习惯,甚至觉得自然,安心做奴才了。

    城外的情况,明军已经管不了那么多,城中开始紧张的布防起来。

    虽然沈阳城中明军事先并未准备,但是谢迁已经向坐镇北京的高一功请援,沈阳能从北直、山东、朝鲜三个方向,获得支援。

    真下定决心手,谢迁还是很有信心,快则一个月,慢则两个月,大明的雷霆之怒,必然降下来。

    很快三日过去,谢迁从附近几个哨所又收回了三百人,城中的兵力达到四千三百人,另外青壮也有近万,谢迁的底气便足了起来。

    第三日上午开始,沈阳开始紧闭诸门,次日下午时分,城上的士卒和青壮正往城墙上泼水,白茫茫的原野上却忽然传来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